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彙編5篇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彙編5篇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彙編5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內容】

《萬年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第八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父親真誠地為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故事是圍繞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分兩部分講父親做事的認真和實在的。先講父親自己經營做糖葫蘆選用最好的材料,講究製作的工藝、手藝高超和保證產品質量;再講父親受僱於老闆後因不滿老闆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欺騙顧客的行為而辭掉工作。父親的認真、實在、正直的品格影響和教育了下一代,為孩子樹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樣。這篇課文讓學生從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誠地為人和做事地道德風範,同時學習敍事清楚有條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8個生字。

2、通過課文的研讀,體會做人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的道理。

3、學習作者敍述清楚、有條理的表達方式。

4、學習獨立閲讀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教學重點】

想想課文圍繞父親做糖葫蘆講了哪幾件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做事認真、實在,聯繫生活實際和同

學交流讀後的體會。

【教學難點】

體會三處“萬年牢”的內在關係,學會為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課題,激起閲讀期待

1、板書課題:萬年牢

生齊讀課題。

2、談話質疑:

師: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麼?

生:我想知道“萬年牢”是什麼意思?

生:課文的插圖上有兩個人,還有糖葫蘆,我想知道“萬年牢”跟這幅圖有什麼關係?

生:我想知道“萬年牢”指的是什麼?

師:同學們光讀題目就有了問題,這很好,有問題,我們要學會自己找答案,該怎麼辦?

生:讀書,到課文中去找答案。

設計意圖:“學起源於思,思起源於疑。” 由於課題寓意深刻,發人深思,而這三個字又讓人一時難以琢磨。所以,本環節由課題引導學生去問,在問中走向文本,拉近師、生、文本的距離。教學中問題的提出由學生在開課時讀課題而生,這使學生由一個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學習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樣一個滿腹疑問的時刻,學生的閲讀期待被瞬間激起,打破了以往的開頭格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萬年牢”

1、通讀課文,讀準生字。

2、檢查字詞:

多音字:把、悶、削

認讀詞語,並結合句子理解詞義:走街串巷、掉皮損傷、耽誤、甩糖風、摻假、賺錢。

3、默讀課文,邊讀邊動筆作記號,並在書上做簡單的批註,讀後根據自己的批註進行交流:

⑴ 故事圍繞着哪一件事展開?

⑵ 課文中三處描寫了“萬年牢”,想想分別是什麼意思?

4、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5、試一試讚美“父親”,並找出讚美的依據:

着重抓住下列語句,讀議結合,體會父親的商業道德高尚:

⑴ “早晨起來,父親去市場上買來紅果……”説明父親採購當天最新鮮的果品作為材料,對買來的材料又經過嚴格的挑選……“……有一點兒……”這些都反映了父親做生意是那麼認真和實在。

⑵ 對於製作工藝更是一絲不苟,悶火、洗石板、串葫蘆、拉絲、蘸糖的均勻,“吃一口讓人叫好”,不怕冷、不怕潮。

⑶ 父親的手藝出了名,被一家老闆邀請去當夥計,每月有工錢,由於父親看不慣老闆變着法兒賺錢的生意經,不到一年就辭去了這份工作,反映了父親憑着良心做買賣,不做虧心買賣的商業道德。

設計意圖:“知識和能力”作為三維目標中的一維,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此環節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學會針對問題有選擇地點、鈎、畫。培養學生讀書時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習慣。努力做到眼看、手畫、心想、口答,多種感官並用,集中精力學習。圍繞學生對“父親”的讚美,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字裏行間,從具體的描寫中感受父親是個辦事認真、實實在在、講究商業道德的人。引導學生對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深入體會。培養學生自問自答,自行尋找答案依據的習慣。

三、讀議結合,感悟理解“萬年牢”

1、第一處的“萬年牢“是指什麼?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蘆蘸得均勻,越薄越見功夫,吃一口讓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蘆不怕冷不怕熱不怕潮 ,這叫萬年牢。”

⑴ 為什麼叫“萬年牢“?

(這裏的“萬年牢”是指父親所做的糖葫蘆工藝高、質量好,體現在蘸糖均勻,還不怕冷、熱、潮。這樣的產品靠的是實在和誠信,必定會成為經久不衰的產品,因此稱它為“萬年牢”。)

⑵ 這種“萬年牢”的糖葫蘆,父親是怎麼做出來的?

① 選料的講究。

② 每一個環節的一絲不苟。

⑶ 小結:

正是因為父親做糖葫蘆認真仔細,有“萬年牢”的產品質量,所以他的糖葫蘆才能經久不衰 。(板書:產品)

⑷ 讀出父親的自信和自豪。

2、第二處的“萬年牢”是指什麼?

出示句子:“公平買賣走正道,顧客點頭説聲好,回頭再來這是寶,做生意講實在是萬年牢。”

⑴ 什麼叫正道?(憑着良心做買賣)

⑵ 聯繫生活實際,説説我們身邊的人是如何“憑着良心做買賣的”?

⑶ 父親是如何走正道的?畫出文中與此有關的詞語。

(抓住“不滿意、看不下去、不聽、嫌、辭去工作”,體會父親生意認真實在)

⑷ “萬年牢”指什麼?

(認真實在地做出來的產品會受到顧客信賴,憑着良心做買賣贏得眾多的回頭客,這是生意的萬年牢。(板書:生意)

⑸ 讀出父親的真誠和正直。

3、第三處的“萬年牢”又指什麼呢?

出示句子“父親教導我做萬年牢,就是要做個可靠的人,實實在在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

⑴ 體會父親教我做人要做可靠、實在的人。

(從產品、生意上的“萬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準則上來,一個具有誠實可靠品質的人也是“萬年牢”。)(板書:人品)

⑵ 讀出父親對我的諄諄教悔。

4、這三處的“萬年牢”之間有什麼聯繫?

啟發學生懂得:萬年牢的產品質量贏得生意的萬年牢,萬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誠實、守信的萬年牢的人品,只有萬年牢的人品才能做出萬年牢的產品。這三次萬年牢之間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補充板書:線條)

設計意圖:我採用“質疑問難──感悟理解──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問”出疑點,“説”出難點,“讀”出重點。學生始終在老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聯繫生活,深入體驗“萬年牢”

1、依據板書,用自己的話説説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抓住父親做糖葫蘆工藝高、質量好,做生意時誠信、實在和具有誠實可靠的品質這三方面,由父親的為人説出三處“萬年牢”之間的聯繫。)

2、文中做大買賣的老闆,他的生意經對嗎?結合具體的生活事例發表各自的看法。

【板書設計】

人品

萬年牢 產品

生意

設計意圖:“在語文閲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藉,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薰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閲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閲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閲讀中掌握讀書方法,理解文章內容,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在課堂結尾處設計有依據、有中心的説的環節。從課堂中學到語文知識,結合生活實踐用於生活,既回顧父親做人做事的認真實在,又貫穿三處“萬年牢”之間的內在聯繫於其間,最後給學生一個平台展示他們的視角、他們的情感,從課文中受到的崇高的人格美的薰陶、感染,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學反思】

一、設計“ 讀議”結合,揣摩人物

學生在初讀感知大意,瞭解語言表層意思後,就要讓學生披文入情,在揣摩文本獨特言語、意藴、現象的過程中,感受濃濃的人文關懷。因為在文本中,特定的語言總是表達特定的情感。教師在引導學生閲讀文本時,只有從語言入手,讓學生感悟、理解,揣摩與品味語言,才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心田,從而既使學生感受到潛移默化的人文關愛,學習到作者獨具匠心的表情達意的言語技巧。

如:文中三處“萬年牢”的不同含義和相互聯繫,在讀議結合中,逐一擊破,層層深入。在理解中一步步揭曉“父親”語言中所包含的豐富情感,在朗讀中一次次體會“父親”的高尚品格。學生在這樣的揣摩中既可以激活言語意識,領悟言語規律,又可以陶冶思想感情,培養人文修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二、設計説話,開展創造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此,在“説話”活動中,立足課堂放眼課外,拓寬活動空間,為學生提供大量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讓他們主動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培養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

如:在第四環節的“説話”活動中,“説説父親是個怎樣的人”,重在體會父親做事認真、做人實在,藉助板書清楚、有條理地解述三處“萬年牢”之間的聯繫。“説説老闆的生意經”是讓學生在受了文章的教育、薰陶之後,針對當前的熱點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説真話、吐真情”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在此過程中,學生在針鋒相對的思維交鋒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展示自我,在輕鬆愉快中人格得以昇華。

【專家點評】

張鋼萍老師的課堂,是一個洋溢着詩意的課堂!一個充滿着生命活力的課堂!老師對學生春風化雨般的關懷,深入學生的心田。老師就像一位播撒陽光的人,讓學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課堂成了學生的精神家園,成了學生欣賞語言藝術的殿堂。因此,同事們都説,從張老師課堂裏走出的學生,自信、樂觀、進取,富有靈氣和個性。

本次教學活動,符合中年級學生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教師採用“質疑問難──感悟理解──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由問走向文本,拉近師、生、文本的距離;通過讀培養閲讀習慣,揣摩人物,理解課文;引導讀議暢所欲言,深挖課文內涵;聯繫生活,開展創作活動讓語文從課堂走向生活。學生有興趣地問,有根據地猜,加想象並充滿激情地讀、議,有條理,有個性地評、説,是一節三維目標和諧、統一,預設與生存機智共存的優質課。

她在教學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學生存在着個體差異。學生的差異並不可怕,相反,這正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激勵學生有創意的學習,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

這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程,這種活力來自於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對話。作為語文教師,如果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文本,心中有生活,在課堂上搭建學生成長的舞台,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角,課堂就會大放異彩,充滿着生命的活力!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積累文言文知識,理解文意。

2、理解本文看似消極卻洋溢着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

3、賞析語言特點,體會其高超的藝術魅力。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理解詩人豁達的胸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人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賞析語言特點,體會其高超的藝術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極卻洋溢着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

教學方法

朗讀法, 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學生齊背李白詩歌《將進酒》。

古人置酒會友,乃人生的一大快事,李白詩歌《將進酒》,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曹操的《短歌行》,不論“懷才不遇”,還是“求賢若渴”都似乎是借酒抒情,把個性揮灑的淋漓盡致。喝酒,喝的是美酒;賞景,賞的是美景;他們的宴集讓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縱興釋懷的歡樂,不禁讓人心生羨慕之情。今天我們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們的一次“夜宴”。下面讓我們進入課文,感受他們的“夜宴”詩情。

 二、解題

1、請學生斷句並解釋題目的意思

明確:題目點出了時間(春夜)、地點(桃花園)、人物(李白和諸從弟)、事件(聚宴)。即“李白於某個春夜在桃花園宴請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2、序:文體的一種,可放在開頭,曰:序;也可放在末尾,曰跋。包括書序、贈序(歐陽修《伶官傳序》)、宴集序(《蘭亭集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時,常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滕王閣序》等。

三、 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一)誦讀環節

1、學生齊讀

2、重要字音

瓊筵(yán) 羽觴(shāng) 秉(bǐng)燭

宴(yàn )會 國殤(shāng)

3、朗讀指導

(理清思路;把握感情基調。分清語調語氣;注意重音字詞。)

4、老師範讀後,學生根據前面的提示再讀課文。

(二)落實重點字詞句,疏通文意。

1、重點實詞

逆旅:旅舍,客舍。

浮生:人生漂浮不定。

秉燭夜遊:秉,拿,持;拿着蠟燭作長夜之遊。

假:借。

瓊筵:比喻珍貴的宴席。

羽觴:橢圓形兩邊有耳的酒杯。觴:酒杯。

2、通假字

序天倫之樂事(序,通“敍”)

3、古今異義

大塊假我以文章 (大塊:古義,大自然。今義:大的塊頭 文章:古義,錯雜的色彩。今義:篇幅不很長的單篇作品)

羣季俊秀 (古義,弟弟。今義,季節)

4、詞類活用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動詞作名詞,詩歌)

幽賞未已(形容詞作名詞,幽雅的景緻)

5、文言句式

判斷句: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狀語後置:

陽春召我以煙景。

(掌握了文章的內容,咱們去感受一下這次宴會的歡樂氣氛。)

 四、朗讀、鑑賞課文

(一)、從文章的題目看,我們可以猜想李白是通過哪些方面來敍寫這一次宴飲的歡樂的呢?

一樂:春景秀美,風光旖旎。

二樂:兄慈弟恭,盡享天倫。

三樂:各具才情,幽賞高談。

四樂:佳詠伸懷,縱興釋懷。

(二)、具體分析本文的美景美事:發揮你們豐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當時宴會的情形。

良辰美景

煙:春天氣候濕潤,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像籠着一層輕煙。煙柳、煙草、煙雨、煙霞、煙花。在這桃李芬芳的季節,與自己的幾位堂弟一起行遊於醉柳清煙的園中,映現在詩人眼中的是無限的陽春風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麗的文章。

賞心樂事

所會之人:諸從弟

所會之目的:序天倫之樂事。(不是餞別,也就不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與會之人,是可比工詩文、善書畫的謝惠連,人物俊秀,談吐不凡。

美景烘托樂事,幽賞助長高談。眾人談笑風生,擺酒設宴,四處春花飄香,清風輕輕拂來,席間各賦新詩,作不出詩來的要罰酒三鬥,一時間笑聲盈盈,確是人生一大樂事。能突出表現李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古人云: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乃人生的最大的樂事,在這次宴會上都具備了,文章充滿了飄逸瀟灑、豪情縱橫詩意,同時也流露了及時行樂的思想。 )

(三)鑑賞本文的藝術特色

1、本文用典頗多

(1)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莊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話,故後人常説“浮生”;表達的是:人生變幻無常,就像做夢一樣。

(2)、羣季俊秀,皆為惠連。

惠連,指謝惠連,南朝宋文學家,著名詩人謝靈運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歲便能作文,工詩賦,深得謝靈運愛賞。世稱小謝。

(3)、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西晉石崇,官至衞尉卿。豪富甲天下,生活極端奢侈。曾在洛陽金谷澗中宴客賦詩,他寫有《金谷酒詩序》。

2、多處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

如“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比喻、擬人)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擬人)

3、多處運用對偶。

 五、拓展探究:與《蘭亭集序》進行比較閲讀

首先應看到兩位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活處境之不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寫於51歲,會稽內史任上。這時東晉王朝偏安江左已經36年,在士族制度的統治下,社會矛盾重重,當權者無心北伐,只圖奢侈享樂。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盡,多崇尚老莊思想,清談玄理之風極盛。 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大致是開元二十一年33歲時所作。當時他雖然求官未得,暫時隱居於安陸,但身處開元盛世,對國家的興盛、個人的發展都抱有樂觀的期望。

《蘭亭集序》和《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同是記敍春日宴飲之樂,同是欣賞客觀的自然風光,同是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但由於時代環境及作家個人身份、年齡的差異,在感情格調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當時過境遷之後,遊賞之樂便成了陳跡,歡樂和生命總是短暫的,必須“終期於盡”,所以發出了“豈不痛哉”“悲夫”的慨歎。而李白則有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他認為正因為人生短暫,才應珍視生命,愛惜光陰,“秉燭夜遊”。他覺得美景是春天對自己的恩賜,他感到能和兄弟們一同詠歌、高談、觀花、賞月並舉杯暢飲,乃是最大的樂趣!王羲之低沉清幽,李白高亢明朗,情調自是不同。

老師寄語:這次筵席上,李白和堂弟們沒有輕歌曼舞,沒有管絃絲竹,而只是觀花賞月、吟詠論文,這純屬一場文人墨客的.集會,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但是,切莫因為浮生若夢就消極地追求享樂。這樣會使生命之花過早凋謝,失去理性的哀歎人生苦短會讓生命的齒輪白白的消磨。人生是寶貴的,或者,她對我們來説是那麼的短暫,甚至有如曇花一現。然而,如果我們的人生能夠像曇花那般的玉潔、清香、美麗和動人,她在怒放的時候充滿活力與豪情,我們又何須惋惜她的短暫呢?

 六、背誦指導:駢偶的特點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陽春召我以煙景,

大塊假我以文章。

會桃李之芳園,

序天倫之樂事。

羣季俊秀,皆為惠連;

吾人詠歌,獨慚康樂。

開瓊筵以坐花,

飛羽觴而醉月。

 七、作業:

1、課後背誦全文,並寫讀後感與週記本上。

2、完成本文《贏在課堂》練習冊。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説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學生分析:

班內大多數學生聰明活潑,樂於表現,樂於體驗實踐。願意朗讀而且表現不錯。分角色表演更是他們展示個性的良好舞台。

教學思路:

復現感知鋪墊——朗讀感悟實踐——拓展想象發揮——鞏固識字寫字——收集積累語言

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重視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的體驗。充分讓學生在輕鬆、寬鬆的氛圍中學習,體會主動,探究的快樂,在體驗成功中不斷進步!

教學目標:

1、鞏固認識3個生字,會寫5個。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4、在自由的空間裏,讓學生個性得以張揚,才華得以展示。

教學流程:

一、復現感知鋪墊: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兩位朋友青蛙和小鳥,(隨機出示青蛙和小鳥圖),你還記得他們所在的位置嗎?誰能把他們分別貼在小黑板上?(指名學生把青蛙和小鳥圖貼在小黑板的背景圖上)

是啊,青蛙坐在井裏,小鳥落在井沿[邊説邊貼詞卡“坐井觀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應位置上]誰能把“沿”字寫在卡片上?(指名填寫卡片,其餘同學寫在同桌手心裏。)

(貼圖是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用這種形式導入,充分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激發了學生興趣,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學習。這一過程也進一步復現了課文內容,為教學打下鋪墊。把鞏固識字,寫字滲透在這一過程之中,便全員參與寫字活動,落實全體性原則。)

二、朗讀感悟、實踐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3課《坐井觀天》

青蛙坐在井裏,小鳥落在井沿上,它們對天有着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啟發性的問題導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

請你打開書60頁,自讀課文的2~7自然段,邊讀邊畫出青蛙、小鳥對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自讀課文,思考勾畫。)

(充分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學會學習。)

總結學生學習情況:同學們可真會學習,有的同學邊讀邊畫,有的同桌互相討論,有的同學讀書姿勢很端正,大家學得都很認真。

(總結學習情況,對學生是一種肯定,一種激勵,一種欣賞,同時也會再次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繼續投入學習活動中。)

青蛙和小鳥怎樣説天?(組織討論交流,學生各抒已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無邊無際。指名讀詞,鞏固識字。)

為什麼青蛙和小鳥對天會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學生看圖,看書回答,注重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實踐去看看,走出教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紙捲成紙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樣走出教室?(學生紛紛發表見解,守秩序,講禮儀的教育滲透在無聲之中。)

(學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後進,沒有一個大聲喧譁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們嘰嘰喳喳興奮交流着,更深刻地體會了寓意。)

通過親身實踐你有什麼收穫?

(自由交流收穫,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也豐富了內心體驗。)

留心觀察生活會給你更豐富的感受。

老師告訴你一個祕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讀,也會豐富你的情感體驗。

(無形之中滲透學法和情感態度的教育。)全班合作:男同學當青蛙,女同學演小鳥,我自我推薦來讀敍述部分,可以嗎?(孩子們最喜歡分角色讀,一下子情緒高漲。)

先彆着急,怎樣才能讀好?

(“小鳥”和“青蛙”們紛紛發表意見,説出了讀好的好建議。)

(師生合作讀。)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們成功了。

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什麼?(出示小鳥和青蛙的頭飾。)讀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帶上漂亮的頭飾表演。先小組合作演一演吧!請小組內選出導演。

(在初讀課文,體驗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孩子們分角色讀一讀,演一演,極大地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表演的過程也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豐富了體驗,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展現了孩子們的個性,對課文也是一次再創造。)

(小組內演一演,指導巡視,並指一組表演。)

他們演得怎樣/

(組織生生互評,提倡欣賞的評價。)

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會怎麼做?誰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發了學生想象,進一步理解寓意。)

學習了課文,你想説什麼?

(學生大膽展示收穫,交流展示,張揚了個性。)

三、鞏固識字,寫字。

1、精彩的表演進行到這兒,有一個生字寶寶着急了,他對我説:“老師,老師,快讓我和同學們見見面,大家可別把我忘了?”(出示字卡“信”)你還記得他嗎?(用“信”擴詞,評選擴詞大王。)

(激發興趣,吸引學生注意,以孩子們喜歡的方式鞏固生字,寓教於樂。)

2、我們書後的田字格里還有5個生字寶寶正等着我們寫呢?(出示田字格中的範字)你認識他們嗎?(齊讀生字)

你認為哪個字難寫?(學生自主提出難字,使學生學得更主動。)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個字?(學生:窪、娃、哇……)

(啟發學生思考,聯想舊知,鞏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識。)

你為老師寫好字提些什麼建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變被動地看字,練寫為自主發現字在佔格和筆畫應注意到什麼,學生學得輕鬆而主動。)

(同桌互評)

四、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各抒已見,展示收穫,體驗成功)

五、作業

收集與坐井觀天意思相近的成語故事!

(培養學生自主積累意識。)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課文內容簡析:

《搭石》這篇課文描繪了一幅幅鄉間人築就和諧、動人的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岸邊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了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兩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強烈地感染着學生的心,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於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

在學生們的齊聲呼喚中,在聽課老師熱情的掌聲中,王玲湘老師結束了她四十分鐘的講課──《搭石》。

聽完課後,留在我心頭的熱乎卻遠遠沒有因為歡呼、掌聲的漸行遠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個年青老師的心底。對王老師這一堂課的評價,人民出版社網站的論壇上已經有很多了,我先沒去看,就想讓自己先想想自己對這堂的解讀,之後寫出的東西也算是對王老師的敬畏。

對這堂課,就讓我先冒昧地改用課堂上王老師統領全課堂的“文眼詞句”談談我對課的整體感覺,那真可謂是──《搭石》,構建了新課程背景下的和諧課堂。

 一、如“小溪,順流而下”

景一

師:(出示圖片,配樂)文章的作者劉章爺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回過家鄉。但當他靜心閒坐,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在家鄉的一幕幕,浮現出的不僅是家鄉那優美的風景──連綿起伏的山巒,鬱鬱葱葱的樹木,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邊的風情民居,但讓作者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

在開課時一段優美音樂的配樂下,加之王老師入情的課堂引領辭,在每一個聽課學生面前勾勒出一幅鄉間恬淡、閒適的畫面,以及文章的“主角”──小溪上的搭石。那一幅畫面深深地吸引着聽課的每一個孩子,他們很快便就融入到了課堂當中,有了很強的慾望──想去劉章爺爺家鄉看看的慾望,想去讀讀文本的慾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從未見過的鄉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慾望。

開篇之景,就像小溪的源頭活水,浸潤了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有了源頭,便有了源源不斷的溪水,也就匯就了那涓涓小溪。

順流而下,王老師緊扣“什麼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讓學生初讀課文,並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説説什麼是搭石。通過對比,學生感受到了有了這不起眼的搭石,給當地人們帶來很大的便利。課堂由此逐層深入,恬靜的溪水流向深潭……

 景二

師:你們説得都不錯,和作家心是相通的。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寫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板書)

師:想不想一起去欣賞這道風景呢?讓我們跟隨着作家,跟隨着家鄉的人們一塊去走走搭石吧。請大家靜靜地默讀2-4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家鄉的人們走搭石的相關語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圍繞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讓學生細細品讀咀嚼。層層深入,步步遞進,如流水般順暢、自然。在一系列的學法指導中,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鄉村人淳樸的民風、民情。

 二、如“行雲,沁人心脾”

景三

師:搭石是怎樣一道風景呢?

生:我找的是“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師點擊課件)

……

師:怎樣的動作才是協調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師:這是從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

師:你聯繫上下文理解了。讓我們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羣中,(指一組學生:前面的……後面的……前面的……後面的……)咱們合作着讀一讀。

……

師:沒有人踩在別人腳上,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指揮吧?(生搖頭)其實沒有人指揮,但配合得那麼默契,那麼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生:協調有序)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始終體現着新課程提出的引導者的角色。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由學生主動完成。那道“協調有序”的風景,在初讀之後,可能學生只是基於文本,感覺到鄉親們走得很有秩序,至於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他們沒有一個真切體會。此時老師適時得引導,加入表演讀的元素,創造出似“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的課堂朗讀呈現,“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使孩子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鄉親們過搭石時的和諧之音。如行雲,似輕扶,無形之中體悟朗讀帶給他們的震撼。

這一教學過程,王老師也充分加強了對閲讀的學法指導。“這是從字面上理解;你聯繫上下文理解了;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調有序。”等等,老師甜美輕快的小結之音,深深紮根孩子們的心田,“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對如何進行文本理解、閲讀有了一定的方法積累。

斯事雖小,但足見老師的匠心獨具。如朵朵浮雲,沁人心脾。

 三、如“民歌,唱響一曲和諧之音”

景四

師:讓我們讀讀課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師:展開你們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懷抱着寶寶的媽媽來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膽小的孩子來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鄉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孃家的婦女走搭石;

師:“假如……誰總會怎麼做”,發揮你的想象,想一想,再説説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來走搭石,大人總會用強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過搭石,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抓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鄉人來走搭石,年輕人一定會接過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還會提醒外鄉人“緊走搭石慢過橋”。

生3:假如有殘疾人來走搭石,家鄉的人會脱鞋綰褲,不顧水涼,小心翼翼地扶他過搭石。

……

通過孩子們對來走搭石人的假設,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將那些原本自己本無法親身經歷,但又想借他們讓自己所想幫助的人去經歷走搭石過程,都搬上了課堂。小空間瞬間變成了鄉村大世界,各色各樣的特殊人羣都來了:膽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鄉人,抱着孩子的婦女,手拄枴杖的老伯……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們不難感受到這些假設人羣正代表着什麼?是的,那些正是些需要幫助的人,孩子們心中有的正是那顆──像鄉村人那樣為他人無私奉獻的心呀!這正是我們新課程下的課堂,正是我們想培養的人才……

孩子們通過想象,想盡各種方法去幫助那些過搭石需要幫助的人。多善良的孩子們,正是基於王老師巧妙的設計,引領着孩子們在天堂裏暢談──感受着人間温情。

多好的課堂,多美的鄉音,孩子們被文章中的那些無私奉獻的鄉親們感動了,自己也願意成為那些淳樸鄉民,共同奏響一首淳樸的民歌,讓餘音久久環繞在廣闊的山村間,讓和諧之音暢響課堂!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杜甫的《絕句》全詩僅二十八字,描寫的景物卻極有特色。詩人寓主觀之情於客觀之景,寓胸中之意實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尤其是詩人巧用數字入詩,“兩”、“一”、“千”、“萬”四個字,虛實結合,時空結合,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本詩的第一句是“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在柳枝上鳴叫,詩人指明“兩個”,説明鳥的叫聲不是嘰嘰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對鳴,歡快而不嘈雜,熱鬧而不喧囂。第二句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白貴鷺向藍天飛去,從“一行”可見此鳥排列有序、漸次遠去,而不是轟然飛散,各奔東西;再用上了一個“上”字,更顯示了白鷺奮力高飛、展翅向上的姿態。

第三句是“窗含西嶺千秋雪”。“千秋”一詞是虛指,出於詩人的想象,它賦予了“雪”這一靜態景物以滄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積雪似乎在訴説着什麼、見證着什麼。“窗”中之景雖小,卻由此可感受時間之縱深。第四句是“門泊東吳萬里船”。船停泊在門前的碼頭邊,也是靜態之物,但因其行程“萬里”,使人頓覺天地開闊,似插翅而難及。“門”外之景也不大,卻由此可感受空間之廣袤。

以上四句描寫的是詩人當時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見的景色。前兩句中“兩個”、“一行”是實指,“黃鸝”與“白鷺”,“翠柳”與“青天”,兩兩相對,四種景物,有聲有色,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清新動人的圖畫,表現出詩人此時閒適的心情。後兩句 “千秋”與“萬里”都是虛指,均出於詩人的想象,而詩的意境因此而幽遠、開闊,又顯示了詩人開闊的胸懷。

多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要讓少於在讀中對所學之詩知其意、臨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強對古詩的語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詩的藝術魅力。

1、初讀知其意:

⑴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得音準句順,聲音響亮。

⑵指名學生讀第1、第2句,理解“鳴”、“上”的意思,用“補省略,調整詞序”的方法説説詩句的意思。

⑶學生齊讀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説説這兩句的意思。教師相機指導。

⑷指名學生把四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

2、再讀臨其境:

⑴學生回答:第1、第2句寫了什麼景物?有哪幾種色彩?第3、第4句寫了什麼景物?

⑵教師出示掛圖:

學生看圖,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誦詩句,並作適當講解。前兩句,突出“鳴”、“上”二字,幫助學生理解,是這兩個字使景物產生了動態效果,使畫面顯得生機盎然。後兩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瞭解詩人的思緒由現時到了過往、由近處到遠處;而且也正是這二字,使現時之景(窗)和想象中的過往之景(千里雪)、近處之景(門)和想象中的遠處之景(萬里船)有機融合於完整的畫面之中。

⑶學生看書上插圖,一邊手指景物,一邊自由朗讀。

⑷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嘗試在腦裏再現畫面。

⑸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描繪的美麗景色。

3、三讀悟其情:

⑴比較讀,在黑板上出示:

黃鸝鳴翠柳,

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雪,

門泊東吳船。

讀一讀,與原句比較一下,哪個寫得好? 為什麼這樣説?幫助學生明確這首詩的朗讀停頓及重音,並完成下列板書: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前兩句聲色兼美)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後兩句意境開闊)

⑵表演讀:

播放課前製作好的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欣賞。隨後要求學生和着音樂誦讀,要求他們掇民對古詩的理解用適當的語氣和動作表現出來,甚至可以搖頭晃腦,手舞足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doyj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