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小粒子與大宇宙》説課稿

《小粒子與大宇宙》説課稿

寧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與“物質”的區別和聯繫:物體是指具有一定形狀、佔據一定空間,有體積和質量的實體。而物質則是指構成物體的材料。比如桌子這個物體是由木頭這種物質組成的,窗稜這個物體是由鐵這種物質組成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小粒子與大宇宙》説課稿”,希望能幫助到您。

《小粒子與大宇宙》説課稿

《小粒子與大宇宙》説課稿(1)

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説的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十章《小粒子與大宇宙》的第二節《看不見的運動》的內容。

首先説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概念課課,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於分子動理論的內容是通過物質的宏觀現象分析總結出來的,所以教材對分子動理論的每項內容都是首先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索,通過討論宏觀現象,得出“分子間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結論。在這些實驗探究完成之後,教材接着介紹了物質中的分子狀態,解釋了固態、液態、氣態所具有宏觀特徵的根本原因,充分體現了“注重實驗探究”的新理念。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2、瞭解固態、液態、氣態的分子狀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討論、分析、概括出“分子間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運動、分子間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樂於用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解釋宏觀現象,對宏觀現象的微觀機理有探究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藴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探究實驗歸納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而對分子動理論知識,限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用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本節教學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掌握科學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養成獨立觀察並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習慣。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提倡教師成為學生探究和討論的一員,積極參與學生活動,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導入新課(2分鐘)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演示實驗導入的方式,(演示實驗是請同學們觀察桌上的分別裝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問學生能看到水和酒精的間隙嗎?)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思考的過程。

2、 新課教學(25分鐘)

(板書:看不見的運動)

探究一:分子間有空隙

請同學們按課本中第一個實驗探究做實驗,要求將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請各組猜想混合後的總體積並記錄在課本的空白處。

比較實驗結果,並與猜想的結果對照。

實驗結果是總體積沒有100mL,那麼少掉的那些體積跑到哪裏去了,請同學們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師提示:往一堆雞蛋裏撒一把細沙子,你能看見細沙嗎?為什麼?直到同學們得出正確結論:分子間有空隙。

也可以用針筒吸入一定的空氣,然後擠壓,發現針筒裏的空氣減少了。説明氣體分子之間也有空隙。

(板書:一、分子之間存在着空隙)

師問:組成物體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動嗎?請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運動

(1)多媒體展示:將空瓶口對準裝有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口(按圖10—16(a)),抽去中間的毛玻璃,觀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氣體。解釋為什麼選用圖10—16(a)的原因: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氣大,實驗(b)(c)沒有(a)更能充分證明氣體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運動。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向冷水和熱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觀察墨水是否散開,哪個散得快。

請學生回答觀察到的現象,並説明現象產生的原因。

(板書:二、組成物質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無規則運動)

師生共同總結出擴散的定義,並引導學生總結總結擴散的影響因素和原理。

擴散:不同的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擴散,温度高時擴散得快。

擴散現象説明:①分子間存在間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無規則運動。

探究三:分子間的作用力

(1)把兩塊表面乾淨的鉛塊壓緊,下面掉着一個重物時能不能被拉開?

(2)將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針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動嗎?(與空氣相比)

首先通過分組實驗和觀看視頻然後引導同學説出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

(板書:三、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物質中的分子狀態

列舉生活中的三個例子:

1、在空氣中揮舞手臂輕而易舉

2、在沒膝的水中急行步履維艱

3、拔凍在冰中的木棒難於登天

讓學生帶着解釋這三種生活現象的問題閲讀課本P200頁的物質中的分子狀態內容,並引導總結其原因。

(1)固體:分子靠得很近有規律地緊挨在一起。所以,固體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2)液體: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內,分子能運動或滑動,所以液體有一定的體積而沒有一定的形狀。

(3)氣體:分子離得比較遠,能自由地向各個方向運動。所以,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確定的體積。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敍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手冊上的當堂檢測檢測題後,學生分組展示,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筆記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五、板書設計

最後我説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分子動理論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最後説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第二節 看不見的運動

1、分子間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運動

3、分子間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物質中的分子狀態

《小粒子與大宇宙》説課稿(2)

教學目標

1、認識瞭解世界是由不同物質組成的,不同物體有大有小。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組成。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

4、知道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5、瞭解一些物理學家發現微觀粒子的情況。

重點:分子原子的組成。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難點: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教法:講授法,圖片、視頻展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告訴學生,同學們讓我們仰望天空,你知道宇宙有多大嗎?你知道宇宙的結構,還有我們周圍物質的結構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問題。

(板書課題)

(二)根據課題,提出問題

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請大家認真看書提出你的問題。

1、學生看書。

2、老師提問幾個學生。

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好,大都跟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也有關。下面老師按學習的順序,將大家提出的問題,整理補充為我們的自探問題,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提供幫助。

(三)出示自探問題

1、我們周圍的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

2、分子是由什麼組成的?

3、原子是由什麼組成的?

4、什麼是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

5、原子核由什麼組成?質子,中子由什麼組成?質子、中子、電子各帶什麼電?

(四)。教師點撥與精講(結合學生回答情況)

1、下面我們再回看一下,開始我們提出的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你還有什麼問題和想法想提出來?在網上或其他書籍中看到過的與本節內容有關的也可以。

例:1、你能試着畫出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嗎?

2、既然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正電那麼為什麼我們平時摸物體不感到有電(麻手)?

(五)運用拓展

1、根據本節學習的內容,學生自編習題,交流回答。

(小組間)請你當小老師,編一道題來考考大家。

2、根據學生自編習題的情況,有選擇的出示習題供學生練習。

自備習題

1、原子的結構跟我們知道的下面哪一個相似?

A、麪包  B、西瓜  C、芝麻餅  D、太陽系的構成。

2、原子的核式模型結構是哪位物理學家提出的?

A、道爾頓  B、牛頓  C、湯姆孫 D、盧瑟福。

課堂總結

1、學生談學習收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穫?請談一談。

2、由物理課代表評價本節課活動情況。

(六)、作業設計

本節後的作業題P218、1、2、3

標籤: 粒子 説課稿 宇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qgved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