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螳螂捕蛇説課稿

螳螂捕蛇説課稿

螳螂捕蛇説課稿1

教學目標:

螳螂捕蛇説課稿

(1)、能正確譯講並背誦課文

(2)、瞭解按觀察過程進行記敍描寫的方法。

(3)、懂得故事所闡明的道理。

教學過程: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螳螂捕蛇》。

顯示學習目標

(1)、能正確譯講並背誦課文。

(2)、瞭解觀察過程進行記敍描寫的方法。

(3)、懂得故事所闡明的道理。

3、瞭解蒲松齡及《聊齋志異》

4、下面,請同學們按照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先朗讀課文。比誰讀音準確。

(學生開始朗讀,教師及時指正,及時評價及時正音。)

結合聯繫三,讀停頓。

同學認真大聲朗讀課文。

再請幾個同學朗讀。

齊讀課文。

自學指導:請同學們對照註解譯讀課文,如有疑難,可與同桌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8分鐘後,請學生複述故事內容。然後看誰譯講正確。

顯示有疑難及關鍵的字詞。

譯講方法,先讀一句原文,解釋重點詞,最後連起來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如有錯,請幫助糾正。

偶 以尾擊柳 攫 行 狀 攧 甚 審視 去 厲 殊無所見 竟 覘 大疑 革

圍 臨

10、自由朗讀課文

討論

在這篇文章中處處流露出他仔細觀察的痕跡,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登覘 審視 漸近臨之 視

看出按什麼樣的順序記敍?借張姓者從遠到近的觀察順序。

具體觀察到什麼事物?蛇和螳螂

觀察到的是一條什麼樣的蛇,用文中的語句説。

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柳,柳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

告訴我們這是一條怎樣的蛇?

巨大,力量大,痛苦深。但與螳螂比應該是強的。

那麼其中的螳螂有是怎樣的?從形體上講,哪句話寫出它的特點?

然審視殊無所見。

但是螳螂又是怎樣戰勝蛇的,課文用哪些語句説?

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研讀這幾句話分析螳螂如何戰勝,用自己的話語説。

佔據有利位置,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刺入深,持之以恆。

這也是這篇文章要告訴大家的道理

12.插圖是為了我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服務,大家覺得這篇課文的插圖有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通過為課文插圖指瑕,從課文語句“巨蛇圍如碗”和“殊無所見”的分析中得出蛇畫得太小,而螳螂畫得太大了的謬誤。學會認真觀察生活中的景和物的方法,並能舉一反 回憶第四單元的《牡丹圖》與《鬥牛圖》來加深印象,從而養成觀察的習慣。

在明確本文的中心之後,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類似課文的“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道理的故事。[提示]歷史上諸如火燒赤壁等歷史上“以弱勝強” 的著名戰役均可説明問題;還有像濟公故事中的蟋蟀鬥公雞等也可。

作業佈置

(1)反覆誦讀,做到熟練背誦

學習古文言文短篇小説,不僅要讀懂,還要注意積累,因此學習文言文,特別是名句名篇,更要做到熟練背誦。

(2)讀後學寫,以寫促讀

以《螳螂捕蛇》為基礎展開豐富想象,按觀察順序,結合心理活動等描寫方法,將原文改寫成一篇記敍文。這樣做不僅可以練筆,提高寫作水平,還可以加深對原小説的理解,做到以寫促讀。

《螳螂捕蛇》評課

《螳螂捕蛇》是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閲讀訓練課文,這一單元的重點是“觀察、反映生活(景和物)”。邵老師的這節課能扣住單元重點,教學目標明確,注重朗讀及譯講課文,能使學生把握文章中心。

邵老師以介紹作者及作品導入,多次要求學生個別或集體朗讀課文,教師並且指出了朗讀文言文不僅應注意朗讀準字音,還要注意朗讀節奏和語調。我覺得對於初一學生來説,加強文言文朗讀的確很重要,能培養良好的語感,能為閲讀、理解淺近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朗讀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譯講課文,這樣就能化難為簡,便於疏通文意。

在譯講基礎上,佈置的幾個思考題

能夠讓學生深入課文,進行挖掘,從而悟出文章的中心:只要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就能克敵制勝,弱者也可以戰勝強者。

要求學生觀察插圖描繪得好不好這個環節,也能夠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讓學生覺得新鮮,從而更深地理解課文。

有一點可供商榷:講授課文時,可多聯繫以前學過的文言文知識,使學生觸類旁通。

重視基本功 發揮自主性

讓學生懂得觀察、反映周圍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周圍景物的習慣,逐步提高觀察和反映周圍景物的能力是教材設計《螳螂捕蛇》這篇文言短篇小説的目的所在。邵老師的公開課很好的達到了這一效果。

一.成功處理了教材,克服了文言文相對枯燥的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鑑於學生剛進入中學正式學習文言文,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閲讀習慣,缺少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同時不瞭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寫此文的現實意義批判功能。所以邵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一內容進行大膽地捨棄,在課上不作要求,而放在學生課外自主的積累中。

學生初步理順文章後,邵老師重點讓學生分析比較了文中的螳螂和蛇。結合初中生的個性特點,充分利用了動物形象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主的進行歸納,弄清了文章的主旨。

二.成功挖掘了教材,拓展了教學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邵老師特別強調了在對字、詞、句的落實,這是文言文教學的傳統重點。與此同時,邵老師還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剖析插圖,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談自己的看法。這一做法,既極大地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考察了學生對文章的具體理解和掌握程度,更為重要的是鍛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和表述觀點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把教材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結合文言文的特點,突出了朗讀訓練

“讀”是古文學習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邵老師也安排了大量的朗讀,而且形式多樣,層次清晰,與授課進度、學生掌握的程度結合緊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邵老師對於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讀音給予了及時的糾正。並適時講解文言字詞,讓學生在糾正自己的錯誤過程中取得進步。這種做法有利於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了“45分鐘內”的效率。

總而言之,邵老師的公開課目標明確,流程清晰。邵老師講解生動,學生積極活躍。方方面面都值得我好好學習。

螳螂捕蛇説課稿2

一、説教材:

《螳螂捕蛇》這篇文言短篇小説是義務教材浙江版初中第一冊第五單元3課。這一單元所選的三篇文章都是圍繞既定的單元目標而組織在一起的。其共同點便在於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景與物,才能準確真實地去反映生活。本單元是緊承第四單元“觀察、反映生活——人和事”,進一步讓學生懂得觀察、反映周圍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周圍景物的習慣,逐步提高觀察和反映周圍景物的能力。另外,由於本文是初一學生接觸的第四篇文言文,因此,應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能正確譯講並背誦課文。

(2)、瞭解按觀察過程進行記敍描寫的方法。

(3)、懂得故事所闡明的道理。

二、説教學方法

1.説教法、學法

葉聖陶曾説:“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進行學法指導,因為“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

《螳螂捕蛇》是一篇短篇文言小説。全篇句句敍事,無抒情語,也無議論語。但實際上,詩人卻巧妙地以事寓理,告訴讀者“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可採用“讀、講、想、議”的教學法。

(1)讀: 讀包括預讀和導讀。預讀就是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包括字典、詞語手冊),學會文中生字,初步理解文意,為導讀鋪平道路。導讀,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有要求的讀。

(2)講: 由於文言語句精煉,句中常常有省略成分,且有“然、以、之、以”等“一詞多義”的語法現象,教師如不認真講解並予以歸納,學生很難理解與掌握。

(3)引: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按什麼觀察順序來反映螳螂捕蛇的,並能找出相應的詞語加以解説。從對螳螂為何能殺死巨蛇的原因的討論中來理解課文寄寓的深刻道理。

(4)議: 是想的延伸,是對讀、講、想三個教學過程的昇華。結合單元要求,為課文插圖指瑕。學會如何觀察,要養成觀察的習慣。

2.説教具準備

由於文言文非常講究句讀,因而讀起來琅琅上口。《螳螂捕蛇》是一篇短篇小説,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掌握句讀的停頓,應準備錄音機和一盤課文範讀帶。通過學生的讀與磁帶範讀的對照,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正確讀法。

三、説教學設計

1.教學過程

根據這篇小説的特點,所制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其課堂結構具體分以下步驟:

[1]提出要求,佈置預習。

由於本文的大部分疑難詞語,學生可以通過課文註釋及詞語手冊疏通字詞,餘下詞語可以採用學生提問,小組討論或集體討論等形式加以解決。

請學生為文中插圖指瑕,藉此引起學生注意與興趣。“書上居然也畫錯了!”讓學生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論語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興趣才會有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這一環節為學生的自學課文指明瞭方向。

[2]練習誦讀,感知課文。

文言小説,韻律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確定基調、分辨重音、注意停頓、讀出節奏。學習古文,必須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反覆朗讀還不夠,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讀,細嚼慢嚥,才能靜心領會其中所寄寓的深意。進而能口譯課文,完成課文的字詞教學。要力求有所悟,最後熟讀成誦。

[3]抓住核心,深入挖掘。

文章的核心是學會觀察的方法,理解寄寓的道理,並養成分析的習慣。聯繫剛學過的課文《百草園》第二段的寫景順序(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先寫靜態的植物與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動物),來思考本文作者是按什麼觀察順序來反映螳螂捕蛇的,並能找出相應的詞語加以解説,同時通過板書1加以明確。

附板書1:

遠 近 觀察順序

覘、見 審視 近臨 視

蛇 螳螂

展開大討論,從分析螳螂為何能殺死巨蛇的原因的討論中來理解課文寄寓的深刻道理。

通過為課文插圖指瑕,從課文語句“巨蛇圍如碗”和“殊無所見”的分析中得出蛇畫得太小,而螳螂畫得太大了的謬誤。學會認真觀察生活中的景和物的方法,並能舉一反三,回憶第四單元的《牡丹圖》與《鬥牛圖》來加深印象,從而養成觀察的習慣。

[4]歸納概括,知識遷移。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省略句。用前面所學課文的“然、以、之、以”等多義詞來啟發學生對這些多義詞的理解。

在明確本文的中心之後,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類似課文的“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道理的故事。[提示]歷史上諸如火燒赤壁等歷史上“以弱勝強” 的著名戰役均可説明問題;還有像濟公故事中的蟋蟀鬥公雞等也可。

2.作業佈置

(1)反覆誦讀,做到熟練背誦

學習古文言文短篇小説,不僅要讀懂,還要注意積累,因此學習文言文,特別是名句名篇,更要做到熟練背誦。

(2)讀後學寫,以寫促讀

以《螳螂捕蛇》為基礎展開豐富想象,按觀察順序,結合心理活動等描寫方法,將原文改寫成一篇記敍文。這樣做不僅可以練筆,提高寫作水平,還可以加深對原小説的理解,做到以寫促讀。

標籤: 螳螂 捕蛇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ly38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