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蝶戀花 >

【熱】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熱】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翠苑紅芳晴滿目。綺席流鶯,上下長相逐。紫陌閒隨金壢轆。馬蹄踏遍春郊綠。

一覺年華春夢促。往事悠悠,百種尋思足。煙雨滿樓山斷續。人閒倚遍闌干曲。

翻譯

新綠的林園,雨後紅花芳香光照眼。綺麗華貴的酒筵.流鶯飛上飛下追歡,大路上閒閒地緊隨香車輪轉,馬蹄得意將春郊芳草踏遍。

唉,金色的年華似春夢般短,悠悠往事逝如煙,茫茫無覓百遍尋思無限。煙雨朦朧小樓掩,青山斷續時隱現。閒愁人哪,曲曲欄杆都倚遍。

註釋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翠苑:種滿綠樹的園林。

紅芳:花草。

綺席:華美的筵席。

流鶯:翻飛的黃鶯。

紫陌:東西方向的路為陌,用紫色土鋪成的路故稱作紫陌。這裏用來泛指都市郊外的大路。

金壢轆:用金屬鑲嵌的車。

櫪轆:車行走的聲音,代指車。

金:用金屬裝飾的華美之車。

一覺年華:如夢般的歲月。

尋思:思慮。

人閒倚遍闌干曲:是“閒人遍倚曲闌干”的倒裝,謂閒來無事,將屈曲的欄杆都倚遍了。

創作背景

此詞感懷傷春,當是中年後的作品。從詞的結構分析,這首詞很有可能作於作者任滁州知州期間,是在回憶十年前在洛陽時快樂無憂的日子。

賞析

上片首先描繪的是一片大好春光。陽光普照下,觸目所及處,園林草木青翠,紅花滿地。啼聲清脆的流鶯在人們春遊時佈置的華麗筵席周圍飛來飛去。在這樣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中,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出場了。他悠閒地跟隨着那些華美的車子,他騎着馬兒,盡興遊遍京城郊外大好春光。這位意氣豐發的遊春少年形象,有可能是天聖九年(1030)進士及第後的詞人的寫照。

下片中涉及的季節仍然是春天,但與上片好景緻、好心情不一樣,寫的是遲暮之人年華如夢、世事滄桑之感。他一覺醒來後,感受到的是年華有如春夢一般的短促,而且此時,悠悠往事、千般思緒一齊湧上心頭。詞人把往事想象的空間留給了讀者,而以“煙雨滿樓山斷續”,即主人公此時內心種種愁思外化而形成的景緻進一步展現他心情的沉鬱。意思就是説主人公此時的心情就如滿樓煙雨般淒冷迷亂。詞作結尾處描繪的主人公百無聊賴地閒倚欄杆的身影,與下片詞情沉重的氛圍相映照,再進一步表現主人公的愁緒無法排遣。

這首詞采用對比的手法寫不同時期的兩種春景、兩種心情,對比中透露出深沉的人生感慨,頗具深婉之致。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蝶戀花·小院深深門掩亞

小院深深門掩亞。寂寞珠簾,畫閣重重下。欲近禁煙微雨罷,綠楊深處鞦韆掛。

傅粉狂遊猶未舍。不念芳時。眉黛無人畫。薄倖未歸春去也,杏花零落香紅謝。

翻譯

深深的小院,關閉起大門。畫閣上珠簾一重一重的放下低垂。要到寒食節了,微微的春雨停了,那綠楊深處的鞦韆直直的懸掛着,紋絲不動。

傅粉人發狂似的去遊冶,還未捨得放棄呢。就是不想在這大好春光時節,沒有人為我畫眉。薄倖郎不歸來,整個春天都過去了,你看杏花已經零落,香花亦在凋謝。

註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晏殊詞改今名。

門掩亞:意謂門沒有關死,只是虛掩着。寂寞珠簾,

畫閣重重下:此為“寂寞畫閣,珠簾重重下”的倒裝,謂寧靜的畫閣,垂下重重珠簾。

畫閣:彩繪華麗的樓閣。

禁煙:禁止煙火的日子,指寒食節。

傅粉:白麪少年。

未舍:沒有盡興。

芳時:良辰,花開時節。

眉黛無人畫:謂在如此美好的時節裏,女子的黛眉卻沒有人替她描畫了。

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畫眉,因稱眉為眉黛。

薄倖:薄倖郎,古代女子對負心男子的稱呼。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時的作品,具體創作時間無從考證。從詞的內容上看,當是的作者境況不佳,或認為可能與科舉考試的失利有關,於是創作了這首詞,借閨人之怨抒發自己內心的愁苦。

賞析

上片用“小院深深門掩亞”提起,既表明了這座小院中女主人公的身份,又表現出她此時的心境。一個能在深深庭院中生活的女子,肯定是位貴族婦女,她之所以不把門緊緊鎖上,是因為她朝思暮想的情郎還沒回家,她在苦苦地等待着呢。按理説如此“芳時”,她應該走出房門,起碼要到自家的庭院裏觀賞春光才是,可她又為什麼把重重的珠簾都垂下來呢。在這一句裏,一定不能忽略“寂寞”二字,正是由於如此大好時光裏沒有人與她共度,使她感到無比寂寞,沒有心情去欣賞花草。時間已經接近寒食,楊柳也已長得茂盛,而庭院裏那架鞦韆,依舊孤孤單單地懸掛在那裏無人理會:見不到女主人公嬌美的身影,更聽不到她銀鈴般的笑聲。“欲近”句點明時間是寒食節,一場小雨後,更顯悽清蕭索。“綠楊”句更顯環境之深邃寂寞。整整一闋的文字,令人感到最真切的只有兩個字:寂寞。

下片着力寫女子的孤獨與哀切,她在心底埋怨着深深愛着的那個情郎,他是那麼英俊瀟灑,倜儻風流,可惜無論愛他有多深,他都沒有真正把自己放在心上,依舊在外面恣意冶遊。你知道不知道,大好春光裏,苦苦等待你歸來的美人已有很多天沒有好好梳粧了,本該替我畫眉的你真的把我忘到腦後去了。眼看着春天快過完了,你這個薄情郎還沒有回家,不知道你想讓我等到什麼時候。到此為止,女子的情緒越來越激動,雖然這些話只能默默地對自己説,但她畢竟在屋裏待不住了,無法自控地走出屋門,盼望着出現奇蹟:或許一眼看到那冤家就在門前,朝她走來呢。然而這只是她的一廂情願,映入她眼簾的,僅僅是粉紅色的花瓣隨着風兒紛紛落下。最後這句話很有深意,它不僅強力昭示了女主人公的失意,更把女子紅顏易逝的哀苦通過杏花飄零折射出來,更增加了全詞的情感力度。

詞寫閨怨,寫一個女子由於丈夫薄倖,放蕩不歸,又值暮春時節,從而引起的寂寞無聊、哀怨感傷,卻又無可奈何的感情。這些都是她內心的哀怨,但她內心更存在着焦急,“薄倖”人還未回來,可春已歸去,杏花已零落凋謝。她的內心是多麼盼望春歸之前能與這個“薄倖”人相聚。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裏消魂無説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沈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絃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沈魚通:沉)

註釋:

⑴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消魂:魂魄消滅。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江淹《別賦》有“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⑶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消魂:一作“佳期”。

⑷尺素:書寫用之尺長素絹,借指簡短書信。素:白絹。古人為書,多寫於白絹上。

⑸浮雁沉魚:古代詩文中常以鴻雁和魚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又《漢書·蘇武傳》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因合稱書信為魚雁,亦有以鱗代魚,以鴻作雁者。另亦指傳書信者。

⑹終了:縱了,即使寫成。無憑據:不可靠,靠不住。

⑺移破:猶雲移盡或移遍也。破:唐宋大麴術語。大麴十餘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破,猶盡也,遍也,煞也。

翻譯:

夢中走向了煙水迷濛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心上人相遇。夢境裏黯然銷魂無處訴説,醒後惆悵不已全因夢中消魂誤。

想訴説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能寄出。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賞析:

此詞上片寫夢裏相思。下片寫醒後遣懷。全詞語言清暢,而抒情有遞進、有頓挫,故沉摯有力。

起首三句:“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是説夢遊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行盡”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於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煙水路”三字寫出江南景物特徵,使夢境顯得優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着兩句:“睡裏消魂無説處,覺來惆悵消魂誤”,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説,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備“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後重疊;但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詞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備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不多見。詞之上片,寫夢中無法尋覓到離人。

下片轉寫寄信事。起三句:“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説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迴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隻好借音樂來排遣。

結尾兩句:“欲倚緩絃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她借低音緩弦抒發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以“緩弦”、“移柱”來表達其“幽懷難寫”,可見以行動寫心理,自有其妙處。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稱小晏亦是“古之傷心人”,所以寫出來的詞,“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這首詞就有這種淡而有味,淺而有致的獨特風格。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殘杏枝頭花幾許。啼紅正恨清明雨。

盡日沈香煙一縷。宿酒醒遲,惱破春情緒。遠信還因歸燕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古詩簡介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是北宋詞人趙令畤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傷春懷人的閨情詞,上片以時令為線,傷春惜花,託紅杏寫興,由閨人處境寫到閨外情景,用景物的描寫表現愁緒,下片以離愁為旨,懷人思遠,託燕傳情,由閨中情景牽動閨人意緒。這首詞語不多,情無限,有含蓄藴藉、語婉意深的風格,詞寫得清超絕俗,澹雅疏秀,別具一格。

翻譯/譯文

我有心減去羅衣,卻沒有盡退春寒,一任珠簾垂地,我獨守在這深深庭院。枝頭上的紅杏還剩下幾許?我傷心流淚,只怨恨清明時節無情的風雨。

為消磨長日我點燃沉香,孤獨的我痴對香煙一縷,昨夜飲酒今晨醒得遲,滿是惱春情緒。飛燕又沒帶來他歸家的音信,看屏風上西江水路,更引起我無限愁情。

註釋

⑴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⑵羅衣:指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⑶啼痕:淚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跡。止:同“只”。

⑷沉煙:點燃的沉香。

⑸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飲的酒。

⑹惱破春情緒:春色惱人,春情難遣之意。惱,撩惹。

⑺“飛燕”句:古有飛燕傳書的故事。

⑻西江:古詩詞中常泛稱江河為西江。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認為作於寧遠軍承宣使任上。以美人自喻,自屈原肇始,後逐漸成為古典詩詞中的一種常用的寄託手法。宋詞多寫閨情、春愁,其中不乏以女子閨愁寄寓自身遭際的作品。趙令疇因與蘇軾交好,在蘇軾見逐時,也受到牽連,多外放邊遠之地,際遇頗為坎坷。他這首《蝶戀花》將閨情寫得婉轉曲折,可看作寄託之作。

賞析/鑑賞

這首抒寫閨中懷人之情的詞,語不多,情無限,有含蓄藴藉、語婉意深的風格。詞寫得清超絕俗,澹雅疏秀,別具一格。

首句別開生面,不以景語起興,而純以陳述語氣,描寫閨中女子心緒:“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寒未去”説明此時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受天氣影響,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無常。“深深處”點出女子憂悶之深,渲染出一種深重、孤寂的氛圍。“不卷珠簾”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緒縈懷而心生懨懶;也可能是她害怕捲起珠簾之後,望見滿目春色,更添愁緒。愁之深沉難去,可見一斑。

以下兩句點明女主人公愁悶的表層原因——清明時節的連綿春雨。這場雨,不僅使氣候“寒未去”,“欲減羅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雨打花枝,落紅無數。所以,簾雖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關切庭院中的花兒,迫不及待地問詢:“紅杏枝頭花幾許?”當然,不消問,她也料到嬌豔的杏花定然會遭到的命運了。她彷彿看到那枝頭稀稀拉拉幾朵殘存的紅杏,依稀還帶着雨痕,像啼哭一樣,憎恨那殘酷無情的清明雨。當然花兒哪有悲與恨,只不過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緒之劇烈程度看,閨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來不像是一般傷春、惜花的意緒了。詞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當別有感恨。人世間有許多人和事有如花兒般的美好,結果卻被一場無情“風雨”破壞了。“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這兩句詞實是頗富有象徵意味的。詞之上片,將女主人公惜花傷春的意緒表達得頗為動人。

過片三句,轉寫閨中人內心極度的悽寂和苦悶。“盡日沉煙香一縷”,她終日對首一縷裊裊香煙出神,深閨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無聊賴可想而知。“盡日”,即李清照所説“愁永晝”也。盡日苦坐愁城,無法排遣,唯有借酒澆愁。“宿酒醒遲”,可見恨深酒多,以致一時難醒了,而醒來仍然是空對“沉煙香一縷”而已,此種境遇何等難捱!“惱破春情緒”,關合上片惜花恨雨,極力渲染出一個“愁”字。

結尾兩句點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層原因——佳人懷人心事。“飛燕又將歸信誤”,她多麼希望春燕給她帶來遠人的信息,而它們卻如史達祖筆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雙燕,非常令人失望。於是她只好空對屏風悵望:“小屏風上西江路”,淡煙流水的畫屏上畫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當初心愛之人正是從這水路遠去的。歇拍寫出了閨人佳人對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讀之令人感到意猶未盡,一詠三歎。

名家點評

明·李攀龍《草堂詩餘雋》:託杏寫興,託燕傳情,懷春幾許衷腸。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開口澹冶鬆秀。末路情景,若近若遠,低徊不能去。

近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段警拔不足而靜婉有餘,後段以閒淡之筆,寫懷人心事。結處風華掩映,含蓄不盡。德麟為安定郡王,天水氏固多才子也。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蝶戀花·春景 宋朝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春景》譯文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牆裏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牆裏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蝶戀花·春景》註釋

蝶戀花·春景:原本無題,傅本存目缺詞。

花褪殘紅: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誤作“小”。“飛”,《二妙集》、毛本注“一作來。”

繞:元本注“一作曉。”

柳”:即柳絮。

何處無芳草”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

多情:這裏代指牆外的行人。無情:這裏代指牆內的佳人。

《蝶戀花·春景》賞析

本詞是傷春之作。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藴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説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於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着,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着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着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裏沒有青青芳草呢。

“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於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説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牆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只聽見牆裏有盪鞦韆的聲音,一陣陣悦耳的笑聲不時從裏面傳出,原來是名女子在盪鞦韆。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着這令人如痴如醉的歡聲笑語。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裏,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裏”、“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牆院裏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牆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後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並不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裏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説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想象。

下闋寫人,描述了牆外行人對牆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裏,“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鬱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蝶戀花·春景》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依據《全宋詞》所載的順序,此篇當於蘇軾被貶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時所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落落盤根真得地,澗畔雙鬆,相背呈奇態。勢欲拚飛終復墜,蒼龍下飲東溪水。

溪上平崗千疊翠,萬樹亭亭,爭作拏雲勢。總為自家生意遂,人間愛道為渠媚。

翻譯

溪邊兩棵松樹盤結在一起,它們互相背離呈現奇特之貌。看上去像要展翅飛翔,就像蒼龍飛墜下來吸取溪水一樣。

溪邊平地上有無數綠樹,它們亭亭玉立,像都在爭取離雲更近一些的態勢。總以為遂了平生之願,人間的大愛就是為它而喜歡。

註釋

落落:獨立不羣貌。

盤根:謂樹木根株盤曲糾結。

得地:得到適宜生長之地。

拚飛:飛行輕捷的樣子。

蒼龍:比喻鬆。

平岡:指山脊平坦處。

千疊翠:無數層的翠綠。

亭亭:高聳貌。

拏雲勢:猶凌雲之勢。

生意遂:謂生命力的要求得到滿足。

為渠媚:為它而做出美麗的姿態。

渠:它。

賞析

這首詞曲像一幅山水畫,構圖很有層次:近景是姿態奇特的澗畔雙鬆,它們像兩條本來要飛上天去的龍,不知為什麼折回頭來探入澗底的溪水;遠景是平岡上的羣樹,它們一片翠綠,把枝梢高高地伸向雲端。“萬樹”欣欣賂榮,“雙鬆”自得其樂,寧靜的自然美在神不在貌,有點王維山水詩的意境。

首先是“雙鬆”和“萬樹”的對比:雙鬆的位置是“澗畔”,它們的姿態是墜,是“下飲”;萬樹的位置是“溪上平岡”,它們的姿態是“爭作拏雲勢”。這種位置和姿態的對比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鬱郁澗底鬆”和“離離山上苗”。“落落盤根真得地”套用了杜甫《古柏行》的詩句

其次最後兩句用人們的想法來對比前面大自然的規律,是王國維想要藉此來表達自己的哲理思想。然而可能作者自己也感覺到了這首詞中“形”與“意”之間的矛盾,所以在結尾忽翻新意:“總為自家生意遂,人間愛道為渠媚。”這是進一步超脱,完全從“以物觀物”的角度出發,指出樹的姿態是為了適合自己生活環境的需要。

王國維要寫出一種無我之境的自然山水風景,卻不能達到那種“無我”的境界;他要表現老莊的超脱卻總是墮入儒家的執著;王國維不想讓這首詞表達出託物寓意,但最後兩句反而使讀者展開意境的聯想。也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這首詞中很豐富的言外意藴,足以讓讀者慢慢去咀嚼品味。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

清代 王國維

滿地霜華濃似雪。人語西風,瘦馬嘶殘月。一曲陽關渾未徹。車聲漸共歌聲咽。

換盡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自是浮生無可説。人間第一耽離別。

譯文

滿地凝結着寒霜,濃得像覆上一層白雪。人們立在西風中話別,瘦馬也向着殘月不斷悲鳴。送別時,《陽關》一曲猶未奏完,離人就已出發了。咿軋的車聲彷彿應和着歌聲,在痛苦地嗚咽。

天涯芳草青青的顏色已換作枯黃,可是,陌頭上深深的車轍依舊是我來時的模樣。三句為前人未道之語。靜安於是年春跟隨羅振玉入京,數月後即奔喪回裏。來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無常。這虛浮無定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説呢?在人間最令傷心的事莫過於離別了。

註釋

霜華:此指嚴霜。因其每呈結晶狀,故云。張祜《旅次上饒溪》詩:“秋竹靜霜華。”

陽關:指《陽關三疊》曲。為古代送別的曲調。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譜入樂府,即以詩中“渭城”或“陽關”名曲。

浮生:《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莊學説認為人生世事虛幻無定,故云。

耽(dān):指沉溺、迷戀;也有停留、拖延、延誤的含義。

簡析

詞的第一句作者上來就點明瞭時間,大雪飄零,萬物冰凍,首先在時間上為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調。瘦馬,殘月,都是一組淒涼的意象,作者在這裏用他們渲染氣氛。陽關自古就是人們分別的地方,作者在這裏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離別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來説分別的時候,車輪嗚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對分別的傷痛。

下句作者重點以情馭景,他開始感歎時間還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開始回憶起自己以前與人相處的美好時光,想到這裏,作者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發現自己什麼也説不出,只能感慨的説一句:離別。

創作背景

光緒三十二年(1906)秋,靜安曾奔父喪南歸故里。這期間所寫的詩詞充滿着悲涼的情調。本詞寫離別時的情景,殘月出門,西風瘦馬,詞人不幸的遭遇加上他憂鬱的天性,使他更感到人生的虛幻了。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蝶戀花·準擬春來消寂寞

清代:納蘭性德

準擬春來消寂寞。愁雨愁風,翻把春擔閣。不為傷春情緒惡,為憐鏡裏顏非昨。

畢竟春光誰領略。九陌緇塵,抵死遮雲壑。若得尋春終遂約,不成長負東君諾?

譯文:

準擬春來消寂寞。愁雨愁風,翻把春擔閣。不為傷春情緒惡,為憐鏡裏顏非昨。

本想讓萬紫千紅的春天來排解我的寂寞,卻沒料到近來總是風雨蕭索,反而耽誤了春光。但我心緒低落並非因為傷春,而是為那鏡中老去的容顏。

畢竟春光誰領略。九陌緇塵,抵死遮雲壑。若得尋春終遂約,不成長負東君諾?

到底如何才能夠安心享受春天?凡塵俗事總是縈繞心懷,讓人不能置身事外,做回清夢。我還是希望擺脱塵世的牽絆,去安享春天的美麗,不辜負春天之神對我的眷顧。

註釋:

準擬(nǐ)春來消寂寞。愁雨愁風,翻把春擔閣。不為傷春情緒惡,為憐鏡裏顏非昨。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準擬:打算、想要。翻:同“反”。擔閣:耽誤。

畢竟春光誰領略。九陌緇(zī)塵,抵死遮雲壑(hè)。若得尋春終遂(suì)約,不成長負東君諾?

九陌:指漢代長安城中的九條大道,泛指都城繁華熱闈的街道。緇塵:黑色塵土,指世俗污垢。抵死:總是、老是。雲壑:雲霧遮覆的山谷,借指僻靜的隱居的地方。東君:指司春之神。

賞析:

這首詞在寫法上以辜負春光、傷春亦不足惜來反襯,用轉折的手法來襯墊,層層入深地抒寫情懷,將詞人的內心哀怨表達地淋漓盡致,同時也表達了詞人對於自己的扈從生涯的不滿與厭惡。

納蘭開篇寫道:“準擬春來消寂寞。”他本來是打算要在這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的。春光美好,本該出去遊玩,或是懷着愉悦的心情欣賞春日美景,但納蘭卻偏偏要去消遣寂寞。

寂寞如影隨形,伴隨納蘭一生。這種情緒讓納蘭成為傷情的公子哥,但同時也讓他蹈給後世眾多優美的詩詞。寂寞的納蘭本想在春光下消遣,卻沒想到運氣如此不好,偏偏趕上了春雨,這不合時宜的雨打擾了納蘭消遣的念頭,納蘭覺得這是辜負了春光。故而他寫道:“愁雨愁風,翻把春擔擱。”

這首詞表現詞人厭於侍衞生涯、蹉跎日老的感慨:本來打算在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無奈愁風愁雨辜負了春光。情緒不好並不是因為傷春所致,而是因為對鏡顧影自憐。形容已日漸憔悴。那繁華的鬧市總是將幽僻的山谷遮蔽,沒人來領略這美好的春光。

無法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難怪納蘭總是會心情煩愁。他自己心裏也清楚,自己的煩悶並非是天氣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於其他外在因素。故而他會憂傷地在上片結尾處寫道:“不為傷春情緒惡,為憐鏡裏顏非昨。”

侍衞的工作磨平了納蘭的心性,他每日進宮當值,或者陪同皇帝出遊,在這單調無聊的歲月裏,生活如何能夠豐富多彩。納蘭是有這樣一顆浪漫自由的心的,但他卻必須要學着壓抑自己的天性,學着要像他的父親那樣,去當好一個官,能夠在仕途上越走越遠。

這樣的心情,如何能夠在這大好的春光裏尋覓到快樂。納蘭只能顧影自憐,看着鏡子裏的自己的樣貌,感慨日益的消瘦,只能是心境的鬱結造成的。寫完自己為何抑鬱之後,納蘭在下片中依然自問:“畢竟春光誰領略。”看到外面春雨陣陣,迷濛了這春的大地,納蘭不禁想到。除了自己之外,還有誰會在這個時候,想到要去感受春光呢。

納蘭認為繁華的鬧市總是將清幽之地遮蔽,讓他無法尋覓得一絲安寧。“若得尋春終遂約,不成長負東君諾。”在這首詞的最後,納蘭無奈而又嚮往地寫道,怎樣才能不辜負春的美意,怎樣才能隨了自己的心願,在這春光中好好地享受片刻安寧呢。

看似一首歎春的詞,其實是納蘭表達內心哀怨的一首詞,詞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納蘭內心的真實寫照。他渴望有自由單純的生活,還希望能夠遠離塵囂,可是世事總是不遂人願,讓他在這裏藉詞抒發情感。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閒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裏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古詩簡介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是宋代詞人晏幾道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傷別的戀情之作,寫別後的淒涼情景。此詞沒有事件的具體描述,通過一組意象反覆訴説離愁的無處不在和無時不有。上闋寫醉夢醒來,感慨人生如夢如雲,醉別西樓,醒後已不記得當時的情景,即使什麼都忘了,可醒後有一點清醒的:人生聚散,像春夢,像秋雲,容易消失;下闋寫聚時的酒痕詩文,現在睹物生情,無不感到哀傷,最後兩句寫燃燒的紅燭也好像悄悄替人流淚。全詞意象清幽,纏綿悽婉,迷茫的意態和傷感的氛圍平添了含蓄酸楚的氛圍,頗有情調。

翻譯/譯文

醉別西樓的情景醒後全都忘記。猶如春夢秋雲,人生聚散實在太容易。月光斜照窗櫺,我難以入睡,閒看畫屏上吳山的葱翠。

衣上的酒痕和詩裏的字,一點點,一行行,都是那淒涼的情意。可憐的紅燭自憐沒有好辦法,只能在寒夜中白白地為人垂淚。

註釋

⑴蝶戀花: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

⑵西樓:泛指歡宴之所。

⑶春夢秋雲:喻美好而又虛幻短暫、聚散無常的事物。白居易《花非花》詩:“來如春夢不多時,雲似秋雲無覓處。”晏殊《木蘭花》:“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⑷吳山:畫屏上的江南山水。

⑸“紅燭”二句:化用唐杜牧《贈別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將蠟燭擬人化。

賞析/鑑賞

晏幾道年輕時,曾有過一段舒適安逸的生活。後來,他家道衰落,就連正常的衣食起居都成了問題。這使他深諳人生的無常。這説辭就是一篇抒寫人生聚散的作品。昔日歡情易逝,當日幽懷難抒,來日重逢無期,往復低徊,沉鬱悲涼,都在這首抒寫離情別緒的懷舊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開篇憶昔,寫往日醉別西樓,醒後卻渾然不記。這似乎是追憶往日某一幕具體的醉別,又像是泛指所有的前歡舊夢,實虛莫辨,筆意殊妙。二、三句用春夢、秋雲作比喻,抒發聚散離合不常之感。春夢旖旎温馨而虛幻短暫,秋雲高潔明淨而縹緲易逝,用它們來象徵美好而不久長的情事,最為真切形象而動人遐想。

“聚散”偏義於“散”,與上句“醉別”相應,再綴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輕易便散的感慨便顯得非常強烈。這裏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愛情方面,但與此相關的生活情事,以至整個往昔繁華生活,也自然包括內。

上片最後兩句,轉寫眼前實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經深了,由於追憶前塵,感歎聚散,卻仍然不能入睡,而牀前的畫屏卻燭光照映下悠閒平靜的展示着吳山的青翠之色。這一句似閒實質,正是傳達心境的妙筆。心情不靜、輾轉難寐的人看來,那畫屏上的景色似乎顯得特別平靜悠閒,這“閒”字正從反面透露了他的鬱悶傷感。

過片三句承上“醉別”、“衣上酒痕”,是西樓歡宴時留下的印跡:“詩裏字”,是筵席上題寫的詞章。它們原是歡遊生活的表徵,只是此時舊侶已風流雲散,回視舊歡陳跡,翻引起無限淒涼意緒。前面講到“醒不記”,這“衣上酒痕詩裏字”卻觸發他對舊日歡樂生活的記憶。至此,可知詞人的聚散離合之感和中宵輾轉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結拍兩句,直承“淒涼意”而加以渲染。人的淒涼,似乎感染了紅燭。它雖然同情詞人,卻又自傷無計消除其淒涼,只好寒寂的永夜裏空自替人長灑同情之淚了。

此詞為離別感憶之作,但卻更廣泛地慨歎於過去歡情之易逝,此時孤懷之難遣,將來重會之無期,所以情調比其他一些傷別之作,更加低徊往復,沉鬱悲涼。詞境含蓄藴藉,情意深長。全詞充滿無可排遣的惆悵和悲涼心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從紅燭無法留人、為惜別而流淚,反映出自己別後的淒涼心境,結構新穎,詞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詞的風格。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闌通欄)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譯文

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碧綠的草色,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掩映在落日餘暉裏,默默無言誰理解我靠在欄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註釋

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佇倚危樓:長時間依靠在高樓的欄杆上。佇,久立。危樓,高樓。

望極:極目遠望。

黯黯:迷濛不明,形容心情沮喪憂愁。

生天際: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

煙光: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

會:理解。

闌:同“欄”。

擬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羈。

強(qiǎng)樂:勉強歡笑。強,勉強。

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

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採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

上片首先説登樓引起了“春愁”:“佇倚危樓風細細。”全詞只此一句敍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紙那樣突現出來了。“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這首詞開頭三句是説,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忘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他首先説登樓引起了“春愁”。全詞只有首句是敍事,其餘全是抒情,但是隻此一句,便把主人公外在的形象像一幅剪紙那樣凸顯出來了。他一個人久久的佇立在高樓之上,向遠處眺望。“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他佇立樓頭,極目天涯,一種黯然銷魂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瞭時令。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寫主人公的孤單淒涼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寫點明時間,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樓頭眺望,時已黃昏還不忍離去。“草色煙光”寫春天景色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陽的餘輝下,閃爍着一層迷濛的如煙似霧的光色。一種極為悽美的景色,再加上“殘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層感傷的色彩,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調。“無言誰會憑欄意”,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登高遠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無言。有“春愁”又無可訴説,這雖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內容,卻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並沒有説出他的“春愁”是什麼,卻又掉轉筆墨,埋怨起別人不理解他的心情來了。詞人在這裏閃爍其辭,讓讀者捉摸不定。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下片前三句是説,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詞人的生花妙筆真是神出鬼沒。讀者越是想知道他的春愁從何而來,他越是不講,偏偏把筆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他已經深深體會到“春愁”的深沉,單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排遣的,所以他要藉助於酒,借酒澆愁。詞人説得很清楚,目的是圖一醉,並不是對飲酒真的有什麼樂趣。為了追求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跡,只要醉了就行。不僅要痛飲,還要“對酒當歌”,借放聲高歌來抒發他的愁懷。結果如何呢?他失敗了。沒有真正歡樂的心情,卻要強顏歡笑,這“強樂”本身就是痛苦的一種表現,哪裏還有興味可談呢?,歡樂而無味,正是説明“春愁”的纏綿執着,是解脱不了的,排遣不去的。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末兩句是説,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願為她消瘦的精神萎靡神色憔悴。為什麼這種“春愁”如此執着呢?至此,作者才透露出這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脱這“春愁”的糾纏。甚至還“衣帶漸寬終不悔”,心甘情願的被春愁所折磨,即使形容漸漸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絕不後悔。至此,已經信誓旦旦了。究竟是什麼使得抒情的主人公鍾情若此呢?直到詞的最後一句才一語破的:“為伊消得人憔悴”——原來是為了她!。

這首詞妙緊拓“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説破,只是從字裏行間向讀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調轉筆墨,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迴百折,直到最後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詞的最後兩句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迴盪,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柳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敍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雨霖鈴》《八聲甘州》。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蝶戀花·京口得鄉書

雨後春容清更麗。只有離人,幽恨終難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翻譯

雨後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麗。只有那遠離故鄉的人,深沉的愁恨總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彷彿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峯,好象是美人的髮髻。

萬里外的家鄉來了一封信,問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頭拼命喝酒,送春歸去,春風倒還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淚涕。

註釋

北固山:在鎮江北,北峯三面臨水,形容險要,故稱。

碧瓊:碧瓊,綠色的美玉,指江水。

青螺髻:狀似青螺的髮髻,喻北固山。

真個:真的,的確。個,助詞。

拚一醉:不顧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賞析

詞開篇寫景,雨後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麗,可是那遠離故鄉的人,深沉的愁恨總洗不去。物我對照,更反襯出鄉思之深。以下接着寫北固山一帶碧水環山的秀麗景色。弧形的江面,彷彿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峯好像是美人的髮髻。上片主要寫景,在作者筆下展開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麗的春景,眼前的圖畫般的美景,卻鈎起了作者無盡的鄉愁,在這裏作者運用了物我對照樂景襯哀愁的寫法,山水雖美,但終不是自己的故鄉。

詞的下片緊承上片側重寫自己的思鄉的心情。作者落筆對面,先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鄉,而是寫收到鄉書一封, “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從這些語句中可以體會到詞人的 家人急盼遠方的遊子歸家的殷切心情,以虛寫實,更可見作者難耐思鄉之情。家人盼歸,可是作者回鄉的日程還是遙遙無期,面對無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借酒澆愁面對東風拋灑熱淚了,所以結句説“回首送春拼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我只有回頭拼命喝酒,送春歸去,春風倒還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淚涕。

最後這兩句不回答鄉書中的問題,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澆愁作結,但是有家難歸之意已溢於言表。這種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強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發了他那種難以言狀的思鄉之情。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他和故鄉親友的聯繫全靠江船通郵,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蘇軾在潤州京口收到家鄉來的一封書信,信中殷勤致意,詢問歸期,蘇軾的思鄉之情便難以抑制了,在身為宦遊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下,作了這首詞。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蝶戀花·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翻譯

從古至今江山興亡都無定數,眼前彷彿戰角吹響烽煙滾滾戰馬馳騁來來去去,黃沙遮日滿目荒涼又能與誰説?只有蕭瑟的秋風吹拂着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捨身求和的路。枯老鮮紅的楓樹。

從前愁苦悽滾的往事無窮無盡,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捨身求和的路。曾經的一往情深有多深呢?猶如夕陽餘輝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綿綿秋雨。

註釋

無定據:沒有一定。

畫角:古管樂器,傳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製成,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牧馬:指古代作戰用的戰馬。

誰可語:有誰來和我一起談談。

從前幽怨:過去各民族、各部族間的戰事。

鐵馬金戈:形容威武雄壯的士兵和戰馬。代指戰事.兵事。

青冢:長遍荒草的墳墓。這裏指指王昭君墓,相傳冢上草色常青,故名。

幾許:多少。

鑑賞

詞中有“牧馬頻來去”、“西風”及“青冢黃昏路”之語,青冢離龍泉關較近,因此可能創作於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駕至五台山、龍泉關時。

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淒冷,情感悽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的,此時姓覺羅氏,彼時有可能姓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迴是不以人的意願而發生逆轉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為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歷,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為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為敏感。作者並沒有沉溺於傷感,而是把思緒從對歷史拉回到了現實,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營訓的場景。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此句看似平淡,卻讓人浮想聯翩。軍營中,號角聲起,只見戰士們橫刀立馬,神情嚴峻,將帥一聲令下,他們便在馬背上來來回回地操練,拼殺,好一幅壯觀的場面。可是,此時的威武嚴整,並不一定能夠使一個國家長久持續下去,它也許會在一夕之間煙消雲散,這怎能不讓人傷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這樣轟轟烈烈而來,又這樣失魂落魄而去?戰場上的廝殺聲,似乎也暗藏着幾份悲傷。從結構上來説,第一句是後兩句的一個概括,而後兩句又是第一句的具體展現。

雖然塞外的景象廣袤壯美,作者並沒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彌望的仍是一片荒涼,這滿目的荒涼又能給誰訴説呢?“荒涼”一詞,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實寫照,又是作者心緒的如實昭示。秋天,萬物凋零,落葉滿地,一派衰敗之象,可誰又能説這不是作者心境淒涼的抒寫呢?作者貴為皇族,雖然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歷,但仍然心存憂患,多少王朝就是在這起起落落中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風,即秋風。楓葉經霜會更紅豔,越紅離凋謝就越近。季節地逝去,風乾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卻風乾不了作者滿腹的憂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楓葉裏。

詞的上片,無論寫景抒情,都沒有雕琢的痕跡,以複雜的思緒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卻景中帶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飾。

詞的下片抒發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的`幽怨,景象氣勢磅礴,縱橫馳騁,情感婉約深沉。

“幽怨從前何處訴”,應為從前幽怨何處訴,古人作詞,為了韻律的需要,往往在詞序上作以調整。“從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麼幽怨呢?就下文“鐵馬金戈”而言,應該指的是不能報效國家,縱橫沙場的幽怨。納蘭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衞,按理説,他有條件也有能力領兵打仗,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其所作所為還得服從皇帝的安排。“何處訴”一語,就道出了他內心深深的孤獨,也許是英才蓋世,也許是位高權重,才使他的周圍變得冷清。

作者雖然志向高遠,可又能如何呢?最後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樣“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君曾經因為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漢元帝錯選作單于呼韓邪的妻子。為了漢與匈奴的和好,她遠離家鄉,可是最終還不是變成了一堆黃土,有什麼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鐵馬金戈,氣吞萬里的報國之志,可擁有這樣的志向不也是徒勞的嗎?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深山”“夕陽”“深秋”“雨”這幾個意象悲涼淒冷,讓人生髮出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感。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着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着太多的鬱悶。但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説,景象博大磅礴,情感悽婉幽怨,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上篇寫眼前之景,下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賞析

這首小詞通過對塞外古戰場的描寫,抒發了對歷代興亡和歷史變遷的感慨。

詞的上片寫景,描寫塞外古戰場的荒涼景象。

“今古河山無定據”,是説從古至今,政權更迭,江山輪迴,興替衰亡,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該句將詞人的“出塞”放在這樣廣闊的歷史空間中來寫,自會給讀者留下不一般的感受。“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頗具動感,既是寫實,突出邊塞風物的卓異,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又像虛寫,如同歷史上無數紛爭的一個縮影,讓人想象塞外仍是戰爭頻仍。該句為詞人下面的敍事創設特殊的背景,並藉此揭示事件的悲劇意藴。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二句仍用描寫,放眼望去,整個塞北,平沙萬里,荒漠淒涼,連個説話的人也很難找到。西風颯颯,只有那幾株楓樹,又一次被吹紅了葉子。使人聯想起為爭奪這塊土地鏖戰廝殺時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象。這些紅葉,又一次把人帶進了對歷史的回憶,加深了作品的縱深的歷史感。

詞的下片抒情,寫自己出塞的感觸。

“從前幽怨應無數”,當年昭君出塞時一定是“幽怨無數”吧!但從後來的情形推想,這“幽怨”則是橫無際涯,深不見底。“鐵馬金戈”,讓人想到的是英雄建功立業的豪情,但又有誰知曉與這豪情並置的竟是昭君無盡的“幽怨”啊!“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兩種景緻,兩種風格,反差之大,讓善良的心靈何其痛哉!這不正是“誰可語?”的原因嗎?若把歷史比為一部長卷的話,那“鐵馬金戈”的場景只是其中的插頁,而“青冢黃昏路”的悲涼卻浸透着整個書卷。而詞人的這種感受又是如何傳達的呢?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一問一答,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沉痛至極。“深山夕照”已經讓人感覺悲涼,而“深秋暮雨”則程度更重。意象遞進疊加,既深化昭君“幽怨”的表達,也讓讀者感受詞人漸趨悲涼以至不堪悲涼之苦。如此以景結情,含蓄雋永。

漢元帝時,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溝通和調和下,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六十年。她死後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稱為“青冢”,杜甫有詩“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納蘭由青冢想到王昭君,問她説:“曾經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這山中的夕陽與深秋的苦雨呢。”作為康熙帝的貼身侍衞,作者經常要隨聖駕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報國之心,但他顯然不想通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負,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復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語結束,將自己的無限深情都融人到無言的景物之中,在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滿了柔情,甚至我們還會體味到些許的淒涼與無奈。

這首詞通過詩人“出塞”所見,描繪了眼前荒涼的和平景象,回顧歷史,總結出戰爭與和平兩種情況,是對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的規律性概括。因此毛澤東批註:“看出興亡”,肯定了這首詞的思想意義。

謝章鋌在《賭棋山莊詞話》中曾説過:“長短調並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而讀完作者這首詞風蒼涼慷慨的詞作,可以得知謝氏此言不虛。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納蘭性德於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奉命與副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詞人時年二十八歲。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蝶戀花·幾度鳳樓同飲宴

幾度鳳樓同飲宴,此夕相逢,卻勝當時見。低語前歡頻轉面,雙眉斂恨春山遠。

蠟燭淚流羌笛怨,偷整羅衣,欲唱情猶懶。醉裏不辭金爵滿,陽關一曲腸千斷。

翻譯

從前幾度在鳳樓上,共同歡歌飲宴。今夕相逢,卻勝過初識乍見。低聲私語以前的歡娛,她頻頻轉面,雙眉緊鎖凝聚着的離恨,好似春天朦朧的遠山。

眼見蠟燭流淚,耳聽羌笛發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羅衣,欲唱卻又心灰意懶。此時只圖一醉了事,不辭痛飲杯杯酒滿,聽唱那送別的《陽關曲》調,令人千秋腸斷!

註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晏殊詞改今名。調名取梁簡文帝蕭綱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中的三字。雙調,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春山:指美人眉色。

燭淚:燭油下流如淚也。

羌笛怨:羌人吹笛往往引起戍邊者思歸之情,故日“羌笛怨”。

金爵:飲器也。爵,雀也,刻其形於器上,故名飲器為爵。

陽關:王維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詩,名《渭城曲》,又名《陽關曲》,陽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古董灘附近。

賞析

上片寫情侶相逢和追憶,用了幾個大起大落的頓挫轉折,將當前和往昔的時間線糾結成一團亂麻。“幾度鳳樓同飲宴”,是追憶往昔的歡樂;“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卻勝當時見”,又立即將今天比回到過去;“低語前歡”,又拉回現在的情景,而“低語”的,雖是“前歡”,但看到的卻是昔日愛侶由於情感複雜而“頻轉面”,由於喜中含悲而“雙眉斂恨春山遠”。難忘的舊情,離別的痛苦、長久的思念,意外的重逢,這些複雜的經歷和情感在某個時間地點如果突然交織在一起,自然會觸發情感的猛烈撞擊和引起思維的紛繁擾亂,詞中出現的忽今忽昔,忽喜忽悲的跌宕起伏,正是體現了這種極度的複雜和矛盾情感。

下片寫短暫相逢後的再別之痛。在蠟淚頻流的燭光下,在羌笛聲聲的怨曲中,她情知將別,“偷整羅衣”,是為了掩飾她內心的慌亂,想説出自己的心思,又因為大庭廣眾之中,難於啟齒,索性裝出一副懶洋洋的樣子,以掩蓋內心的矛盾;而他什麼話也無法説,只是“醉裏不辭金爵滿”,毫不推辭地一杯接着一杯。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時,酒宴上奏起了離歌《陽關三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令他肝腸寸斷。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蝶戀花·春暮

遙夜亭皋閒信步。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誰在鞦韆,笑裏輕輕語。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翻譯

夜間在亭台上閒適的踱着步子,清明剛過,便已經感覺到了春天漸漸逝去的氣息。夜裏飄落了幾點雨滴後又停住,積雲遮擋的月亮朦朧不明,雲層也隨着風移動。

桃花、杏花在暗夜中散發着幽幽香氣,不知道在園內蕩着鞦韆,輕聲説笑的女子是誰?小小的心田裏積聚着千絲萬縷的相思意,遼闊的天地間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安排這些愁緒。

註釋

遙夜:長夜。

亭皋:水邊的平地。

閒:吳本《二主詞》誤作“閉”。

信:吳訥本、呂遠本、侯文燦本《南唐二主詞》作“倒”。

杏:《尊前集》、《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類編草堂詩餘》、《詞的》、《古今詞統》作“杏”。

一寸:指心,喻其小。

緒:連綿不斷的情絲。“千萬緒”有千絲萬縷的意思。

安排:安置,安放。

賞析

“遙夜”交待時間,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時間了。詞人“信步”上着一個“閒”字,點染出一副隨意舉步、漫不經心的樣子。“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是無理之語。按説“清明才過”,春光正好,詞人卻已經“傷春暮”了,看來“閒信步”當含有排遣內心某種積鬱的用意。

上片最後兩句是詞人耳目所見,剛剛聽到幾點雨聲,卻被春風擋住而聽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積有云層而朦朧不明。這兩句寫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轉自然。

過片謂這時雖説已過了桃杏盛開的花期,但餘香依稀可聞。人為淡月、微雲、陣陣清風、數點微雨和依稀可聞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傷春暮”的情懷暫時退卻了。此處白描手法運用得當。

下片二、三句詞意陡轉。詞人遐想聯翩之際,聽到近處有婦女盪鞦韆的輕聲笑語,她們説些什麼聽不清楚,但不斷傳來的鶯語,對他來説是一番誘惑。

結尾兩句,寫詞人因意中人不身邊,以致常常魂牽夢縈。今夜出來漫步,便有可能出於排遣對意中人的相思之苦。舉天地之大,竟無一處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緒,由此可見其徬徨、感傷與苦悶的程度之深。

簡評

時節已過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後,淡月朦朧。信步亭皋,忽聞鞦韆架上,笑語輕盈,勾起了心中的萬縷相思。詩人把惜春、傷春與懷人的思緒,融為一體。全詞寫得輕柔纖巧,婉麗多姿。

此詞通過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時所見的景色,表達了詞人起伏揚抑的傷春、相思情懷。全詞以清景無限來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變化,營造出一種深婉優美的意境。寫景鮮明,抒情真摯,語言淺近,讀來委婉動人,藝術上確有不凡之處。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閲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翻譯:

我早已歷盡天涯離別的痛苦,想不到歸來時,卻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三句甚好。天涯離別之苦,不抵時光流逝之悲。加倍寫來,意尤深厚。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無一語。綠窗下的芳春,也與天時同樣地遲暮了。“無一語”,益覺悲涼。春暮,日暮,象徵着情人們年華遲暮。

本來準備在夜闌燈下,細訴別後的相思。可是,一點點新的歡娛,又勾起了無窮的舊恨。三句更着力寫遲暮的悲感。當日的別離,辜負了大好芳春,這千絲萬縷的怨恨是無法消除的。在人世間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鏡中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離樹飄零的落花。“辭鏡”二字新,有點鐵成金之妙。兩“辭”字重用亦佳。

賞析:

光緒三十一年(1905)春天,長期奔走在外的詞人回到家鄉海寧。夫人莫氏原本就體弱多病,久別重逢,只見她面色更顯憔悴,不禁萬分感傷。這首詞,或許就是此時而作。“閲盡天涯離別苦”,開篇即直陳久別給人帶來的苦楚。離別誠然是痛苦的,在靜安眼裏,連相逢也是苦楚的:時間無情,蕩去了容顏,一分重逢之歡難抵十分久別之苦。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説“一切少男少女皆將如掃煙筒者同歸於灰燼”,這正是王國維“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之深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elianhua/dqx9o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