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數學課《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5篇)

數學課《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課《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數學課《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5篇)

數學課《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冊第3~4頁。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通過觀察、想像、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形成勇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過程

一、認識立體圖形和長方體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物體的形狀。你能説一説國旗、手帕、紅領巾各是什麼形狀的嗎?

小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圖形。

談話:請同學們看老師辦公桌上的一些物體,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它們的形狀和平面圖形一樣嗎?(媒體顯示)

2、指出:像辦公桌上這些物體的形狀畫出來都是立體圖形。其中投影片盒子、書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説一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

3、引導:下面這兩個圖形是長方體嗎?什麼物體大致是這種形狀?從桌面上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二、探究長方體特徵

1、討論長方體的面。

提問: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説明:長方體是由6個面圍成的,這是長方體區別於其他立體圖形的最明顯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特徵很快從立體圖形中分辨出長方體。

2、認識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説明:在長方體中,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稜和頂點。

3、研究面、稜、頂點的特徵。

提問:大家己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一個長方體,它的面、稜、頂點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繼續展開研究,並把發現的特點整理成一份材料,準備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重點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觀察、比較、測量)

稜:12條,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數、觀察、比較、測量、推理)

頂點:8個。(數)

4、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5、再次抽象長方體。

談話:同一個長方體,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樣。你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長方體紙盒,看一看是不是這樣。有三個小動物也從不同的位置看一個長方體,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種情形分別是誰看到的嗎?它們中間誰最能確定這是一個長方體?

説明:我們畫長方體通常畫出三個面,把看不見的幾條稜用虛線表示出來。(媒體顯示)

6、應用特徵判斷哪幾個圖形是長方體。

三、認識長、寬、高

1、提問:同學們,我們教室的形狀是長方體嗎?怎樣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計它大約有多長、多寬、多高嗎?

提問:(媒體出示一個長方體)你能説一説這個長方體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2、揭示長、寬、高的概念。(媒體顯示)説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提問:(媒體顯示)你能依據長、寬、高分辨這兩幢大樓嗎?

4、引導:動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長方體紙盒,説一説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長方體的長、寬、高,你還能知道長方體的什麼?(媒體顯示)

四、全課總結

1、總結:回憶一下我們通過研究知道了什麼,你是怎樣研究的?

2、談話:談一談你的學習體會。

教學設想

1、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源泉。

數學學習內容的組織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本課中,我設計了藴含學習內容的生活場景,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數學的普遍存在,初步體會了數學學習的意義;通過引導學生列舉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組織學生利用實物展開研究,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研究的價值。學習內容的現實性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也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2、觀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

學生的空間觀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獲得。在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中,視覺、觸覺為大腦思維提供了直接的、豐富的素材,因此要讓學生的手、眼、腦協同發揮作用。在本課中,我讓學生通過看、摸、比較、描述等活動,引導學生對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的位置關係有正確把握,對相對的面和相對的稜的關係有正確的理解,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學內容的呈現要有根基。

教學內容一般來説具有生成性,不過有的可以預測,有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隨機生成。教學內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礎,學生的學習則有可能變為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在本課中,我仔細分析“立體圖形”和“長方體的長、寬、高”這幾個概念的生成基礎。“立體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是“立體圖形”這一概念生成的基礎,讓學生體會不同正是幫助學生找準了新知構建的基點。長方體長、寬、高的概念教學如果沒有“為什麼要有長、寬、高?”或“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對我們有什麼用?”這些問題作為生成基礎的話,學生則只能被動接受這一概念。

數學課《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或稜)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2、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歷探究的全過程,通過合作學習進一步積累探究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3、讓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其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難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三、課型:新授課(幾何圖形教學)

四、教學課時數:1課時

五、教學準備:課件、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紙盒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師:同學們,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等。誰能説説長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點?

師:除了平面圖形外,我們還認識了一些立體圖形,有哪些?(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師:那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圖形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嗎?(課件出示第一個情景圖)

師: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師:剛才同學們能準確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體,但是你們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呢,它們到底各有哪些特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稜、頂點的'含義。

師:下面,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一下你手中的長方體紙盒,説説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彙報)

師:下面請同學們跟着老師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中幾個重要的名稱。

師:(手模長方體的面)在長方體中,圍成它的這幾個部分叫做什麼?

生:叫做“面”。(師板書:面)

師:用六個面能隨便圍成一個長方體嗎?為什麼不能,長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呢,一會兒請同學們自主探討這個問題。

師:(手模一條稜)兩個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條直線,這又叫長方體的什麼?(板書:稜)

師:你還能找出長方體中的其他條稜嗎?

師:長方體中,這些尖尖的又叫什麼?(板書:頂點)

師:它是怎麼形成的?(由3條稜相交於一點而形成的)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師: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中認真觀察你手中的長方體,從面、稜、頂點三個角度來研究長方體有哪些特點?

師: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你們的發現?

小結: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剛才,我們知道了三條稜相交,形成一個頂點,那相交於一個頂點的這三條稜長度相等嗎?它們叫什麼呢?

小結: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底面上的兩條稜分別叫做長和寬,豎直方向上的稜叫做高。

4、探究正方體的特徵

師:當長方體的三組稜都相等的時候,你認為這將會變成什麼物體?出示一個正方體(正方體)

師:下面,你能總結出正方體的特徵嗎?

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體12條稜長度相等。

5、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師:根據我們剛才的發現,下面請同學們獨立完成課本第20頁的表格。

討論:正方體是在具有長方體這些特徵的前提下,它的獨特之處是什麼?

歸納小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三)實踐運用,鞏固新知

師:請在小組中,用你手中的長方體完成課本第20“練一練”第一題。

師:接着完成課本21頁第3題,説説你是怎麼思考的?

師:完成課本第20頁的第2題,計算的過程中,你有什麼更簡便的方法嗎?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麼收穫或感受?你覺得還需要提醒大家些什麼?

七、作業佈置

學困生:完成《同步伴讀》第11頁的“基礎訓練”。

優生:完成《同步伴讀》第11頁。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頂點面稜

個數個數形狀大小關係條數長度關係

86正方形6個面面積相等。12所有的稜長度相等

86長方形(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12可分成3組,每組4條稜長度相等

九、教學反思

部分學生對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點不清楚,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較差,找不到各個面所對應的長與寬,部分學生對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稜長總和不會求,特別是應用題中講到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至少需要多少釐米長的木條時,學生不理解就是求稜長總和。

數學課《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2頁的內容,練習十五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認這些圖形。

重、難點:

能辨認出不同狀態下的長方體、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體有多種不同的形狀(邊説邊拿出一個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長方體的實物,如裝墨水瓶的紙盒、火柴盒等)。大家看,這是一個紙盒,誰知道它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能回答可由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可以告訴大家,再板書:長方體。教師讓學生拿出帶來的長方體形狀的紙盒(教師可將自己預先多帶來的紙盒分發給沒有帶來的學生),並提問:“大家仔細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大部分學生隨意地一個面一個面地數,個別學生會有順序地數。教師行間巡視時,要注意發現會有順序地數的學生。)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如果有學生回答錯了,讓他再數一數。教師再叫會有順序地數長方體多個面的學生來數一次。

教師:“我教你們一種不容易數錯的方法,(邊指着長方體的模型,邊説)長方體有上、下兩個面,前後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有六個面。”

教師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教師問:“這也是一個長方體,它有幾個面?相對的面一樣嗎?”教師讓學生拿出帶來的長方體實物(教師注意調配一下學生的長方體,使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狀的長方體)。要求學生看一看長方體實物的各個面和相對的面有什麼特點,並按照上面的問題提問學生。

這樣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着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

2、初步認識正方體。

教師出示一些正方體的實物,如魔方、正方體的積木塊(或小木塊)和藥盒等。提問:

“誰知道它們是什麼形狀的?”邊説邊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要求學生拿出帶來的正方體實物,讓學生看着實物,教師提問:“正方體有幾個面?”進行觀察、分析,並要求學生分別回答上面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正方體也有6個面。

3、出示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

教師先出示長方體圖,並且將長方體圖跟同樣大小的長方體模型加以對比。使學生知道這樣的長方體模型畫出的圖應該是教師出示的圖形的樣子。

學生認識正方體圖的過程同上。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出示一些長方體、正方體和一個稜柱體、一個圓柱體的實物。提問:

“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並讓學生從中挑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平時你還看到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哪些是正方體的?”

5、做教科書第72頁上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説一説中間一行的每一個圖形的名稱,再讓學生把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跟它們所對應的幾何圖形用線連起來。

二、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五中的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然後集體核對。

2、做練習十五中的第2題,讓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品。

3、做第3、4題。做第4題時,教師先提問學生,正方體的6個面中每個面的大小怎樣?(每個面都一樣大小。)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擺。

三、小結

教師要學生回憶長方體有幾個面?相對的面一樣嗎?

接着回憶正方體有幾個面?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長方體:6面,相對的面一樣

正方體:6面,6個面都一樣

數學課《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長方體、正方體關於面、稜、頂點的特徵,理解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

2.立足想象與操作,自主探索並發現長方體頂點、稜、面之間的關係,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3.在自主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把握特徵,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空間觀念的培養。

教學準備:

課件、模型、搭長方體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數學圖形,你認識它們嗎?(認識)

師:那這個圖形叫什麼?這個呢?這個……

師:在這些圖形裏,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嗎?(能)

師:你上來試一試。請將是平面圖形的拖到左邊,是立體圖形的拖到右邊。

師:同學們,他做的對嗎?(對)

師:很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立體圖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認識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新授

1.説一説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師:我們周圍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2.認識長方體

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請同學們看,在長方體中,老師手摸得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長方體的面,然後面與面相交的這條線就叫做長方體的稜,三條稜相交的這個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

師:同學們的桌上都有一個長方體的物體。接下來,請同學們帶着下面這些問題摸一摸你的長方體。

(1)長方體有()個面。

(2)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長方體有()條稜。

(5)哪些稜長度相等?

(6)長方體有()個頂點。

師:你們有答案了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通過剛剛的活動我們知道了:長方體一般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製作長方體,認識長、寬、高

交流: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初步認識了長方體,你們想親自動手用小棒做一個長方體嗎?(想)

師:那想要搭成一個長方體,需要幾根小棒呢?(12根)

師:為什麼是12根?

師:給你12根一定能搭成嗎?

學生思考並回答

師:老師這裏有4種方案,請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長方體,哪些一定不能,為什麼?

操作:

師:同學們想好了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出示任務要求:

(1)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小組合作搭一個長方體。

(2)進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為什麼?

(3)思考在搭長方體的過程中自己的發現。

學生操作

反饋:

師:同學們完成了嗎?請問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長方體?

數學課《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新世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6—47頁"長方體的體積"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基本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內容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説一説"三個欄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讓學生感知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關,為進一步自主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礎。"做一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用小正方體擺長方體這個活動,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説一説"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

學習體積的計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義。同時為學習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數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些基本的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的意識,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這使得我們在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上除了關注數學的用處之外,也應當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這些活動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初步形成並學會數學地思考。此外,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等基本圖形,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了認識與瞭解,因此對本節課的內容理解起來並不是難事,關鍵是如何利用他們對實踐及探究活動的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建立數學模型的數學發現的過程。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和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體會到合作交流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呈現課題

1、體積是指什麼?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什麼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

2、體積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裏含有多少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那麼,體積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這説明了什麼?(生:體積是多少就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以原有知識係為依託,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為這一節課做好鋪墊。)

(師出示一長方體教具)

師:你能猜出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生: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以前問過我爸爸。

師:你真是一個勤學上進的孩子!

師:你們對他的回答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設計意圖:引出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產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

二、觀察操作,實驗探究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1、探索活動:

小組合作(每四人一組做實驗並記錄):用24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的長方體。

活動前師友情提示:(1)每個小組用24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2)注意觀察你所擺的長方體有幾層?每層有幾行?每行有幾塊小正方體?你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3)我的發現是___。

(設計意圖:利用學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增加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增強學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意識。)

2、成果展示:

(請小組代表到台前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拼擺的過程並彙報方法及結果。)

(1)體積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關係。

(板書:長方體體積=每排個數排數層數)

每排個數、排數、層數與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係。(每排個數相當於長;排數相當於寬;層數相當於高)

(板書:長寬高)

(2)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

(長方體體積等於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正好等於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長方體體積公式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3)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出示標有a、b、h的長方體積木)體積的字母公式怎樣寫?V=abhV=abh(板書)

(設計意圖:將具體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然後逐步脱離操作直觀,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説一説:長方體的體積與什麼有關?(長、寬、高)

(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

3、運用長方體體積公式解決問題(獨立完成)

(1)(幻燈出示)1號長方體,長4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口算能力。)

(2)(幻燈出示)2號長方體,長4釐米,寬4釐米,高4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體體積公式:

問:通過計算2號長方體的體積你們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探究。)

引導學生明確:

(1)這個長方體長、寬、高都相等,實際上它是一個正方體。

(2)正方體體積=稜長稜長稜長(板書)

(3)如果用V表示正方體體積,用a表示它的稜長(出示標有字母的正方體)字母公式為:V=aaa

教師提示:aaa也可以寫作"a3"讀作"a的立方"表示三個a相乘。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V=a3(板書)

(設計意圖: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感覺新知識"不新",新知識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5、運用正方體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並説體積公式)

6、小結:剛才我們通過實驗推導出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總結重點,揭示課題。)

三、鞏固發展

計算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學生兩人一組完成該項任務)

(設計意圖:學生要計算數學課本的體積,就必須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學生通過動手測量和計算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不但計算出了數學課本的體積,同時體會到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小結

(設計意圖: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yppljg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