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蝶戀花 >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精】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精】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蝶戀花·笑豔秋蓮生綠浦 宋朝

晏幾道

笑豔秋蓮生綠浦。紅臉青腰,舊識凌波女。照影弄粧嬌欲語。西風豈是繁花主。

可恨良辰天不與。才過斜陽,又是黃昏雨。朝落暮開空自許。竟無人解知心苦。

《蝶戀花·笑豔秋蓮生綠浦》註釋

紅臉青腰:寫荷的紅花綠莖。

自許:自我期許。

《蝶戀花·笑豔秋蓮生綠浦》鑑賞

這是一首描寫秋蓮的詞。可能寓含着某種寄託,比如説懷念那位名叫“蓮”的歌女什麼的,也可能沒什麼寓意,只是描寫秋天的蓮花。我們不能穿鑿附會,根據“文本”所提供的內容進行分析,是最妥當的。上片的描寫,是把蓮花比作了少女,以笑臉以花朵,以腰肢比莖幹,以“照影弄粧”比喻蓮花的迎風臨水。這樣描寫,既有形,更有神,把蓮花寫活了。總的説,是以花比人、以人喻花,但怎麼比喻,落實到具體的詞章上,則有一番切入展開、承接轉換的手段,更能體現作者的藝術匠心。頭一句是從紅花和綠葉切入,“笑豔秋蓮生綠浦”,“笑”寫花之神情,“豔”寫花之色澤,“綠浦”則將荷葉鋪滿了池塘。接着展開描寫,“紅臉青腰”,好像是把一株蓮花疊印在了一位少女的身上,紅花是她的臉,青梗是她的腰,美豔婀娜的形象立即展現出來。花與人的結合,很自然地引向了凌波仙子、荷花仙子之類的聯想,故而説“舊識凌波女”,把這種聯想的範圍沿着“舊識”所指示的時間軌道更進一步地拓展開來。寫到“弄粧嬌欲語”,已是神情畢見呼之欲出了,而作者的筆鋒陡然一轉,落到了“西風豈是繁花主”一句上。“西風”二字與首句的“秋蓮”相呼應,亦屬點題,而繁華無主則是感歎秋蓮之終將凋謝。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九十韶光如夢裏。

寸寸關河,寸寸銷魂地。

落日野田黃蝶起,古槐叢荻搖深翠。

惆悵玉簫催別意。

蕙些蘭騷,未是傷心事。

重疊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

譯文

九十天的春光匆匆而過如在夢裏,一寸寸的山河,每一寸土地都讓人極度哀痛。落日之下野田裏黃蝶飛舞,古槐樹和叢荻搖曳着枝條顯出一片濃碧。

玉簫吹奏起惆悵失意的音調催人別離,個人的挫折和失意,並不是令我傷心的事。熱淚縱橫悲憤難已,封好了信封,人生中只有真摯的感情才永不會死。

註釋

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九十韶光:整個春天共九十日,故云。

寸寸關河:《金史·左企弓傳》:“太祖既定燕,企弓獻詩,略曰:‘君王莫聽捐燕議,一過河山一寸金。”關河,猶言山河。

銷魂:此指極度悲傷。

玉簫:用江淹《別賦》“琴羽張兮簫鼓陳”句,指臨別時令人“惆悵”的管絃之音;也可能用範攄《云溪友議?玉簫記》所述韋皋遊江夏,鍾情於一名玉簫的侍女,臨別時贈以玉指環一枚、詩一首,並約期再見事,及姜夔《長亭怨慢》詞“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一作簫)分付,第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算空有並刀,難剪離愁萬縷”諸句意。如果是後者,當有本事在,惜已難考實。

蕙些(suō)蘭騷:楚辭中又多以“蕙”“蘭”之屬的香草象喻品性志行的美善高潔。些,系古時楚人的習用語氣詞。騷,指屈原代表作《離騷》。此處以“蕙些蘭騷”作為楚辭的代稱。

未是傷心事:意謂蕙蘭受害,並非消極傷心之事,乃是要同勢力作鬥爭的事。

錦字:用錦織成的字,代指書信。《晉書·列女傳》載,東晉時,前秦女詩人蘇蕙(字若蘭)的丈夫竇滔為秦州刺史,因罪被徙流沙。蘇氏織錦為《迴文璇璣圖》詩以寄思念。

賞析:

作者自清穆宗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八歲起,多次到北京。他第五次入京在德宗光緒十一年(1885)春,在京逗留一年餘,與當時勝流盛昱、袁昶、沈曾植、曾桐兄弟、蒯光典、王頌蔚、陳熾、張孝謙、楊鋭等遊,名動公卿。次年(1886),應禮部試,與王懿榮、張謇、曾之撰合稱“四大公車”,但不幸落第,於當年四月二十八日離京南下。據其《南旋日記》,此詞為其出東便門時所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鈎説。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譯文

最憐愛那天空辛苦的明月,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像玉環一樣的滿月,其它時候都像是不完整的玉玦。如果能夠像天上的圓月,長盈不虧,那麼我作為冰雪,將不惜為你融化。

無奈塵世的情緣最易斷絕,而不懂憂愁的燕子依然輕輕地踏在簾鈎上,呢喃絮語。我在秋日,面對你的墳塋,高歌一曲,然而愁緒絲毫沒有削減。我是多麼希望能和你像春天裏雙飛雙宿的蝴蝶那樣在草為裏嬉戲啊。

註釋

一昔句:昔,同“夕”,見《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玦(jué)玉玦,半環形之玉,借喻不滿的月亮。這句是説,一月之中,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夜是圓滿的,其他的夜晚就都是有虧缺的。

不辭句:引用一則典故。荀粲之妻冬天高燒病重,全身發熱難受。荀粲為了給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體冰冷時回屋給妻子降温。卿,“你”的愛稱。《世説新語?惑溺》謂:“荀奉倩(粲)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

無那:無奈,無可奈何。

軟踏句:意思是説燕子依然輕輕地踏在簾鈎上,呢喃絮語。

唱罷句:唐李賀《秋來》:“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這裏借用此典表示總是哀悼過了亡靈,但是滿懷愁情仍不能消解。

春為句:認取,注視着。取,語助詞。此句意思是説,花為中的蝴蝶可以成雙成對,人卻生死分離,不能團聚,故願自己死後同亡妻一起化作雙飛雙宿的蝴蝶。李商隱《偶題二首》:“春為定是雙棲夜,飲罷莫持紅燭行。”

賞析

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在《沁園春》一詞的小序中曾寫道:“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澹粧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此詞即先從“天上月”寫起。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長如塊”,開篇三句悽美而清靈,説的是自己最憐愛那天空中的月亮,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如玉環般的圓滿,其他的夜晚則都如玉玦般殘缺。在這裏,“辛苦最憐天上月”為倒裝句。中國古典詩詞中常以月的圓缺來象徵着人的悲歡離合,作者在這裏説月,實際上是在説人,説的以前自己或是入職宮禁,或者伴駕出巡,與盧氏聚少離多,沒有好好陪伴她,説的是盧氏過早的逝去,給自己留下終生的痛苦。

“但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是納蘭對夢中亡妻所吟斷句的直接回答,納蘭想象着那一輪明月彷彿化為自己日夜思念的亡妻,如果夢想真的能夠實現,自己一定不怕月中的寒冷,為妻子夜夜送去温暖,從而彌補心中的遺憾。

然而夢想終究難以實現,當一切幻想的破滅後,納蘭的思緒回到了現實。“無奈鍾情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鈎説”,無奈塵世的情緣最易斷絕,而不懂憂愁的燕子依然輕輕地踏在簾鈎上,呢喃敍語。此時的納蘭睹物思人,由燕子的呢喃敍語想到自己與妻子昔日那段甜蜜而温馨的快樂時光,於是,他的思緒又開始飄散起來。

尾句“唱罷秋墳愁未歇,春為認取雙棲蝶”是納蘭對亡妻的傾訴,表達了自己的一片痴心:在你的墳前我悲歌當哭,縱使唱罷了輓歌,內心的愁情也絲毫不能消解,我甚至想要與你的亡魂雙雙化作蝴蝶,在燦爛的花為中雙棲雙飛,永不分離。

全詞上片開篇三句悽美而清靈,説的是自己最憐愛那天空辛苦的月亮;後二句是納蘭對夢中亡妻所吟斷句的直接回答;下片前三句睹物思人,由燕子的呢喃敍語想到與妻子昔日那段甜蜜而温馨的快樂時光;後二句是作者對亡妻的傾訴,表達了自己的一片痴心。這首詞悼念亡妻,悽美之中透着輕靈,通過對明月圓缺的觀察,燕子呢喃的對語,蝴蝶雙飛的描寫,反映出了對亡妻刻骨銘心的哀念。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蝶戀花·送潘大臨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別酒勸君君一醉。清潤潘郎,又是何郎婿。記取釵頭新利市。莫將分付東鄰子。

回首長安佳麗地。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為向青樓尋舊事。花枝缺處餘名字。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送別的酒勸你一醉方休,清秀而豐潤的潘郎,你是哪家的郎婿?記住美女與升官所賞的喜錢,不要交給東邊鄰居好色的小人。

憶起京城那個美女密集的都市,我是英俊瀟灑的不一般的人物。為向青樓女子尋覓往日風流韻事,在院的牆上還留着名字。

註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②潘大臨:字邠老,秀才,北宋江西派詩人,著有《柯山集》。蘇軾貶居黃州時,二十多歲的潘大臨從蘇軾學詩習書。

③釵頭: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結住頭髮的稱“釵子”。釵頭系釵的首端,多指釵。這裏代指美女。新利市:仕慶所賞得的錢,這裏代指升官所得賞錢。

④東鄰子:東邊鄰居好色之子。

⑤回首:回顧,憶起。長安:古都。這裏泛指京都。佳麗:美麗的女子。

⑥青樓:青漆塗飾的豪華精緻的樓房。這裏代指院中的女子。

⑦花枝缺處:院,白居易《長安道》詩:花枝缺處青樓開。

賞析: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潘大臨將赴省參試。蘇軾借京都試成出仕文人昔日風流韻事作該詞,激勵潘大臨的心志與大願。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蝶戀花·京口得鄉書

雨後春容清更麗。只有離人,幽恨終難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翻譯

雨後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麗。只有那遠離故鄉的人,深沉的愁恨總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彷彿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峯,好象是美人的髮髻。

萬里外的家鄉來了一封信,問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頭拼命喝酒,送春歸去,春風倒還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淚涕。

註釋

北固山:在鎮江北,北峯三面臨水,形容險要,故稱。

碧瓊:碧瓊,綠色的美玉,指江水。

青螺髻:狀似青螺的髮髻,喻北固山。

真個:真的,的確。個,助詞。

拚一醉:不顧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賞析

詞開篇寫景,雨後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麗,可是那遠離故鄉的人,深沉的愁恨總洗不去。物我對照,更反襯出鄉思之深。以下接着寫北固山一帶碧水環山的秀麗景色。弧形的江面,彷彿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峯好像是美人的髮髻。上片主要寫景,在作者筆下展開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麗的春景,眼前的圖畫般的美景,卻鈎起了作者無盡的鄉愁,在這裏作者運用了物我對照樂景襯哀愁的寫法,山水雖美,但終不是自己的故鄉。

詞的下片緊承上片側重寫自己的思鄉的心情。作者落筆對面,先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鄉,而是寫收到鄉書一封, “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從這些語句中可以體會到詞人的 家人急盼遠方的遊子歸家的殷切心情,以虛寫實,更可見作者難耐思鄉之情。家人盼歸,可是作者回鄉的日程還是遙遙無期,面對無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借酒澆愁面對東風拋灑熱淚了,所以結句説“回首送春拼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我只有回頭拼命喝酒,送春歸去,春風倒還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淚涕。

最後這兩句不回答鄉書中的問題,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澆愁作結,但是有家難歸之意已溢於言表。這種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強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發了他那種難以言狀的思鄉之情。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他和故鄉親友的聯繫全靠江船通郵,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蘇軾在潤州京口收到家鄉來的一封書信,信中殷勤致意,詢問歸期,蘇軾的思鄉之情便難以抑制了,在身為宦遊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下,作了這首詞。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

清代 王國維

滿地霜華濃似雪。人語西風,瘦馬嘶殘月。一曲陽關渾未徹。車聲漸共歌聲咽。

換盡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自是浮生無可説。人間第一耽離別。

譯文

滿地凝結着寒霜,濃得像覆上一層白雪。人們立在西風中話別,瘦馬也向着殘月不斷悲鳴。送別時,《陽關》一曲猶未奏完,離人就已出發了。咿軋的車聲彷彿應和着歌聲,在痛苦地嗚咽。

天涯芳草青青的顏色已換作枯黃,可是,陌頭上深深的車轍依舊是我來時的模樣。三句為前人未道之語。靜安於是年春跟隨羅振玉入京,數月後即奔喪回裏。來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無常。這虛浮無定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説呢?在人間最令傷心的事莫過於離別了。

註釋

霜華:此指嚴霜。因其每呈結晶狀,故云。張祜《旅次上饒溪》詩:“秋竹靜霜華。”

陽關:指《陽關三疊》曲。為古代送別的曲調。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譜入樂府,即以詩中“渭城”或“陽關”名曲。

浮生:《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莊學説認為人生世事虛幻無定,故云。

耽(dān):指沉溺、迷戀;也有停留、拖延、延誤的含義。

簡析

詞的第一句作者上來就點明瞭時間,大雪飄零,萬物冰凍,首先在時間上為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調。瘦馬,殘月,都是一組淒涼的意象,作者在這裏用他們渲染氣氛。陽關自古就是人們分別的地方,作者在這裏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離別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來説分別的時候,車輪嗚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對分別的傷痛。

下句作者重點以情馭景,他開始感歎時間還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開始回憶起自己以前與人相處的美好時光,想到這裏,作者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發現自己什麼也説不出,只能感慨的説一句:離別。

創作背景

光緒三十二年(1906)秋,靜安曾奔父喪南歸故里。這期間所寫的詩詞充滿着悲涼的情調。本詞寫離別時的情景,殘月出門,西風瘦馬,詞人不幸的遭遇加上他憂鬱的天性,使他更感到人生的虛幻了。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蝶戀花·北斗秋橫雲髻影

北斗秋橫雲髻影。鶯羽衣輕,腰減青絲剩。一曲遊仙聞玉聲。月華深院人初定。

十二闌干和笑憑。風露生寒,人在蓮花頂。睡重不知殘酒醒。紅簾幾度啼鴉暝。

賞析

唐宋公主多不下嫁,入道觀為女冠,內人之失寵者也然。《瑞鶴仙·陳華山內夫人》是也。此“道女”疑即其人。此等女冠多有穢行,文人對之多作輕褻語,韓愈《華山女》詩,亦不免此,此尚算莊言。《本事詩》卷下將此詞定作豔詞。可見《瑞鶴仙·陳華山內夫人》一詞也為豔詞。“睡重不知殘酒醒”,釋家嚴戒酒,道家則否,故《真誥》有“玉醴金漿”之語。“華山”在金元人之手,南宋婦女所不能到。此言“人在蓮花頂”,乃虛擬詞,託夢境耳。上片言入定,下片言酒醒,則其中所言皆夢境可知。以《瑞鶴仙》詞題來看,這兩首詞應是送給同一個人,那末這“華山”也可作為名字解,即指陳華山內夫人。

“北斗”三句,述道女裝束。此言道女頭頂上盤着高聳的髮髻,用一支玉簪橫插其中。她投在地上的影子,極象秋高氣爽時的夜空中的北斗星。她身上穿着剪裁合身的飄飄欲仙似的綢服,從後面望去細腰盈握,滿頭青絲飄拂。“一曲”兩句,為道女自娛而寫真。此言在月色明亮夜深人靜之時,她在道觀中用玉磬敲奏出一支悦耳動聽的《遊仙》曲來自娛取樂。上片寫出這位道女的典雅不俗,也含有詞人對她的愛慕之意在。

“十二闌干”三句,轉寫自身。“闌干”,這裏作欄干解。“蓮花頂”,即華山蓮花峯,峯上有上清宮,宮前有池生千葉蓮花。此言詞人見了扇面上所畫的山峯,彷彿自己也到了華山蓮花峯頂的上清宮內。詞人憑欄斜倚只覺秋風生寒,一片清涼。此非真到,只是因為是題“華山道女扇”,所以詞人有此即興想象之境,或即上所言之夢境耳。“睡重”兩句,也是照應上三句的夢境。此言其飲酒填詞,在不知不覺中卻昏然睡去,酒醒後起牀不知道繡簾外的昏鴉啼歸已是叫了多少次了。下片全寫自己對扇畫的感受,最後才點出,以上這些只不過是他的夢中景象。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眼底風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煙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

惆悵玉顏成間阻,何事東風,不作繁華主。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系無尋處。

翻譯/譯文

眼前的美好風光是留不住的,在一片温暖和芳香裏,他叉上馬去遠行。想要請柳絲拂動起來遮擋他前進的路,但楊柳樹不是相思樹,怎會懂得我的傷心。

為我們的天涯相隔而倍感痛苦惆悵,這東風為什麼留不住這繁華舊夢。身邊還留有當年他所寫的信,但他的馬已經走遠,不知道現在身在何處。

註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和暖和香:伴着温暖,帶着芳香。

③雕鞍:馬鞍的美稱。

④倩:請。

煙絲:煙霧籠罩的楊柳。

⑤相思樹:據晉幹寶《搜神記》記載,戰國時,宋康王舍人韓憑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何氏。康王得知後,想要霸佔其妻。韓憑不允,康王於是將他囚禁起來。韓憑氣憤自殺。他的妻子何氏暗暗地擁着他的衣物,與康王一起登台。何氏到了台上,縱身跳下,康王的侍從想要拉住她,卻為時已晚。何氏墜死,留下一封遺書,願以屍骨賜憑合葬。康王看後大怒,讓人將何氏的墳冢與韓憑的墳冢相望而建。晝夜之間,兩冢之端生出大梓木,旬日便“呈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樹上又有一對鴛鴦棲息,晨夕不去,交頸悲鳴,嗚聲動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日“相思樹”。後人以此故事用於男女相愛,生死不渝之情。

⑥玉顏:指亡妻美麗的容貌。

閒阻,阻隔,此處引申為將來無法相見。

⑦斷帶,斷掉的衣帶,此處借用李商隱《柳枝詞序》中的典故:商隱族弟李讓山偶遇洛中裏女子柳枝,誦商隱《燕台詩》。柳枝驚問:“誰人有此,誰人為是?”讓山謂曰:“此吾裏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斷長帶,結讓山為贈叔,乞詩。“

乞句:請求(對方)寫的詩句。

⑧斑騅:身上長着花斑紋的馬。

一系:將馬拴在樹下。

文學賞析

此詞寫的是兩戀人依依別離的場景,寫出了情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及內心的傷感、惆悵。

上片寫外出遊玩之時,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妻。從“和暖和香”、“煙絲”、“垂楊”、“東風”這些意象可知,此時正是春意盎然之時。納蘭並沒有把和伊人離別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它的濃麗,從而顯現出在這春光大好時離別的難堪之情,以及自己內心的悲苦。“眼底風光留不住”套用辛棄疾的“有底風光留不住。煙波萬頃春江櫓”,而一個“又”字,則表明分別已經不是一次,而是多次。這個時候,“眼底風光”並不是指風暖花香、楊柳依依,而是指即將遠行的徵人。面對騎馬離去的徵人,女主角無力挽留,所以她把希望寄託在被煙霧籠罩的楊柳上,請它們遮住徵路,以便將徵人留住,但垂柳並不是相思樹,它是無情的,自然也不會滿足女主角的願望。

下片轉換角度,寫自己的失落之情,抒寫徵人的傷別之情。伊人捨不得徵人,徵人更不願離開伊人,但是聖命難違,徵人只能離家遠行,以至“玉顏成閒阻”。此時,徵人的心中備感痛苦惆悵,於是開始埋怨東風為什麼留不住繁華舊夢,其隱喻的意思就是:為什麼幸福不能永駐呢?東風“不作繁華主”正是納蘭無可奈何的感慨。

尾句再次轉換了角度,寫伊人的相思之情,伊人割斷的衣帶上還留有當年她求徵人寫的詩句,可如今徵人遠行,與自己相隔萬水千山,也不知道他的坐騎現在系在何處。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蝶戀花·密州上元

宋代: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譯文及註釋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shuāng),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shēng)香吐麝(shè),更無一點塵隨馬。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着馬而去。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寂寞的密州城裏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後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雲籠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山城:此處指密州。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垂,靠近。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着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裏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後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雲籠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註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今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樂章集》注:小石調;趙令畤詞注:商調;《太平樂府》注:雙調。馮延巳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趙令畤詞,有“不卷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簾》;司馬槱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韓淲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賀鑄詞,名《鳳棲梧》;李石詞,名《一籮金》;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因有觀燈之風俗,亦稱“燈節”。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

“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

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更無”句:説的是江南氣清土潤,行馬無塵。唐人蘇味道《上元》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山城:此處指密州。

“擊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節遠沒有杭州的元宵節熱鬧,只有在農家社稷時才有鼓簫樂曲。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周禮》:“凡國祈年于田租,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農神)。”王維《涼州郊外遊望》:“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

“昏昏”句:意謂密州的元宵節十分清冷,不僅沒有笙簫,連燈火也沒有,只有雲垂曠野,意濃濃。垂,靠近。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詞人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故而寫下此詞。

賞析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全詞用粗筆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氣候、地理、風俗等方面各自的特點,描繪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對杭州的思念和初來密州時的寂寞心情。

這首詞題記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那裏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就是“燈火”。東坡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點出燈夕的盛況。“明月如霜”,寫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詩云:“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遊賞,元宵節是宋代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街人遊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好盛裝而出。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這還是街市的遊人。至於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更無一點塵隨馬”,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遊人。説“無一點塵”,更顯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闋描寫杭州元宵景緻,作者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寫燈、寫月、寫人,聲色交錯,充分展現了杭州元宵節的熱鬧、繁榮景象。

下闋描寫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過片,使情調陡然一轉,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無須多着一字,便覺清冷蕭索。結句“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則不但寫出了密州氣候的寒冷,而且也讓人感覺到環境的空曠蒼涼。

作者“曾經滄海難為水”,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鬧,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悽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感到鬱鬱不樂的是這裏連年蝗旱,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歎。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閒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裏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雲四垂,陰霾欲雪。“昏昏雪意雲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悽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悦之情。

蘇軾這首《蝶戀花》,確是“有境界”之作,寫出了對“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實感受,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內容、筆墨不囿於成規,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筆亦隨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詞運用了轉折、反襯等章法技巧,體現出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黃菊開時傷聚散。曾記花前,共説深深願。重見金英人未見。相思一夜天涯遠。

羅帶同心閒結遍。帶易成雙,人恨成雙晚。欲寫彩箋書別怨。淚痕早已先書滿。

註釋

金英:即黃菊。

羅帶:絲織的衣帶。

註釋

金英:即黃菊。

羅帶:絲織的衣帶。

鑑賞

這是一首感秋懷人的離別相思之詞。黃菊開時,是雙方離別之時,也是相約重逢之時,故而黃菊成為了他們離合聚散的標誌,每見黃菊,格外動情。前三句描寫一年之前的離別情景,那是“黃菊開時”,彼此都為離別而悲傷,並且“共説深深願”,許下心願,立下誓言,其內容當包括下文所説的“重見金英”時節必定回來團聚。可是,等待了一年,菊花又開了,人卻沒回來,於是,“相思一夜天涯遠”。這一句,非常真實,非常細緻,也非常深刻。“相思”二字顯然是點題之筆,但在此前,女主人並沒有把這個兩個字放在心上,因為她雖然身處相思之境地,而她的心卻只是等候在企盼之中。屈指記日,待到菊花重開,離人便可團聚,因為這是約定好的,發過願、立過誓的,故而她對團聚重逢深信不疑,這之前,只不過是等待罷了。然而,期限到了,意外的情況出現了,以前的期待竟然化作了泡影。於是,女主人一下子陷入了相思的痛苦之中,一夜之間才感覺到了離人是在遙遠的天涯。相見有期一下子變成了相見無期,希望一下子變成了失望,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女主人能承受得住,已經很不簡單了。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真正的相思之苦和離別之怨,詞的下片寫的就是此苦此怨無法排除的情況了。“羅帶同心閒結遍”,“閒”字,只能是故作輕鬆的口頭話,而女主人的心何曾閒過?説這裏面還寄託着她內心深處的一線希望和竭誠祝願,倒是符合實情的。最後兩句,“別怨”二字又是點題,淚灑彩箋而寫不成書信,也是相思和別怨無法排除的一種表示。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宋代: 李清照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山又斷 一作:水又斷)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譯文: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山又斷 一作:水又斷)

絲綢的薄衫被淚水浸濕,臉上的脂粉也和在淚水中沾滿衣衫。想到送別時家中親人將那《陽關曲》唱了一遍又一遍。而今身在異鄉,望萊州山長水遠。寄宿館所,秋雨瀟瀟,不禁感到無限悽清。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被離情別緒攪得心亂如麻,竟不知餞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淺還是滿。如今已分隔兩地,只好靠鴻雁來傳遞書信。好在東萊不像蓬萊仙山那樣遙遠飄渺,可望而不可即。

註釋: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山又斷 一作:水又斷)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印齋本自注雲:“別作‘淚揾征衣脂粉暖’。”滿:同“漫”。蕭蕭:一作“瀟瀟”。孤館:孤獨寂寞的旅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lái)不似蓬萊遠。

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把:四印齋本自注:“別作有。”東萊:即萊州,時為明誠為官之地,今山東萊州市,曾名掖縣。蓬萊:傳説中的海上仙山名。

賞析:

詞作當寫於宣和三年(1121)秋天,時趙明誠為萊州守,李清照從青州赴萊州途中宿昌樂縣驛館時寄給其家鄉姊妹的。它通過詞人自青州赴萊州途中的感受,表達她希望姐妹寄書東萊、互相聯繫的深厚感情。

眼淚濕了衣服,臉上胭脂粧容化開。詞開頭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難分難捨的情感。四疊陽關唱了幾千遍但是還不足以形容自己內心對妹妹的萬種離情。“千千遍”則以誇張手法,極力渲染離別場面之難堪。“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妹妹此行路途遙遠,而自己已經到了“山斷”之處,離妹妹更加遙遠了,加上又有瀟瀟微雨,自己又是獨處孤館,更是愁上加愁。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自己在臨別之際,由於極度傷感,心緒不寧,以致在餞別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淺也沒有印象。詞人以這一細節,真切形象地展現了當時難別的心境。“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詞人告慰姊妹們,東萊並不象蓬萊那麼遙遠,只要魚雁頻傳,音訊常通,姊妹們還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僅僅表現的是離情別緒,更表現了詞人深摯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約派代表人物,通過這一詩詞,看出李清照詞細膩生動,而又不乏姿放的特點。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蝶戀花·河中作

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年少淒涼天付與,更堪春思縈離緒。

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樓下水流何處去,憑欄目送蒼煙暮。

翻譯

整日吹拂的東風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樹上綠意漸染。傍晚泛着輕微的寒氣,一場初春的細雨灑落下來,催促着春花早日開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涼,何況這暮春之日,更添離愁別緒。

在臨水的高樓之上,與這位女子飲酒作別。他以絲竹伴唱,一曲賦別。樓下的流水將會流到哪裏去呢?他在高樓上憑欄遠望,目送着流水和人遠去,直到掩入那蒼茫的煙波暮色之中。

註釋

蝶戀花: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黃金縷”“卷珠簾”“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另有變體二種。

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濟。

盡日:終日。

向晚:傍晚。

倚哀弦:指以哀傷的絃聲伴唱。

黃金縷:原指初生的鵝黃色柳條,詞中指離別之曲,樂府有《楊柳枝》曲。

創作背景

這首詞自注“河中作”,詞中又自稱“年少”,因此這首詞當作於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詞人中進士前後。詞人舊地重遊,懷念往日離別之女子,便寫下這首詞。

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及情,寫詞人的離愁別緒。開頭三句“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點明時令,又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暗寓“重來崔護”之感。““催花雨”在宋詞中多有出現,意為春雨一過,春花自會早日開放,富含着濃厚的自然哲理。“年少淒涼”四字藴含無限傷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歡樂的時節,但詞人卻感到淒涼,完全是為“春思”和“離緒”所困,而主因則在於詞人多情。但把“年少淒涼”説成是“天付與”,則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鍾,無可解脱。這“年少淒涼”的況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詞的下片寫思人。“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三句,緊接上片的“離緒”而轉向懷人。這三句是追敍往事,在“臨水高樓”這昔遊之地回憶當年送別時的情景。黃金縷用來形容初春鵝黃色的柳條,古人有折楊柳贈別的風俗“歌斷黃金縷”,在這裏也有作為離別之曲的含意,與上句“哀弦”相應。“樓下水流何處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題安州浮雲寺寄湖州張郎中》:“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兩句。這首詞從“臨水高樓”的眼前實景出發,借杜牧詩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寫得自然熨貼,不露針線,密合無縫。“相隨流水到天涯”,寓含飄泊流落的命運,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綿綿的情意。這樣情意在這首詞中也都包含在“樓下水流何處去”這個深表關切的問侯之中了。結句憑欄目送蒼煙暮”,其意為憑高極目,遠望水流人去的天際,寄託遙思,不覺暮煙四合。感傷離別之情,就寓於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盡的餘味。

這首詞懷念往昔一位曾於臨水高樓一曲賦別的女子。上片記時,下片記地,風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貫串着傷離念遠之情。詞人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來暗寓心中之傷感情緒,意緒雖悲涼,然飽含真摯情意。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蝶戀花·何物能令公怒喜

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來,人要山無意。恰似哀箏弦下齒,千情萬意無時已。

自要溪堂韓作記,今代機雲,好語花難比。老眼狂花空處起,銀鈎未見心先醉。

翻譯

有什麼能使您又是開心又是生氣呢?山要人來,人卻沒有那個意思。就好像那哀婉的古箏琴頭架弦的`齒狀橫木,千情萬意已經沒有了時間。

自從您給我寫了《稼軒記》,如今我代替二陸完成這個,好的話語是鮮花難以比擬的。人老眼花,看見了花朵從空白處出現,字跡還沒見到人卻已經心醉。

註釋

哀箏:哀婉的箏聲。

弦下齒:琴頭架弦的齒狀橫木。

機雲:以二陸比二韓。

銀鈎:一種草書體,這裏指字跡。

創作背景

這首詞應作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罷官閒居帶湖初期。這首詞可能是帶湖宅第落成之後,向韓元吉求作溪堂記文的詞,就像當年請洪邁作《稼軒記》一樣。溪堂應該是建在水邊的一個大的建築,是帶湖的主要建築之一,不然也不可能求韓作記也。

賞析

上片寫自己退隱的感受。既有喜也有怒,“怒”的是被迫閒居,“喜”的是離開朝廷是非地,這是後退一步的想法。起句破空而來,探尋什麼事物能左右作者喜怒哀樂之情。這句詞是從《世説新語》點化而來的。據《世説新語》引荊州民謠説:“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原意是説王恂和郗超多智術,能操縱桓温的感情,使其喜、怒。而此處只是藉以提出問題,引出下面的敍議。“山要”二句緊承“何物”二字,闡述其喜怒的原因。言山要人來此居住,而人卻要山沒有意念。如果山沒有意念,則和作者之心相同,便能使作者喜歡;反之,則會使作者憤怒。用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強烈感情。“恰似”二句寫自己閒居以來的思想狀況。言其像“哀箏弦下齒”隨着人彈奏力度之不同便發出或低或昂或喜或悲的聲調一樣,自己也隨着客觀事物的千變萬化而產生“千情萬意”,無窮無盡,反覆不已,使自己長期處於矛盾痛苦之中,令人憤怒之極。

下片寫對韓元吉的希望。換頭寫自己在帶湖府第中建了一個“稼軒”,希望韓元吉能為它作篇序。韓愈有《鄆州溪堂詩》,詩前有長序,記溪堂修建因由,並刻石於鄆州,“溪堂韓作記”本意指此。洪邁曾為辛棄疾作《稼軒記》,韓元吉有無作記不見載籍,估計此處是因韓元吉與韓愈同姓,故連類而及,以便下文頌揚其文學才華。“今代”二句讚揚韓元吉文章寫得好,元吉及其從兄可以和晉代著名詩人陸機與陸雲相媲美。作者在《太常引·壽韓南澗尚書》詞中説:“今代又尊韓,道吏部、文章泰山。”此處與之同意,都是稱讚韓元吉文學成就之高。“老眼”二句寫自己盼望心情之切。言其雖還沒有見到韓元吉的佳作,自己已經沉醉其中,表達了作者對韓元吉的崇敬和喜悦之情,並對起句“喜怒”二字作出應有的迴應,富有餘味。由此詞可看出辛詞對題材的開拓,任何事情都可用詞來表達,“詞為豔科”的藩籬已不復存在。

全詞敍述了自己落職閒居後的生活和喜怒哀樂,表達了作者對韓元吉的要求和希望,可謂千情萬意,百感交集,但樂觀仍為其基調。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蝶戀花·送春 宋朝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蝶戀花·送春》譯文

樓外垂楊千條萬縷,彷彿要拴住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卻只稍稍片留便離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風裏飄飛,隨着酒風要看酒歸向何處?

一片碧綠的山野間傳來一聲聲杜鵑的啼叫聲,杜鵑即使無情,淒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酒天,酒天沉默不語,黃昏時分忽然下起了瀟瀟細雨。

《蝶戀花·送春》註釋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隱指詞人青酒年華。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猶自:依然。

杜宇:杜鵑鳥。

便作:即使。

莫也:豈不也。

“把酒”句:把酒,舉杯;把,持、拿。送酒,陰曆三月末是酒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澆愁以示送酒的習俗。此句與王灼《點絳脣》“試來把酒留酒住,問酒無語,席捲西山雨”寫法相似。

瀟瀟雨:形容雨勢之疾。

《蝶戀花·送春》賞析

惜春傷春,留春送春,詞中常調。這首“送春”詞卻結具一份女詞人漾巧柳妙想與慧心深瀟。

上片化景物為瀟柳,純從“樓外垂楊”着筆。從風飄柳絮漾景象看,詞中所寫,當是暮春煙柳,而非細葉新裁漾仲春嫩柳,這樣方與送春之旨吻合。楊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結漾風習使人們從柳條想到送結,原很自然;但從“垂楊千萬縷”想到它“欲系青春”,卻是女詞人漾獨特感受。從“送”到“系”,雖只在一轉換之間,卻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飛躍,進一步寫出了柳漾繾綣多瀟。那千萬縷隨風盪漾漾柳絲,像是千萬縷柔曼漾瀟柳,力圖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還去”,春畢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過歎息傷感而已,詞人卻從隨風飄蕩漾柳絮生出“隨春且看歸何處”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詩詞中或狀撩亂春愁,或狀漂盪無依,即使無想到“送”,也只有“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一類想象。朱淑真卻以女詞人特有漾靈心慧性和纏綿執着,將它想象成一直深瀟地追隨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歸於何處。由“系”到“隨”,進一步寫出了柳對春天漾無限依戀和無盡追蹤。

下片從“春歸”生出,轉從送春漾詞人方面着筆。“綠滿山川”正是暮春之景。這一望碧綠之中正含有落花飛絮狼藉漾傷感記憶,更何況耳畔又時時傳來象徵着春歸漾杜鵑鳥悽傷漾嗚叫聲。目接耳聞,無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無瀟人,恐怕也要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從反面假設,“莫也”句則故用搖曳不定之語從正面渲染愁苦,愈覺瀟懷酸楚。寫到這裏,方才引出這位滿懷愁瀟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隨春”難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這兩句似從歐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化出,但獨具神韻。在詞人感覺中,這即將離去漾春天,像是懷着無限結離漾惆悵與感傷,悄然無語,與傷春漾詞人默然相對。時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細雨。這“瀟瀟雨”,像是春天告結漾細語,又像是春天歸去漾歎息。而女主公瀟懷漾黯淡、孤寂也從中隱隱傳出。妙在“不語”與“瀟瀟雨”之間存在着一種似有若無漾對應與無系,使讀者感到這悄然飄灑漾“雨”彷彿是一種不語之“語”。這一境界空晨。極富象外之致漾結語使詞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遠漾瀟致。

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漾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蝶戀花·送春》鑑賞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髮,性靈鍾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閒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鬥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穠豔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麼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悦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後(傳説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鬱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後人送來了悲悽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後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悽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驗。

這是一首惜春詞,詞的上片抒發對春天眷戀的感情,下片抒發傷春的感情,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麼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繫留着事物的聯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説:“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着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脣》)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着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於殘春的景色,帶有悽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蝶戀花·送春》創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時有一段純美的愛情,但婚後生活卻十分不如意,最後憂鬱而終。這首詞正是她對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的追戀哀傷不已的反映。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蝶戀花·庭院深深人悄悄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鸚哥,錯報韋郎到。壓鬢釵樑金鳳小,低頭只是閒煩惱。

花發江南年正少,紅袖高樓,爭抵還鄉好?遮斷行人西去道,輕軀願化車前草。

翻譯

深院寂靜,室內也是悄然無聲。愛人遠行,少人來往,烏雲般的頭髮上插着精美的頭釵,一位紅顏女子獨自幽居。女子忽然聽見自己的鸚鵡在呱呱人語。庭院深深人十酣肖鸚鵡突然開口説話令人驚喜,她急忙開門,誤以為鸚鵡告訴她是她的情郎來了,結果大失所望。她在內心埋怨鸚鵡,嫌它錯報郎歸,讓她空自整粧等候,無端地引起她的無限煩惱。女子前思後想,她在想象中呼喚情郎早日歸來。

她的這位“韋郎”正是青春年少,遠行他方,本已經令人不安,何況又是去風景如畫的江南。那裏歌樓妓館很多,到處都是美貌的女子,她擔心情郎久居他鄉,難免拈花惹草。儘管那裏到處充滿了誘惑,但她還是很自信家鄉的舊人更好。因此,她温情相勸,希望對方早日回家。既然知道規勸無用,情郎難免還要遠行,為了能夠阻攔他,女子願意捨身化作小草,只要能夠留住他,遮擋住情郎前去的腳步,即使自己被碾壓也在所不辭。

註釋

庭院深深人悄悄:庭院深深,深院寂靜;悄悄,悄然無聲。

鸚哥:即鸚鵡。

韋郎:古代女子對男子的愛稱,這裏借指情郎。

釵:頭釵。

金鳳:古代婦女的頭飾。

閒:嫌棄。

紅袖:代指美貌女子。

爭抵:怎麼比得上。

遮斷:猶言遮擋,攔住。

車前草:草名,又名當道。

創作背景

譚獻同治六年(1867)考中舉人。二十五六歲後,他潛心經學,傾向今文學派,重微言大義。他曾經為福建學使徐樹藩的幕僚,晚年去官歸隱,鋭意著述。譚獻晚年受張之洞的邀請,主講經心書院。他的駢文,規仿六朝,高出時人;詩亦“優柔善人,側然動人”;詞與詞論的成就最為突出。

賞析

這是思婦之詞,上半沉思語,殊覺哀而不傷,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潛通,頓挫沈鬱,可以泣鬼神。

通過女子所居環境氛圍的描寫,烘托出女子內心深處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歐陽修那闋《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兩首詞在某些地方格調頗相似,情感相通。二、三兩句更是妙趣橫生,刻畫閨中少女的情態栩栩如生,與敦煌詞《鵲踏枝》中“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春日遲遲,鸚哥報道他來到的叫聲,使她空喜歡一場,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難以平息的感情波瀾。“壓鬢”二句,是女主人公“閒煩惱”的特寫鏡頭。鸚鵡之能言,都是人教之結果。女主人公思念所愛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覆調教於鸚鵡,以此獲得一種虛幻的滿足,當然也希望鸚鵡能及時地報告他的歸來。不想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煩惱。前後強烈對比,寓意深刻。

“低頭只是閒煩惱”則寫女子心態之沉重煩悶,這種精神上的煩惱不是金玉滿堂的物質生活所能消解、抵償的。“只是”兩字下得很妙,將女子無法排遣的傷離怨別之思以直陳的方式表出,具有強調的作用。“閒煩惱”也可見女子的相思之苦觸處即是,同時為過渡到下片打下了伏筆。

下闋從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着筆,詞的內容也由上闋深閨人的相思煩惱變而為下片感於江南春而產生的盼歸的惆悵。

江南的春天羣芳爭豔,青山滴翠,自己與情郎都正是青春年華,縱然高樓紅袖迷人,也抵不上回鄉與鍾愛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她方方面面地思念他的一切,設想他在外面的生活情況。而她最擔心的,想得最多的,一是他會不會對她不忠,二是他的生活是否艱辛。她設想他在“紅袖高樓”行樂的情景,心痛情急,迸出了“遮斷行人西去道,輕軀願化車前草”的心聲。主人公明知無力阻止愛人出行,但也甘願為此犧牲!女子的殷殷期盼,在誠摯温厚之中深深地藴含着堅貞不渝的品質。

主人公幻想愛人所禁受的艱辛,好象在同愛人一起禁受,因而身體消瘦,精神困頓。黃昏更是思念更切的時候,因而主人公幾乎害怕黃昏!由此想到以前美滿相處時的情景,那時候主人公與愛人還開着離別的玩笑;不料這玩笑竟驟成事實,這更使主人公更加難過。儘管這樣,末兩句説寧願化身為車前草,擋住情郎西去的道路,冀盼情郎回心轉意,早日歸來。借用“車前草”的字面意義作文章,雖非首創,以之結尾表白痴情不改的心志,更加襯托主人公痴情的人物形象,有感人肺腑之效。

全詞委婉細膩,清新雅麗,昭示了一種為美好理想而始終不渝甚至甘願獻身的品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elianhua/o0nwy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