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

《長方體的認識》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及觀察發現長方體和我正方體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

一、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的開始,我讓學生説自己生活中發現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體,學生的興趣立刻被激發出來,都踴躍的發言,有許多同學一次就説出好幾種物體,可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是來源於生活,離不開生活。

二、 採用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本課我兩次用到小組合作學習,第一次是在探究長方體的特徵時,我讓學生四人一小組,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學具(牙膏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通過合作完成彙報表,學生在合作時參與積極性很高,通過合作完成了表格中的很多項,但對於長方體面的大小關係和稜的長度關係,學生在總結填寫時話語不夠簡練,我在巡視時及時予以指導,學生很快地就用簡練的話語概括出了長方體的特徵。

第二次是在探究正方體的特徵時,因為有了探究長方體特徵的經驗,學生掌握了探究方法,利用遷移思想,學生的第二次小組合作很輕鬆,真切地體會到合作的樂趣。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的全過程,認識更深刻。

三、 運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在教學中,我利用課件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立體圖和透視圖,讓學生觀察思考,認識到從任何角度去觀察長方體只能看到三個面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在於練習時沒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比較直白,部分學生有厭學情緒。在今後教學中,我應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1、 要重視練習題的設計。

在設計時挑選學生喜聞樂見的練習形式,創設能切實激發學練習興趣的練習情境。

2、 練習時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練習時要活而有序,關注到全體學生。

3、 練習中要及時鼓勵學生,肯定學生的各種想法,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今後教學中,我應該及時查漏補缺,在練習時創設生活情境,與學生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必要性,避免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知識是在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能夠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通過學習長方體可以使學生對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

成功之處:

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在教學中,學生首先通過課前準備的長方體物品進行觀察並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得出長方體的特徵: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有12條稜,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在例2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觀察思考得出長方體的12條稜可以分為3組,每組4條稜,相交於一點的長方體的三條稜就是長方體的長、寬和高,並由此延伸拓展到長方體的長、寬和高的長度決定了長方體的大小。當長方體的長髮生變化時,會引起哪些面的變化呢?哪些變了,哪些不變?同樣寬的變化會引起哪些面的變化,哪些面不變?同樣高呢?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長方體的特徵,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不足之處:

1、由於在探索長方體的特徵時,時間用時比較多,導致後面的練習量不足,出現了前鬆後緊的現象。

2、在例2的教學中,為了節省時間只是讓學生觀察我手中的長方體的框架,沒有讓學生實際動手來操作,導致學生對於長方體的稜的特徵認識不深刻。

再教設計:

壓縮例1的教學時間,讓學生用膠管和橡皮泥在課堂上動手來製作一個長方體的框架,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發現長方體的稜的特徵,還能加深對長方體的長、寬和高概念的理解。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學生由學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由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掌握知識的內涵,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教學中通過充分的觀察、操作、演示、測量,使學生獲得長方體和正方體知識,同時數學學習方式、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

注重動手操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於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做一做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的題目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但在教學設計上我把重點放在長方體的研究上。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徵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最後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注重多媒體教學。,本節課我採取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尋找“傳統”與“現代”教學的結合點。課堂上,側重於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去探索,教師尋視指導,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彙報交流時,將學生的記錄表格投影到大屏幕上,便於所有學生都能注視到,便於師生交流、生生交流。課堂效果顯示,本方法是可取的。

但有諸多不足之處:學生對稜長的計算與應用不大會;學生對有些特殊的圖形不會説。如長方體有一種可以是其中兩個面是正方形,其餘4個是長方形。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4

《長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的學習長方體的有關知識。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掌握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的特徵,認識長方體長、寬、高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積累空間觀念,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徵,同時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一、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實際操作中,掌握幾何長方體的特徵。如讓學生小組合作,發現並逐步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選用合適的小棒拼組成一個長方體框架,使學生清楚地看到12條稜的關係,讓學生進一步抽象概括,從而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並將一個長方體紙盒,擺放不同位置,使學生加深對長、寬、高的理解。由於加強動手操作,使學生豐富感知,積累了空間觀念,形成概念。

二、引導多向思維,讓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教學中注意我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如長方體稜的認識,在學生已知道長方體有3組相對的稜並製作了長方體框架後,我又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如果製作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量出幾條稜的長度?”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條稜的長度然後用和乘4就可以了,這樣12條稜又在學生腦中分成了4組,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還有個別學生沒有真正參與討論中,因此,這些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師説的過多,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妨礙了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所得進行內化。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對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導,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5

昨天我上《長方體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我先帶學生讀了一遍書,把主要的數學定義給學生解釋了並教了手語的打法。如:頂點、稜、面的定義。然後,我就讓給學生實物《長方體的認識》,觀察,然學生自己完成一些問題,如:長方體有幾個面?它的面有什麼特點?有幾條稜,它的稜有什麼特點?有幾個頂點?學生認真觀察,把這些問題都獨自解決了,並且在實物上能指出來。我要求學生把問題回答完整,不要像以前那樣只説數字,學生一開始不太適應,不知道怎麼完整的回答,我先示範,然後,讓丘英輝和張顯洪進行再給大家做示範,同學們逐漸明白了完整答題的格式。幾個程度比較差的同學,如呂柱榮、曹其斌等我都一句一句地交給他們,直到他們學會。同學們整堂課都表現的很興奮,都希望自己能説一個完整的句子,所以每個人都表現的很積極。今天,我上課複習的時候,發現學生對昨天的知識記憶很好,每個同學都能把長方體的特徵表述的清清楚楚。甚至連一個實物的長方體的對稜、對面都能指出來,這使我很吃驚,因為在以前的課堂上,他們對於以往知識的記憶是很差的,往往是前一秒學了,後一秒就忘了。我現在回顧上堂課的教學過程,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在以後的課堂上堅持應用。

1、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多用實物教學,讓學生能看到、摸到、感覺到,讓他們形成直覺的經驗,對他們的記憶有好處。

2、讓學生多參與課堂,讓他們多説,多思考,把句子説完整。

3、主要的定義、定理和算理,不僅教師要多次重複,同時求學生也要有次重複,最好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到一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wey7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