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及初步感知圓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特殊的平面圖形圓(曲線圖形)。是學生系統認識曲線圖形特徵的開始,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及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當中;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王榮老師的一節課讓我獲益匪淺,她新穎的教學方法,讓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説,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學生雖已初步認識過圓,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明確圓心與圓的位置之間的關係、半徑與直徑、半徑與圓的大小之間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難點。

首先,可以看出做課教師準備的非常充分,認真鑽研了教材,準確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合理,環環相扣,做到了數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

其次教師一開始通過生活中實際例子引入課題,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從思想上吸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

在探究知識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通過讓學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分組交流,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開探究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新知,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專題;“數學課堂的有效探究”的進一步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感知的過程,是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感知、體驗、感悟中發現新知,掌握新知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將以引導、探究、動手操作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

教師在講同一圓中半徑和直徑的特徵以及關係時,不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去畫圓,通過畫圓來認識這些瑣碎的知識點。通過同桌交流探究發現知識。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也體現了數學課堂的有效探究。

還有教師在教學生畫圓時,先和學生一起認識做圖工具圓規,再讓學生嘗試自主畫圓,再通過示範畫圓讓學生共同概括規律,從而掌握畫圓中圓心與半徑的作用,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提高。最後讓學生畫一個半徑為2釐米的圓,這使知識的生成過程變的順理成章。這也是專題:“數學課堂高效探究”的體現。

最後教師通過拓展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瞭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讓學生親眼看見圓的知識的應用,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2

圓的認識是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直線圖形特徵的探索方法、並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目的是為以後學習圓柱體、圓錐體等知識打下基礎。

一、把握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利用變化的幻燈片實現課堂有效學習。

學生對圓並不陌生,生活中這個完美的曲邊圖形幾乎處處可見,全部學生都能從若干個平面圖形中挑出圓。學生看到的圓一般都是靜態的,而圓的本質特點是到定點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是動點的軌跡,這和直邊圖形有着本質的區別。要想讓學生感悟圓的圖形性質特徵,就需要讓學生看到動點,看到圓“動態生成”的過程——點動成線。

圓是由一條封閉曲線圍成的圖形,它的特徵主要體現在隱形的線段——半徑和隱形的點——圓心上。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動手學數學。

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選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對圓的認識我的設計是從畫圓開始。首先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嘗試自己畫圓,然後展示所畫的圓並説説用什麼畫的,重點放在用圓規規範畫圓上。利用投影,先展示學生用圓規畫圓的過程,然後讓其他學生補充用圓規畫圓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使學生明確畫圓時的定點、定長。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畫圓可以利用手中的現有圓形物體來描畫,也可以用圓規畫出更規範的圓。

三、創設開放的生活情境,展現學生的不同思維。

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但是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是必然的。學生在生活經驗、認知特點、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要求教師要適當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本節課幾處開放性的設問都為學生創造了機會,使其不同思維都能在課堂中閃光。例如在解決“為什麼車輪做成圓的”這一問題時,學生就展現出了不同的思維水平。絕大部分學生可以發現在同一圓內所有半徑相等。學生用量的方法量出多條半徑的長度,從而推斷出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四、問題與不足

課後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最後的探索圓的特性沒有時間上,第二學生對於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並沒有很深的感悟,第三,學生動手操作上還有許多的問題。

針對這三方面,在今後教學中,要加強圖形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一)、可以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很自然的説出是圓。讓學生對圓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圓和我們以前研究過的平面圖形比一比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讓學生先獨立思考,讓後交流後彙報。學生的第一感受是圓沒有角,這樣的感知讓學生摸的時候就很容易體會,還可以讓學生説説,實際上只要最後總結出圓的線條不是直的而是彎的,那麼,老師就可以總結出圓是曲線圖形。接下來讓學生自己創作圓,只要學生有一種即可,讓後讓學生介紹。有些學生畫出的圓不是很標準,那麼老師就可以自然過度到,下一部分畫圓的最一般工具是圓規。

(二)、介紹完半徑和直徑後,可讓學生通過練一練,判斷哪條是直徑哪條是半徑?並量出他們的長度,你發現什麼?判斷可以同桌相互説,量完後可以讓學生思考你發現什麼?在這道題中,學生會發現在同一個圓內,直徑是半徑的兩倍。這樣學生有自身的感知後,再得出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才足夠深刻,然後出示兩道畫圖題:

1、畫一個半徑為3釐米的圓

2、畫一個直徑為3釐米的圓。

再讓學生在畫圓中感知,直徑和半徑的關係,同時指出,圓規兩腳間的舉例是圓的半徑。

(三)、最後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對圓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包括對稱軸,以及回到生活中的事例,如:學校要建一個圓形的水池,沒有這麼大的圓規怎麼辦?等等。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圓的認識》一課選自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12冊,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繫,再引導學生藉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徵,並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徵。這樣的編排,學生對於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徵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於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於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試圖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於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後,自主展開對於圓的特徵的發現,並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我又藉助多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後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於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在認識圓的特徵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圓片、直尺、圓規等研究工具,選擇研究材料,通過實際動手摺、量、比、畫等手段,在獨立探索和小組合作中學習,獲得關於圓的基本特徵的豐富的動態表象。

2、在畫圓這個教學片段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嘗試着畫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圓的畫法。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我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教學,藉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

在一般的關於圓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練習階段,教師總會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習題,以鞏固圓的概念,讓學生在應用中形成有關圓的知識和技能。我並沒有機械地進行所謂習題練習,而是更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圖;生活中的圓形拱橋、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築、中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瓷器、中國民間的圓形中國節、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世界著名的圓形標誌設計等等。最後,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我在課末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我發現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學生對於圓的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不夠到位,對於直徑、半徑及其與圓之間的關係的掌握不夠透徹。

2、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

3、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於課堂上動態生成的信息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鬆後緊的局面。

4、關於如何讓學生自學以及自學內容的選定方面自己還是把握不住,需瞭解學生水平。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4

《圓的認識》這一節公開課,是一節30分鐘的課。我在設計這一節課時,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念。圓,是生活中常見的平面圖形,所以我在教學中,聯繫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等使學生認識圓。

一、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圓和生活的聯繫

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繫生產、生活實際。課的開始,我還是先複習了對其他平面圖形的認識,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等。關於複習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不應再詳細引導學生面積或者周長計算公式的由來。我通過圓形的建築和生活中常見物品中的圓,讓學生説説生活中的圓形,使學生感知了圓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操作認識圓

本課時我設計的操作有: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畫圓,畫圓方法有兩種,第一是藉助圓形實物在外圈畫一圈,第二是藉助圓規畫圓。對於後者,其實學生已經有了畫圓的經驗,那麼關鍵是在於畫圓的具體操作過程。我巧妙的利用了自己畫圓時出現的失誤,引導學生髮現,畫圓的要點,定圓心,定半徑,旋轉一週。

在認識圓的半徑和直徑有多少條時,我設計的第一個活動,是讓學生比賽,30秒看誰畫的半徑多?1分鐘折直徑,看誰折的直徑多?在學生的操作中,學生能夠自己得出結論,圓的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同圓裏,半徑相等,直徑相等。我設計的兩個操作,其實課後反思,只應該設計第一個活動,第二個應該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直徑是有無數條的。活動設計的多,雖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浪費了時間,同時呢,也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三、自學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對於圓心、半徑、直徑的名稱,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早已經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在學習名稱時,我讓根據提示自學。自學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對於簡單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自學。通過指一指圓心的位置,再通過找關鍵信息,知道半徑和直徑,畫一畫,折一折,加深對名稱的認識。結合習題,鞏固了對名稱的認識。

四、不足之處

這是一節30分鐘的課,但是我設計的部分還包括探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關係,考慮時間因素不充分。對於鄉村學生,基礎較差,我總是放不開手,一些知識講的太細,學生會的知識講的太多,這也導致了佔用了後面的一些時間。教學應該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如何讓學生多動腦多思考多説,這是今後我教學要思考實踐的一個問題。語言方面,我也要改進自己,多一些幽默,多一些風趣。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5

我執教的“圓的認識”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一冊的內容。它是在低年級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此前雖然已經初步認識過圓,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的。由認識平面的直線圖形到認識平面上的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由此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三方面理念:

1、體現主體與主導作用的統一。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充分畫圓和折圓觀察後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手中的圓,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先自己嘗試發現,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充分體會半徑和直徑的關係,而不是教師一味的講授,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感知,而不是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2、藉助活動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應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藉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創造一個圓,通過小組合作,利用他們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和多種工具創造圓,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等實踐活動,使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通過全方位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

3、體現數學聯繫生活。

《課標》指出:“人類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應當在數學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同樣這樣的聯繫也應當在數學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本課集中體現在兩個教學環節上:第一是“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辦法創造圓”這個環節。因為學生在認識圓之前,已經對圓有大量的生活經驗,所以讓學生想出各種辦法得到圓,就能使學生感受到圓其實離我們生活很近,它就在我們的身邊;第二個體現是在教學的最後,在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後,讓學生來説説車輪為什麼設計成圓形。此環節的意圖就是要讓學生在看到生活中的圓時能力所能及地對這些生活現象利用數學知識來作出解釋。這樣就更加深了對圓的認識,並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23qx0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