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八年級物理《透鏡》説課稿

八年級物理《透鏡》説課稿

八年級物理《透鏡》説課稿1

一、 教材分析

八年級物理《透鏡》説課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完了《光的折射》後要求學生進一步學習透鏡的基本知識,又為後面學習透鏡成像規律奠定基礎。可以説本節內容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望遠鏡等光學儀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鏡對光的的作用是準確理解透鏡的成像規律的基礎,能否掌握透鏡對光的作用是學生今後能否學好光學的關鍵,因此,本節是本章的核心內容。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

知道凸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和焦距;

理解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能正確解釋會聚、發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實物,得出兩種透鏡形狀的不同特點;

通過演示實驗體會透鏡對光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主人翁意識;通過師生雙邊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透鏡對光的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會聚、發散。

二、學情分析

此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光的折射規律,而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因此學生對於透鏡應該有感性認識,但缺乏科學認知。如:透鏡都能當成放大鏡用。要糾正學生在經驗感知中所形成的錯覺,在教學中就必需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最後由學生自己分析、歸納得出結論,才能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另一方面,大多數八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而實驗教學向學生提供了生動、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因此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實驗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引導啟發式教學法, 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準備

教師:透鏡、電熨斗,圓規,直尺;

學生:透鏡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沒有喝完的礦泉水瓶可能會引起火災。提問:相信嗎?

出示有關礦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災的報道。提問: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引起學生好奇,調動學生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1、凸透鏡和凹透鏡

[活動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師給的透鏡,它們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呢?

引導學生小結歸納剛才的交流,得出透鏡分兩種:一種是中間厚,邊緣薄,叫凸透鏡;一種是中間薄,邊緣厚,叫凹透鏡。

用凸透鏡、凹透鏡的實物結合練習,指出哪是透鏡的中間,哪是透鏡的邊緣,強調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關鍵就是比較透鏡的中間和邊緣的薄厚。(此環節重點突出凸透鏡、凹透鏡在薄厚上的不同,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2、主光軸和光心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特殊的一點,通過該點的光傳播方向不變。並強調光心在透鏡上。兩個表面對稱的透鏡的光心就在透鏡的正中心。

多媒體展示,強調通過光心的光線不改變傳播方向。

3、透鏡對光的作用

(1)、凸透鏡對光的作用:

演示實驗1:激光筆發出兩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鏡,用電熨斗噴出的霧顯示光路。

引導學生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係。總結得出: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演示實驗現象很清晰,學生很信服。讓學生不盲從,要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知道觀察什麼)

(2)、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焦點:平行於主光軸的入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後會聚在主光軸上的點。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用字母f表示.

由於這個焦點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所以我們叫它實焦點。

凸透鏡有幾個焦點呢?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讓一束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從凸透鏡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會聚於一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實驗。

PPT演示,凸透鏡的兩個實焦點。

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從焦點發出的入射光線經凸透鏡後折射光線平行於主光軸。

指導學生用作圖法把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畫出來。(初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圖形,此處設計是讓學生把文字轉化成圖形,加深理解。同時為進一步學習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作圖打下基礎)

討論:不平行於主光軸的光透過凸透鏡是否會聚?讓我們一起來驗證。

引導學生理解會聚: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向中間偏折,中間的位置其實就是主光軸。因此,會聚就是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靠近主光軸。

(3)、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演示實驗2:激光筆發出兩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鏡,用電熨斗噴出的霧顯示光路。引導學生類比凸透鏡,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係。

總結得出: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4)、凹透鏡的虛焦點和焦距。

光經過凹透鏡後的發散是不是也有規律可循?

提問:折射光線相交嗎?那把折射光線反向延長呢?教師利用演示實驗,把折射光線反向延長,引導學生觀察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於凹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通過焦點由於這個焦點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所以我們叫它虛焦點。

引導學生小結:平行於凹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通過焦點。

討論:不平行凹透鏡主光軸的光透過凹透鏡是否發散?

結合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解釋發散:

發散: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遠離主光軸。(類比凸透鏡對光的作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4、粗測凸透鏡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鏡的重要參數,不同的凸透鏡可能焦距不同。

我們可以把太陽光看做平行光。同學們能不能想辦法利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的焦距呢?

小組討論後説明你的測量方法。

思考:為什麼在森林裏面不能亂丟瓶子?(學以致用,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將物理應用於生活的教學理念。)

5、課堂小結

6、佈置作業

八年級物理《透鏡》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我們先來看一看《透鏡及其應用》這一章的教學設計思路,主線:凸透鏡的基本知識——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凸透鏡的應用。可見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本章的重點。

課程標準要求:“探究並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過程,不僅瞭解了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而且也初步瞭解實驗——分析——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進行猜想,初步設計方案,組織學生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由此可見這是一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課例。

教材中對於實驗探究是這樣安排的:先給出或測出凸透鏡的焦距,再讓學生觀察u>2f、2f>u>f、u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儲備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對於凸透鏡不太瞭解,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介紹了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三種光學儀器,通過這些光學儀器的成像實例使學生建立凸透鏡成像概念,同時通過前一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明確了什麼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凸透鏡所成的'像有什麼特點、什麼是物距、什麼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這就為本節的教學做好了知識上的儲備。

2.技能儲備

通過前面的小孔成像實驗和平面鏡成像實驗,學生已經能區分實像和虛像,同時也具備了利用刻度尺讀取數據的能力。學生對於蠟燭的使用非常熟練,從技能上為這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學習心理

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實驗和分析歸納能力,對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實驗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是: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是:①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②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是:①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②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

4.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放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上。因為這是學生在物理課上經歷的第二次探究實驗,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缺乏經驗,因而把它作為重點。

把難點放在科學探究中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上,對於實驗探究學生處於起步階段,記錄數據後,分析這些數據歸納得到結論,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因而此處確定為難點。

四、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五、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發猜想

1.學生體驗一:教師手持一張精美的中央電視塔圖片在教室中前後走動,學生用凸透鏡觀察圖片,思考並回答:“你觀察到什麼性質的像,是在什麼情況下觀察到的?”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進行自主探究,親身感觸到凸透鏡成放大的像還是縮小的像與物距有關,引發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猜想。

2.學生體驗二:讓學生用另一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與前一透鏡豎着並排放置,同時觀察圖片,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所觀察到的像是不同的,進而引發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可能與透鏡焦距有關的猜想。

通過以上體驗活動,學生從中感悟到凸透鏡成像是有規律的,物距和焦距都會影響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設計實驗,操作記錄

1.制定實驗方案

提出猜想後,在制定具體的實驗方案時,考慮到學生從未接觸過光具座,教師先展示器材介紹構造(投影),再示範調節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與燭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時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怎樣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樣觀察虛像? (3)如何測物距和像距?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物、鏡不動,光屏前後移動時,光屏上所成像會變模糊,通過觀察學生感悟到物、鏡一定時,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為學生實驗做好鋪墊,教師再示範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領。

對於如何觀察虛像,可以示範當物由遠及近靠近凸透鏡時,光屏無論怎樣移動都不成像,這時把眼放在光屏這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蠟燭,成虛像,與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相同。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養成積極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去除實驗中可能影響學生探究的干擾因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完成探究實驗。

根據所給實驗器材和相關實驗操作要領,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經過展示和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後,把學生分為三大組,給各大組焦距不同的透鏡,學生進行實驗時,觀察成縮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時的物距和像距。數據記錄在學案上的表格中。

此環節的設置主要是因為學生處於實驗探究的初級階段,對於表格的設計會有一定的差異,為了後面的教學能夠順利展開,此處直接在學案中給出實驗記錄表格。

2.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學生實驗,記錄數據,教師巡視,輔導實驗。

3.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實驗後,各組彙報實驗數據,教師將實驗數據統一輸入Excel表格進行多組數據的處理(投影),現以四組過去學生實驗數據為例,通過對錶格中物距排序的處理,使學生很明顯的發現放大、縮小的分界點及虛實像的分界點,此時教師再説出凸透鏡的焦距是10釐米,讓學生歸納出物在什麼範圍內,凸透鏡成什麼像,學生自然會把10釐米、20釐米作為分界點,這時實驗中使用凸透鏡焦距為5釐米的學生們會不認可這一結論,學生們會建議再處理另一大組的數據,結果找到的分界點是5cm和10 cm,根據數據引導學生思考,透鏡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點不同,進而由學生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學生雖然能夠通過實驗數據的分析找到兩個分界點,但如何從數據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質與焦距有關,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比不同大組的數據找到與焦距的關係,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帶給他們的成功與快樂。

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後,針對物體在一倍焦距處、物體在兩倍焦距處成什麼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物距大於2f成放大的像,小於2f成縮小的像,則2f處成等大的像。

此環節的設計使得學生探究出的凸透鏡成像規律更加完整。

(三)小結

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四)當堂鞏固

用一個試題來鞏固所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m4vve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