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分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1

這節課是學生和分數第一次正式見面,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起始課,對後繼學習非常重要。課後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創設情境,架設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本課我從創設“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感受,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讓學生認識分數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設計,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二、自主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分數的,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説,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課堂上,我給了學生思考的自由,給了學生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比如摺紙,通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想一想塗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激活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發現,科學上已經被發現的東西,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學生折出了三種方法,這進一步實現了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在之後的折一折,塗一塗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中,學生各式各樣的折法和塗色方法都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體現。

總之,這節課達到了教學目標,體現了課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由於準備時間比較倉促,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從這一點,我得到啟示,作為一個教師,必須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善於思考,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加強課堂的駕馭能力。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2

一、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

課一開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把2瓶礦泉水和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的基礎上,提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多少”, 初步瞭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遇到平均分的情況,由平均分分得的結果是整數過渡到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的情況,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然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半個。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生成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半個又叫做1/2個。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藉助學生已有的“平均分“知識和生活經驗,體會分數產生來自於生活的需要,也為學生進一步認識1/2積累直觀經驗。實踐證明,讓學生表示半個既強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認識1/2找到了原型,也為學生進一步認識1/2的意義打下了基礎。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説,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動手摺、塗出1/2,並及時進行交流,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1/2的表象,同時體會到了方法的多樣性。通過以上活動,學生經歷了1/2的產生、形成的過程,真正的理解、體會了1/2 的含義。所以學生在敍述1/2時説得比較規範、到位。在折1/4和其它的幾分之一時,我為學生提供了正方形、長方形和圓三種圖形。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出現了多種折法。通過動手摺紙,學生明白了,不同的圖形都可以折出它的1/4,不只對1/4進行了簡單瞭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分數的含義。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求學生摺紙,還要求學生用彩色筆畫出陰影來表示四分之一。由於學生對二分之一已經理解,所以延伸到這部分知識很輕鬆。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於小學生來説,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1/2和其它分數後。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願意比了。起初,學生用哪塊大哪塊小對分數進行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認識分數》的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把一個物體(圖形)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就是在此基礎上,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習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的方法。但是與上學期學習的分數比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要比一個物體(圖形)平均分用分數表示要難得多,因為把一個圖形平均分一共分成的分數與藥表示的份數都清晰可見,而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每份裏有時有幾個物體,物體的個數會干擾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物體個數上,不能很好地掌握用分數表示的方法。這也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能夠突破這樣的難點,我做了如下的構思:首先,從複習平均分四個蘋果,兩根火腿腸入手,通過舊知的複習,幫助學生回憶平均分的意義,為本節課的教學做了有效的鋪墊;接着,在教學把一塊餅乾平均分成兩份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在卡紙上分一分、折一折,並且通過學生的操作,感受“把一塊餅乾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這塊餅的1/2”;然後,讓學生學習1/2的意義,體會一個物體和一些物體都能被平均分;繼而放手讓學生研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四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一?”學生通過同桌共同交流討論,得出“每人分得這蛋糕的1/4。”在學生出現不同結果時放手讓學生去辯論那個答案是正確的。接着讓學生觀察比較,同樣是分東西,為什麼一次用1/4表示,一次用1/2表示,從而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數也不想同”。在習題的設計上,先通過具體情景想分數,逐步抽象到看立體圖形想分數,在實物上發現分數,最後想象生活中的物體説分數。

通過本次的上課,我對教材的分析把握比第一次上課稍好一些,針對學生説話只説一半的情況也採取了應對措施,所以課堂的知識結構還較清晰,只是因為我是初出茅廬的.新手所以免不了存在着理論知識不紮實,數學語言不夠規範的毛病。在各位數學組老師的關心和幫助下,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會改正自己的缺點,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通過這次不斷磨課的研究活動,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以後一定要多聽、多問、多學、多想。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4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小學階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現代數學理論認為,數學活動就是“用數學”的具體體現,其核心就是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把數學知識發現和“再創造”出來,並能靈活的實踐運用。因此,教師如何組織學生獲得有效的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有效領悟分數概念,這裏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中秋節分月餅。在分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節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願,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時,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形成的。然後再認識幾分之幾時,讓學生選擇例舉的分數用圖形折出來或者自己把一個圖形折一折創造出一個分數,並互相説説創造出來的分數表示什麼意思。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寫一寫、説一説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隱性的心理

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當然在學生全體參與的同時,我們忽視老師的引導者的身份,在學生反饋的情況和動態生成中我們老師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予以適當的調整。

3、學生自覺創新、主動構建認知結構的習慣得以培養。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整理知識、內化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維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過程。教師儘可能地創造多形式的實踐機會,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的需要,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構建認知結構的習慣。學生在分數學習的活動體驗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認識。

4、聯繫生活實際,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學習內容貼近了學生生活,學習材料便於學生操作,學習活動過程始終關注着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

雖然本堂課有以上幾個優點,但是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教育機智有待加強。在讓學生用正方形紙片折四分之一的活動環節中,請學生上台展示時,學生説塗錯了,而為了使本堂課順利進行,我忽視了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倘若這時我利用這名學生的“錯誤”來引導到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的認識中,這樣就會對學生產生激勵的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給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2、學生傾聽的習慣還要加強,課堂評價有待提高。

3、在教學基本功上自己的不足還有待提高,如在教學設計上要更具匠心,教學語言有待進一步規範,板書還要多加練習等等。

4、雖然將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動手、小組合作調動起來了,但是孩子們在操作的時候進度不同,影響了時間,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雖然讓他收掉但還有部分學生牽掛未折完的現象。

5、本節課不夠精練,有些提問不是很準確,由於引導不當的原因,學生説的不夠熟練和精確,導致説的環節太多,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使得本節課出現了練習量不夠及沒有總結的現象,這也是以後教學我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數學意識,多多學習數學語言。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5

《認識幾分之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第92—93頁內容。這節課也是本人在這學期執教的教研公開課。集體備課和多次試教,讓我在收穫中成長。現將執教中的反思作簡單的文字記錄。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在上課伊始,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孩子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分月餅。

(1)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把2條香蕉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師:剛才我們都是怎樣分的?

師:什麼是平均分呀?

(3)現在只有1個月餅,也要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個。

師:每人分到的是這個月餅的一半,“一半”怎麼表示呢,大家在數學作業紙上表示表示吧。

師:能不能也用一個數來表示呢?

師:你們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數嗎?(分數)

師:看來要表示一個月餅的一半,已經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數來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數,什麼呀?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分數。

在分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做數學,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和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資助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我注重為學生創造探究條件,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進一步探究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官認識。本節課我安排了兩次的操作活動,在認識1/2時,學生通過分月餅初步感知了1/2的意義後,我安排了一個用各種圖形來折出1/2的活動,讓學生從實物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知道不同的物體但可以用相同的分數來表示;在認識1/4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用同樣一張正方形紙折出1/4,學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1/4也不同,通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進行思維訓練。同時讓學生感悟,相同的分數,可以用不同的圖形來表示;同一個圖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數,並初步感知分數的大小。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在發現中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現,每個分數都由學生自己去創造,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

經過手腦並用,建立起清晰鮮明的表象,從而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本課沒有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究、自主創造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利用各種形狀的紙片自由地動手摺一折、塗一塗,並用分數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一。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圖形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嗎?我們小組合作,來看看活動建議。

活動建議:

用陰影表示出手中圖形的幾分之一。(每組的幾名同學表示的要各不相同)

互相説一説,每個分數表示什麼意思。

比較陰影部分表示分數的大小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陰影部分的大小,發現1/2與1/4,1/3與1/4比較大小的規律: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像這樣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學生的印象會比較深刻。

在這一節課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小組合作應該是在這節課裏的亮點。我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裏折一折、塗一塗,相互交流從而理解分數的意義,讓他們覺得分數這個內容沒有那麼枯燥,但是有個小遺憾,就是在每次的小組活動結束以後,我沒有反饋,我應該請小組的成員發言,讓小組的成員來彙報結果,説一説剛才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這樣折?這樣學生再來説分數的意義就容易一些。

聯繫生活實際還不夠。我出示的關於幾分之一的例子不多,並且學生也沒有感受到身邊還有哪些幾分之一,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如果學生感覺不到幾分之一與生活的聯繫,那麼他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就不會太深刻,不久就會忘記。

比較分子都是1的分數的大小放在第二課時講比較好。這節課就認識幾分之一,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能寫,然後在拓展延伸,再聯繫生活,整節課就把重點放在幾分之一的意義、分數的讀法和寫法上,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6

一、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組織學生討論幾個男生罰球命中率的問題,在比一比誰點球水平最高的過程中引出了百分數,此時,學生已經隱約之中感悟到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數,是為了比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 100 的分數,學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數的含義,也初步感受了比較數據時使用百分數的好處。

二、密切聯繫生活,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百分數是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學生雖未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卻並非一無所知。因此,我在上課之前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百分數,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認識到知識對於個人的意義,對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我直接把學生調查到的數據和問題作為學習和研究的對象,學生是在理解和解釋自己及同學調查得來的數據的過程中認識百分數的。

三,設計練習,鞏固新知

趣味數學,猜成語中的百分數,學生對這道題特別感興趣。

這一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1 、在學生已經認識到了百分數的意義時,對分數和百分數的區別,沒有讓學生討論加以鑑別,是教師説出的,練習時學生考慮的時間也少了些。

2 、練習量太少了,百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還是較抽象的,當學生已認識到了百分數的意義時,可多讓學生做一些練習,加深和鞏固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

3 、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但思考的時間不足,主動探究不夠。

今後還是要注意教學的一些環節的處理,比如百分數的讀寫法涉及到教學的規範性,最好還是教師示範給學生看比較好。此外,還要注意儘可能地放開學生,讓學生更多地主動探索知識。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7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

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小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對分數的基礎知識進行了全面複習,接着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通過小組合作動手去平均分,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説和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説説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複習時間安排不妥當,以至於設計的精彩練習沒有時間進行;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時間把握不夠準確,有點重複囉嗦,總害怕擔心學生沒有掌握;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8

前段時間聽了一節《分數的初步認識》。

片斷一:

在引入新課階段,師出示一道猜規律題:

師:屏幕上第一行有8塊餅,第二行有4塊餅,你認為這裏面可能有什麼規律?

生1:每行減少4塊。

生2:後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師出示第三行的2塊餅

生:它的規律是後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師: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塊。

師:再接下去呢?

生:半塊。

師:你能用手中的圓形折出半塊來嗎?

生折出後

師:怎麼表示這半塊餅?

生1:可以用“半塊餅”表示。

生2:可以説“一塊餅的一半”。

生3:可以畫出半塊餅“D”。

生4:可以用表示……

師: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類似這樣不足一塊餅的情況,用整數是無法表示的,在數學上引入了分數的概念,就象剛才這位同學説的可以用這個分數表示這塊餅的一半。現在誰能説出這個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呢?

片斷二

在學生認識了和這兩個分數之後,

師出示題目:你能用手中的長方形紙表示出嗎?生動手摺紙表示後反饋。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師:你還能用手中的各種形狀的紙表示出你想認識的其他分數嗎?

生動手操作後反饋

生1:我用正方形紙表示出__。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紙表示出__。

生3:我用圖形表示出__。

生4:我用長方形紙表示____。

生5:我用長方形紙表示____。

[反思]

本課中注重教師的啟發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教師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願望和潛能,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教師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等。在課堂中,教師也積極地創設出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餘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同時,由於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教師也尊重了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學習水平。

對於一些學有餘力的學生,教師也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説,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9

一、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慾望。

我利用多媒體,巧妙的設計一些動畫,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帶着感情色彩進入課堂,陷入情景,並積極主動地參入思索和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體驗“裁定”的滋味。這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和激情,課堂就會親切自然。學生的學習活動在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展開。

二、在教學過程中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學生初步感知新知後,讓學生自主探索,進行開放式教學,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我讓學生自己折幾分之幾,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折完後再讓學生充分的説一説你是怎樣折的?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塗色部分是這個圖形的幾分之幾?不僅讓學生動手操作,還要學生把操作過程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既發展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着數學問題,教學要貼近生活找數學,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給數學找個“原型”,把常識提煉為數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依託知識背景進行學習,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將分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的環節,例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把哪些東西平均分?這樣的問題把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繫起來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

四、講清知識在現實生活和社會中的應用。

在教學《認識分數》一課時讓學生説一説:“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數?”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以上是我在講完認識分數一課的教學反思。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10

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由平均分1個物體導入,學生日常生活中有過平均分一個物體的經驗,很快就想到一人一半或者每人分半塊,進而順理成章的引出半個就是二分之一。本課重點就是理解分數的意義,而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從二分之一入手。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本課我把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完整的敍述二分之一的意義上。

首先是從平均分一個蛋糕引出二分之一的含義是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在前幾次試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後面認識幾分之一的時候,仍然要不斷強調平均分。

經過教研室胡老師指導,我意識到學生在後期仍然不能完整的敍述分數的意義,是因為前面在認識二分之一的時候,學生的説沒有到位,導致後期一直要反覆強調平均分。所以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多説,説蛋糕的二分之一意義不夠,還找了餅乾和西瓜等實物的二分之一繼續讓學生説。在讓學生描述的時候,不僅停留在學生個別彙報,還要求學生同桌互説,男生説,女生説再集體説。通過這樣的調整,在後面學生自己總結幾分之一的含義時,基本不再需要強調平均分了。

本課中,設計了2個學生活動,分別是用斜線畫出正方形的二分之一以及利用老師給的圖形找出幾分之一。學生在活動中,動手畫、動口説,通過實際操作加深了學生對於分數意義的進一步理解。基本能夠做到有結構的資源呈現,有序的互動交流。學生活動動靜搭配,環節與環節之間聯繫緊密,精心設計板書結構。

不過本節課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在教學二分之一的意義時,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其中每份這個概念沒有突出強調一下,如果在結合蛋糕圖理解二分之一的意義時,能夠問一問學生,這一份表示多少?那這一份呢?進而再強調:哦,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那這樣一來學生對於這一句話的理解會更加到位。

在比較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時,有讓學生先討論,提出猜想,突出矛盾,然後再讓學生説明理由,教師再結合圖形和生活,證明二分之一的確比四分之一大。這裏在教學時可以再慢一些,可以給學生兩個同樣大的圓,讓他們先塗色,再比較,然後再説兩個分數的含義,那麼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標籤: 教學 反思 分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q8o0j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