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語文教學需走一步,再走一步--肖培東《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片斷賞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語文教學需走一步,再走一步--肖培東《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片斷賞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李飛鵬

語文教學需走一步,再走一步--肖培東《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片斷賞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一篇通俗易懂的記敍文,大多數老師在上這節課時,一般會採用讓學生提煉記敍文六要素、劃出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闡述獲得的啟迪等步驟,導致整篇課文上下來大多了無生趣。而在2015年全國“真語文”系列活動中,特級教師肖培東在執教公開課時也選擇了這篇課文,但他的課卻贏得了滿堂喝彩,獲得與會師生的一致好評。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結合肖培東老師上課的文字實錄,讓我們一起走進他那“活力與智慧”共生的課堂。

【片段一】以學定教,牽一髮而動全身

師:我聽説這篇課文是你們一個月前學過的,同學們,記住,無論你走到哪一步,都不要忘記最初的那一步,學語文最初的一步就是字詞音。莫頓亨特所寫的這篇記敍文,你讀了以後,老師教了以後,你學習了以後,你都獲得了哪些閲讀信息?你讀到了什麼?

生:我讀到了在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一個個分解為小困難,就可以戰勝它們。

生:不能忘記我們最初的一步,要分解困難。

師:説出了文章的道理,那麼關於文章內容你能想到什麼?

生:我在懸崖上遇到困難,在父親的幫助下,我克服了困難。

師:這樣,我們知道了,文章寫的是我在懸崖上遇到困難的一段經歷或者説是一段心路歷程,父親幫我化解了困難,最後我獲得了人生的道理。(板書:心路、脱困、啟迪)

【賞析】在這一環節,肖培東老師(以下簡稱為肖老師)先是讓學生温故已經學過的“字詞音”,當檢查完學生對“字詞音的”掌握情況後,肖老師沒有提出自己的教學目標,而是讓學生談談獲得的閲讀信息(因為學生已經學過這篇文章)。肖老師這一環節的設置考慮了學情,運用的是“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最後,肖老師用三個詞語總結了學生的發言,分別是:心路、脱困和啟迪。這一總結就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抓手”,既讓教師自己明確了教學思路,也讓學生明白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真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片段二】咬文嚼字,細細品讀悟心路

師:同學們真聰明!“儘量”表明裏面有多深就靠多深,一點點挪進去。同學們,你們發現這個句子裏一個動詞用的很準。

生齊答:“蹲”字

師:在文字的後面還有一個動詞使用的很準確,你們找到了嗎?

生:“伏”字

師:問題來了,“蹲”字和“伏”字換一換行不行?

生:不能換。因為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天色已經暗了,而他此時心情更加恐懼,所以用“伏”。前面心情沒有這麼恐懼,所以用“蹲”,前後不能換。

師:她的話語中有兩層概念(環境和動作)。我們想想“蹲”和“伏”的動作,蹲是怎樣的?你們蹲蹲看。(要學生做出下蹲動作體會)“伏”字説明是手緊緊扒在巖石上,恐懼越來越強烈,所以用“伏”。(要求學生做出伏的動作體會)體會到嗎?

生:是越來越害怕。

師:同學們,動作的變化、動詞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心裏的恐懼在增加。剛才那位女同學還説道天色越來越暗了,可見環境描寫也可以反映我的恐懼。原來心理描寫絕不僅是我想、我想,而可以通過動作、神態、語言、環境甚至説話中小小的標點都可以表現出心理變化過程。(要求學生慢語速地朗讀此句),在語言學習上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賞析】這一環節,肖老師不斷引領學生去品味語言,讓學生在對文字的細細品味中把握作者的心理,讓學生在不斷地朗讀中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而上面對“蹲”字與“伏”字的對比與品讀無疑是這一環節中最精彩的部分。肖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字的妙處,還讓學生做動作加以體會,這就使課堂學習與學生生活相鏈接,使學生獲得更加真實的'感受。而這個最精彩的部分卻是我們很多語文老師忽視的地方,而這恰好這也就是當前很多語文課索然寡味的原因了,因為我們讀得不夠細,沒有深入到文本的內部,沒有體會到作者(譯者)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正像四川省教科所高中語文教研員段增勇老師説得那樣:“肖培東老師對於文章中的相關詞語和句子的‘摳、嚼、咽’,摳得準,嚼得細,咽得下,看似平常卻新意獨到,清靜有為而境界獨開。”段老師的這段話可謂點出了這節課的精髓所在,同時也切中了當前語文教學不重視品讀語言文字的“要害”。

【片段三】巧換角色,身臨其境獲啟迪

師:再讀這文章,我們還可以想得更遠更深。老師認為,這篇文中所有人都能夠就這事提醒自己。如果“我”是文中的父親、傑利或者那些離我而去的小夥伴,甚至師文章當中沒有直接出現的母親,他們通過這件事會提醒自己什麼?你們好好想一想,説一句“我提醒自己……”,四個角色選擇一個回答。

(學生思考)

生:我選擇母親,經歷這件事之後,母親可能會提醒自己,一定照顧好孩子,不要讓孩子去冒險。

師:我們先看看文中母親是怎麼説的:第四段中“而且我的心裏一直牢記着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你的意思是,母親反思了,我怎麼讓孩子偷偷地跑出去了,下次我要看緊點,不再讓孩子出去了,是這樣嗎?(學生點頭)這當然可以是母親的一種提醒,但如果是另一位母親,她會怎樣提醒?

生:如果我是母親,我會反思自己:不要讓自己的關心束縛了孩子。(學生鼓掌)

師:讓孩子適當地去冒點險,增加他的適應社會的能力。你看,兩位母親,兩種截然不同的提醒,回去告訴你的母親,要做哪一種母親。我不太喜歡鼓掌,但這次真的希望給這位同學鼓鼓掌。(學生鼓掌)

生:如果我是父親,我會提醒自己:不要總想着保護自己的兒子,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到達他自己想要到的地方,對今後的人生會有幫助。

師:與其“抱”他下來,不如用方法“保”他下來,要做一個懂得教育藝術的父親。同學們,這篇文章提醒我們,父母親教育孩子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那麼,傑利做了件好事,他又會提醒自己什麼?

生:要樂於助人。

師:不僅要樂於助人,還要怎樣助人?

生齊答:善於助人。

師:同學們真聰明,不僅樂於助人更要善於助人。助人方式上我們也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些逃兵他們會提醒自己什麼呢?

生:我提醒自己,有小夥伴暫時落後時要鼓勵而不是嘲笑他。

生:我要是逃兵,我提醒自己:以後不能拋棄自己的同伴。

師:是的,有些遊戲玩不得,一不留神,小遊戲就會鑄成大過錯。我們可以看出,文章中所有的人都獲得了人生啟迪。那麼,同學們,你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又獲得語文學習上的哪些啟迪呢?

【賞析】肖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談了“啟迪”,然而那只是學生的“讀後感”,是老師或者參考書給學生的“啟迪”,如果僅僅限於此,那這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無疑要大打折扣,所以肖老師巧妙設問,讓學生去充當不同的角色,然後以“我提醒自己……”這樣的句式談“啟迪”。這個設置看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學會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另一方面,將“外在”化為“內在”,真正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最後,肖老師讓學生談談對語文學習的“啟迪”,這樣既避免了因談“人生啟迪”而向思想品德課邁進的傾向,又凸顯了這是一節課真正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這節課,肖老師以“三個詞語”為“抓手”,引導學生細細品讀“語言”直抵文本的“深處”,最後落實到“人生啟迪”和“寫法啟迪”上,讓我們看到了他在語文的教學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追求與可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n2qr8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