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在我看來,語文學科既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認知活動的啟發、發展和維持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説”。充分認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調節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這些恰好是語文閲讀教學應該培養的情感品質。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閲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事實上,這是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的一個問題,過重的政治色彩和複雜的知識體系使得語文教學索然無味;而能將語言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一種積極、愉悦的情感氛圍中,語文教學不失為一塊沃土。 那麼,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呢?我認為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一、要創設情感氛圍 

法國啟蒙思想家得羅説:“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處在“我要學”的狀態下愉悦的學習。而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的影響下的特定情感的表達。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特性,巧設導語,引帶入境。導語的設計要從情感出發,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擊情,才能叩擊心靈。那充滿感情的語調、表情、心境,以及結合與課文所作的提示性的語言、動作,會創設一種學習情境,會激發學生思維,會讓學生產生期待。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着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鄉》一課就設置了這樣一個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深愛自己的故鄉,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寫故鄉,思故鄉。讚美故鄉風土人情的有之……抒發對故鄉離別情緒的有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激動和欣喜的有之……魯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們來跟隨《故鄉》中的“我”的足跡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這樣就激起學生帶着情感去體會“我”回故鄉的喜樂悲愁了。

二、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語文教材凝結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然而一部好的教材,不僅向學生提供知識信息,而且還藴藏着豐富的情感因素。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品且都是作者情動於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湧結晶。語文老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裏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宣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宇裏行間跳動着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語文課必須進行情感教育,依據文章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展現多層次、多形態的情感場,以文章情為基調,用教師情來誘發、喚起學生情。羅曼羅蘭説:“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要把知識和感情傳授給學生,必須在備課時首先增強自身對課文的真切感受,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飽滿的思想感情,應運用已有的語言文字知識,去熟悉、研究課文,對文學作品進行感受、體驗,並通過作品語言領會作品內容,通過自己的感情來領悟作家情感的脈搏,引起感情的共鳴。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分擔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在教學朱自清的敍事散文《背影》一課時,從課文的寫作背景及對“父親”的幾次背影描寫中不難營造一種“悽楚感傷”的氣氛,並使這種氣氛瀰漫到整個課堂之中,深入到心靈之中,讓教師與學生、作者與“父親”的情感“熔”於一體,產生共鳴,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以背影開篇,一下子就點明全文的感情基調。車站相別的場景兩次寫到背影,淋漓盡致地抒寫了父子間的深情、催人淚下的離愁別緒。文章結尾處,作者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間,並與開頭相呼應,真正做到以情開篇, 以情收束。學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進入課文情境之中,心靈受到震動,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我引導學生分析:詩中作者藉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感情層層深入,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大陸的思念之情及作者期盼祖國早日統一。

三、要讀出情感信息 

“三分詩,七分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説法。也就是説情感教育應寓於朗讀訓練中。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加裏寧曾經説過:“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捕捉住一切細微的事情。”試想教師面帶笑容精神飽滿的走向講台,那悦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傳神的動作,能不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情感,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嗎?文章的多種風格,就決定了各種風格的朗讀。朗讀的語調、聲音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的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裏,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比如《沁園春。雪》上闋要讀的豪情萬丈、下闋要讀的居高臨下、最後三句要讀的意氣軒昂才能體現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而《周總理,你在哪裏》以沉緩的聲音深切的語調來朗讀才能體味人民對總理的無限深情。同樣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態、帶着懇切無比的語氣朗讀才能體會到《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良苦……要使學生在讀時讀的真,悟的深,語文教師在課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廣採博覽,深刻透徹的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並把這一信息傳達給學生。

四、以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心靈

古人云:“情乎於辭。”語文作為語言文學課,它始於情終於情,因而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應飽含熱情,力求以最簡潔明瞭的語言,繪聲繪色,繪情繪景,生動而形象地傳達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語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發他們對作品的情趣,這時,學生的學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就不會再把語文課只看作是教師滿堂灌,而是一種享受。良好的教學語言,是觸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也最有利於學生口頭能力的提高和書面表達能力遷移。因此,教師應儘量用新穎、優美、恰當、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彙結合自己的語言,力求新鮮、豐富、生動、洗練,既有情有味,又有藝術性。這樣,學生就愛學樂學,在教師優美的語言氛圍中,自覺地溶入到語文教學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進行《春》的朗讀教學時,教師要運用舒緩、欣喜地語調,再現出堅韌的春草、温柔的春風、濕潤的春雨、豔麗的春花等形象,使學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滿奮發向上的情懷。

俗話説:“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古爾曼也説:“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由此可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教育,注意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學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起來,輕鬆起來,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淨化學生心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教學目的。

  

 

曹立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rpp20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