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分數除法解決問題説課設計與反思

分數除法解決問題説課設計與反思

教材分析:

分數除法解決問題説課設計與反思

《分數除法解決問題》這節課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37、38頁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的知識領域。是在學生已掌握分數除法的意義,分數乘法應用題以及分數乘、除法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中的例1以人體生理常識為內容載體,引導學生找出等量關係,培養學生列方程解答比較簡單的分數除法應用題的能力,也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廣度,為今後用方程解答更復雜的應用題奠定基礎,因此這部分知識在整個知識領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為了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數量關係,教材分別畫出了線段圖。其中小明的體重與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可以在一條線段上表示,也比較容易理解;爸爸的體重與小明的體重,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數量之間的關係,理解難度稍大一些,需要畫出兩條線段加以表示。從中不難看出,教材在一道題裏設置兩個問題,並非簡單重複,而是由易到難地提示這類數量關係的兩種情況。用同一個問題情境把它們串聯起來,比較自然,便於教學的展開與學生的理解。第38頁的“做一做”,安排了一道與例1相仿的習題,同樣包含涉及數量關係兩種情況的兩個問題,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容易理解。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在第二單元“分數乘法”解決問題中,已經學會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做乘法”。但小學生只具備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本單元“分數除法”解決問題,如果用算術方法解題的話,需要逆向思考,即從“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角度去理解數量關係和算理。用方程解,只要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順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關係並列出方程。所以教材中只給出了用方程解題的全過程,打破了老教材中“單位1”已知做乘法,單位“1”未知做除法的教學模式,對分數除法的教學更加突出用方程解,把新知轉化成舊知,起到了化難為易的作用,這是學生認知上的一個飛躍,這對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鑑於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提高列方程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通過對比,發現“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實際問題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有關數學信息予以選擇、加工,進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重難點:

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找到等量關係,正確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準備:課件、尺子、紙黑板

教學過程:

一、複習輔墊,引入新課

1、找出下面各題的單位“1”,並寫出等量關係。

(1)男生人數佔女生人數的10/11 。

(2)已經行了的路程是全程的3/8 。

(指名口答,師同時出示課件)

2、爸爸體重75kg,小明的體重是爸爸的7/15

(1)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約佔小明體重的4/5,小明體內有多少千克的水分?

①學生獨立完成,寫出等量關係,並列式解答,師巡視。

②反饋:指名口頭彙報,師板書解答過程。

3、小結:剛才我們做的幾道題目,就是第二單元學的用分數乘法解決問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做乘法”。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繼續學習有關“解決問題”的知識。(揭題板書)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體內含量最好多的物質是什麼嗎?(水)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水是構成我們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那我們體內的水分佔體重的幾分之幾嗎?老師查到了一些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出示)

2、分析:從醫生的話中,她告訴了我們哪些數量關係呢?(指名説,師板書:成人體重×2/3 =成人體內水分的質量,兒童體重×4/5=兒童體內水分的質量)觀察一下,這兩個數量關係和剛才做的2道複習題,你發現了什麼相同的地方?(複習題中求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用到了第2個數量關係:兒童體重× 4/5 =兒童體內水分的質量)

思考:(1)小明的這句話中有幾個條件?如果要求“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應該選擇“我體內有28kg水分”與“我的體重是爸爸的7/15 ”這兩個條件中的哪一個呢?為什麼?(應先第一個條件,因為第二個條件中,爸爸的體重還是個未知數。)

(2)現在已經知道了小明體內有28kg的水分,要求小明的體重,還要用到醫生説到的哪個數量關係呢?(指名答:兒童體內的水分佔體重的4/5 。)

(3)指名説出完整的數學問題,師出示紙黑板:“小明體內有28kg的水分,兒童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4/5,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接着,全班齊讀。

(4)條件已經找到了,我們一起來畫圖分析一下。(指名説,師生共同完成線段圖)接着指導學生看圖。(小明的體重是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是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也就是4/5,而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是28kg,是個已知條件,這道題要求的是小明的體,打一個問號“?”。)

(5)引導學生看圖,説出等量關係:兒童的體重×4/5 =兒童體內水分的重量(板書),然後代入數據,就會發現兒童的體重是未知數。觀察數量關係,引導學生思考:兒童的體重是未知數,我們該用什麼方法計算呢?(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學生會想到用方程解答。)接着,生獨立列方程解答,師巡視指導

(6)、比較例(1)和複習題2(2),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同桌進行討論交流)

彙報:相同點:數量關係都是一樣的。不同點:這兩道題的已知數和未知數交換了位置,複習題中單位“1”是已知的,例1中單位“1”是未知的。(板書:單位“1”是未知數,用方程解答)

(7)、小結:當單位“1”是未知數時,用方程解題,思路統一,便於理解,等以後我們學習更復雜的應用題,你會發現用方程解題是非常簡便的。

(1)思考:要求爸爸的體重,又要用到哪兩個條件呢?(指名説)然後請學生説出完整的應用題,師出示紙黑板:小明的體重是35千克,小明的體重約佔爸爸的7/15,爸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2)“我的體重是爸爸的7/15”這句話中,是把誰的體重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指名説,師邊畫圖板書)

(3)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接着把圖畫完整。(指名一人上台畫,其他人在本子上畫)

(4)引導學生觀察線段圖,寫出等量關係,並列方程解答。然後指名上台板演,全班講評。

(5)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第一個等量關係:成人的體重×2/3 =成人體內水分的質量,其實是個多餘的條件,解決這2題時根本用不上。但是你可以根據這個條件,提出什麼問題呢?(成人體內水分的質量是多少千克?)接着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指名口答,師板書。

三、聯繫實際,鞏固提高

1、完成第38頁的“做一做”。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2)指名利用展台彙報,重點説説兩題的數量關係及畫圖時應注意什麼?接着全班評價。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穫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指名説)

教師小結:做應用題時,分析數量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解答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藉助線段圖來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單位“1”是未知數,可以用方程來解答。

教學反思

《分數除法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也是本冊的重點、難點。也是整個小學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為了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感受學習樂趣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複習環節,我出了2道練習題,第1題先讓學生找單位“1”,再寫出數量關係。第2題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體重與體內水分質量的應用題,寫出數量關係後,再殘解答。以此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

二、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教學中,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讓學生通讀題目、細讀題目,圈出題目中的重要詞句,理解題意。畫出線段圖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繫,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找到數量關係。

教學中,我力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和教師分析講解相結合。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畢竟是初學者,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種水平的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學的層次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的講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識,可以為學生節約許多時間,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師的主導地位。

三、注重新舊知識聯繫,讓學生感到新知不新

在分析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2次將複習題與例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例1與複習題的數量關係是一樣的,只是這兩道題的已知數和未知數交換了位置,複習題中單位“1”是已知的,例1中單位“1”是未知的。而通過畫圖分析,寫出數量關係,代入,學生髮現單位“1”是未知數,就可以用以前學過的方程來解答,思路統一,學生理解起來非常簡單,不會覺得做應用題很難。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的一些個性化的思維成果,我們應當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鼓勵他們將思路説給大家聽。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學生的個性特徵得到了充分展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yv0e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