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是學生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通過圓的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例如:騎過自行車,有些學生可能還用過圓規,對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只是從直觀的認識,本課將在學生原有的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使學生生科體會圓的特徵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在低年級時對圓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的困難。由認識平面的直線圖形到認識平面的曲線圖形,是學生人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

教學目標

1. 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認識圓,學會用圓規畫圓,理解同一個圓裏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2.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畫圓的過程中認識圓的特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自主探究,合作創新的精神。

3.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應用的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在觀察操作中體會圓的特徵。

難點:圓的特徵的認識及空間觀念的發展。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2

教學設想:

本節課我選為了參加區的競賽課,通過三次試教,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修改教案我認為本節課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把握。

一、從生活中提煉對圓的認識

數學與我們生活是緊密聯繫的,通過設計先讓學生欣賞帶有圓形的圖片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圓,再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圓感知圓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圓與我們其他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使學生明白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之處,從而得出圓是由曲線圍城的其他平面圖形是由直線圍成的。

二、在實踐操作中,感悟在紙上用圓規畫圓的優點

課前讓學生準備帶有圓形的物體和圓規,讓孩子們在自己實踐操作中充分體驗用圓形物體畫圓與圓規畫圓的區別,再充分讓孩子們説,在交流中得出用圓規畫的優越性以及使用圓規畫圓的正確方法。

三、指導自學,交流對圓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我們知道畫圓,那麼怎樣來介紹這個圓,數學上是不是有專門的數學語言來描敍了”讓學生帶着這樣一個問題去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交流時充分讓孩子們説,使他們對圓心、直徑、半徑認識並結合在自己所畫圓的中找圓心、半徑、直徑。在實際操作經歷中對概驗的理性認識,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順水推舟提升對圓特徵的瞭解。

四、探索圓其他方面的特徵

課前給學生準備一個圓,讓學生找出這個圓的半徑、直徑、圓心。可以説這個環節是本節課亮點,圓不是自己畫的怎樣來找他各部分名稱呢?孩子們要經歷思維的碰竄會努力的想辦法來找,這時老師鼓勵他們在合作交流探索中使孩子們獲得成功的喜悦。

五、巧妙設計練習,豐富學生對圓的認識

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服務與生活,設計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走出課堂發現更多生活的小祕密。

課後反思:

1、數學課要重視學生的感悟體驗,讓學生“動”起來

數學課要讓學生“動”起來,要在動手中體驗與感悟。但這種“動”是有目的的動,是為了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與活動經驗的動。這節課安排學生在畫圓時感悟與體驗,正確地把握了教學手段與目的的關係,關注了學生的數學思考,並創設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思考,把外在的操作活動和內在的思維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了數學活動的價值。

數學知識的形成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加深提煉的,數學知識的形成只有在學生的深刻感悟體驗中才能讓學生內化成自己的。思維的本身就是要經歷感悟體驗到昇華。

2、數學課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

數學課要有“數學味”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安排在認識圓以後讓學生利用老師發的圓片探索圓的特徵,比老師直接傳授要深刻理解。同時在實踐操作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數學課要把握好課堂的生存與預設

把握好課堂的生存與預設,老師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要機智、靈敏同時還要全方位的把握好教材。預設一切的可能把握好課堂的生存問題。教師需要有良好的教學功底。

4、數學課要讓學生“活“起來,教師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

借別人的班上公開課,首先存在的是上課教師要與學生的溝通,怎樣使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對上課的老師有個良好的印象,課堂上能與老師很好的配合?

(1)作為教師首先要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評價與鼓勵。

(3)適時關注學生的生存找準“支點”靈機應變適當調整教學環節。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3

[片斷一]説圓、畫圓——初步感知圓

師:同學們,玩過飛鏢嗎?有三個小朋友在玩飛鏢。(出示圖)比一比,誰的成績最好?你是怎麼想的?

生:那個男生的成績最好。因為他擲在內圈,離靶心最近。

師:另外兩個人的成績誰更好一些?你又是怎麼想的?

生:差不多。因為他們擲在同一個圈上。

師:為什麼擲在同一個圈上成績差不多?

生:離中心的距離是一樣的。

師:(指着靶上的圓)像這種形狀叫——

生:圓。(課件呈現抽象出圓的過程,板書:圓)

師:不僅靶上有圓,像光碟、鐘面、五環、橙子的切面等都是圓形的。(課件分別出示這些物品)生活中,你在哪兒還能見到圓?

生:茶杯上,硬幣上,膠帶紙上……

師:看來,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把這些物體上的圓畫下來,可以看出圓是一種平面圖形。如果讓你來畫,你會怎麼畫?

生1:我會用物體上的圓來描。

生2:我會用圓規來畫。

師:課前,我們準備了一些畫圓的工具,請你打開1號信封,任意選擇一樣畫一個圓,好嗎?

學生畫圓。

師:我們請這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是怎樣畫圓的?

生1:我是繞着硬幣的邊畫一圈的。

生2:我是利用尺上的圓洞來畫的。

生3:我是用圓規畫的。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畫圓的?

學生邊説邊操作,教師有機地歸納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師:現在請你自己確定一個距離,我們一起來畫一個圓。畫完後,請大家把它剪下來。

學生畫圓、剪圓。

師:(出示其他平面圖形)你有沒有發現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生:圓沒有角,圓很光滑,邊不是直的,圓容易滾動……

師:圓是一種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反思]

圓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裏最後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惟一一個曲線圖形。學生已有的認識常見的直線圖形的經驗將有助於認識曲線圖形,這也是學生對平面圖形認知結構的一次重要拓展。在教學開始時,我創設了三個小朋友擲飛鏢的情境,為後面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首先,靶上的圓是本課的學習內容;其次,通過比較擲飛鏢的成績,引導學生感知靶上有大小不一的圓,擲飛鏢的成績好壞與飛鏢離靶心的距離有關,並滲透了同圓的半徑相等。

由於生活中的許多物體都有圓形的面,並且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圓,因此,圓的形狀對學生來説並不陌生。真正認識圓的教學是從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圓開始的。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畫圓的工具(包括圓規),一方面為學生自己選擇工具想辦法畫一個圓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有助於學生體會用實物描出圓、用繩子繞一圈畫出圓既不方便,也不準確,從而願意學習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藉助實物描出圓的過程中,學生初步感受了圓的邊是曲線,圓是曲線圖形。學生學習用圓規畫圓的方法,是通過與教師的對話實現的,並經歷了充分的體驗和交流的過程。用圓規畫圓,有助於學生初步體會圓的形成過程,併為接下來進一步研究圓的特徵積累感性經驗。

[片斷二]畫圓、用圓——進一步認識圓

師:同學們,這是一個正方形,你能以它的對角線的交點O為圓心,在裏面畫一個圓嗎?

學生自己畫圓。

師:同桌兩人比一比,畫的圓一樣大嗎?怎麼會不一樣大的?

生1: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一樣。

生2:圓的半徑不一樣。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40毫米,在裏面畫一個最大的圓,它的半徑應是多少毫米?你能試着畫一畫嗎?

學生再次畫圓。

師:你畫的圓半徑是多少?

生:20毫米。因為圓的直徑等於正方形的邊長。

師:很好。如果要在操場上畫一個更大的圓,你覺得可以怎樣畫?

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播放在操場上畫圓的錄像。

生:在操場上畫圓和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

師:這是一個圓形花壇,為了解決人工噴水難的問題,想用自動噴頭來給這個花壇噴水,想一想,這個噴頭裝在哪裏比較合適?如果這個花壇的直徑是12米,這個噴頭的噴水距離應該是多少?你是怎麼想的?

生:(略)

師:(出示課始學生擲飛鏢的情境)現在,你知道這兩位同學的成績為什麼一樣嗎?

生:因為他們擲的在同一個圓內。

[反思]

練習設計重在讓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圓的認識。這種認識,有的是伴隨着觀察和測量的操作實現的,有的是通過再一次的畫圓而感悟的,有的是伴隨着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而體會的。比如,在正方形內兩次畫圓,第一次畫圓,能體會一個正方形內可以畫出許多個大小不同的圓,圓的大小與它的半徑有關;第二次畫圓,感受圓與外接正方形的聯繫,即正方形中最大的圓的直徑與其邊長相等。再如,讓學生觀察教師如何在操場上畫一個較大的圓,進一步理解用圓規畫圓的方法,溝通各種畫圓方法的內在聯繫。讓學生用圓的知識來進一步解釋生活中的安裝噴水裝置的問題,既對圓的有關概念及特徵進行了鞏固,又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4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麼發現。

生:我把圓片對摺了一下,發現了一條摺痕,這條摺痕把圓片平均分成了兩個半圓。

師:同意嗎?

(學生都點頭表示同意。這時有一位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不光發現了這條摺痕可以把圓片分成兩等份,而且我還發現他是圓片中最長的一條摺痕。

師:是這樣的嗎?你們認為呢?

(大多數同學面露疑惑,只有幾人表示贊同。)

師:你們想不想通過自己動手來弄清楚這個問題?

生:想!

(學生分小組,邊折,邊量,邊討論。)

師:你們是否同意他的發現?

(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但有一個學習小組意見不一致,他們推選一名學生做代表。)

生:經過我們小組研究,我們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見。我們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圓,通過測量比較,確實也發現了對摺後所得到的摺痕是圓片中最長的摺痕,但同時我們還發現它不止一條,而是有很多條跟它一樣是最長的。

生:對!對!我們也發現了!(許多學生興奮地附議着)

生:我還有補充。這些長度一樣的摺痕,方向不一樣,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們都交於一點。

(這一發現也馬上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同。)

師: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大小不一,可這出來的這些最長的摺痕線段,卻都交於一點,這是為什麼呢?

(同學們面面相覷。這時又有一位同學站了起來。)

生:我猜這個交點可能是圓的中心點。

師:為什麼呢?

生:……(搖頭,沉默了一會兒)老師,能讓我用尺子量一量嗎?

師:當然可以!你們想不想量一量,驗證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學生或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樂乎。)

生:通過動手測量,我發現這個交點就是圓的中心點。因為由它到圓邊上的距離處處相等。

師:是這樣的嗎?

(同學們都表示發現了同樣的現象。)

生:除此之外,我還發現圓的這個中心點把每條最長的摺痕線段都平均分成了兩條長度相等的短線段,而且所有的這些短線段都一樣長。

(這一發現也立即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贊同。)

反思:

1、教師的“無為”成就了學生的“有為”

整個過程中,教師語言很少,教師曾雄霸課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隱退,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個性張揚,地位凸現。當學生從現象中生髮出難解的問題時,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問題又“妙傳”給了學生,由學生自主地經歷解決問題的探尋過程,品味着探索着“痛並快樂着”的感覺,豐富了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感體驗。學生儼然已成為學習活動真正的“主角”;自主地發現、質疑、探究、釋疑、自主地猜想、驗證。整個過程只見學生或摺疊測量、或比較觀察、或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現象大膽猜想、或依據操作據理力爭……學生的思維在探究中靈光閃現,靈感在交流中碰撞迸發。然而,如果沒有教者的“無為”隱退,又何來學生的“有為”展示呢?

2、教師精於“助攻”,讓學生浸染數學思想

當有一名學生髮現直徑“都相交於一點”這一現象時,教師並沒有急於作出評價,而是以此為契機,作出了一個漂亮的“助攻”提出問題“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大小不一,可折出來的最長的摺痕線段都相交於一點,這是為什麼呢?”由個別推及一般,由現象質疑,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發展。它不僅僅是成功地解決了一個知識點的問題,而且讓學生在經歷從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更切身地體驗到作為發現者的成功感、滿足感與幸福感。儘管這樣多花了一些時間,但其價值是直接“告訴”所遠遠無法企及的。

3、“小組合作”不是教師個人意願,而是學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兩年,“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被大力宣揚,甚至成為“評優課”、“公開課”必須具備的硬性要求,以至於不少課堂上合作交流不斷,不論問題難易、學生意願,一律“小組合作”,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沒有處理好各種學習方式之間的關係。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各種學習方式各有自己的優勢,只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來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作用。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發現對同一難題,有的學生採用獨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最終都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可見,學生依據自身的能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在這一節課裏,教師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有要求或暗示學生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而是滿足學生的自主需求。這也是符合新課標關於“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的要求。

當然,學生能否真正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和幫助。我想,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落實到平常的“家常課”中。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5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實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想一想車輪為什麼會做成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裏?這個問題學習圓的認識後,我們就可以解決了,從而引出課題,讓學生找生活中有哪些圓形的物體?生活化的設計的確打開了學生關於圓的記憶,於是學生侃侃而談,為了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做好感性認識,我課件準備了生活中各種類型的圓,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何不同?使學生明白以前的這些圖形都是由直線圍成的平面圖形,而圓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再引導學生通過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使學生進一步置身於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小組組合作,自主探究,通過畫一畫,量一量,你發現了什麼?重視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利用他們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知圓的特徵。

圓的畫法是本節課的另一重點內容,小組合作能想出幾種畫圓的方法?雖然用圓規畫圓對於學生來講並不陌生,但我還是先介紹了圓規,畫圓一般得用圓規,藉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

最後應用知識,體驗價值。在探究完圓的特徵後,回到課前設疑的問題,提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明白了車輪做成圓的車就跑的既快又穩道理。這些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既有挑戰性又體現了學習的樂趣。正真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又服務生活。懂得用所學知識解釋周圍事物,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本節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沒有完全充分地發揮出來。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還不夠細緻,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6

在圓的認識這一節課中,由於是一節起始課,我特別注重了孩子們對知識的體驗過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如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於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發現圓的一些特徵;通過觀察、比較,自主看書,發現同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也相等,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教師適時引導,使學生懂得歸納知識的一般方法,同時學會了觀察、實驗、操作、發現等學習方法。

另外,這節課中我也注重了培養孩子們應用知識的能力。如提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教師機演示自制教具車輪,讓學生明白了車輪做成圓的車就跑的既快又穩道理。這些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既有挑戰性又體現了學習的樂趣。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又服務生活。

不足之處:在本節課畫圓的部分,沒有在黑板上示範圓的畫法,因此並沒有規範學生對圓的畫法的認識,學生並沒有一個直觀的感覺,沒有創設出一個理解的空間。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7

由於圓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學生隨時都可以在身邊的物體上找到圓。

首先,我分別出示教材中套圈遊戲的前兩幅圖,讓學生觀察這種站法是否公平,從而引出第三幅圖以及圓這個概念,並通過讓學生比較圓與直線、正方形的不同之處進而得出圓的特徵。此環節的設計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其次,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去畫圓,然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講解圓以及各部分名稱的概念、特點,比較形象、直觀,讓學生一目瞭然。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小組合作、探究體驗,我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畫的圓,小組討論圓的位置和大小分別與什麼有關係。

再次,學完新知識後,我出示判斷、選擇等多樣的練習題來鞏固和檢驗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當堂消化、吸收。

最後,我讓同學們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這樣能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每個同學都進行回憶、總結,有的同學總結的很全面,有的同學不是很全面,只是説出其中的幾點,然後我在進行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在已認識圓的基礎上,深入的瞭解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生對圓心與圓的半徑的作用能夠理解,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實現了教學目標。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課堂上我講的內容過多,而學生自主探究的略少,以後應該更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其次,在講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時,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摺一折所畫的圓,深入的感知,然後在出示課件講解。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8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條理清晰,主要分為三步驟:一、情景引入,感知圓;二、動手操作,認識圓;三、圓的拓展深化。其中二、動手操作,認識圓是重點 學習內容,也是學生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教學過程主要又分為三步驟:(一) 認識圓心;(二) 認識半徑和直徑;(三) 鞏固和應用。整節課,由遊戲入手,經歷動手操作,再在生活中舉例並質疑,用所學知識解決疑問。

課堂教學中,我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反思:

一、對學生的瞭解不夠。

課 堂開始,情景引入,感知圓,就不是很順,這是我預想不到的。1、開始在練習紙上“×”表示紅旗的位置。請你想一想寶物可能在哪裏?用1釐米表示實際的1 米,在紙上用點表示出寶物的位置。這樣的提問,對於境外班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部分學生似乎不太聽得懂老師的意圖,老師在講的時候應該再慢一些,每一 個小問題後面都要停一停,給學生一個理解的時間。2、根據學生所畫的情況討論點可能的位置,像這樣的點我們能找到多少個?(無數個)怎樣的一個圖形能將這 無數個點表示出來?(圓)預設中,這裏學生應該有個頓悟的表現,是很激動的一個小發現。但是,課堂裏也沒有出現。我想原因是前面畫得過程有學生沒有領會 好,沒有充分地畫好,也就沒有後面地分析了。一節課有了好的開始,後面的教學過程就會順其自然,至少比較流暢,前面的疙疙瘩瘩直接影響了後面的學習,而主 要原因是老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夠,沒有讓學生聽明白操作的方法和意圖,沒有等到學生的共鳴。怎樣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瞭解呢?還是需要多試教,試教不僅 熟悉教案,而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有所瞭解,就是對教學設計學生會有怎樣的反應?是否需要做一些調整?最後上課時才能心中有底。

二、課堂節奏沒有把控好。

動手操作,認識圓中(一) 認識圓心;(二) 認識半徑和直徑;圓心和半徑的學習學生表現得還可以,但是到了認識直徑這個內容時,教學上就顯得比較拖沓。因為前面有了動手操作認識圓心和半徑的過程,這 裏再重複同樣地步驟去學習直徑,學生的興趣已經沒有了,老師應該適時把控教學的節奏,在學生能説出直徑的定義和特點後,比較快地把這個內容學過。這樣,可 以把時間節省下來學習後面的鞏固和應用,也可以讓學生保持比較好的興趣點。課堂節奏的把控是我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一節課的教學中,重難點應該多花些時 間,但是時間具體到每個知識點怎麼分配,什麼時候可以快點,什麼時候應該慢點,比如,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掌握得比較好了?哪些知識是學生學習的難 點?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點在哪裏?學生最困惑的又在哪裏?這些我還是很欠缺。我覺得主要是我對高年級數學知識本身的掌握還不夠,和對學生的瞭解不夠,以及 課堂靈活應變和調控能力不夠。尤其是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課堂,更是覺得難上加難。當需要學生動手操作時,老師對於課堂的組織也很重要,直接關係到課堂節奏 的把控。所以,我覺得在課堂節奏的把控上我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三、學習所得。

我在網上學習了《調控數學課堂的教學節奏,提高課堂效率》,摘錄如下:

1、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課堂教學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因此,良好的教學節奏有賴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培養,儘量減少各種不利因素。“例如,有的學生 在做課堂作業時拖拉吵鬧;有的在回答問題時過於小聲等,這些現象都會破壞教學節奏。因此教師從上第一節課起,就要及時瞭解學生情況,向學生清楚傳達教師的 要求,鼓勵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師生間配合默契,使各教學要素呈現相對規則的秩序,創造優美的課堂教學節奏。

2、 根據教學目標、內容處理教學節奏,快慢得當,教學速度的過快與過慢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在引入新課時,學生的精神狀態較好,對新知識充滿好奇。這時教學應 是明快,生動的。在理解與運用階段,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對於難點應循序漸進,安排多一點時間,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使學生有充分的餘地消化每個教學信 息點,不至於囫圇吞棗。在突破教學難點後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科學地進入知識的鞏固與運用階段,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同時實現教學目標。

在教學活動中,推動課堂節奏,陶先生認為“教學法做應當合一”“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在做上學,在做上教,在做上討論,在做上質疑問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一起一伏的教學節奏把握時機,創設活動情景,掀起“小**”。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9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於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並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着讓學生説説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為什麼?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然後通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悦,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通過設置關鍵問題為什麼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並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摺痕的特徵,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為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後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徵。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於在同一個圓裏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裏的教學還不夠細緻,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0

《圓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教材安排4教時。因為學生對圓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因此對於這節課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認識生活中的圓,感知圓的共同特徵。

2.通過畫圓,認識圓心和半徑。

3.能用圓規畫圓,並能按指定的半徑畫圓。並能初步知道半徑確定圓的大小,圓心確定圓的位置。

4.通過欣賞由圓組成的圖案,感受幾何的美,對幾何產生興趣。

為了幫助學生對圓概念的形成,整節課我主要強調了動手畫圓。首先,在紙上直接畫,讓學生通過畫一畫發現其實畫得不圓,從而激發他們去探究怎樣畫才能很圓,為什麼要這樣畫才能很圓。接着,是用紙片畫圓。這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在用紙片畫圓的過程中,明確了圓的特點:固定的點,相等的長,也引出了對圓心和半徑的認識。在這個環節中,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用紙片畫圓的操作過程可能存在困難。

然後,是用圓規畫圓,並會畫指定半徑的圓。通過幾次畫圓,學生認識了圓心和半徑,也瞭解圓心和半徑之間的關係: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在這節課裏,我還設計了一些環節。如:關於圓的半徑的辨析。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4位學生畫的圓心和半徑,其實他們畫的半徑和我在黑板上畫得其實是一個方向,但我在展示時把他們放置成不同的方向,讓學生在老師這種無聲的教學中感悟圓的半徑其實有很多條。接着,我又出示了4個圓,繼續辨析哪些半徑是正確的,來加深對半徑的認識。在教學中,我還設計了一個探究的環節,主動探究圓心和半徑,把一些書本上沒有提及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把它挖掘出來。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最難就是關於半徑的教學。因為書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只是説從圓上任一點到圓心的這一段相等的距離,用r表示,而r就是半徑。為此,這一環節我經過幾次的修改。最先備課時,我並沒有使用紙片畫圓,而是直接用圓規畫圓,從使用圓規中發現針尖固定的是圓心,而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就是半徑。但實際教學中卻發現學生連使用圓規都不是很熟練,更不用從畫圓中認識圓心和半徑了。然後,我又進行了改進,用紙片畫圓,觀察老師畫的過程,再通過動手畫,感知固定不動的那個點就是圓心,從圓心到圓上的着一段相等的距離就是半徑。雖然這一過程學生較易接受,但反饋過程中又發現學生心裏明白,但表述起來有困難。最後,我把這個過程改進成今天這節課,把畫圓的過程概括成兩點:固定的點,相等的長。從中直觀而形象的引出半徑就是從固定的點到圓上的這一段相等的長。

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肯定還存在一些問題,希望各位老師能夠指正。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1

本課是平面幾何知識的教學,屬於概念數學。所謂的數學概念教學並不是讓學生單純地記憶一些簡單的公式、定律等,而應該讓學生去探究知識、發現規律,從而成為知識的創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將着眼點放在了讓學生操作、實驗、探索和發現上。

先來説説我認為較成功的地方:

1.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我藉助課件先由許多美麗的“生活中的圓”的引入,例如向日葵、日環食現象、圓形拱橋、古羅馬競技場等等。通過這些美麗的圖片,使學生在對圓形成感性認識的同時也接受了美的薰陶,感受到“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

2.本課的主要內容是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探究它們之間關係,教材的安排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驗貫穿其中。由於建構的是一個預習後的課堂,同時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於圓應該並不陌生,所以我將後來的探索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一教學內容由“探索發現”調整為了“實驗驗證”,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先進行猜想,然後想辦法驗證猜想。學生在不斷的猜想、驗證的過程中,逐步深化對圓的認識程度,獲得新的知識。

3.在教學過程中,我補充了不少與生活有關的知識,提出問題:“車輪為什麼做成圓形?車軸應裝在哪裏?”等,富有趣味,生動活潑,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慾望,而且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有用的數學。另外,在最後還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識,如《墨經》中的關於圓的研究等,在拓寬學生眼界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不足之處的:

1.教學組織形式改革。

教學過程中,雖然很多地方都由學生動手操作、探索發現、實驗驗證的,但從整體情況來看,教學組織形式還是比較保守,教師引導地過於細緻,使得學生的思考、操作、合作、交流其實都是隨着老師的思路在轉。我想如果能夠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圓的各部分特徵,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教師再對學生的發現進行有意識地梳理和提升,從而讓學生能夠形成自已的知識體系,可能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因為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2.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堂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什麼樣的圖形是圓,圓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等基本知識。那麼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應着眼於將學生原有的,粗淺的對於圓的認識進行組織和提升,拔高認識的層次,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非單純地瞭解概念和解讀概念。在這一點上,我把握得並不到位,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概念的認識上,低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半徑和直徑的關係時,其實以學生的現在認識水平以及前面已經經歷過的對半徑和直徑的特徵的驗證,他們完全可以推斷並總結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時再一味地讓他們想辦法驗證,就有些多此一舉了,不但浪費時間而且還可能讓學生覺得無趣乏味。

3.反饋形式要多樣化。

教學過程中,反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不但可以幫助教師瞭解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還能起到鼓勵學生的作用。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反饋的形式比較單一。如一開始時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畫圓這一環節,我反饋的方式是請學生來説一説:你是怎麼畫的?還有誰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學生有的説用瓶蓋畫;有的説用圓形的尺畫;有的説用光盤畫等等。其實這些方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藉助圓形物體來畫圓。學生一個個來説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交流、反饋的面很狹窄。如果這個時候,我這樣提問:“同樣都是藉助於圓形物體來畫圓的同學請舉手。”然後請那些沒舉手的學生來介紹其他畫圓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饋的範圍能夠從個別學生延伸到所有學生,而且交流出來的畫圓方法可能會更多一些,而不會僅侷限於用物體來畫這一種。

4.關注細節,考慮周到。

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些細節方面,我沒有關注到。比如説我剛開始上課時,我先出示的圖片的圓應該是正圓的,可是仔細看看我選擇的圖片,那車輪畫得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圓,而是橢圓或者近似於圓的形狀。如果作為單純的欣賞問題應該不大,但是因為這是一節概念教學的課,學生對於圓的最初認識只要稍有偏差,對於以後的學習就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在,激發學生感性認識的時候,所選擇生活中的圓必須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而不能是特殊性或偶然性。另外,教師的教學用語必要要規範,在涉及到某些知識,特別是對數學概念、科學原理等的解釋,必須要嚴謹、認真,做到句句斟酌,字字推敲,滴水不漏。

總之,我們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多創造寬鬆的教學環境,要充分提供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真正經歷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已親身去感受數學,從而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將不斷地朝着這個目標努力。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2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學生認識了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認識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由於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教材首先從日常生活的常見物體中引出圓,再憑藉圓形物體畫出圓,然後利用摺疊的方法找出圓心,在此基礎上,通過測量、比較和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半徑和直徑以及它們的長度之間的關係,從而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並沒有給出圓的本質特徵的描述,但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畫一畫等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對此加以體會,為學生到中學學習圓的定義提供了感性認識和直觀經驗。

學情分析

我班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對圓有了初步認識,加之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緣故,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積累,只是在概念上尚不具體化,同時已經學過了幾種常見圖形認識,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思維處於經驗性的邏輯思維,思維的形成與發展需要依賴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來理解和抽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前學的幾種常見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則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無論從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故此,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列舉出日常生活、生產中所見到的圓形物體,引出圓的概念,瞭解圓的特徵。圓的相關知識與特徵,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獲得,“學”數學就是“做”數學;而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應當重視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為自己的探索所得提供科學驗證和知識深化、運用的機會。通過認識圓、畫圓過程,體驗數學的樂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並發現圓的有關特徵,知道什麼是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能借助工具畫圓,能用圓規畫指定大小的圓,能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的現象。

2、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圓形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圓形物體的美。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使學生深切體會圓的特徵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並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在黑板上板書“圓”字,問: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什麼?(指名回答)

生:十五的月亮、輪胎、月餅、圓臉蛋、唱片……

師:一個“圓”字讓大家浮想聯翩,在我們的生活中,圓無處不在,説了這麼多的圓,看了這麼多的圓,你想不想親自動手畫一個?用你手上的工具動手畫一畫。問: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

二、探究特徵

師:剛才大家用各種工具畫了圓,但是,大家可能也發現了,有的工具並不好用,而且大多數只能畫一種大小的圓,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很方便地畫各種大小的圓呢?是什麼?

生:圓規。

師:對,這個工具就是圓規,圓規就是專門用來畫圓的工具(生拿出自己的圓規觀察),圓規有一個小圓柄,畫圓時手要握住這個小圓柄,還兩隻腳,一隻腳是針尖,另一隻腳是用來畫圓的筆,畫圓時,針尖必須固定在一點,不可移動,兩隻腳要叉開,手握住小圓柄旋轉一週。

師:你能試着用圓規畫出一個圓嗎?(生畫圓)

師:讓學生説説自己用圓規畫圓的過程(組織交流)

師在黑板上示範畫圓,大家看,我們在用圓規畫圓的時候要注意一些什麼問題?

1、注意圓規這個針尖要固定在一個點上,我們畫的圖形才夠圓。(板書:1、定點)

2、圓規的兩隻腳之間的長度不能變,否則圓形不能閉合。(板書:2、定長)

3、要用手握住圓規的這個小圓柄旋轉一週。(板書:3、旋轉)

師:同學們,現在大家運用剛才總結的方法,再在練習本上畫一個圓,看看是否畫得更順暢了。(生畫圓)

師:現在大家都已經學會畫圓了,那麼同學們再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讓我們畫的圓都一樣大呢?

師:對!我們可以讓兩隻腳固定,這樣就可以畫出固定大小的圓了。現在我們先拿出直尺,讓針尖和鉛筆頭之間的距離是3釐米,把圓規固定好,在紙上畫一個圓。

師:這個針尖是什麼?(圓心)用什麼字母表示?(O)圓心,顧名思義就是圓的中心,剛才我們畫的兩個圓一樣大,但位置不同,想一想:圓的位置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圓心)圓心可以確定一個圓的位置,針尖固定在哪個位置,圓就在那個位置。(板書: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師:大家看這個剛才畫的兩腳距離是3釐米的圓,要是有人問這個圓有多大,你們怎麼回答呢?(半徑3釐米的圓),對這個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半徑,用什麼字母表示?(r)(指導書寫r,説説什麼是半徑,作相應的練習)

師:請你在紙上畫一個圓,比原來的圓要小得多。請你在紙上再畫一個圓,比原來的圓要大得多。(生畫)

師:剛才我們畫了大小不同的兩個圓,誰來説一説:圓的大小是由什麼來決定的?(板書: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師:同學們,你們再想一想,在同一個圓裏,這樣的半徑可以畫幾條呢?現在我們來做個小小的競賽,怎麼樣?在一分鐘內看看哪位同學在同一個圓裏畫的半徑又多又好。(板書: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請同學們用尺子來量一量這些半徑,它們的長度到底是怎樣的。(板書:在同一個圓裏,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師:除了半徑以外在圓中還有能決定圓的大小的線段嗎?

生:直徑。

師畫一條直徑,講解: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什麼字母表示(d)(做相應的練習)

師:如果我給你們一分鐘的時間畫直徑,想一想:能夠畫出圓的所有直徑嗎?(板書:有無數條直徑),同樣在同一個圓裏,所有的直徑也相等嗎?(板書:所有的直徑也相等)

師:請同學們量一量半徑和直徑,有什麼發現?(r=d=2r)

師:我們來做個小遊戲,比一比誰的反應比較快。(師報半徑,生説直徑;師報直徑,生説半徑。)

師:大家還記得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嗎?(生拿圓片折,發現交流)

三、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學得可真不錯,大家有沒有興趣接受新的挑戰呢?

1、判斷題。

(1)在一個圓中,有一個圓心,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 )

(2)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

(3)半徑總是直徑的一半。( )

(4)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

(5)圓內直徑是最長的線段。( )

(6)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

2、欣賞圖片。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3

學生畫圓的方法比較集中:(1)利用圓形輪廓描圓(2)利用圖釘和線畫圓。而其中第二種畫圓方法操作起來比較難,非常明顯的凸顯出來。

本節課的“圓心、半徑”知識的教學沒有過去的簡單講授,代之的是充分的活動。第一次畫圓,學生藉助身邊的物體,嘗試通過描圓形表面的輪廓來進行,以此建立圓的外形的認識;第二次藉助繩子畫圓,讓學生感受不是圓的物體也能畫圓;第三次用圓規畫圓,憑藉積累的生活經驗,規範學生的用圓規畫圓,以此初步形成圓的概念,在學生嘗試畫圓的過程中,得出圓心和半徑。然後通過畫大小不同的圓,鞏固畫圓過程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並且每條半徑的長度都相等。課堂上操作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此時的數學是那樣的生動具體,學生樂學,高興學。

這節課的數學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感受數這節課的數學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感受數學,探究數學,應用數學,發展學。學生在數學活動的探索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和學習數學的樂趣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高年級段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圓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幾方面來體現這一新課程理念:

1、讓學生自主探索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貫穿其中。例如:讓學生 自主嘗試畫圓的方法;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探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特點等。在各個探究活動中力求使學嶄露出他們的個性和潛在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例如: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圓形的;討論生活中的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裏等環節,都注意了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3、以學生為本

在對圓的概念的要求上,並沒有強加給學生圓的科學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學習,在頭腦中自然形成圓的概念。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5

《圓的認識》是關於概念教學的一節課。通過教學本課,我的收穫頗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從準備和上課兩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圓的認識》屬於幾何概念的教學

在課的設計上我緊扣“概念教學”這一主題進行設計。一共設計了兩套不同的教學模式:1、從日常生活出發感知圓——自主探究畫圓——認識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徵——解釋應用;2、情境創設引出圓——瞭解畫圓方法——學生嘗試畫、教師示範畫學習畫圓方法——自學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徵——解釋應用。通過幾次試教,發現第二套方案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現的順序來進行教學,我們的教學,可以異彩紛呈,但是應該給學生呈現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裝飾只能是適得其反。

在試教的過程中,同時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時一堂課,上過了也就過了,最多自己對某些成功或失敗處進行反思。而在集體研討時,才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甚至是教師提的每一個問題,説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深究,如果給無限的時間,研討也將會是無限的。

二、關於課堂教學的體會

基於各方面的準備,我在教學中充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具體有兩方面完成較好:

(1)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使他們瞭解在自然現象都能找到圓的足跡,並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着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光盤、硬幣等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2)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探討圓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循序漸進:a、學生掌握了畫圓的方法後,緊接着利用學具中的圓形紙片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心。通過自學半徑、直徑概念,進一步理解圓上、圓外、圓內三個名稱,然後進一步理解半徑、直徑。b、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讓學生自主探索特徵,通過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的特徵: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c、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直徑的特徵,有了探討半徑特徵的經驗,直徑的特徵便“水到渠成”了。d、最後,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的其他特徵,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最後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1、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還不夠細緻,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特別是沒有在畫的過程中認識、領悟到:半徑的長度也就是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圓的半徑決定了圓的大小。

2、最後的延伸部分:讓學生討論在操場設畫大圓的方法時,部分學生沒有想到將定長、定點、旋轉一週就畫一個大圓。這也是教學中滲透圓的特徵還不夠充分,如果較好掌握了畫圓的步驟理解了“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這一點,應該能很好的突破。

標籤: 教學 數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e2nl3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