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今天,我按照數學組的分工,帶着自己的觀察提綱和觀察量表對陳慧老師執教的《長方體的認識》一課進行了課堂觀察。現結合觀察提綱展開自己的分析和診斷,力求通過現場的研討為學生空間表象的構建提供較為有效的教學策略。

這一次教研活動中,由於是四年級的學生來上五年級的內容,眾觀整節課下來,教師問了近50個問題,來上課的只有23名學生,理想狀態是每人平均兩個問題,可統計結果是:整節課結束,還有十位學生一次沒回答過問題,有四位同學曾回答過三次以上。這節數學課上設計問題的很精彩,看起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很高,在小組活動中每個人都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應該稱得上是一節很成功的課堂教學,但在有效的思維交流中,很遺憾,這沒有讓每個學生都與問題接觸,與問題零距離。如何“讓思維交流成為激活學生數學思維的催化劑”?我的思考如下: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於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其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數學課堂中問題的設計不應成為好學生的獨角戲,要針對好中差不同層面的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給”漏網之魚”鑽空子。提問要擴大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學生髮言,又要讓成績一般、差的學生髮言,以點帶面,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每節課都能與問題零距離,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在每節課中我們都應該關注“提問率百分百”,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課的內容,巧妙的做到學生與問題的零距離。其實,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在練習與總結環節,我們也不妨説一句“這個問題我請還沒發言的同學來回答。”

師:現在老師要來挑戰一下你們的想象力!我拆掉一條稜,你還能知道長方體的大小嗎?

生1:能。

生2:能。

師:我再拆掉一條能嗎?

生1:能。

生2:能。

師:我要拆掉多少條也就是至少還剩幾條稜,保證能知道長方體的大小?

生1:8根。

生2:3根。

生3:4根。

師:請你來拆!(生邊比劃)

師:再拆掉一條呢?看來至少要剩下這樣的3條稜。這3條稜長度都相等嗎?我們把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它們是互相垂直的。

師:(出示模型)你能找到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嗎?(豎起來)它的長、寬、高呢?

你能找到圖上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嗎?我們一般把底面的這條稜叫做長,這條叫做寬,這一條叫做高。在一個長方體中,有幾條這樣的長,有幾條這樣的寬,有幾條這樣的高?

生:……

課中第三次引導學生想象,全班進行交流:長方體框架最多拿走幾根小棒及至少留下幾根還能知道它外形的大小。由於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欠缺,答案是五花八門,有2根的3根的4根的5根的6根……老師在此基礎上來一一驗證,再次印證學生想象正確與否。最學生由猜測---想象----老師驗證----到學生明白其中奧祕,讓學生親歷想象驗證的過程,幫助學生合理構建空間表象。這一環節的知識目標是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長寬高,併為後續學習奠定基礎,但更深層的作用還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思維特別活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一直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發揮了學生的潛能。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培養了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識。零距離的問題情景能使一個問題甚至一堂課錦上添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ml089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