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螳螂捕蟬教案

螳螂捕蟬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螳螂捕蟬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螳螂捕蟬教案

教材簡介: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説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從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隱伏的禍患,考慮問題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並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3、表演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並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體會少年的聰明,弄清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

設計理念:

深入鑽研教材,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案,重組課文,落實重點,並圍繞教學設計展開教學活動。重在發展學生語言,注重培養創造能力,訓練學生思維,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後,對課堂教學過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從而有效改進自身的教學,提高教學能力。

設計思路:

成語交流引入對課文的學習,繼而從講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重點引導學生品“勸”,感悟人物形象,通過大臣的“勸”與少年的“勸”的對比以及對少年語言行為的品讀,體會少年的聰明,學習通過委婉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把握人物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指導學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實運用。

教學過程:

一、 説成語,導入學習

1、師:同學們,學習到現在,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成語,能説説嗎?

2、學生交流

3、師:在這些成語中,有哪些是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呢?

4、指名回答

5、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師板書課題:螳螂捕蟬。學生齊讀課題。)

二、 品讀“勸”,感悟人物

(一)學習大臣的“勸”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一些大臣們卻反對,這是為什麼?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但如果……)

追問:那麼吳王為什麼要出兵攻打楚國呢?(“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

3、師:比較一下,你贊同誰的意見?為什麼?(大臣們,他們考慮比較周全。)

4、師:是啊,但是面對大臣們的反對,吳王怎樣?

(“可是吳王固執……誰敢來……處死他!”)

5、指導讀好吳王的話:指名讀——齊讀

追問: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指名答:吳王主觀、專橫、固執、甚至有點兇狠殘暴。

6、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故事,品讀“勸”

1、輕聲讀課文2-12自然段,試着用自己的話敍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1)同桌互説

(2)指名説説,師相機板書:蟬——螳螂——黃雀——少年

2、討論:這位少年僅僅要為吳王講這個故事嗎?你能從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想去勸説吳王。”“可是,……怎麼辦呢?”

(2)“……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提問: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少年冒死巧諫吳王的決心、勇氣和智謀,他非常愛國。)

(3)“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

提問:從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

(表現了少年的欣喜激動之情,表現了機會的來之不易。)

(4)“我在打鳥”(表現了少年的機智)

“吳王來了興趣”(説明少年的話起了作用,顯示了他的機智。)

3、師:少年的故事講得怎樣?(形象生動,鮮活有趣。)抓住各種人物的動作來體會。

師:少年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吳王聽了彷彿真看到了這一有趣的景象,這足以證明這少年非常機智。

4、師:那麼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勸説吳王取消攻打出國的念頭。)

追問:他的理由是什麼?(“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隱伏着禍患呢!”)

師:對,這既是少年告訴吳王不要輕易攻打出國的理由,也是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

學生齊讀這句句子

5、師: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吳王有什麼反應?(“……恍然大悟,連聲説……取消了……念頭。”)

(1) 理解:恍然大悟

(2) 問:吳王從少年的話中悟到了什麼?

(吳王受到了少年的啟發,明白了他攻打楚國的想法,也好比這蟬、螳螂、黃雀,只顧了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後的隱患。)

(3)吳王眼前的利益是什麼?(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

吳王身後的隱患是什麼?(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

(4)縱觀全文,哪兩句話前後照應?

(“大臣們以為……”和“蟬、螳螂、黃雀,它們……”)

6、分角色朗讀全文

(三)比較“勸”,感悟人物

1、教師引導: 大臣們勸説吳王是因為——(生答),少年也勸説吳王是因為——(生答),他們都是為了——(生答:國家),他們都有一顆——。

2、問:都是勸,可結果為什麼不一樣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學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過講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

(指名答: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 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5、師: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説大臣們的動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 (指名答:智勸、巧勸。)

6、師: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指名答:足智多謀、有勇有謀、有膽有識、膽識過人、機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體會

1、師: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

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台詞。

(強調:在練台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2、一組同學表演,其餘學生做導演,策劃一下在適當之處加入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等。

3、指名一組表演,適當點評。

四、總結課文,昇華情感

1、學習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穫?(學生暢談)

2、學了課文,你想到了哪些詞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思前想後、瞻前顧後、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五、佈置作業

1、 課後第3題

(1)處死:“死”與“生”相對,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 課後第4題

因為吳王從少年的話中受到了啟發,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國的這一做法,就好比蟬、螳螂、黃雀,只顧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後所隱伏的隱患,即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 補充

(1)積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思前想後、瞻前顧後、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2)聯繫實際,説説對“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隱伏着禍患呢!”的理解。

(例:貪玩圖一時快樂而不做作業,結果考試考不出,老師批評,父母責罵,升學成問題……)

標籤: 教案 螳螂捕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qvd2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