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八年級生物魚説課稿

八年級生物魚説課稿

讓學生通過魚類的實物或標本的觀察,使學生認識魚類的多樣性和我國豐富的魚類資源。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生物魚説課稿,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八年級生物魚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魚》。

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具體展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第四章按照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順序介紹了動物的主要類羣。教材前三節為無脊椎動物,後四節為脊椎動物,在介紹脊椎動物時又按照進化的順序,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複雜依次向學生展示,而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的一個類羣,教材把它設為脊椎動物的第一節,對於學生走入脊椎動物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因此在教材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學目標:

八年級學生大多處在一個比較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他們的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想象豐富,但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説教。結合本節課的具體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訂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多種多樣的魚,能大致説出常見魚類名稱。

2.概述魚的主要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3.識記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嘗試用觀察和實驗方法研究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形成魚類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2.形成愛護動物、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八年級學生對於魚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都還處在一個比較直觀的層面,所以我將魚的主要特徵,魚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作為本節的重點,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點作為本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掌握重點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其愛鳥,護鳥的情感和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以及科學探索精神和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本節課的重難點設置如下:

教學重點

1 、魚的主要特徵

2 、魚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學難點

魚的呼吸特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 ,直觀演示法 ,小組討論法 和提問法 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並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所以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時候,我將着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自我檢測多種學習方法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比較注重條理清晰、結構緊湊。各項活動的安排比較注重交流、溝通和互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主動性。

我把本節課設置為三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趣味認知,層層深入;隨堂檢測,及時反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興趣比較關鍵的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以一件與大家息息相關的事例引入,成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

今年7月的一天中午,家住武漢的周女士吃飯時被魚刺卡住,由於處理不當,2天后她開始胸口疼痛,還發燒,甚至出現休克。之後被家人緊急送往醫院,胃鏡檢查發現,其食道刺入的魚刺長約2cm,刺的周圍血肉模糊。因出血嚴重,周女士最終不治身亡。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到很多看似平常的細節,那麼我的問題是:魚刺屬於魚的什麼結構?

2、趣味認知,層層深入

基於學生的回答,我會有多媒體展示魚的骨骼圖片

提出問題:魚的刺是如何連接成一個整體的?

引領學生仔細觀察、回答:魚刺通過一條縱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而連接成一個整體的。同時回顧之前學過的動物它們都是無脊椎動物。

在學生有了這感性樣認識之後我們就能總結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概念。

自然界裏還有很多種脊椎動物,請同學們舉例。通過列舉實例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強化對脊椎動物概念的理解,也有助於進一步認識無脊椎動物。

下面我們以魚為代表學習脊椎動物

推動思考的手段是問題,激發興趣的方法是體驗。結合觀察與思考我將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體驗實驗過程。

看----觀察魚的外形特點。

摸----觸摸魚的體表以及魚鱗,感受魚體表的粘滑。

抓----動手抓一下,感受魚在水中游泳時的力量。

我提出的問題是:

魚的外形有什麼特點?對魚的水生生活有什麼意義?

用手摸魚的體表,有什麼感覺。談談你的看法。

(3)觀察魚的運動。魚只靠鰭進行運動,這説法全面嗎?

(4) 水流入魚口後,從什麼地方流出?流 入的水和 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有哪些變化?

(5)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分析魚兒離不開水的原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yk3r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