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黔之驢》《古詩三首》(蘇教版七年級必修)

《黔之驢》《古詩三首》(蘇教版七年級必修)

一. 教學內容:

《黔之驢》《古詩三首》(蘇教版七年級必修)

    《黔之驢》《古詩三首》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寓言的深廣含義。

2、描寫老虎的動作和心理生動逼真。

3、瞭解三首古詩的內容,並背誦。

 

[學習過程]

《黔之驢》

一、基礎知識

1、作者簡介

文章作者是柳宗元,你能把你所知道的柳宗元介紹給我們嗎?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又稱“柳柳州”。生於長安,九歲時因避戰亂,曾隨祖父輾轉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九江、長沙等地,切實體驗到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對他以後投身社會變革運動影響很大。少年時即因文章而有“奇名”。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後來在朝中任職,和劉禹錫一同參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集團。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邵州(今湖南省邵陽市)刺史,在被貶途中,朝中有人認為貶得太輕,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馬(州刺史的屬官),劉禹錫等七人也被貶為遠州司馬,史稱“八司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機會深入瞭解人民疾苦,遊歷當地山水名勝,寫下不少詩文名篇。多年的貶謫生活,使他的身心備受折磨,四年後病逝於任所。

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被後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創作的“古文”,包括論説、寓言、傳記、山水遊記、騷賦等,有很多是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的作品。

柳宗元的寓言源於先秦,而先秦時代的寓言往往只是一些文章的短小片段,還不是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柳宗元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寓言這種體裁,使之成為一種獨立、完整的文學樣式。柳宗元一共寫過十一篇以動物為題材的寓言,其寓言的特色是:一是濃郁的文學色彩。深湛的文學修養和豐富的生活經驗使他的創作獨具一格。他善於想象和誇張,更善於諷刺,創作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代表作有《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組合成的《三戒》,(“三戒”是三個應引為借鑑的事)通過麋、驢、鼠三種物態的描繪,反映現實,形象生動,語言犀利,篇幅雖短,而波瀾起伏。

 

2、關於寓言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有哪些特點?

從內容方面看,特徵有二:

首先是具有鮮明的教喻性和強烈的諷刺性。故事是為着説明寓意的,寓意是寓言的靈魂所在,因而寓言最大的特徵就是假託故事,寄寓哲理。其次是具有故事情節的虛構性。寓言所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實性,而是將整個故事當作一個比喻,或以此喻彼、以古喻今;或以大喻小、以遠喻近,藉此傳達某種教訓和事理。

從形式方面看,也有兩個特徵:

首先語言精練,極富表現力。因為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藴藏深刻而豐富的哲理,對語言的要求就非常高。具體來説,敍述必須直截了當,描寫必須簡約鮮明,而在那些諷喻性寓言中,又要求語言具有幽默風趣的風格。其次是篇幅短小,結構緊湊,是敍事性文學作品中最簡短的一種。

寓言有哪些表現手法?

比喻、擬人、誇張是寓言中最常用的三種表現手法。

 

3、生字

好hào事者                船載zài以入              憫yìn然         大駭hài

遠遁dùn                且噬shì己          稍近益狎xiá               跳踉liáng

大闞hǎn

 

二、朗讀課文

要求:a.讀得準確;b.讀得流暢;c.讀出感情。

教師範讀。

 

三、翻譯課文。大聲讀文下註解,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參考譯文

黔地沒有驢子,有位愛多事的人用船載運了一頭驢到黔地。運到之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在山下。老虎看見它,(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心目中)把它當作神物。於是,(老虎)藏在樹林裏偷偷地看它(驢),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小心謹慎地,不瞭解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聽了)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十分恐懼。可是(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後後走動,但始終不敢撲擊驢子。(老虎)漸漸又靠近一些,態度更為隨便,並帶有戲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驢子禁不住發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高興,盤算着驢子的本領,心想:“它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老虎一下跳躍過去,大聲吼叫,咬斷了驢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離開走了

 

四、全文結構

全文共兩段,每一段為一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黔驢的來歷及虎初見驢的心態。開篇交待了驢是“外來户”,為下文作鋪墊,故事由此而起。“龐然大物”,以虎的眼光顯示驢的形體特徵,虎因此而心生畏懼。“蔽”“窺”“稍”,勾畫出虎既好奇,急於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主體,寫虎逐步摸清驢的底細,終於吃掉驢的過程。可分為三層:“他日”至“終不敢搏”,寫虎對驢“鳴”的反應;“稍近”至“技止此耳”,寫虎進一步大膽試探,激怒驢使出“蹄之”的絕招,終於識破驢的真相;“因跳踉”至“乃去”,寫虎吃掉驢,得勝而去。

 

五、主題把握

《黔之驢》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隻虎吃掉的故事,“黔驢技窮”是對故事內容的概括。本文明在寫虎,暗在寫驢,揭示作者創作意圖:以虎襯驢,以驢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貴族貌似強大,實則腐敗無能的本質(驢被虎吃的角度)。從虎吃掉驢的角度上看:對於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待它,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勝它。 還可以從其它角度看:如要堅持不放棄,要知己知彼,不要虛榮和賣弄,要正確估計對手等。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 

 

六、需要注意的詞句

①一詞多義: 

以為: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把…當作) 

以為且噬己也           (認為)

然:  憫然,莫相知。           (…的樣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然而,但) 

且:  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將要) 

且焉置土石       (況且) 

②古今異義:

          以為且噬己也           (古義,將要;今義,而且,並且) 

      盡其肉,乃去           (古義,離開;今義,往) 

          益習其聲                  (古義,漸漸,更加;今義,好處,增加)

③詞類活用:

          益狎           (戲弄)

稍出近之           (靠近)

驢不勝怒,蹄之              (用蹄子踢)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用船)

技止此耳           (止一隻) 

④特殊句式:

省略句

有好事者船載(之)以入。

以(之)為神

(虎)稍出近之

放之(於)山下

判斷句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也,表判斷)

倒裝句

例如,“憫然,莫相知”。莫,通常解釋為“沒有什麼”、“沒有誰”,這裏解釋為“不”。相,用在動詞前,相當於代詞“之”, 表示動作偏指一方,不是雙方互相的意思。 “莫相知”即“莫之知”,這是古漢語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用法。憫然,小心謹慎的樣子。然,用在形容詞詞尾,表示狀態,相當於“……的樣子。”

⑤“技止此耳”中的“技”指什麼?

“技”指“鳴”和“蹄”。

 

七、寫作特點

①詳略得當。在這篇寓言裏,驢作為外強中乾的形象,作者着墨不多。作者着力刻畫了老虎的動作、神態及心理活動。這樣處理詳略,主要是為了運用反襯的手法,起到強調突出老虎的作用。文中以老虎來反襯驢子,活畫了驢子徒有其表的形象。

②敍寫生動。本文主要是運用了擬人和對比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驢和虎這兩個動物的形象,寫驢的外表強大,是通過虎的反應來寫的。老虎是百獸之王,但是,乍見驢這個龐然大物時,竟然“以為神”,只敢“蔽林間窺之”。當驢鳴叫時,虎不僅“大駭”,而且“遠遁”、“甚恐”;從虎的畏形畏聲有力地烘托出了驢表面強大的特點。在此,抑制老虎也就拔高了驢子。為下文出人意料的結果蓄勢。對老虎,主要是通過擬人化的手法,着力刻畫其對驢的認識和行為的變化過程,把老虎的機智、勇敢寫得惟妙惟肖。

動作描寫:“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大駭”“遠循”--“往來視之”--“稍近益狎,蕩倚衝冒”--“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心理變化:“以為神”--“莫相知”--“以為且噬己”--“覺無異能者”-- “終不敢搏”--“技止此耳” (畏懼--好奇--害怕--懷疑--膽怯--竊喜)

文中有很多詞語用得準確生動,如“蔽”用得好,“窺”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現在仍然適用,“窺視”、“窺探”,一個“窺”字,勾畫出老虎初見驢時,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謂一字傳神,我覺得換任何一個字都不恰當。

 

八、拓展練習

1、奇思妙想編故事 

柳先生害驢不淺,自從《黔之驢》一文以後,千百年來,人們對驢心存偏見,驢的名聲一敗塗地,驢成了蠢笨的代名詞。現代教育提倡創新思維、多向思維,咱們來一個奇思妙想編故事,讓這頭蠢驢、笨驢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戰勝獸中之王老虎。

《黔驢新編》《鄂驢之技》

2、課外積累:收集帶有“虎”字的成語十個。

 

《古詩三首》

一、《蟬》

1、作者

虞世南(558-638),唐代詩人、書法家,越州餘姚人。與歐陽洵、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法家。詩多應制而作,文辭典麗。

2、理解詩的內容

這首詩可能是虞世南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詩中的蟬是一種清高尊貴的形象。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鬚,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徵人的品格高潔。其實蟬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生活的,哪裏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鳴聲。為什麼説連續不斷的蟬鳴聲是從枝葉稀疏的梧桐中傳出來的呢?這是因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傳説鸞鳳一類的鳥非梧桐不棲。詩人以蟬自比,則其鳴聲也就不同凡響。“桐”前的“疏”字既讓人感到“流響”的易於流傳,又與末句“秋風”相應。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jiè)秋風”,是從上兩句引發出來的議論。“居高”和“高”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蟬所居住的梧桐樹高,二是暗指“飲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 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如果品格不高,甚至非常醜惡,即使地位再高也不會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品格也高,他發出來的聲音影響才大,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詩人把這一命意通過蟬的形象表達出來了。

因此,此詩成為了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之一。

 

二、《孤雁》

1、作者

杜甫(略)

2、理解詩的內容

這首詠物詩作於大曆初杜甫旅居夔州期間。由於四川政局混亂,杜甫帶着家人離開成都,乘船沿長江出川,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處境艱難,因此非常失意和哀傷。這首《孤雁》詩表達的就是離亂漂泊中失羣人的痛苦心情。

一般詠物詩並不道破所詠之物,但杜甫開篇即喚出“孤雁”,説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地飛着、叫着、思念着、追趕着它的同伴,這是多麼執着的精神啊!

次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又以“誰憐”二字設問:昔日的同伴都在雲端裏飛得很遠了,誰會同情我這個形單影隻的失羣孤雁呢?

三聯緊承上聯,“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寫孤雁邊追邊望,望盡天際,似乎又望見了同伴的身影;追飛不及,心中哀傷不已,好像又聽到了同伴的呼叫聲。

尾聯“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以野鴨反襯孤雁,表達了詩人的愛憎之情。孤雁念羣之情是那樣強烈,心中是那樣悲痛,追求是那樣地迫切,但一羣野鴨全然不懂,紛紛然鳴噪不停。詩人既以“孤雁”自比,那麼“野鴨”則是象徵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輩。

 

三、《鷓鴣》

1、作者

鄭谷(約851-約910),字守愚,宜春人(今屬江西),唐代詩人,著有《雲台編》。

2、理解詩的內容

詩的首聯“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描寫鷓鴣的習性和形貌特點。“暖戲煙蕪錦翼齊”,是説這種鳥喜歡在温暖的荒野裏嬉戲,羽毛鮮明美麗又齊整。這種鳥與哪一種鳥比較相似呢?“品流應得近山雞”,在類別上應當與山雞相近。這首詩除題目外,在詩中並無“鷓鴣”二字,但從首聯的描寫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或者猜出是詠鷓鴣,而不是詠蟬或孤雁之類。

頷聯“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以“雨昏”“花落”點染環境,形成悽迷意境、傷感氛圍;而“青草湖”“黃陵廟”更可勾起我們對屈子懷沙、湘妃泣竹等歷史傳説的聯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岸。楚國詩人屈原遭讒去職,長期流浪於這一帶,最後懷抱沙石自沉於汨羅江。黃陵廟即娥皇、女英二妃廟。相傳帝舜南巡,死葬蒼梧之山,二妃追尋至此,淚下沾竹,溺於湘江,後人在洞庭湖畔的黃陵山上立祠祭祀,這就是黃陵廟。遊子在雨昏花落之時、湖邊古廟之中聞鷓鴣之啼,定會倍感哀怨悽惻。

頸聯“遊子乍聞徵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緊承上句“啼”字而來。遊子一聽到鷓鴣啼聲,就禁不住以袖拭淚;閨中少婦剛開始唱曲,就傳來鷓鴣的啼聲,難過得連眉眼也低下來了。“乍”“才”兩個虛詞寫出鷓鴣啼聲高的感動人心,“徵袖濕”“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悲涼的鷓鴣啼聲。

尾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又回到鷓鴣雌雄對啼上來。“相呼相應”既明寫鷓鴣對啼的特性,又暗指遊子、佳人的心靈呼喚。在那夕陽西下時分,從湘江兩岸的苦竹叢中傳來雄雌鷓鴣一呼一應,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能不引起遊子濃濃的鄉愁呢?詩人吟詠鷓鴣,沒有把主要筆墨用於描寫它的外形或模擬它的聲音,而是着意表現它的叫聲給人的感受,因而更為傳神。

 

四、作業

背誦默寫三首古詩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10分鐘)

1、下列劃線字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 

A.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離去)                B. 虎因喜,計之曰(代詞,驢)

C. 然往來視之(但是)                                  D. 稍出近之(漸漸)

2、下列説法不準確的一項是(         )

A. “跳踉大闞”從動作、吼聲兩方面表現虎的勇猛兇狠。

B. “終不敢搏”寫出老虎的謹慎。

C. 本文的題目表明了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是上層人物。

D. 這篇寓言生動形象,成功刻畫了人格化了的驢和虎的形象。

3、選出“以”字用法相同的兩項(       )(       )

A. 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B. 是以謂之“文”也

C. 以為且噬己                                  D. 河曲智叟亡以應

E.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試題答案】

1、B          2、C         3、DE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7xevd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