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説課稿範文錦集九篇

【實用】説課稿範文錦集九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説課稿範文錦集九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拉薩古城。接下來我將從教材解讀、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兼容教法、學法以及教學流程、板書設計五個步驟展開。

一.教材解讀

《拉薩古城》是五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延伸開來的選讀文章。第一單元主要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西部地區的美麗風光,感受着西部的異域風情。老舍筆下的《草原》讓我們欣賞到了草原的遼闊美麗,同時也感受着漢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的深深情誼。《絲綢之路》則從歷史的角度向我們展示着這條千年文明之路,感受到了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白楊》則利用借物喻人的寫法,讚美了祖國新疆工作者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美好願景。《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同樣是在讚美西部工作者投身西部,開發西部,為促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忘我工作。這個單元以西部風情為切入點,編者試圖延伸開來,讓我們感受着西部的文化。

《拉薩古城》作為第一單元的延續,它同樣向我們展示着拉薩的神祕。作者圍繞拉薩的藏族民居、經幡、大昭寺、八廓街四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神祕、神聖、幸福之地拉薩。文章語言優美,比喻、排比的巧妙運用,將神祕的拉薩真真實實地展露在我們面前,語言簡樸卻不失神祕,拉近了學生和拉薩的距離。這麼美的語言,值得我們細細地品讀,我想,這正是編者安排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

二.教學目標

這是一篇選讀課文,針對文本的特點,我針對城關區五年級學生制定了以下這個教學目標:

1. 會讀:經幡、鶴立雞羣等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拉薩的神祕、神聖與幸福。

3. 學會抓住事物特點,掌握文章佈局、內容安排上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拉薩的神祕、神聖與幸福,教學難點是學會抓住事物的特點,掌握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對於這樣一篇選讀課文,我試着讓學生自主閲讀、通過小組間合作學習、生生間合作探究,來感受拉薩古城的風土人情,掌握描寫的方法。因此我設計 的教學流程,來突破重難點,最終達到學有所獲,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課前交流,圖片激趣

1. 交流課前搜索到的關於拉薩的相關資料。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自主搜索知識的能力,課上一賽一賽的形式交流課前準備,給同學們一個展示的機會,也讓大家對拉薩有所瞭解,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

2.圖片出示,教師補充

圖片出示布達拉宮以及拉薩相關的一些風土人情的圖片,於此同時配上一張地圖,平湖的位置和拉薩的位置,讓學生對拉薩的地理位置有所瞭解。

(拉薩對於學生而言是神祕的,圖片展示拉薩美麗的風光,讓學生對文本產生濃濃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把握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圍繞一個核心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哪些方面。

2.交流預習情況

字詞教學:短皺布、經幡、鶴立雞羣等詞語,這些難認讀的詞語在字詞教學環節通過指名讀、學生正音、教師正音、齊讀來完成。而短皺簾、鎏金、勝利寶幢等詞語則隨文學習。

3.生生間解疑

(這個文本比較特殊,拉薩許多文化文明都不甚瞭解,因此,課前預習讓學生對於不瞭解的知識點有所掌握,也為順利開展課堂教學奠定基礎。教師相機出示短皺簾、經幡等圖片)

4. 交流核心問題:課文寫了拉薩古城的哪些方面。

藏族民居、經幡、大昭寺、八廓街四個方面。

三 .品讀課文,感受拉薩的魅力

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後,我提出本課的一個核心問題:你從哪裏感受到了拉薩的魅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品詞析句,感受拉薩的魅力。

1. 自由朗讀,找出關鍵句,圈出關鍵詞,並寫下感悟。

(俗話説:不動筆墨不讀書,高段學生應該要學會自主閲讀,並留下思考過的痕跡,做到眼到、心到、筆到)

2.小組探究,交流感悟

剛剛自主閲讀後留下了思考的痕跡,那麼接下來小組交流探究。這裏我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方面交流,也可以四個面都交流到。這裏我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讓交流更有成效,學生也可以及時補充知識點,同時也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發現新的點。

3.小組交流

交流是以小組為單位,成員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及時補充。老師相機提出問題。(對於選讀課文,老師要做到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也是新課標指出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圍繞學為中心的生本觀。)

(1)學生説到藏族民族,則讓學生讀一讀作者對民居的描寫,試着想象一下畫面,説説看民居可能還有哪些獨特的風格。

(2)説到經幡時,我們抓住文章的比喻句:像一支正要起航的漂亮而龐大的艦隊,布達拉宮則是無與倫比的旗艦。抓住本體和喻體,感受作者在修辭手法上的生動形象,體會藏族人民的的美好願景。

學習經幡時,我選擇讓學生勾連我們這邊的祈願形式,讓拉薩古城的神祕更深入人心。

(3)大昭寺的部分,相機出示大昭寺的圖片,感受佛教殿堂的神祕與神聖,壯觀與聖潔。這些都是為了體會拉薩的魅力服務的。

我將本課的重點知識放在了第四自然段八廓街的學習上。我將通過對比學習的方式來學習第四段。第四段和前面三個自然段在表達上有所不同。請同學們對比着閲讀,找到不同點。

A. 自由朗讀,發現語言的祕密

B. 品詞析句,交流感悟

環繞着大昭寺的八廓街,像合攏的雙臂捧託着大昭寺。這個比喻句,寫出了八廓街與大昭寺的關係。

C抓住關鍵句,體會作者在佈局上的特點

我們藏民大多數虔誠的信徒, 同時也是熱愛生活的人。這句話在整個自然段中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找到這個句子,順勢引出西藏人民熱愛生活的表現。

D發現對比。

作者在寫法上的另一奇妙點,那就是對比的寫,將街上的熱鬧與大昭寺裏的莊嚴肅穆對比着寫。人們的誦經聲和討價還價的嘈雜聲混在一起……這些對比着寫,一邊是這樣,另一邊又是那樣的,兩者截然不同卻又搭配的恰到好處,向我們展示着這座城市的寧靜與喧譁,虛無與真實,佛教與塵世。

(在重點部分的學生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的探究,發現語言的祕密,做到從教內容向叫語文轉變。言意兼得,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在描寫景事物上的不同方法。)

四.默讀課文,建構全文。

1. 默讀全文,發現作者在內容編排上的特點。

2. 交流

發現在這篇文章上,作者先寫走進拉薩古城,引入眼簾的是藏族民居,再是經幡,接着是大昭寺,最後才是八廓街,他是按照遊記的形式,依照地點轉換順序來寫。

另一個文字的祕密學生不易發現,這也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難點。然,我們可以搭建一個梯子,出示句子:這一切使聖地拉薩……神祕之地,神聖之地,幸福之地。發現作者內容編排先後順序,正是他表達情感的需要。拉薩人感到幸福,正是因為那裏的人們有着信仰,代表着人民的心願。

五.小練筆

發現了這片文章在內容佈局上的祕密,作者抓住比喻、對比的修辭手法,寫出拉薩的魅力之處。請同學們也根據自己熟悉的一個事物,抓住其特點,有順序地寫一寫。

交流並修改練筆

五.教學理念

給學生一個點:拉薩的魅力,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將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上我有詳有略,內容的學習略學,而文章的佈局、寫法上重點學習,實現從教內容到教學法、寫法上。最後,小練筆,實現教學的遷移。

六.板書設計

拉薩古城 魅力之都

藏族民居

經幡 比喻句

大昭寺

八廓街 過渡句、對比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學內容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學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隱含的規律,掌握了一些找規律的方法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掌握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數量關係,為下節課學習全長、段長和段數的知識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間的規律,初步學 會聯繫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用數學觀 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三、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瞭解“規律”,初步建立“規律”的概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通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描述規律。

五、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

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法、動手操作、引探、遊戲法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六、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找出規律。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師: 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件禮物(出示盒子),猜猜看,裏面裝的是什麼? (生:猜測)

師:(出示一個黃球)問:這是什麼?什麼顏色?(再出示一個白球)問:現在呢?再看(又出示一個黃球),再看看(再出示一個白球)。那你們猜一猜,下一個會是什麼顏色的呢?為什麼?

師:(手指着球)一個黃球一個白球、一黃球一個白球依次排列着,像這樣,一個間隔着一個排列的,我們稱它為一一間隔排列(板書:間隔排列) (二)自主探索,發現規律 1.觀察排列。

多媒體課件展示主情景圖中的三列物體,讓學生認真觀察,並説説從圖上找到了哪些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

讓學生再觀察,小組説説每行物體的排列有什麼特點,引導出“兩端物體”“中間物體”。

2.比較發現。

請同桌兩人一起,分別數出每一組物體的個數,填寫在表格裏;然後再比較每一組的數

3.操作驗證。

在其他地方,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是不是也都有這樣的規律呢?引導學生用學具或者畫符號來代替相關物體,排一排、數一數,驗證發現的新規律。

師:數一數兩種物體的個數,看看有什麼發現?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同桌,並與前面發現的規律比一比,一樣嗎? (三)實際舉例,體驗規律美 1、生活處處有規律

師: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仔細想想,先跟同學説一説,再告訴全班同學。

2、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展示生活中規律美的畫面 (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廣告牌。

多媒體課件展示電線杆與廣告牌,請學生觀察,這裏的排列有什麼特點?這跟我們前面看到的排列是不是一個規律?

啟發:如果馬路邊有25根電線杆,你知道有多少個廣告牌嗎?如果有30個廣告牌,那又會有多少根電線杆呢?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來表示兩端物體與中間物體之間的關係? 2.鋸木頭。

多媒體課件展示鋸木頭情景圖,並要求學生運用今天發現的規律解決教材提出的問題。

提示:有困難的同學可以畫圖幫助分析。

學生獨立思考,集體交流,探索木頭段數與鋸的次數的關係。

3.拓展提升。

(1)師:同學們,我們來玩一個排隊的遊戲好嗎?5個男生排成一排,要求每兩個男生之間排1一個女生,需要幾個女生?

師:如果我想排成一個圓形呢?

師:類似於這樣的間隔排列,你還見到過嗎?(鐘錶,手鍊)

(2)快速回答:在圓形池塘的一週栽75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要栽多少棵桃樹呢?

五、全課總結。

説課稿 篇3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框題是《不言代價與回報》

首先,我對本框題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言代價與回報》是人教版教材初三思想品德第一 單元第一課的第二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責任的概念,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框題在承擔責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初三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懂得承擔責任會得到回報,但同時也要付了一定的代價;

懂得有些責任即使不是自願選擇的,也應盡力做好,瞭解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者的事蹟。

能力目標:

能夠正確評估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作出最合理的選擇,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崇敬那些不言代價與回報而又無私奉獻的人,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明確代價與回報

教學難點:承擔責任的最高境界——不言代價與回報(無私奉獻!)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説教法

我們都知道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初三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視頻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框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閲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另外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課前五分鐘興趣活動展示(教學亮點)

新聞袋袋庫時間(培養了學生關心時政的積極性,瞭解時政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2、 導入新課: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温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思想品德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3、 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課堂小結,強化認識。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引導強調。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5、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利用多媒體演示並強化)

6、佈置作業。(辨析題)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課堂作業:(學生的手頭練習冊)

【我為什麼要這樣上課】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

二、教學策略的選用

(一)創設情景,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社會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

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

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創設情景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課文《她是我的朋友》。下面我將從教材的特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法學法的選擇和教學程序的預設四個方面作簡單的説明。

一、説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是一篇敍事寫人的文章,全文共11個自然段。主要敍述了在戰爭時期,孤兒院的孤兒阮恆,為了救助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事後,別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時,他只是簡單的説了句“她是我的朋友”。課文通過對阮恆鮮血時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得展現了他為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品質。這是一篇適合對小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好教材。

二、説教學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獨立識字的能力,閲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能初步養成與他人交流閲讀感受的能力。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會讀會認會寫輸、睫、否、恆等生字,理解並積累迫在眉睫、擦拭、啜泣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3.能揣摩阮恆鮮血時神情、動作的描寫,瞭解他當時複雜的心情,體會阮恆捨己救人的品質

本課的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大意,體會阮恆鮮血時神情、動作描寫的語句,瞭解他當時複雜的心情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來體會阮恆捨己救人的品質

三、説教法學法

語文一門是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的科學,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理解和運用祖國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關係,閲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理解,觀察,欣賞,評價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在教法上,我會創設一定的情境,以朗讀感悟情境,聲音渲染情境,使學生入境動情。尤其對於一篇情感教育的教材,我會充分運用教師的語言,課文中的插圖,多媒體課件等等,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在學法上,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以讀促悟,注重學生討論、交流、合作、體會,以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在上課前,我可以這樣説:同學們,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是説,有朋友從遠方過來,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一篇關於朋友之間的故事。揭示課題《她是我的朋友》。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麼想問的嗎?這個“她”是誰呢。“我”又是誰呢,到底講了我跟她之間的什麼事情呢?

在這一板塊中,我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了特定的情景,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求知慾,自然引出下一環節的教學。

2、初讀課文,學習字詞,整體感知

在上一教學的版塊中,學生已經對教師的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所以我很自然的要求學生帶着這些問題自由朗讀整篇課文,並且完成兩個任務。學習本文的生字詞以及把握文章的大意。三年級的字詞教學其實也是比較重要的,我安排的是讀——講——讀——默這樣的方式。先指名學生站起來讀新的生字詞,再叫個別同學講講難寫的字或者難讀的字,再全班齊讀,然後將難寫的字在邊上寫一寫,默一默。至於文章主要講了什麼事情這樣的問題,我相信三年級的同學能夠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在教師不斷點拔的過程中,大部分同學都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

3、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這一部分當中,更多的是對課文的品讀,體會人物的情感。我首先會點出文章當中的關鍵詞“迫在眉睫”,質疑學生,為什麼獻血迫在眉睫。學生自然會帶着這個問題瀏覽課文,尋找答案,從而瞭解了事情的起因和所面臨的嚴峻情況,明白給小姑娘輸血是救命的關鍵,刻不容緩。

接着我會以課後問題二為例,質疑學生,阮恆鮮血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一下子回答這樣的問題,是有點難度的。我試着引導學生,找出阮恆鮮血時小手的動作,也就課文的第五自然段。 “一陣沉默之後,一隻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後又舉起來”。這裏我會讓自己自己原來演一演,帶着感情來讀一讀。比如説,沉默可以讀的緩慢、輕聲,顫抖可以帶點顫音來朗讀,舉放舉,要讀出語速的變化,特別是最後一個“舉起來”,語氣要堅定。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通過自己的表演,能夠明白阮恆在獻與不獻的過程當中,心理是十分矛盾的,鬥爭是十分激烈的,因為他一直認為,獻血就以為着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啊!但為了救小姑娘,最後還是下定決心舉起手來,以自己的死來換他人的生。

接着我以同樣的方法,讓學生找出描寫阮恆獻血時神情、動作的句子,也就是課文的第九第十自然段。比如單單描寫“哭”這個字,就有“啜泣,嗚咽,哭泣”三個詞語,我會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不同。再讓學生劃出,為了掩蓋自己的痛苦,阮恆又有哪些動作?如一動不動,用手捂住臉,眼鏡緊閉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頭等等一系列動作。為了讓學生感同身受,我會讓學生聯繫課文插圖來朗讀。插圖與文章相輔相成,向學生展現直觀的形象,讓學生體會阮恆的情感變化,明白他以頑強的意志戰勝害怕和恐懼,再大的痛苦也改變不了他救人的決心啊!

最後我會聯繫課後問題三,醫生用輕柔的聲音安慰阮恆,阮恆立即停止了哭泣。這是為什麼,醫生會對他説寫什麼呢?讓學生明白,原來輸血並不會死,只不過是虛驚一場啊!阮恆原本以為輸血就意味着失去性命,可是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去挽救他人,原因很簡單,因為“她是我的朋友”。此時阮恆的心靈美自然而然的滲入到學生的心田,他那純潔無暇,願為朋友獻出一切的美好心靈也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4、拓展練習,總結全文

在拓展練習這個版塊中,我會課件出示情境:如果現在阮恆站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説什麼呢?經過同學激烈的討論和交流,,阮恆那捨己救人的品質更會深深刻在學生的心裏,對阮恆的崇拜之情也油然而生。我趁勢對本文做總結:同學們,我們應該學習阮恆那種捨己為人的精神啊,當別人、當朋友有困難時,我們應當給與真誠的幫助,獻上一份愛心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這部分內容編排上有如下特點: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

2、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注意體現算法的多樣化。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的建構方法。

3、滲透估算意識。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及新課標的有關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使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的過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以及進位的整百數加整百數法。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相應的實際問題。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練應用。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四、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以課本主題圖為教學情境,自然提出數學問題,在口算的過程中交流不同的算法,讓學生體會口算的多樣性,同時也比較、發現最優化、最簡便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交流,討論明確算理。在練習、解決問題中體會不同情況下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這一環節,創設“先問同學們喜歡旅遊嗎?最喜歡去哪玩?引出鳥島主題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運用學生生活中現實、有意義的生活,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產生迫不急待的積極的“探究心向”。

(二)、自主嘗試,探究算法

這一環節,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獲得經驗。重視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空。提供“互動交流”的平台,讓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學會與人交流數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

(三)、鞏固提高,發展思維

這一環節練習的設計遵循“多樣性、趣味性、開放性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悦。開放性練習,既聯繫了已有知識,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創新精神。

(四)、課堂總結、體驗成功

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學習方法、學習結果、情感等進行全面總結,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同時,進一步系統、完善知識結構。

總之,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動的情景,激發探索的樂趣,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課的引入以“乘船去鳥島”這一題材為切入點。在練習設計中,改變枯燥抽象的數字計算練習,選取了一組寓有童趣的素材。它們以豐富多彩的呈現方式深深地吸引着學生,使他們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使學生感到有趣、有挑戰性,激發他們好奇,好勝的心理,從而誘發他們去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鼓勵算法多樣化,讓學生的學習呈個性化發展。

我們的教育要關注個性化學習,強調學習的意義建構,計算教學強調算法多樣化,(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所運用的方法必然多樣化。因此,在新授內容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先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計算,然後在每個學習小組內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學彙報,並通過“還有不同的算法嗎”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來提倡算法多樣化。這一環節,目的是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時在表達討論交流中促進數學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

(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課程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

教學中我們應把教材視為教與學的素材,基於教材又再生教材,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傳遞和執行,更是課程的再創造與二次開發。這節課中,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題圖為素材,加工處理成連貫的“情境鏈”,並從中生成教學所需的“問題串”。練習設計由淺入深,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得到不同發展。

六、説板書

本課的板書很簡單,根據本課設計的需要,我只把例題的幾種算法板書了下來。簡明扼要,又突出重點。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有幾瓶牛奶》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教材中所創設的情境是活動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也是學生建立數位概念的第一階段。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1)根據生活情境提出數學問題,以供學生進行思考。(2)呈現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幾種思考方法。(3)直接對進位加法的算式進行計算,以作為鞏固練習。本課時的內容是以本冊教材第三單元10以內的加減法及其應用為基礎的,同時又為本單元20以內的進位及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做鋪墊。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學前,大部分已經受過學前教育,有極少部分學生已經會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因此這節“9+5”的課,對於這部分孩子來説是“舊”知識,但是學生會計算得數,而不知曉計算過程或算理,這是本課時着重要解決的問題。

三、説教學目標

“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依據以上的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如下:

1、 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 通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説一説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3、 通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圖中搜集數學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採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

學法: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這裏要用到的教具和學具是:小棒。

五、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難點:滲透轉化思想,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優化算法。

六、説教學設計

(一)遊戲激趣,舊知引路

開課時照例進行湊成十的划拳遊戲,接着是用開火車的方式複習已經學過的十加幾,目的是為看讓孩子學習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加法做好鋪墊。

(二)進入情境,提出問題

創設“笑笑碰到難題,要學生幫忙想辦法的情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出示情境圖後,給出幾秒鐘的時間觀察情境圖,教師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得到哪些數學信息?”學生由於有第三單元學習加法的基礎,已經基本能夠從圖中搜集到有用的數學信息,學生可以從圖中得到數學信息“左邊有9瓶牛奶,右邊有5瓶”。在這裏,體現的習慣培養點是蒐集有用信息的能力。接着教師讓學生質疑“誰會提一個問題”?體現質疑問難習慣的培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提出“左邊的牛奶比右邊多(或少)幾瓶?一共有幾瓶?”這樣的問題。這時教師揭示課題並板書:有幾瓶牛奶,並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三)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在指導學生列式前,讓孩子把畫面中呈現的信息和問題連起來説一説,培養學生提取有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列出算式,教師板書算式:9+5=或5+9=。在這裏,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只列出算式,有部分學生會説出得數,教師補急於肯定對錯。

3、算法探究

(1)當學生口算出得數或是隻列出算式時,教師可以質疑“你是怎樣算的?”拋出問題後組織學生活動,並提出要求“請你用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可以動手擺小棒,也可以採用其他方法,試着向同桌講一講你是怎樣算的,等會我們説一説誰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師提出這些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在這個環節讓學生擺小棒是為了讓學生將抽象化的數學算式轉化成實物,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義,同時,為後面的“湊十法”做好鋪墊,接着學生就用小棒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活動,教師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這樣可以瞭解到學生對多鍾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麼程度,同時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指導他們想出解決辦法。

(2)彙報交流

學生可能有這樣幾種算法:計數法、接數法、湊十法…學生也許還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然後教師介紹撥計算器。教師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撥5個珠子,邊撥邊説: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十位 上有了一顆珠子,是一個10,個位還剩4顆,所以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於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用掌握。

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裏設計了兩個小練習:9+3 7+9。第一個算式,根據創設的媽媽請笑笑帶蘋果給表弟的情境,要求用“湊十法”計算,不會的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第二個算式讓孩子擺擺小棒,學習用湊十法計算。

(四)實踐應用,深化認識

1、練習第一題是“圈一圈,算一算”,設計目的是鞏固湊十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教師先演示第一小題,然後再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後全班交流、反饋,重在讓學生説説圈的方法。

2、寫一個自己喜歡的9加幾的算式,然後計算。

(五)總結提升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問學生這節課有什麼收穫或遺憾?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或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並讓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關於9加幾的問題。

説課稿 篇7

第一説教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⑴《孤獨之旅》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是一個小説單元,其重點是在於培養學生把握小説主題,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説語言的能力。

⑵此外這篇課文雖然只是長篇小説《草房子》的節選,但它也擁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節——杜小康在失學之後與父親放鴨的經歷、以及關於鴨羣、蘆蕩、暴風雨的細膩的環境描寫等小説的三要素,對培養學生閲讀小説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學情分析

就學生的情感結構來講,九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非常有限,思想上還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獨是成長中的一道美麗而殘酷的題目”存在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學生有限的生活經驗去引導他們理解主旨,明白“孤獨”是每一個人的心靈感受和成長的必修課。

此外,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小説這種文體也有了一些接觸,但是他們理解的現狀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對不足,所以教師可以將小説這種文體三要素及描寫方法的抽象知識放入具體的文本分析裏去理解和體味,以加深學生對小説這種文體的認識

再次是教學目標

根據這篇課文的文體特點並結合小説三要素在文中的具體體現,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目標:

(1) 知識目標:

通過瀏覽課文,抓住文章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變化過程,進而理解 “孤獨之旅”的含義。

(2) 能力目標

找出文中集中描寫環境的句子,體味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人物心理刻畫的作用。

(孤獨是每個人每個時候都會有的一種心理感受,處理好它對人性格的培養至關重要。特別對正 處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學生來説尤為重要。所以我將)

(3)情感目標

理解孤獨是成長曆程中的催化劑,學會在孤獨的旅途中磨練自己堅強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獨就是自我內心學會承受。

最後是教學重難點

本篇課文的題目為孤獨之旅,對題目的解讀直接關係到文章的行為脈絡和主旨體現,所以我將重點設計為,理解“孤獨之旅”的重要內涵。

難點:品味環境描寫對主人公性格刻畫的所起的作用。

第二説教法

根據對學情的分析和本課屬於自讀課文的實際情況,我將採用 學案導讀法 情境導入法 點撥指導法 延伸拓展法 當然學案導讀法是放在上課前的預習階段,使學生通過學案掃清文章的生字詞障礙並閲讀助學資料,為課堂上走進這篇課文做好準備。

配樂播放幻燈片的情境導入,使學生在低沉而略帶激昂的氛圍中,萌發探索這段孤獨之旅的好奇心,為走進課文奠定基調。

點撥引導學生速讀和精讀課文,總結出本文的行文脈絡,分析全文重點語段。

最後再結合學生切身的成長經驗延伸出關於孤獨的觀點,引導學生領悟主旨。

第三説學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將引導學生採用

勾畫圈點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討論法來學習本篇課文,旨在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活潑的課堂。

第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的全方位展現。我主要設置了以下五步

(1) 創設情景,感受“孤獨”

這是樹的孤獨,茫茫的天地間成就了它的堅強與偉岸、屹立和滄桑;這是水的孤獨,斑駁的土地成就了它的川流不息、綿延悠長,這是山的孤獨,繚繞的雲海成就了它的聳立與突兀,巍峨與堅韌;這是小巷的孤獨,遠離了喧譁的現代都市成就了她的厚重和古韻:這是貝多芬在失去聽力的孤獨中仍然追求音樂的堅定地眼神,這是史鐵生在飽受內心的孤獨之後重新振作的會心的微笑。這些都是關於孤獨的例子,但也是生命歷程中跨越孤獨,彰顯堅強的例子,究竟孤獨以怎樣一種神奇的力量磨礪出了人的堅強,人的成長。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跟着曹文軒文字踏上他為我們描繪的孤獨之旅,去體會那種孤獨,那種心靈的成長。

通過這樣的導語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激發學生探索孤獨之旅的好奇心,為進入課文奠定基礎。

(2) 速讀課文, 整體感知

小説注重的是對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環節要求學生速讀課文,在讀的同時,拿起手中的筆,劃出以下問題的提示詞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問題

(1)速讀課文,抓住文章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四個因素,總結出本篇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2) 在放鴨的過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經過了怎樣的變化?

(3)“孤獨之旅”的含義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是由淺入深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旨在讓同學認識到這篇小説寫了杜小康因故失學,被迫與父親離家前往蘆葦蕩放鴨的經歷。其中開端是失學離家→發展是孤獨行程→高潮是風雨尋鴨→最後也就是結局少年長大 。第二個問題是在此基礎之上,發掘關於杜小康心理變化過程。由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後──感受孤獨;時間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風雨後──堅強。思路很清楚,正體現旅本身就是一個過程的意思,講到這裏第三個問題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個兩個問題正是孤獨之旅的兩層含義。這樣設計問題,跳躍性不會太強,使學生感覺不會太突兀。

通過速讀課文,學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脈絡,到此我們也完成了知識目標。

(3) 精讀課文,重點分析

精讀並不與速讀矛盾,這裏面的精讀主要是精讀重點語段,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找出文中這些精讀段落,並分析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讀又分兩步走,第一步精讀集中描寫環境的段子,例這是關於鴨羣的兩個句子,對鴨子的叫聲的描寫和鴨羣對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剛離家的茫然恐懼的體現。“鴨的叫聲”其實把杜小康帶到了和學校不同的生活環境,不是同學們的戲耍,吵鬧,不是朗朗的讀書聲,而應該是一個和這個十幾歲的孩子生活極不相稱的放鴨活動,這是杜小康生活環境的變化。 這是關於蘆蕩的描寫,綠色的浪潮給人的壓抑以及那種逃也逃不出的感覺就是杜小康在到達蘆蕩後的害怕與膽怯的反應。。渺遠的蘆葦蕩靜得有些怕人,這讓一下子離開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觸頗深,綠色帶來的生機勃勃更反襯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這是關於暴風雨的描寫,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狂風暴雨中一個少年為了生計早將以前的茫然,膽怯褪去,無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納了眼前的一切,漸漸的成長為一個小男子漢了。

第二步精讀關於細節描寫的句子,尤其是對鴨羣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寫。這是通過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所看到的,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時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為這是杜小康第一次離家,他對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鴨羣劃出的如此細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蕩起層層漣漪。

這裏的環境和細節描寫都反應出了杜小康各個階段的心路歷程。到此我們完成了能力目標

(4) 延伸拓展 總結主旨

在以上環節的基礎之上,學生對文章的行文脈絡和重點語段做了分析,此時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你第一次獨自在家的時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離的時候,你第一次來到一個陌生地方的時候,或許會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懼,但是不久之後,對孤獨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長,是敢於接受的坦然和鎮定。此時在引入紀伯倫及本文作者曹文軒有關孤獨的看法。以此來引導學生領悟“孤獨是成長中一道美麗而殘酷的題目。”的主旨。到此情感目標也得以完成。

第五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使學生迅速的抓住課文要點和文章的結構脈絡。秉持着這種理念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孤獨之旅這篇課文是由杜小康的放鴨經歷和杜小康的心路歷程所構成的,而這個旅途的延伸正是由杜小康出發時的茫然、到達的恐懼、安頓之後的孤獨直至暴雨之後的成長所構成,橫縱座標軸和不斷攀升的階梯線,正是人生座標中成長曆程的綿延。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介紹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敍述鈉的活潑性後,再根據性質介紹鈉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製法,最後介紹鈉的用途。教材內容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本節重點討論鈉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從現象入手,去分析鈉的活潑性,為此,教材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然後解釋現象,作出結論。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瞭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質,瞭解鈉的保存、存在和用途。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對比等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初步學會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有關方法;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分析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3)德育目標

重視實驗的規範操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增強環保意識;認識事物的現象與本質,讓學生建立實事求是的良好科學觀念。

3、重點、難點

(1)重點是鈉的化學性質,尤其是鈉與水反應。

(2)難點是探究性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尤其是鈉與水反應的探究學習。

二、説教法

本節課教學主要體現“學教並重”的教學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同時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採用目標教學模式,運用講授、引導、探索、實物展示、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的教學方法。

三、説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1、引導學生掌握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

2、強化學生實驗的基本操作

3、幫助學生抓住關鍵,掌握重點。

四、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演示“滴水生火”的實驗,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把“水火不相融”與“滴水生火”形成強烈反差,然後提問:俗語説:“水火不相容”,為什麼剛才的實驗中卻用水點着了火呢?並告訴學生那是鈉的功勞。使學生迅速進入濃厚的化學氛圍,激發起學習金屬鈉性質的慾望。

(二)、自主實驗,觀察現象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有三個學生分組實驗探究:

1、觀察鈉表面的顏色以及表面顏色的變化。

2、將金屬鈉加熱,觀察實驗現象。

3、將鈉投入水中觀察現象。

同時,為體現環保意識,將鈉和氯氣的反應用錄像的形式展現。通過這些實驗,由幾位學生敍述實驗現象,並説明原因。其他學生補充。

(三)、由表及裏,學以致用

通過學習鈉的化學性質,讓學生分析鈉在反應中的化學價變化,得出鈉在反應中得失電子的情況。並讓學生用剛學的知識解釋鈉為什麼要保存在煤油中,着火的鈉能不能用水來撲滅。同時解釋“滴水生火”的原因。最後介紹鈉的存在形式、工業製法和鈉的用途。

(四)、突顯重點,突破難點

①首先是學生親自操作鈉與水在燒杯中的反應,這樣體現實驗真實性,可靠性。使學生在親身觀察實驗現象,描述實驗現象,分享和體驗實驗成功的喜悦。

②其次 ,改進實驗裝置,驗證產物

鈉與水反應是本節重點和難點,需用多種形式、多角度對該反應進行分析。

五、板書展示

金屬鈉的性質及應用

一、鈉的物理性質

銀白色 質軟 熔點低 ρ水>ρNa>ρ煤油

二、化學性質

1、與氧氣反應 點燃

常温:4Na+O2 = 2Na2O 加熱:2Na+O2 == Na2O2

2、與氯氣反應

2Na+Cl2 = 2NaCl

3、與水反應

2Na+2H2O = 2NaOH+H2

三、應用

700℃~800℃

TiCl4 + 4Na ===== Ti + 4NaCl

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省編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第一、二冊對記敍文作了詳盡介紹,通過一、二冊學習學生對記敍文有一定掌握,有必要讓學生深入學習記敍文的其他樣式。散文作為必須掌握的重要記敍文樣式,第三冊開始安排散文學習單元,如這一課所在的第六單元“散文中的記敍和描寫”。對初中學生來説,這一課將是第一篇真正當作散文分析的課文,學習這一課會有一定難度,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適當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散文的興趣。

散文在體裁上屬於記敍文,對學生而言這一課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學生對記敍文的中心、順序、詳略已有初步的瞭解。陌生是指散文這種記敍文樣式是第一次學習,對散文特點、包含意藴、寫作技法較生疏。故而課文處理上應該多啟發學生將記敍文的學法遷移到散文上來。

2、教學內容

本課共包括兩篇文章,《小院》和《小鎮》,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小院》,第二課時學習《小鎮》以及兩文的比較。這是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小院》。

3、教學目的

①掌握“星羅棋佈、招徠、醇厚、笑靨、馥郁、突兀”等詞的音義,並會運用。

②瞭解散文一般特點,初步學會分析散文中記敍和描寫的特點及其作用。

③感受改革開放給祖國帶來的可喜變化及新時期和諧、温馨美好的人際關係。

4、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散文是記敍文樣式中重要的一種,其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結構自由,從頭到尾貫穿作者的情感於片段的記敍和描寫中,散文中記敍和描寫的分析理解決定了你對文章的掌握與否。因此這一課的難重點是通過對散文中記敍和描寫地分析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突破難、重點其關鍵是仔細體味散文形式的自由,內在意藴獨一,和語言的生動形象性。

二、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首先採用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美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啟發疑問:文中作者醉在哪裏?最後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啟發學生理解本文的文眼“醉”。

2、採用投影、錄音等電教手段,豐富了教學手段,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採用卡片教學法學習字詞,引導學生學會做字詞積累卡片。

三、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語言欣賞能力,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掌握生字詞,課堂中通過朗讀進一步鞏固。

2、對於散文重要的是讓學生把握它的“神”,散的結構如果讓學生像無頭蒼蠅樣亂竄,且過必然不理想。所以這一篇文章讓學生通過找“文眼”的方法,把握全文的“神”,整體在“神”這根線下串聯行文。通過本文學習,使學生把握這種學散文的最基本方法,並初步能遷移到課外。

四、教學程序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小院》,掃除生字詞障礙,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瞭解,解決字詞關,帶着學生自己對課文的瞭解和疑問,進入課堂學習,將對課堂效果起到較大影響,符合教育學上的主動學習原則和學問質疑的學習方法。

(二)導入新課

好的景色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一節課我們將隨着作者陽關一起進入五台山下這普通的農家旅舍,去體驗翠綠擁抱中普通小院,給我們帶來的清新、自然、温馨、熱誠。板書課題作者:《小院》陽關

設計意圖:導語設計成情景式,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設定的情景,讓學生入景,由景入情,引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與求知慾,調動學習積極性,進入積極地學習狀態。

(三)預習檢查

學生分組朗讀課文,一二大組朗讀(2-4自然段),三四大組朗讀(5-8段),全班齊讀第1、9自然段,教師隨機指點學生有關本課的字詞音義,出示卡片提問解答。需要注意的幾個字詞重點提示:星羅棋佈、招徠(láī)、醇(chǘn)厚、笑靨(yè)、馥(fù)鬱、突兀等。

設計意圖:這一步朗讀有兩個目的,一是為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落實教學目標中的字詞教學要求,掃除字詞障礙。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為後面文章意藴理解分析打下基礎。卡片解答有利於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

(四)分析課文

1、聽課文錄音,思考課文內容,用文中的詞語試給這篇文章加一個副標題:

從給這篇文章加一個副標題這一問,正式進入本文學習的主體部分。學生填副標題的答案可能會有多種,教師要針對學生回答,逐步引導學生到“花映香薰”的小院上來。“花映香薰”的小院到底有多大?明確:小,們被擠到西南角。出示幻燈,小院之門和小院之老主人夫婦。板書:“花映香薰”的小院。

設計意圖:錄音的示範,往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加專注閲讀課文,特別是這樣一片美文。由於散文的形式上很散,學生容易在學習時不知所云,故而設計上根據散文特點,放開形式,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整體印象。“的小院”這一設計較好的起到整體感知效果,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2、齊讀最後一段,思考在這“花映香薰”的小院人家,作者不禁油然而生怎麼感受?明確:醉意,這便是本文文眼,即解釋文章中心的關鍵所在。板書:醉在,與上文“花映香薰”的小院相聯。

設計意圖:給文章加一個副標題,起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效果,啟發學生理解作者的感受是為了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文言——醉,本課課堂將以“醉”為線索,逐步引導學生進入“小院”。從另一個角度講這樣設計是為了由簡單的問題慢慢導出本深層次的內容,符合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

3、那麼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醉在這“花映香薰”的小院呢?文中那些句段可以看出來呢?

⑴課文1-4自然段寫了我傍晚投宿台懷鎮普通的農家旅舍,寫我醉在農家小院的“信賴”。“小大嫂”給我的印象是值得信賴。(亮亮的眼神,甜甜的笑靨)老夫婦給我的感覺是如在自己家(同樣的笑)。此時,我雖是初到小院,卻已有一點點得醉意,可以説我一醉在這小院人家的信賴,在這小院可以無拘無束的像在自己家裏一樣。齊讀這一段,體會濃濃的鄉情,值得信賴的醉意。板書:醉在信賴。

設計意圖:根據認識論原理,人的認識是一步一步深入的,所以我們教學中也要符合作者的逐步認識的過程。小院給作者第一感覺就不錯,文中用了“信賴”這詞,在作者敍述我們可以感受濃濃的鄉情,教師的任務便是引導學生髮現這濃濃的鄉情。

⑵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思考這一段描寫了我醉哪裏呢?

醉在清晨小院之清新空氣。

清晨的小院空氣格外清純,花香馥郁,讓人神清氣爽,讓我們大家也一起來體會着清晨的清新:閉眼,清新的空氣中飄來陣陣馥郁的花香,令人精神一振,不覺得令人醉了。開眼眼前竟是滿院的鮮花,排行整齊,錯落有致,勃勃生機。在仔細一看花盆,原來都是由遊客拋棄得的廢物整治而成,別有一番雅趣。我們可看出小院主人的精神也如這滿院清新香氣,令人讚歎。出示幻燈:五台山清晨。板書:醉在清新空氣。

設計意圖:古人一向提倡即景入情,今人也認為設置合理的情景,引導學生深入其中,如身臨其境,其教育效果將是不可言喻的。《小院》中這一段清晨景物的描寫很生動、很有情趣,值得品嚐,所以我採用的設置情景的方法,讓學生在意識上進入校園,體會小院之美。當然真正最好的方法是帶領學生進入這樣的小院人家,教學很難實現,只要退其次而求之。

⑶我正在欣賞着小院花景的時候,小院主人“小大嫂”在做什麼?她對年輕人碰破玻璃持何態度?從課文6-7自然段可以看出“小大嫂”怎麼樣的品質?

明確答案:深夜燒茶,早起大掃,沒有怨言,理解他人,反映了她勤勞、善良和寬容、理解他人的品質。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理解,如同世外桃源般純樸善良,令作者深為陶醉,多麼温馨,多麼和諧。我醉在小院人家的寬容與理解,滿屋的温馨之情。板書:醉在寬容與理解。

設計意圖:最珍貴的不外乎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温馨,所以讓學生體會這種温馨至為重要。課文寫作上符合了由景及人的寫法,滿院花香令人油然而生醉意,小院主人的寬容與理解更令人發醉,教學上我側重由景及人,側重上下文的聯繫,引導學生明白景美而人更美,為下文的情景交融昇華打下基礎。

⑷課文8自然段我醉在哪裏?

明確:醉在黛螺頂美景,醉在小院之景,更醉在小院人所藴含的品性情懷。

深情齊讀這一段。正當我人景共醉的時候,抬眼望黛螺頂景色宜人,回望小院綠瑩瑩、藍汪汪,此時我達到了情景人共醉的境界。黛螺頂,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為五台山著名景點,出示幻燈:氣衝黛螺頂。再一次飽含深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情景人共醉的境界。板書:醉在眼前美景。

設計意圖:語文教育學原理認為教育者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各官能參與課堂學習,其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語言的優美和含義的深刻。此處作者情感上是達到情景人共醉的境界,有感情的朗讀對學生獲得這種境界體驗會較大的幫助。

3、所以我們説作者是醉在“花映香薰”的小院,醉在的小院的人與人之間“温馨”。講到這裏老師也不覺油然而生醉意了。板書:醉在其中。

(五)課堂小結

《小院》作者敍述了自己傍晚投宿普通農家旅社,深深的沉醉在“花映香薰”的小院,醉在初到小院的“信賴”,醉在小院清晨清新的空氣,醉在“小大嫂”的寬容與理解,醉在眼前的美景,醉在其中,讚頌了改革開放後山區小院的濃濃鄉情和人與人之間的温馨和諧。

設計意圖:本部分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教學內容,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中心。

(六)課後作業

1、課外學習材料《小院小記》。

2、細讀課文,再一次體會小院濃郁的温馨醉意,抄寫課文重要詞語。

3、預習《小鎮》

設計意圖:知識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運用,為了遷移到課外,這符合教育學中“舉一反三”的原則,故而我安排一篇也寫小院的課外散文供學生自學,以鞏固課堂所學。細讀課文抄寫詞語則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的書面表達能力。預習《小鎮》是為下一課時打下基礎。

五、課後説明

板書是隨着課堂進行而逐步添加的。課件過於粗糙,有待提高。教學過程是瞬息萬變的,有死的教材、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説課稿所能預料的。

茶山中學黃朝亮

附板書

小院

陽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nqz9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