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5篇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5篇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

教學完一一列舉的解題策略以後,感覺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思考“策略”

曾經聽過專家這樣解釋策略:“策略”指計策和謀略,是人們面對具體問題做出的基本判斷。還有一位教材主編這樣解讀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從外部輸入,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示範傳授給孩子,而“策略”是一種思想意識,無法傳授,需要孩子通過在具體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去體驗,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裏,對策略的定位為: 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孩子對數量關係的闡述可以不十分規範地表述,能夠結合具體情境和自身經驗描述出思考過程就可以,但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經過一定的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思考“起點”

思考孩子的知識起點很重要!因此在調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級孩子的知識起點,很欣喜地發現在他們一年級時已經學習了分與合,二三年級時能用數字組數,四年級上學期學會了“搭配的規律”。

原來,孩子們幾乎每個學期都在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着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且在不斷的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孩子們已經體會着一一列舉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舉要注意有序,要不重複、不遺漏地進行思考,但我想,到現在為止,這只是一種無意識的解題行為。

如何讓這樣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統,便是我今天課堂上的任務了。

三、思考“過程”

在導入時,我藉助遊戲讓孩子們感性認識“一一列舉”策略的特徵——有序思考。接着出示例1,孩子們通過擺小棒、列表、畫圖等方法很順利地解決了,而我側重讓孩子們在比較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複、不遺漏”這三個關鍵詞,我有意識板書這三個關鍵詞,強調學生要做好並注意這幾個問題。

還有一點自我感覺有所改進的地方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們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問題之後,我都會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而且各有側重。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2

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補充例:李叔叔想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他該怎麼圍呢?

師:猜想一下,他會怎麼圍?

生:用6根柵欄作長,3根柵欄作寬。

生:用8根柵欄作長,1根柵欄作寬。

生:用7根柵欄作長,2根柵欄作寬。

師:但現在李叔叔思考的問題卻是怎樣圍面積最大。

學生有爭論。

師:到底怎樣圍面積最大呢?光靠這樣的猜想和無謂的爭論是不行的。你們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生:我覺得應該把周長為18米的各種情況的長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種圍法面積最大了。

通過列表發現:長5米,寬4米的長方形面積最大。

師:現在大家再次觀察表格,你們有什麼新的發現?在小組內相互交流。

結論:當長方形的長越長、寬越小時,圍成的長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積就越小。如果長為9米,寬為0米,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為零了。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無論是什麼樣的解決問題策略的產生,都必須以“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過程為其載體。本課例中教者緊緊扣住“數學思維發展過程”這一核心,適時引領學生不斷提升策略選擇的思維品質。如出示問題後,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會怎樣圍呢?”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問題並形成策略。當學生對各種圍法進行爭議時,教師提出:“光靠這樣猜想、爭議可不行,你們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學生另闢蹊徑,進行策略改向。在學生以為順利解決問題後,教師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學猜想正確,有的猜想錯誤,但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我們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得到一些啟發。”引導學生開展交流與評價,進行策略與反思。這樣,教師一步步地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思維,達到優化策略的目標。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3

經歷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列表法,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不懂得列表的好處以及怎樣列表來思考分析問題。因此本節課上我注意讓學生仔細觀察列表例題,發現信息比較多,比較亂,從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條件,而在整理的過程中要學生抓住關鍵字,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準確的意思,並且將有關聯的條件找出來,要從表格中就能看出題目的完整意思,可以通過表格找到解題的關鍵點。通過讓學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彙報討論,讓學生明確條件雖多,但我們只需要整理與問題相關的條件即可。

本節課我覺得也有幾點不足:

1、通過隨後的練習,學生還沒有自覺養成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沒有要求讓列表,學生是不願意列表的,導致時常做題出錯。

2、當學生列表後,課堂中沒有讓學生多進行據表分析,對於整理好的表格進行分析得不夠,可能也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分知識學生分析起來不太困難,但回想起來如果讓一些後進一點的學生説一説,多分析一下這些表格,對於他們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復雜的實際問題可能會有一些更大的幫助。

3、課堂上學生的小組交流不夠多,雖然在教案中我設計了讓小組活動交流的時間,但在實際的課程中,真正讓學生交流看法的活動只有一次,而且個別學生在交流在做與課堂無關的事,説與課堂無關的話,使小組交流變成了形式。在後面的教學中應該嚴加要求努力加以改進。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4

用列表法解決問題能使信息顯得很有條理,在教學第一課時的時候有很多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列表法的好處,第二課時是讓學生用列表的方法去解決兩積求和(差)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繼續體驗列表的價值,並能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去尋找數量之間的關係。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在於進一步學會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而難點就在於怎樣正確的運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較複雜的信息。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對於列表法的掌握並不好,主要在於不懂得列表的好處以及怎樣列表來思考分析問題,很多學生甚至是在算過結果後再去填表,把列表整理信息變成了一種無用的操作。因此本節課上我注意讓學生仔細觀察例題,發現信息比較多,比較亂,從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而在整理的過程中一是要學生抓住關鍵字,用最簡潔的語言表述出最準確的意思,要從表格中就能看出題目的完整意思。比如象例題的3行桃樹,每行7棵,很多學生只會整理3行和7棵,這裏我就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個條件放在一起表示的意思會讓人誤解為是3行一共栽了7棵,從而意思表達不準確,應該寫清楚是每行7棵,這樣比較準確。第二就是要會根據問題有選擇地整理條件,如例題中給了我們三組條件,而問題是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通過讓學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彙報討論,讓學生明確條件雖多,但我們只需要整理與問題相關的條件即可。

在教學中也有學生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在表中,就是整理一個3×3的表格,然後看問題求的是什麼,根據問題再去表中找相關的信息.這樣也是可以的,我給予了肯定,而且學生説出了在解決下一個問題時就不要重複列表了,就只要看這張表就可以解決問題.教學時沒有采用固定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體會自己的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列表方式去解決問題.

在上完試一試後,我沒有直接讓學生練習,而是讓學生根據例題的信息自己提出問題,並讓學生有選擇地解決,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鞏固用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二是看學生提問題,再根據問題選擇條件整理的能力,而更重要是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具體的經驗。並通過比較把這些具體的經驗上升到數學思考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解決思路。

通過上述的處理,學生對用列表來整理條件問題及根據表格來分析解答問題的掌握上還是比較好的,但是本節課我覺得也有幾點不足。

一是上課時沒有過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列的表沒有及時給大家展示,只能在黑板上畫出學生的作品,耽誤了一些時間.

二是從練習中可以看出,學生還沒有自學養成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習慣,體現在做練習中,如果沒有要求讓列表,學生是不願意列表的,導致時常做題出錯.

三是當學生列表後,沒有讓學生多進行據表分析,對於整理好的表格進行分析得不夠,可能也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分知識學生分析起來不太困難,但回想起來如果讓一些後進一點的學生對説一説,多分析一下這些表格,對於他們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復雜的實際問題可能會有一些更大的幫助。

四是學生的小組交流不夠多,其實在教案中我設計了讓小組活動交流的時間,但在實際的課程中,真正讓學生交流看法的活動只有一次,而且個別學生在交流在做與課堂無關的事,説與課堂無關的話,使小組交流變成了形式.在後面的教學中應該嚴加要求努力加以改進。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5

教學內容:教科書63—64頁,例一、例二和練一練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以答案。

2:使學生早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一

1、出示立體及其場景圖,讀題

2、提問:你能根據題意,用18根同樣長的小棒先圍成一個長方形?你能通過有條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圍法都找出來嗎?

3、學生分組活動,組織交流,並把不同的圍法有條理地畫在黑板上。

4、提問: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的長方形羊圈的周長是多少米?如果寬是1米,長是幾米?寬是2米,長是幾米?

提出要求: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長和寬一一列舉出來嗎?並找出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嗎?

學生在表格裏填一填。

追問:通過一一列舉,你能發現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5、談話:聯繫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你能説説你有什麼體會?

提出:有條理地一一列舉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策略。

6、請你算出未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並比較它們的長、寬和麪積。

二、教學例二

1出示例題機器場景圖,指名讀題後,提問“最少訂閲1本,最多訂閲3本”是什麼意思?

2、提問:你準備用什麼策略解決這個問題?列舉時,打算先考慮訂閲幾本的情況?接下去又要怎樣思考呢?

3、學生小組討論後,進一步追問:如果只訂閲1本,有幾種方法?3種呢?訂2本呢?

4、給你一張表格,你會用打√的方法確定具體的訂閲本數嗎?

5、聯繫剛剛的過程,你認為要得到全部的答案,列舉時要注意什麼?

“既不遺漏,也不重複”

三、應用鞏固

練一練,

提問:你打算用什麼樣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解題後,組織交流,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表達列舉思考時的過程。

四、課堂作業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6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94-95頁例1及隨後的“練一練”,練習十七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運用列舉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列舉策略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並使學生能主動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策略帶來的好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表格。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2分鐘)

談話:同學們,我們以前學到過解決問題的策略,想一想:我們都學過哪些策略啊?(板書:從條件想起,從問題想起,畫圖,列表)

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教學例1。(20分鐘)

(一)弄清題意,引發需求

1、出示例1: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

2、(指名讀題):從題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你還能發現題目當中隱藏的信息嗎(2人答)?(長方形的周長是22米)(掌聲)

師:周長一定是22米,是保持不變的,長和寬也會像周長這樣保持不變嗎?長和寬在變化,那麼面積也就有大(頓)有小。

師:長和寬可能會是幾米?指名答 (板書: 長: 9 寬: 2 )

他猜得對嗎?再指名答理由(2人)。(板書:長+寬:22÷2=11(米) )

設疑:還有不同的圍法嗎?(有)大家想一想:在這麼多圍法當中(板書:),要想知道怎樣圍面積最大,可以怎麼做?(把所有圍法都列舉出來)大家想不想親自動手來圍一圍?

(二)嘗試列舉,感知策略

1、分層提出要求:

?請你用22根小棒擺出不同的長方形,將結果填寫在記錄單中。

?也可以直接填寫記錄單,再通過擺小棒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操作,師注意收集(A:遺漏B:重複C:全但無序D:有序)的表格進行投影展示。

2、比一比:大家更欣賞哪種記錄方法?(D)為什麼?(板書:按順序)按順序列舉有什麼好處?(板書: 不重複 不遺漏)

師:這位同學真了不起,掌聲送給他。(掌聲)

師:請剛才沒有按順序填寫的同學改成按順序填寫,老師也來改一改。( 補齊板書:長(m):10 9 8 7 6

寬(m): 1 2 3 4 5 )

7、同學們數數看,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5種)現在你知道怎樣圍面積最大嗎?(長6米,寬5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補齊板書:面積(㎡):101824 2830)看來我們還要對列舉出來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這樣才能選出我們想要的。

8、小結揭示課題:像剛才這樣把事情發生的所有結果按照一定的順序一一列舉出來,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們通常就稱它為“一一列舉”的策略。(板書:——一一列舉)齊讀課題。

(三)反思回顧,加深理解

1、提出要求:回顧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麼體會?(列舉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列舉時要有序思考,對列舉的結果要進行比較)

2、進一步要求:其實列舉的策略同學們並不陌生。大家思考一下: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曾經運用列舉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小組交流。(如:一年級:10的分與合)

追問: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問題有什麼好處?在列舉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過渡:王大叔有個女兒叫小芳,他送給小芳一個禮物,是什麼呢?對,小鬧鐘

三、拓展應用,豐富體驗。(16分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突出“有序”)

(1)指名讀題,指名板演。

(2)學生嘗試解答,組織交流反饋:重點讓板演的學生説説是怎樣列舉的。

過渡:你們喜歡學校的飯菜嗎?小芳也很喜歡,讓我們來看一看小芳所在學校食堂的飯菜情況。

出示練一練第二題。

進行葷菜搭配時,可以按表中的樣子從葷菜想起,也可以從素菜開始一一列舉,一共有12種不同的搭配。

過渡:小芳有一個愛好是上網,在課餘時間經常通過瀏覽一些網站來增長自己的見識。大家是否知道網站為了及時發佈最新的消息,都需要定期更新。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2、出示“練習十七”第2題。(突出“對結果要比較、觀察”)

(1)指名讀題,師引導學生觀察A網站怎樣更新後再提出要求:先在下表裏畫一畫,再回答。

(2)組織交流反饋:重點突出對列舉的結果要觀察、比較。

聯繫生活:上網確實很好玩,但同時鄭老師也對大家提一個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家要做到“文明上網、適度上網”,千萬不能沉迷於網絡。

過渡:小芳除了喜歡上網之外還有一個愛好是收集郵票,先課件出示4張郵票(師介紹“郵票”,認識郵票面值),再課件出示問題(師介紹“郵資”:就是指郵票的面值之和。)

3、出示“練習十七”第3題。(引出分類列舉的思想)

提問:你打算怎樣解決這一題?指名回答,生口頭説出按怎樣的思路來列舉即可。

四、總結全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策略?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列舉時需要注意什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採用“一一列舉”的策略常常可以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使混亂的思維變得清晰,這正是我們學習數學的魅力之所在。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7

1、課前溝通不到位。

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又有一些老師聽課,孩子們本來就緊張,課前不僅沒有做到及時與孩子們溝通,幫助他們減壓,還用錄播開始無形中又增加了壓力,以至於原來在教室裏積極活躍的孩子們,一個個下的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到前面板演時腿發抖。作為教師課前一定要關注孩子的狀態,及時做出調整。

2、課堂預設不到位。

在讓兩個孩子板演計算過程環節用時過長,以至於雖然完成了研究、總結、提煉出瞭解決兩個未知量的問題可以用假設策略,但是沒有時間做一些相應練習去加深印象。如果在學生選擇方法書寫環節意識到這一點,調整成投影展示,不僅可以完成強調步驟的完整條理,也可以空出時間加大練習。

雖然本節課沒有完美落幕,雖然課堂練習度沒有達到,但是在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彙報,比較提煉假設策略等環節中,孩子們瞭解了什麼情況下可以用假設,假設的關鍵是什麼,假設的目的是什麼,在假設時什麼量不變,什麼量改變。書寫巡視中發現雖然步驟不是太完整,但是都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假設策略表達出來。課堂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本節課只要讓孩子們瞭解到這些,在下節課着重強調書寫格式是不是會更好!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8

一、預習單的作用。

昨天印發了預習單發下去,今天收上來看了一下,學生對於一些基本的知識點還是掌握得可以的,就是在畫圖的細節上不太注意。譬如畫出增加或減少的面積,最好是要打上陰影,這樣可以在觀察圖形的時候可以觀察得更加清楚一些。而在預習單中打上陰影的,全班就只有2個人。還有就是條件,也有很多同學不標上的,長和寬倒是很少有人會忘記,就是預習單中增加的面積和減少的面積是不標上數字的。所以,今天上課,在交流預習單時,我拿了一份比較好的和另一份普遍性的作業,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得出了畫圖時的一些注意點:標上條件,打上陰影。

另外,我選擇的預習單的題量太大,交流預計是五分鐘,結果花了七八分鐘左右。其實不用這麼大的題量,完全可以在預習單的第二第三題中選擇一題。

二、這一課時的題量雖然比較少,但想想做做的兩道題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例題的解決是十分順利的。

先出示題目,我問:讀完題目之後,你明白題目意思了嗎?結果學生很得意地説:可以?我心中咯噔一下,因為我的本意是估計學生看不明白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從而啟發他們想辦法解決,那麼辦法就是畫圖的策略,因為例題光靠讀題是很難找出其中隱含的關係,更何況回答可以的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片。那麼我只好再問一下:其中的關係是什麼?還是有很多學生舉手:請了一個,他十分自信地回答:我雖然暫時看不出來,不過我知道可以畫一幅圖。 原來,不用我再繼續引導了,他們自己全明白。

因為有了預習單的對比和引導,所以這一幅圖學生畫得還是比較好的。陰影部分,條件交代得都是蠻完備的。交流自己的思路也交流得還可以,就是畫圖完成算式再交流,學生速度太慢。

三、讓學生反思吧

在完成試一試後,我讓學生回顧一下自己的解題過程,説一説自己成功的地方在哪兒,自己有何改進之處。雖然今天學生結結巴巴地説得也不是太好,但是我想,解題總歸是要總結的,讓他們反思,總比不思要好得多。而且這個能力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

四、題目的難度。

想想做做的兩道題目實在是太難了,説是培優題也一點不為過。雖然在課上我充分地讓他們去做,兩題我給了整整八分鐘,交流的時間也十分充分。但是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太好。後來課後一檢查學生的書本,發現大部分學生基本上已經明白,有七八個學生還是需要老師再講解一遍。這種情況平時很少發生。哎,真不知道教材編這麼難的題目幹什麼?在今天交流這兩題的時候,我是請了會做的學生到前面來講述自己的思路,我在下面也聽着,覺得他們講得還是蠻清楚的。所以自己也沒有再重新複述,難道問題是出在這兒。可是,要是學生交流了自己的思路之後,老師再不厭其煩地複述再複述,那麼,學生的交流不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意義了嗎?而且,確實也不利於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真是兩難呀!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9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在經過反覆的推敲後,我決定使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進行導入,從而引出“解決具體問題”的兩種思維方式“從條件想起”、“從問題入手”,為新課教學做鋪墊,進而揭題。

由於採取的是“教與學方式改進”的教學模式,所以學生們都進行了課前的預習。從收上來的預習紙中,我尋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也就是整理信息的三種辦法:

1、畫圖表示;

2、畫線段表示;

3、列表整理。

所以,在課前我就做了記錄,並留心在課堂上逐一安排這些小組上台展示,並最終討論有關列表整理的方式。在介紹列表整理方式中,我注重讓學生掌握如何填寫信息、找出數量關係,並體會它的好處。最後,在大家的討論和我的引導下,學生掌握了列表整理的辦法,並完成了例題的列式解答。

在這一課的教學準備和執行中,我有以下感悟:

1、預習紙或預習題的下發,可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不會存在僥倖遺漏的情況;

2、由於已經預習過,課堂中一些練習可提前完成,可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去進行其他的講解。

3、由於提早預習,不少孩子的自我學習和吸收能力加強,這點可從她們的課堂表現可以看出。這部分孩子特別愛説、能説、會説。不僅專業知識得到提升,而且個人的素養也相對提高,變得自信、有條理了!

4、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相處,並理解和體會了團隊精神!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有幾點遺憾:

1、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在課上還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完成她們的自學,過多的參與到她們的學習中;

2、由於這種教學模式下,需要給與學生大量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所以教學進度難以把握,有時無法按時完成教學內容;

3、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產生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就是好的學生越來越棒,而後進生則學得雲裏霧裏,成績越來越差。當然我們有小組長輔導的機智,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點值得我們老師去探討;

4、這種模式下,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是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如何能更好的進行這種教學模式,也是我們所應該探討的。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0

小葛老師在尊重教材的情況下,把知識的邏輯起點與現實起點連接起來,將豐富的精彩問題策略進行外顯。根據解決問題是多元的,讓學生的思維流動,允許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給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自由度,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本節課教者沒有把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並主動運用策略來解決問題上。這節課有以下幾個點比較好:

一、教學設計“實”。

教學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的情感,結合教學實際,大膽更改教材,增加了情景中的信息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一種需要情感——願意在解決問題之前先整理信息。做到了教材服務於教學,而不是教學服務於教材。

二、教學方式“活”。

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老師的指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所有知識的學習,教師扮演着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而學生則在老師的組織下充分的在課堂這一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學會讚美別人;他們掌握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着成功的喜悦。

三、教學內容“豐”。

整節課的教學密度大,內容豐富,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從課的開始一直到結束,每一個問題的產生,每一次知識的收穫都離不開實際生活的情景,這是教師用心之處,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的最大作用就是讓數學知識服務於生活。

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從多種策略中慢慢感知、理解,在比較擺小棒、列舉、圖表等策略中使學生領略列舉的優勢,注重過程的學習。誘發學生學習快速進入探索狀態,因學而設、順學而導,把設計、學習、引導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及時回頭看一看自己的學習行為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真切體會,及時檢測學習效果,同時拓展了問題的深度,培養學習邏輯思維能力。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的第一課時,教學“用倒推(還原)”的策略分析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回顧兩個片段,針對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應該主意的問題進行剖析:

[片段一]

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玩了一個“搶10”的遊戲,現在我們再來玩個遊戲,好嗎?

生:好。

師:現在我們來玩“猜牌”遊戲。(出示自制的4張大撲克牌,反面向上貼在黑板上。並從左往右在每張牌的上方標上1、2、3、4四個序號。)

師:現在我將1號位與3號位上的兩張牌互換,再把牌全部翻過來正面向上,從左往右分別是7、6、3、9。(教師邊説邊操作)

師:你知道原來從左往右分別是什麼牌嗎?

生:原來從左往右分別是3、6、7、9。

師:大家同意嗎?

生(齊):同意。

師:現在老師要加大難度了。(教師將四張撲克牌背面向上,打亂次序。)

師:如果先把1號位的牌與3號位的牌互換,再把3號位的牌與2號位的牌互換,最後將牌全部翻過來,現在你知道原來從左往右分別是什麼牌嗎?(老師邊説邊操作)

生:原來從左往右應該分別是9、7、6、3。

師:你是怎麼想的?説説理由。

生:我只是在頭腦中將剛才老師換的牌倒過來換回去。

師:請你上來換一換給大家看一看原來的次序是不是9、7、6、3。(學生操作)

師:看來要想知道撲克牌原來的順序,只要把變化的過程倒過來操作就行了。

師:剛才大家玩的兩個遊戲都是從結果往前順藤摸瓜來推想,從結果開始想也就是倒過來想,這是一種思考問題的策略,在我們數學學習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

[片段二]

師出示例1:甲乙兩杯果汁共有400毫升,現在從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這時兩杯一樣多。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師:讀題後能説説你的想法嗎?

生1:現在甲、乙兩杯同樣都是200毫升,只要把剛才倒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到甲杯就可以了。

生2: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後,兩杯相等,説明甲杯在沒倒前應該比乙杯多80毫升,這樣也能解

決問題。師:把乙杯的40毫升再倒還給甲杯,是個不錯的建議,簡單易行,這樣一來甲、乙兩杯果汁就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了。

師:誰想演示給大家看看。(一學生演示,將乙杯的40毫升果汁倒回到甲杯中。)

師:現在大家可以看得出原來甲乙兩杯果汁各是多少毫升?

生(齊):甲杯240毫升,乙杯160毫升。

師:我們每解決一個數學問題都要找來一些器具做實驗,這樣煩不煩呀?有什麼好辦法嗎? 生:用倒過來的策略思考,兩杯果汁共有400毫升,這時兩杯一樣多,説明每杯有200毫升,將乙

杯中的40毫升倒回去:

200-40=160(毫升)……原來乙杯

200+40=240(毫升)……原來甲杯

……

[自我反思]本節課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義的建構,注重了學生的切身體驗和感悟。1.在情境中體驗。學生體驗的過程是一個主觀能動的過程。因此注意了巧設情境,誘發學生的體驗。在上課前創設了一個搶數比賽的遊戲,將學生置身於一個充滿樂趣且富有挑戰性的遊戲情境之中。當學生認識與發現報數規律後不急於指出採用的是倒過來想的思考方法,而是讓學生進一步在翻牌遊戲中積累更多的切身體驗,伴隨着體驗活動中獲得的成功與失敗,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情感。2.在體驗中感悟。在數學活動中,學生僅有體驗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思維得到發展。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去嘗試,在體驗後集體思辨,這樣學生經歷了一個自我選擇與自我判斷的過程,在揚棄的同時對各種解法進行了自我優化,從而對運用倒過來想的策略解決這類特殊的問題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2

問題一:為什麼不教列表策略,學生可能會做,教了列表策略,學生反而不會做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需要我們再次明確一下本課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體系裏面的地位。從四年級上冊開始教材編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策略”。為什麼新教材要安排單獨的策略教學單元,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老教材是怎麼教學本課的應用題的,歸一應用題一節課,配合相應的練習,歸總一節課,做練習,後面的兩種三步應用題最起碼要兩節課,還要配合練習。這樣教學的弊端,這幾年討論得比較多,主要是學生缺乏自主整理、加工、分析信息的能力,只會套題型,解死題。學生掌握的方法(注意:是方法)不能遷移。於是,老師只能碰到一個題型講一個題型,耗時多,效果差,極不利於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而策略,它是對方法的提煉、總結,它能有效的駕馭、統整方法。在以後的學習中,教師如果能經常引導學生用好這種策略、反思這種策略、體悟這種策略,才能有效培育基本數學思想。

因此,現在我們回來開頭的問題,對於剛接觸策略的學生或老師來説,出現這樣的問題是正常的。但在教學處理時,千萬不能退,千萬不能捨棄策略,而去教方法。

問題二:解決問題的策略究竟教什麼?是偏重於解決問題?還是偏重於策略?

前幾年,應該説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爭論比較多。但目前來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應該是比較明確的?——“兩條腿走路”,既要解決問題,又要培養策略。講解決問題是為了應試,是策略是為了數學思想的發展。

所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比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具體問題的解決為依託,把它作為載體,把它作為一種手段,我們的目光應該盯在策略上面,在具體問題得以解決的同時,培養策略意識。關鍵詞:掌握方法感悟策略

問題三:怎樣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目前,學術界比較統一的認識是,策略是教不出來的。為什麼?我們比較策略和方法這兩個概念。在系統論上來看,方法是下位的,策略是上位的,再往上是數學思想。方法是外化的,是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分析演示得以傳遞。老師掌握了三種方法,告訴學生,那學生也就掌握了三種方法。但策略這種東西是內在的,顯不出來,哪怕老師有一百種策略,也沒有辦法直接告訴學生,策略只能從學生的內心深處漸漸萌發起來。那麼,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還要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呢?因為,策略雖然不能通過直接言傳身教獲得,卻可以在大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不斷反思,不斷比較,不斷提煉而形成。有幾個問題,應該是教師教學時經常掛嘴邊的:“為什麼要用策略?”“用了策略有什麼好處?”“我們是怎麼來用這種策略的?”不是説每做一題都要這麼問,而是要經常問,促進學生感悟、體驗策略的好處。慢慢地,隨着時間推移,隨着經驗的積累,當學生把什麼都忘了的時候(具體的題目、具體的解題方法),剩下來的就是策略,再進一步就是數學思想。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3

師:請你用自己的方法嘗試解答一下。

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並給予了提示,並且收集了幾種比較典型的解題方法。

師:好,老師選了幾個學生的作業,我們來聽聽聽他們的想法。第一位同學在解題時時有困難的,所以,老師給她了幫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表格。

生1:30是第一天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個,所以是35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個,所以是40個,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個所以是45個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個,所以是50個。

師:很好,這種方法正確嗎?

齊答:正確

師:我們一起來念一念,檢驗一下對不對。

師與生一起讀:第二天35、第三天40、第四天45、第五天50。

師:是不是都多5個?求出答案後,我們應該回過來檢驗一下。

師出示列算式的方法。

生2:第一天是30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個,30+5=35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個,35+5=40個,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個,40+5=45個,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個,45+5=50個。

師:這種方法可以嗎?

齊答:可以。

師:他是一步一步算出來的。我們一起來念一念,答案求出來我們要回過頭去檢驗。從這裏你能得出第3天,第5天嗎?

齊答:第三天是40個,第五天是50個。

師出示生3的作業,請生3來介紹。

生3:我發現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了兩天,也就多了兩個5,所以2x5=10,再把第一天的加上多的就是第三天的40個。

師:根據他的思路,我們來想想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幾個5?

學生回答:4個。

師:可以怎樣列式?

生:4x5=20,30+20=50個。

師:求出最後的答案正確嗎?

生:正確。

出示錯例

師:這位同學對嗎?

全班同學一起來看,學生舉手發現:第五天5x5+30=55是錯誤的。

分析:

整個板塊老師收集了三種正確的方法和一種錯例來進行展示,這三種正確的解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都是學生在理解了題意和數量關係後寫出的,錯例的展示提醒了學生從條件出發的重要性。對於第三種方法展示是,老師問了全班“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幾個5?”這是引起全班同學的注意,不是每道題都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解決,這是對於學習的提升。

建議:

從坐在邊上的同學情況看,有一個錯誤,兩個不會做,只有一個會做。我們可以看出,一部分學生對於這題的解決還是有難度的,所以是不是可以準備一些表格紙,裝進信封放在小組長那邊,如果誰有困難,可以到組長那邊的信封裏拿提示,適當降低點難度,我想這樣全班就都會解答這些題了,從而也告訴學生所謂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有很多種的。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4

在上課前,我讓學生觀看了《曹衝稱象》的flash動畫片,設想讓學生體會到在生活中用策略解決問題的魅力所在,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看完後,都認為曹衝非常聰明,也有一種非常想運用自己所學的本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衝動。課前觀看,學生非常驚奇,效果較好。

教學例題時,我創設購物情境,引導學生觀察,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條件和問題,學生找到了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很快就會算出小華買5本需要多少錢?我追問:你平時用哪些方法進行整理信息並解答問題的?學生不作聲,給我的感覺是他們不用什麼方法,只要懂得其中的數量關係,就能解題。

對於班級中聰明的孩子來説,有些題目老師不講,他們都會做。為了照顧到全體同學,更好地幫助學生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我向同學們介紹了一種用列表來整理條件和問題。引導學生表述題中的條件和問題,並呈現簡潔的文字摘錄,學生感覺很清晰,很簡便,學習興趣逐漸加濃。我指出如果再給它們加上邊線會怎樣呢?操作後形成了表格,學生十分興奮,並認為這樣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就更清晰了。此時,學生對列表整理的優勢有了直觀的感知,再通過分析表格中信息之間的數量關係,使全體學生都掌握瞭解題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安排幾次對比,比如將列表整理與凌亂的情境圖進行對比;將列表整理與學生的文字記錄整理進行了對比,那就更好了。尤其是要將列表整理與文字記錄整理進行對比,讓學生明確“列表整理”清楚、簡便、有條理,形成自願運用“列表整理”解決問題的積極情感。在這方面我做的不夠細緻,只注重分析了表中的數量關係,如從條件出發,要求5本筆記本多少錢,先要求出1本的價錢,再求出5本的價錢;再如從問題出發,要求5本的價錢,必須先求出1本的價錢……看似教學效果不錯,學生解答得非常正確,但是感覺此節課還應該突出如何進行列表整理……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一方法,以幫助學生解決今後出現的更復雜的題目。

在教學中,給我的感覺是單獨出現條件和問題,要學生自主列表解決,問題不大,但如果幾個條件和問題同時出現,有些學生就會茫然……這在教學兩表合併成一張表時,感覺特別明顯。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用還原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學會運用從已知條件出發或從所求問題想起的策略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並主動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鬱老師從家到學校很遠,從海門出發依次經過三廠、樹勛、萬年才到海洪,那我從學校回家時該怎麼走呢?(找出地名,倒過來)

2、有a、b、c三個杯子裝有水,從a杯倒一些給b杯後,問原來的a杯和c杯哪個裝有水多?怎麼比?(將b杯的水倒回a杯後,a杯再和c杯比)

二、自主探索

1、教學例1

(1)出示“原來的”兩杯果汁,提問:怎樣才能讓兩杯果汁同樣多?

(2)根據學生的實際回答操作,讓學生髮現甲杯減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同樣多。

(3)回顧操作過程,畫出示意圖,提問: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4)分析:把甲杯中的40毫升倒入乙杯,原來兩杯的果汁總量有沒有變化?一共是多少毫升?現在每個杯子裏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現在兩個杯子裏的果汁數量,怎樣求原來兩個杯子中的果汁數量?可以用怎樣的方法?

(5)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導學生畫圖,組織交流展示。小結:“倒回去”是個好辦法,用這個辦法我們可以很容易知道原來兩個杯子了各有多少毫升果汁。你能給這種好辦法起個名字嗎?(倒推法、逆推法、還原法等等)

(6)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按照解題過程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

(7)小結: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用到了以前學的畫圖,列表等策略,還新學到一種策略,就是——還原法。出示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還原。

2、教學例2

(1)出示例2,學生讀題後説説這題數量的變化過程。

(2)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個數量變化過程清楚的表示出來。

(3)學生嘗試整理,全班交流,出示下圖:原有?張——又收集了24張——送給小軍30張——還剩52張。

(4)要求小明原來有多少張,可以把上圖倒推過去想,即用還原的方法,你能仿照上圖表示還原的過程嗎?

(5)學生嘗試,交流,出示下圖:原有?張——去掉收集的24張——跟小軍要回30張——還剩52張。

(6)學生根據過程獨立列式解答。檢驗答案正確與否,把答案放到題目中順推,看剩下是不是52張。

(7)如果出現例題中的第二種解法,引導學生通過與第一種方法比較來理解:收集24張,送出去30張,相當於比原來少了6張。

(8)引導學生反思:解決例2是怎樣用還原法的?你認為適合用還原法來解決的問題有怎樣的特點?

三、應用鞏固

1、填一填

練習十六第5題,根據箭頭圖説説思路與算式。

2、玩一玩

練習十六第10題,用四張撲克牌交換位置,説出交換的步驟與結果,想原來的排列順序。

3、算一算

書89頁的練一練。(25+1)×2=52

改題:若拿出一半少1張,又該怎樣列式?(25-1)×2=48

4、找一找

練習十六第3題。

四、小結

1、總結學習的內容。

2、出示《李白買酒》的數學詩,

引導學生用還原法來解決問題。

反思:

1、怎樣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出發進行教學,在教學的伊始,教師是邏輯地顯露與教學有關的舊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牽引?還是充分相信學生,放開空間,讓學生調度各自已有經驗走向新知學習?在本案例中,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倒回去”,為後續的自元學習打開了一道思維的閘門,學生按自己的經驗去建構知識,數學學習活動就變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2、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還用數學知識,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子成龍,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mogo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