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國小作文 >小學生作文 >

小學閲讀與經典同行優秀作文

小學閲讀與經典同行優秀作文

  凱勒曾經説過: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着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閲讀與經典同行徵文,歡迎大家閲讀!
 

小學閲讀與經典同行優秀作文

【閲讀與經典同行作文1】

這是一個充滿着歡聲笑語的世界,藍藍的天空,乳白色的雲彩,綠色的草坪,五顏六色的花朵,純真的笑容,五彩繽紛的夢想!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博大而精深,傳統文化猶如一座藴涵豐富的寶藏深植於這塊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偉的典籍,一冊冊光輝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氣吞山河或如泣如訴的詩、詞、賦、曲如羣星璀璨、華光四射。中華民族就是在這樣的土地上,在這樣的星空下,生生不息,繼承和創造着。

我們的童年,因有了品讀經典便有了許多或快樂或悲傷的心情渲染我們的藍天,幻化出一道道美麗的彩虹!哪怕歲月不饒人,我們日漸長大,那些曾經閲讀過的不朽的經典書籍依然會留存心中,讓我們永久地回味……

經典是永恆的,與畫面共湊,將會演繹出別樣的精彩。書中靈動的文字,精美的畫面,讓我們從中領略了中國文字的神奇魅力,感受其中深刻的思想內涵,在不知不覺中增長智慧,接受美的薰陶,從而提升自我。

美妙、燦爛的經典,將會帶給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充滿魅力的經典,將在我們心裏播下夢想的種子,讓我們在這豐富多彩的世界成就美好的夢想!

生命因品讀經典而精彩絕倫!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上盡情地閲讀吧!相信你會領略其中的奧妙,吸取書中知識的哲理,從而變得更加快樂、健康地成長!

【閲讀與經典同行作文2】

書,彷彿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師,所以我從小迷漫在書的海洋中。打開書本,一切不愉快都離我而去。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華經典誦讀》這本書,它讓我徜徉在詩的海洋中。

在讀詩中,我收穫到“亡羊補牢,未為遲也。”(節選《戰國策》)。

記得有一次,我病好剛回校上課,誰知下午老師説:“同學們,明天要考試了,回家要認真複習。”叮零零,放學鈴響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業做完了。我剛拿出語文書準備複習,心想:唉!複習還有什麼用,我都請了幾天的病假,怎麼也考不到第一。老師説過:“要在全組考第一才能當上語文組長。”反正當不了語文組長,還不如看看電視,輕鬆一下!我拿着作業找媽媽簽字,媽媽問:“你這麼快就複習完了,明天能考好嗎?”我跟媽媽説了緣由,媽媽摸着我的頭説:“你不復習,不努力,不去試一試,怎麼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況你如果有不會的,還可以打電話問老師呢!如果現在放棄了,不是一點機會也沒有了嗎?語文組長可是你這段時間夢寐以求的啊!聽媽媽一説,我便跑進了房間,認真地複習起課本來。等考試結果出來了,我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語文組長,這真是:事到臨頭,只要及時想辦法彌補,都來得及。

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書本準備做作業。可是又想:不是還有明天嗎?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電視。當我打開電視看得津津有味時,腦子裏忽然想起了《中華經典誦讀》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為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於是,我關掉電視,回房間做作業去了,從讀詩中我感受到時間的寶貴。

從讀詩中,我體會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選自《農夫》);

從讀詩中,我領略了江南水田美麗的風光——“更被鷺鷥千點雪,破煙來入畫屏飛”(選自《稻田》);

從讀詩中,我……

誦讀經典,我感受這世間的真諦;誦讀經典,我享受這世間的美景;誦讀經典,我分享這世間的真情;經典,伴我成長。

【閲讀與經典同行作文3】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早心,報得三春暉。

讀完這首詩,我有很多感觸,或許,大家認為母親為兒女操勞是應該的,確實,世界上最無私最温暖的莫過於母愛!但是,大家發現了嗎?母親為我們操勞時,皺紋已悄悄爬上了她的臉頰,那烏絲般的黑髮以快被那白髮慢慢取代,母親對我們的愛是永遠無限的,對我們的恩情我們是永遠無法報答的。

母親,一個神聖的名字;母親,一個光榮的稱呼;當母親為你精心準備飯菜,為一家人默默奉獻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會對母親充滿深深的感激之情,當你生病了,是不是母親第一個把你送到醫院,可母親生病了呢?她是一推再推,一個勁兒的説:“沒事沒事,一會兒就好了……”難道真的沒事嗎?不!母親只是不想讓你擔心罷了,她害怕你擔心她自己,會影響學習。當母親責備你時,你會心中不滿嗎?會認為她管得太多嗎?不!她是在愛你!沒有一個母親願意責備自己的孩子。就算是在責備你,但她的心會比你更難受…多關心關心自己的母親吧!不要只是口頭上説説而已,哪怕是幫她洗洗碗也好!

親愛的母親,用任何詞語也形容不了你對她的愛!

標籤: 同行 小學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uoxiaozuowen/xiaoxuesheng/8j4k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