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化學説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關於化學説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化學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化學説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化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及其作用

説課內容:人教版必修①《引言》第一課時。

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化學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影響,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引言(也稱前言、序言或概述),學術論著的開頭部分,一般説明全書的主旨和內容等。引言課即第一節課,不要求學生掌握多少知識,旨在為學生打開學習化學知識的大門,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一節成功的引言課將對學生的終身學習產生積極而持久的影響,引言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叩開高中化學殿堂的大門,奏響學生化學知識的樂章,精心設計了以“大話西遊“為主題的入學第一節課。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認識實驗是研究化學的重要手段;

②瞭解化學研究的目的與學習化學的方法;

③認識co2、H2o既可以滅火也可以生火。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觀看影像視頻、閲讀相關資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②通過教師講解、課堂討論使學生領悟學習化學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使學生擺脱愚昧和無知,抵制迷信和偽科學,提高科學素養;

②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難點:領悟化學學習的意義。

二、學法分析

學生經過初三一年化學課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認識化學問題的能力,也初步瞭解了化學學科基本的學習方法。但是由於學習時間短,普遍缺乏對化學知識的理性與系統認識,學習方法往往也不成熟,但都具有好奇、好問等較為原始的學習興趣。引言教學就是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將學生這些原始的動力轉化為持久、穩定的學習動機。並且教學以學生暑假生活為接口,玩中學,學中玩,自然過渡,開展學習,學生容易接受。

三、教法分析

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搜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內容,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使學生產生認同和共鳴。學生對《西遊記》電視劇的喜歡,源於對刺激感知系統的動作畫面與離奇的故事情節有較大興趣,表現出對孫悟空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如何讓學生這種直覺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暫時興趣向持久興趣發展,此時就要有意識加以引導:將神話與現實自然結合,使科學知識走下高高的殿堂,讓英雄人物回到人們中間。

看電視-讀原著-做實驗,大話西遊,用學生熟知又模糊的材料逐漸產生並形成一條清晰的認知線索,把學生一步一步引入化學學科的大門。同時,自然科學人文化,體現了“大教育”的新觀念與新思想,無論學生將來向何方向發展都將終身受益。

四、教學程序

1、切身交流,拉近師生之間距離。

新生入學第一節課師生第一次見面,相互問候後一句“大家暑假都做了些什麼?”像認識了很久的朋友一樣,不經意間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2、看電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播放《西遊記》電視片段:孫悟空騰雲駕霧、上天入水、七十二變,精彩的畫面充分刺激學生的感知系統,在興奮與激動之中拉開序幕。

3、讀原著,培養學生探究慾望。

讓學生朗誦原著片段(“《西遊記》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內容),為後面評西遊打好基礎。板書大話西遊,吊起學生胃口。在驚訝與不解中順利過渡。

4、三評西遊,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一評西遊,談古論今,神話變現實,化學顯實力。

要點簡介:《西遊記》是一部古代神話小説,按現代觀點來看,就是一部科幻小説。它源於對當時的一些自然現象的不解,從而衍生出對生命與生活的一種嚮往:長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風喚雨……如今這些嚮往很多都變成了現實:延年益壽、航天潛水、人工降雨……這些粗看起來是以物理為主體或以生物醫藥為主導的科學,但其核心作用是取決於新型材料與化學物質,而這些新型材料與化學物質都是在化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化學實驗進行合成或研製。

二評西遊,談爐論器,仙丹成毒藥,化學明道理。

要點簡介:最早化學在中國,化學起源於煉丹,煉丹從客觀促進了藥物化學的發展。用現在觀點來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爐就是一個化學反應儀器,煉丹過程就是一個化學反應過程。但煉丹違背了科學道理。通過高温最後得到的物質一定重金屬或是其氧化物,所謂的“丹”非但不能醫治百病,長生不老,反而大多數都是有毒物質。即使是佛祖高僧坐化焚酌所得到的“舍利子”實際上也就是僧者體內的結石。當然,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觀點來嘲笑古人,正是他們的犧牲與嘗試才為我們積下了寶貴的經驗。

由此,順勢提出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啟發思考,揭示出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化學實驗史:

你知道嗎?催動人類迅速進化的因素是什麼?是從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嗎?推動電器工業迅猛發展,通訊技術普及,使人們的生活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元素是什麼?是半導體,是硅!

你知道嗎?返回航天飛船的外體,既耐高温又有高強度還近乎絕熱的材料是什麼嗎?是一種新型合成物質,是陶瓷!

三評西遊,談悟空論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學揭神祕。

要點簡介:由孫悟空到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從影視偶像到現實英雄,航天英雄本身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激勵。英雄起居探祕。通過二氧化碳和水滅火、生火現場實驗,使學生思維上有銜接,同時認知上有衝突。

附:課堂實錄(片斷):

[老師]進一步引問:你們還知道嗎?我國現代的孫悟空——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等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樣?太空艙內的氧氣怎樣補充?產生的二氧化碳怎樣處理?

[學生]異口同聲:帶氧氣瓶,……

[老師]引導思考:壓縮的氧氣需要很笨重的鋼瓶存放,無疑會增加飛船的重量,能否有其它的方法呢?

[學生]交頭接耳,欲言不語。

[老師]轉移話題:我們先看一個實驗!

(先簡要介紹講台上放置的水與二氧化碳,隨即在放有砂子的兩個燒杯中分別點燃一團棉花)提出問題:怎樣將火滅熄?

[學生]胸有成竹:加水!加二氧化碳!

[老師]分別在兩個燒杯中倒入水與二氧化碳,火熄滅。

[學生]興奮、滿足。

[老師](舉出一個試劑瓶)介紹:我這裏有一種黃色物質,請大家看:

[老師]演示:取出少量黃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發皿中,用滴管滴水。

[學生]當看到棉花起火燃燒時,不解,起鬨。

[老師]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黃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學生]開始屏住呼吸,當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燒時,驚訝,喊叫。

[老師](稍停頓)提問:這兩個現象説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熱烈:反應,放熱,有氧氣生成,達到棉花的着火點,……

[老師]鼓勵並引深:同學們都説得很

對。那麼,是什麼反應生成o2的呢?

[學生]齊答:有水,二氧化碳!

[老師]肯定並深入:對!這就解決了我們宇航員的呼吸問題。這種黃色粉末叫過氧化鈉。

多媒體展示並講解原理:

在初中,同學們已經知道:營養終端的能量物質是葡萄糖。反應產生了氧氣又吸收了二氧化碳,既解決了呼吸問題又消除了污染。這樣,使學生體驗了化學的神密色彩,又使學生的化學知識得以擴充。引導觀察氧氣的消耗與來源,揭開太空起居的神祕面紗、欣賞平衡的美妙。

5、迴歸教材,介紹化學學習方法。

迴歸教材,強化高中化學學科特點;介紹高中化學課程結構;介紹我校化學學習六字學習法——記憶、理解、聯繫。記憶是基礎,理解是關鍵,聯繫是目的。聯繫就是要養成一個隨時將身邊所發生的一些現象與自己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思考的習慣。學以致用,用以促學,詮釋了科學學習與科學發展的真諦,符合新課程理念。

6、佈置作業,釋放學生蓬勃激情。

故事得以延伸,思維得以發展,興趣得以提升,作業釋放激情。

指導學生自學引言,結合本節課所學寫一則體會:如神奇的化學,我眼中的化學等,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以上六個環節以評西遊、論英雄為核心,通過三評西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整堂課表面在與學生大話西遊、崇拜英雄,實則無時不在滲透化學學習的意義,一明一暗,張揚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達到了觸動與震撼學生心靈的效果。

五、板書設計

板書動態生成,附其中一個班最終呈現結果:

六、教學反思

1、教師的引領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與體現主要靠老師,而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實施主要還是應該在課堂。帶領學生步入科學的殿堂,這是老師的責任。是帶領學生參觀,還是引領學生髮現,與其説是教學技術,更應該是教學理念的問題。走進教室先調查瞭解學生,從假期學生所喜歡的活動繼續並過渡,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也是最嚮往的航天航空,從神話引入,轉到現實,使學生認識到化學還如此重要!銜接流暢自然,達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產生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靈活處理教材,體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觀。

2、學生的情緒心理產生極大震動。

新課標的理念是以人為本,課程呈現方式是以社會生活背景為線索、以實驗探究為中心,在這一節課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雖然整節課是以老師的講述與演示為主,但學生也有充分的參與,特別是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反應從開始“這是什麼課?”到“激動,似大悟”到最後“興奮,尖叫”,從課堂學生的情緒與變化來看,所有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心靈的觸動、意識的重視、行為的動作。

3、我們的思考:

作為引言課,我們不能單純評價內容是否超綱,學生是否都能完全接受,或者量化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具體知識點來衡量課堂效果,而使學生能產生心靈的碰撞,能形成學習的原動力,誘導或促使學生去自覺學習、主動學習,這才是新課標最核心的理念。當然學生學習的熱情需要繼續維護,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繼續摸索加以鞏固。

化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課選自魯教版八年級全一冊第二單元第二節《自然界中的水》第2課時《天然水的人工淨化》。本課題以水為載體,探討常用淨化水的方法與技能,主要掌握沉澱,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淨水方法。教材處理方法是將課標要求的靜置沉澱,過濾,吸附沉降、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聯繫,突出過濾這個重要的實驗操作技能。同時,過濾又為後續粗鹽的提純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説學情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掌握他們的情況有利於課堂的教學。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具有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但對於實驗的規範操作以及實驗現象觀察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和提高。沉澱、過濾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地體會和學習分離混合物的方法,這也為以後系統學習混合物的分離提供了知識準備,為學生更地掌握混合物分離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因此本課的學習具有重大意義。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説出沉澱,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淨化方法;掌握過濾的實驗操作。

2.通過練習過濾的實驗操作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悦,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沉澱,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淨水方法;過濾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

【難點】

過濾實驗的操作。

確定這樣的重難點,是我在對教材瞭解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並充分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

五、説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重點,教學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將採用啟發誘導的方式,通過創設情境,讓同學們感受新知,鞏固新知,在學法方面,我將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方式展開自主學習。

六、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來重點説一下我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採用創設情境法:上課伊始,首先我將引入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讓大家思考如何幫助魯濱遜把黃泥水轉變為可飲用的水,從而引出本課主題。這樣設計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化學、發現化學,培養學科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導入之後就是新課講授環節,這一環節我會以四個水淨化的方法展開。

首先是吸附沉降。我將採用提問和演示的方法展開,首先通過“如何除去像泥沙這種不溶性的雜質呢?”、“用靜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雜質嗎?”這樣的問題串引起學生思考,隨後展示明礬淨水的過程,使學生通過直觀演示更好的掌握明礬的作用。

之後是過濾。過濾是初中化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實驗操作,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有過濾的作用以及過濾操作。我會先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意識到過濾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溶性雜質,接着演示完整的過濾操作,包括濾紙的折法、裝置的組裝、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隨後請學生總結演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項,經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過濾操作的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一貼二低三靠”的重要性,我會組織學生以化學小組的形式對黃泥水進行過濾操作,實驗同時教師注意巡迴指導。實驗結束後,小組之間相互展示實驗成果。濾液不澄清的小組注意總結原因。從而完成對於過濾操作的講解。

接下來是活性炭吸附。我會讓學生觀察濾液和純淨水,看看有什麼區別,接着將活性炭包放入略帶顏色的濾液中,充分攪拌後靜置。觀察燒杯中的液體變化。進而在PPT上展示關於活性炭吸附異味和色素的資料,請同桌之間相互探討活性炭淨水的主要原理。

最後是蒸餾。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用滴管滴取上述燒杯中的清液,滴在潔淨的玻璃片上,置於酒精燈上慢慢加熱,至水分消失觀察現象。再將活性炭吸附後的濾液加熱煮沸,使水蒸氣冷凝在燒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燈上慢慢加熱到水分消失。觀察玻璃片上發生的現象。通過實驗證明通過蒸餾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雜質。

經過以上過程便完成了對於水淨化方法的學習,學生掌握了沉澱,過濾,吸附,蒸餾等淨水方法。之所以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過濾操作,是為了讓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步驟、實驗裝置、操作方法等有總體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升

新課講授後就是鞏固提升環節,我會提問學生過濾後濾液仍然渾濁的原因有哪些?最後師生總結得出正確答案,達到深化過濾操作等相關知識的目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由學生總結課堂內容。最後佈置作業:課後查閲資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壺的底部的水垢是什麼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後的水有什麼區別?下節課交流討論。

化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初中學習金屬的置換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順序、鎂等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鈉、鋁等活潑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掌握越活潑的金屬越易與氧氣反應的規律。

二、教學對象分析

1.在初三階段學習了一年的化學知識,對金屬的活動順序、金屬與氧氣的反應有了初步的瞭解,懂得通過金屬是否能發生置換反應來判斷金屬的活動順序。

2、能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在"通過實驗探究獲得關於物質知識"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閲讀課本中的圖片、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和加深初中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知識和規律

2、通過觀察瞭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其保存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能力,掌握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

3、通過實驗瞭解活潑金屬鈉、鋁與氧氣的`反應,歸納出活潑金屬易與氧氣發生反應的知識,瞭解金屬氧化膜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習慣用化學的視角去觀察身邊的物質和發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況下,通過對比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難易、劇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屬活動順序的思維方法

5、通過實驗進一步熟悉和規範藥品的取用、酒精燈的使用等基本實驗技能

四、教學策略

1.舉例身邊的金屬材料和回顧初三化學知識,引入新課,通過對比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引出"鈉與氧氣怎樣反應"的問題。

2.以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索鈉的物理性質、鈉在空氣中存放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實驗鈉與空氣中的氧氣的反應,並分析其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產物;通過鋁在空氣中加熱的現象分析得出金屬氧化膜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3.通過四幅金屬與氧氣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圖片,結合金屬活動順序表,歸納出金屬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劇烈程度有關

通過圖表歸納出鈉、鋁、鐵、銅與氧氣反應的有關知識,使知識系統化。

五、教學過程

在實驗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屬製成的,在家裏呢?

水龍頭、鐵凳、鐵窗筐,鐵架台……

大多數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態形式存在,説明大多數金屬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今天我們再來進一步學習有關金屬的化學性質。

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

根據書本圖片,回顧初中階段學習過的反應,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

這些反應都表現了金屬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金屬與鹽反應 金屬與酸反應 金屬與氧氣反應

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的圖片。

是否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都需要加熱呢?

今天我們來認識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1、鈉與氧氣的反應

分組 ①觀察存放在試劑瓶中的金屬鈉

②把金屬鈉從試劑瓶中取出觀察其物理性質、表面的氧化膜。

金屬鈉的物理性質與存放方法。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體

金屬鈉放在空氣中易被氧化,那麼對金屬鈉進行加熱又將如何?

鈉的燃燒。

描述實驗現象

生成物是氧化鈉嗎?

不是,生成物呈淺黃色,而氧化鈉是白色固體

鈉在空氣中燃燒,生成鈉的另一種氧化物---過氧化鈉(淡黃色固體)

2Na + O2 Δ Na2O2

淡黃色固體

過氧化鈉的特殊用途-----潛水艇供氧劑。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中的氧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學生寫出鈉在不同條件下與氧氣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分析氧化劑、還原劑)

初中我們學習過鋁在氧氣中的燃燒,若鋁在空氣中加熱,又有什麼現象呢?

2、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用坩堝鉗鉗住一塊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逐漸熔化,失去光澤,但不滴落

鋁的熔點為665℃,氧化鋁的熔點為20xx℃,鋁表面的緻密氧化膜包在鋁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態鋁不會落下。

如果我們去掉氧化膜再加熱,有什麼現象呢?

用坩堝鉗鉗住一塊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熔化的鋁仍不滴落

磨去氧化膜的鋁片在空氣中很快又形成一層新的氧化膜

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緻密氧化膜而穩定存在於空氣中

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圖片、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能否看出金屬的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劇烈程度有什麼關係?

可以看出:金屬的活動性越強,與氧氣反應就越易進行(如鈉露置空氣中就氧化);金屬活動性越弱,與氧氣發生反應時反應條件較高(如鐵在空氣中不能被點燃),俗語説"真金不怕火煉"就説明金在加熱條件下不與氧氣反應。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

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

鈉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質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加熱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體 淡黃色固體

小結: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鋁的化學性質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緻密氧化膜而穩定存在於空氣中

鈉、鋁、鐵、銅與氧氣的反應

化學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課題1《水的組成》。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雖然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物質,但是如何從化學的角度認識水,學生還是陌生的。本課題要緊扣教材,從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簡要史實引入並開展,既符合事物的認識規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有利於縮小學生對於化學的距離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水的組成的認識是從水的電解實驗與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分析開始的,在此過程中,直觀的體現了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過程與方法,這種展現方法能夠有效的啟發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

本課題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認識水的組成的基礎上,結合前一單元所學的氧氣的知識,能夠區別並歸納出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對水的分解反應的認識學習,深化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有新物質的生成,但元素種類不變。為今後學習元素的概念,正確書寫化學式打下了基礎。

(二)、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水的電解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2)瞭解氫氣的性質。

(3)瞭解單質與化合物的概念,並學會區分。

2.過程與方法

(1)結合教材,從人類認識水的組成過程中體會科學的探究和思維方法,認識實驗探究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和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對電解水的化學實驗的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保持對生活的化學現象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四)教學難點

對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認識和區分。

(五)教具準備

試管、酒精燈、火柴、小木條、水、電解水裝置。

二、説學生

九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大腦機能顯著發展並趨於成熟,首先他們對化學的興趣逐步由直覺興趣、操作興趣、具有因果關係的興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認知興趣遷移。其次是知識基礎:在生活中學生已經初步的對水的物理性質有所了

解。最後是能力水平:學生已初步具備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備了與人合作、交流、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學好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

三、説教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取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最優組織。

四、説學法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方法有:探究學習法、多種感官協同法、小組討論法、自主學習法。

五、説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獲得的。為此我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講述: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東南部的馬德里斯某一海灣的水域內,發生了一次大火。當時,海上風浪已經接連數日沒有停息了,這天,一陣強大的颶風過後,海面上突

然燃燒起熊熊大火,頗為奇觀,火光照耀四周數十公里。劇烈的火焰竟使海天連成一片,形成半壁紅彤壯觀奇妙的景觀,目擊者無不目瞪口呆。海水為什麼起火?事故發生後,據科學家研究,原來這場大火的原因是時速高達250公里的颶風與海水發生劇烈摩擦,產生的巨大能量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氫氣燃燒。原來這場大火和水的組成關係密切,那麼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水的組成。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設置懸念,引入本課題。

(二)演示實驗 推進新課

1.通過我演示電解水的實驗過程,提問學生觀察到的現象,此時,再引導他們猜想、思考產生的是什麼氣體,接下來通過氣體檢驗來證明產生的氣體是氫氣和氧氣,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使用各種儀器做化學實驗的能力。最後在我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得出實驗結論。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

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加深他們對“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認識和理解。

②鼓勵學生對未知事物進行大膽猜測,調動學生對探究實驗的興趣。

③培養學生學習觀察、總結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2.通過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閲讀第47頁有關氫氣性質

的內容,鼓勵學生歸納總結出氫氣的性質,並加深學生對於氫氣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檢驗純度這一認識,之後再為學生演示氫氣驗純這一過程,接下來引導學生寫出電解水的文字表達式,並嘗試寫出化學式。最後讓學生自由交流討論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在水的電解實驗裏,有新物質生成嗎?水發生了什麼變化?二是在上述這個變化的前後,參與反應的元素種類有無變化?在交流討論後,詢問學生的交流結果,再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總結,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在化學變化中參加反應的元素沒有發生變化”兩個重要結論。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①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主動思考,而不是教師的直接灌輸,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②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介紹氫氣的多種用途:①高能清潔燃料。(可用火箭、宇宙飛船的燃料);②最常見的用途是充填氫氣球和氫氣飛艇;③氫氣跟氧氣反應時放出大量的熱,氫氧焰可達3000℃的高温,用於焊接或切割金屬;④利用氫氣的還原性,可以冶煉重要的金屬。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①拓展學生視野,活潑課堂氣氛;②引導學生放寬眼界,不要拘泥於課本,更多的知識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

化學説課稿 篇5

㈠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初中的《常見的酸——硫酸》基礎之上的,對其物理性質和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是在學習過電離理論及氧化還原知識的基礎之上來進一步認識濃硫酸的性質。硫酸中的硫元素處於最高價,在濃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這就決定了它有別於稀硫酸的性質即它的特性,在特性中的強氧化性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重要性質,硫酸是強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這部分內容,既是重要的基礎知識,又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的編排中體現的五條知識脈絡

⒈知識線:

知識發展線索:酸的通性——稀硫酸的性質——濃硫酸的特殊性——氧化還原反應。

內容深廣度(要點):認識酸的通性--知道稀硫酸的通性--掌握濃硫酸的特性-----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⒉學生認識發展線:

學生的認識發展脈絡:首先從初中化學的有關內容入手,先複習稀硫酸的性質,然後通過活動質疑,為物質的性質的預測提供思路。

⒊問題線:

通過“思考與交流”,應用初中化學知識瞭解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再通過設計閲讀導向性問題提綱引出濃硫酸的化學性質,最後用科學實驗解決問題。

⒋活動線:

學生閲讀課本獲取信息,學生動手實驗,小組討論,教師演示實驗。

⒌情景線:

生活素材--課本素材--科學素材---生活素材。

五條線索間的關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學中,知識線和學生認識發展線確定了教學的目標,問題線、活動線和情景素材線展現了實現目標的途徑。

㈡學情分析:

⒈已知:學生在初中已掌握了硫酸所具有的酸的通性,因而我在本節課中僅以知識回顧的方式提出,使硫酸知識完整化

⒉想知:濃硫酸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有關知識

⒊未知:學生在初中幾乎沒有涉及濃硫酸的強氧化性,因而我認為這是本節課需要用探究的方法重點突破的內容

⒋實驗探知:採取學生做實驗,親身體驗,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強化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概念及區別

㈢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和教學實際,將教學目標細化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通過複習回憶鞏固稀、濃硫酸的共性:酸性;②、探究識記濃硫酸的物理性質;③、通過探究理解掌握濃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強氧化性);④、閲讀自學,通過對硫酸性質的認識明確其用途。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無機物性質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閲讀、查閲、討論和概括有關硫酸的知識,培養學生獲取知識以及信息加工能力;掌握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硫酸的重要用途,認識硫酸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②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合作意識;

③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體驗實驗對認識和研究物質性質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創新的良好品質。

④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

㈣教法與學法:

⒈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自主學習

⒉學習方法: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以下學習的方法

①閲讀:指導學生帶着問題有針對性地閲讀書本,找出重點,歸納整理。

②觀察: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全面科學地觀察事物,獲取有效信息。

③聯想:將硫酸知識與大量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實際應用建立聯繫,實現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有機結合,並完成知識的遷移應用。

④推理:指導學生正確運用氧化還原,電離理論等觀點對實驗現象進行推理分析,由表及裏,揭示反應本質。

⑤對比:通過稀硫酸和濃硫酸在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中表現氧化性粒子的不同,分析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的根本區別;辨析濃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⑥分類:濃硫酸屬於強氧化性酸,掌握分類方法為下節課學習濃消酸打好基礎。

㈤教學流程:

一、温故引新,以例激情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課件投影】:請觀看硫酸的幾幅圖片。

xxxx北京某某大學生用濃硫酸傷害動物園中大黑熊事件

20xx年深圳某女士被濃硫酸毀容。這幾幅圖片中都和硫酸有關,這些事件為什麼和硫酸有關

電視上某台出現的錯誤廣告

【設計意圖】: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熱情。通過這些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展開課題教學。

【簡要實錄】:學生觀看圖片,教師引導,引出課題,並同時帶著疑問來學習,學生學習興趣倍增。

(二)複習舊課,奠定基礎

【思考與交流】初中我們學過習硫酸的化學性質,請同學們思考酸的通性以及稀酸為什麼具有這些性質呢?

【設計意圖】:通過對已經學過的稀硫酸的性質的複習回顧,使學生增強求知慾,學生很想知道濃酸的化學性質,激發了探索知識的慾望,為學習濃硫酸的性質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學生活動】:教室先很安靜,學生認真思考,不一會兒學生自己迅速與前後左右周圍同學開始討論,馬上就有學生要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他學生有的着急補充,學生自己整理出了稀硫酸的五個方面的性質,即酸的通性。這一活動也使我感覺到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的比較牢固。

二、探究實驗,自主學習

設計自主學習導向性信息,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相關內容。

問題1、為什麼實驗室製備氫氣時常用濃硫酸來乾燥?

問題2、濃硫酸滴在紙上或棉布、木條等有機物上有何現象?

問題3、實驗室裏用金屬與酸反應制取氫氣時,往往用稀硫酸或鹽酸,而不用濃硫酸或硝酸,這是為什麼?

問題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讓我們攀越硫的價態的最高山峯去領略它的特別的風光。H2s----s-----so2-------H2so4請根據硫的價態,聯繫氧化還原的相關知識推測濃硫酸的化學性質。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生的主動性,把教學內容設計為若干個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着眼於“引”。啟發學生“探”,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帶着問題來學習。

【學生活動】:學生對於硫酸的知識有一定的基礎,此時求知慾剛被激發起來,所以當我要求看書時,學生很認真的看書,教室一點聲音也沒有,從表情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很想自己在書中找到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動眼,動腦,開始思索,探求,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慾望。怎樣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啟發大膽放手實驗。

【實驗內容】:分組實驗探究一濃硫酸的吸水性

【實驗器材】:燒杯、培養皿、濃硫酸、稀硫酸、熱水

【實驗步驟】:

1、取兩隻乾燥的空燒杯,罩在熱水上,充滿水蒸氣

2、把充滿水蒸氣的燒杯分別倒扣在裝有濃硫酸、稀硫酸的培養皿上觀察現象

【實驗內容】:分組實驗探究二濃硫酸與膽礬

【實驗器材】:培養皿、玻璃棒、藥匙、膽礬、濃硫酸

【實驗步驟】:

1、在培養皿中加入一些膽礬。

2、加入少許濃硫酸,觀察固體和溶液的顏色變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真實驗,感悟:化學從實驗中來,化學離不開實驗。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學生兩人一組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動手整理實驗結論。教師走下講台到學生中間巡迴指導,糾正個別同學的錯誤操作。完成學習任務。

【課件投影】:

問題:

1、生成的灰白色物質是什麼?

2、回憶初中我們學習過膽礬的加熱實驗現象?

【設計意圖】:激疑。回憶對比舊知識,明確內在聯繫,培養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後面濃硫酸強氧化性的學習埋下伏筆,留下懸念。

【簡要實錄1】:學生認真思考,踴躍參與。學生歸納出通常可用濃硫酸乾燥的氣體有:H2、o2,N2、co、co2、cH4、so2、Hcl、c12等。這樣,無序的知識變得有序起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好多同學要求説説自己的觀點。

張國寶同學:因為膽礬失去了結晶水,説明濃硫酸能夠吸收結晶水,濃硫酸具有吸水性。

陳輝同學:膽礬失去了結晶水,説明濃硫酸能夠吸收結晶水,認為應有脱水性。

【簡要實錄2】:學生分成了兩部分,大部分支持張國寶的觀點,小部分支持陳輝的觀點,學生開始強烈的需要知道哪個結論正確。教師相機引導,誰對誰錯,科學才有説服力,繼續實驗,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急於動手操作。【實驗內容】:分組實驗探究三“黑麪包”實驗

【實驗器材】:濃硫酸、水、蔗糖、燒杯、玻璃棒、試劑瓶、膠頭滴管

【實驗步驟】:在200mL燒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幾滴水,攪拌均勻。然後再加入15mL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迅速攪拌,觀察實驗現象

【設計意圖】:親身實驗,以體驗為基礎,培養觀察能力與描述現象的能力。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完成結論,享受求知後的樂趣。

實驗要求:組內合作,注意實驗規則,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活動】: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探究,歸納小結“黑麪包”實驗發生的條件。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稀硫酸、不加水的濃硫酸、加水後再加濃硫酸來進行“黑麪包”對比探究實驗,明確“黑麪包”實驗發生的條件。

【實驗現象】:

1、蔗糖逐漸變黑,體積膨脹,形成疏鬆多孔的海綿狀的物質;

2、有大量氣體冒出;

3、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生成

【學生活動】:

1、吸水性:是指吸收水分或奪取結晶水合物中的結晶水,形成一系列穩定的硫酸水合物,但是被幹燥的物質本質未變。

2、脱水性:是指將有機物中的氫、氧元素的原子按水的組成(2:1)脱去,生成水分子使蔗糖碳化。

【學生疑問】:在“黑麪包”實驗中,為什麼體積會膨脹,形成疏鬆多孔的海綿狀炭,如同一個“黑麪包”,刺激性氣味氣體是什麼?這又體現濃硫酸的什麼性質呢?

【實驗內容】:教師演示實驗探究四銅與濃硫酸的反應

【實驗器材】:酒精燈、試管、試管夾、鐵架台、品紅溶液、銅絲、單孔塞

【實驗步驟】:

1、按教科書上的圖組裝儀器

2、加熱大試管底部

3、觀察現象

【設計意圖】:激活舊知識。激發好奇心。培養觀察能力、敍述能力。

【教師提問】:

1、銅片與濃硫酸能否反應?

2、根據反應現象你認為反應後的生成物是什麼?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並指出氧化劑、還原劑。反應中的濃硫酸表現出什麼性質?

【學生活動】:學生先獨立思考三分鐘,然後同組之間相互交流,展開充分討論。由於同學之間的觀點不一致,組內成員之間、甚至組與組之間都展開了激烈爭論。最後,在老師的鼓勵之下,同學們踴躍發言,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學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徹,思維活躍。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後學生歸納整理出以下內容。

1、加熱能反應。

2、能使品紅溶液褪色,具加熱溶液又呈紅色説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溶液稀釋後呈藍色説明有銅離子生成。

3、高敏同學上黑板寫出化學方程式:cu+2H2so4(濃)cuso4+so2↑+2H2o,銅是還原劑,濃硫酸是氧化劑,濃硫酸既表現出氧化性又體現出了酸性。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討論出:稀硫酸的弱氧化性表現在它電離的H+,而濃硫酸的強氧化性表現在硫酸分子中+6價的硫上。

【學生活動】:化學方程式:cu+2H2so4(濃)cuso4+so2↑+2H2o,銅是還原劑,濃硫酸是氧化劑,濃硫酸既表現出氧化性又體現出了酸性。

【設計意圖】: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的相互討論,是一種多項信息交流,思維相互撞擊的重要模式。特別是在學生之間,語言特點接近,相互討論有利於開闊思路、促進理解增強協作精神。討論中,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要及時做出反饋,調控好討論的方向。

【教師引導】:回憶“黑麪包”的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繼續探索。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前後呼應,加深對濃硫酸的強氧化性的認識。學會辯證的認識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現象和化合價升降理論推理、思考並回答: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將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而本身被還原成二氧化硫,同時有水生成。

【學生活動】:濃硫酸能氧化某些非金屬單質(c、s)

c+2H2so4(濃)co2↑+2so2↑+2H2o

【教師小結】:總結硫酸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掌握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重點理解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三、遷移應用,鞏固提升

【投影展示】:給出探究引新時提出的幾個問題,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完成學習效果評價。

【設計意圖】: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活動】: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在學生中間指導。

【投影展示】:課堂練習,課下研究性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作業思考提升,鞏固所學知識。

化學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大家好!經過仔細地研讀教材、充分地準備分組器材、我對這節課充滿了信心;經過精心授課,今天給大家呈現了一節較為精彩的科學課。現在我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這節課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六課,屬於“物質變化”中“化學變化”的範疇。《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這節課主要通過總結前幾課的知識,歸納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產生的一些現象,幫助學生從現象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因此本課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學生學情

1、學生對於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可以説既熟悉又陌生。説熟悉是前面幾節課的學習中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説陌生是因為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於學生來學,還處於表層的認知狀態,對於從化學變化的現象來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化學變化,還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科學的認識。

2、本學年,我校科學小組的教師在科學教學中,着力於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勇於探索、大膽質疑、團結合作的科學素養,學生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設定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並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繫,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更要使學生獲得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從化學現象出發,推斷物質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我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2.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辯現象與證據的關係,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為“瞭解化學變化伴隨的一般現象”;教學難點設定為“觀察並描述硫酸銅溶液和鐵的變化,尋找證據判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

四、教學模式及教學過程

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和多元評價”方式,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

結合 “猜想假設-- 實驗驗證---歸納結論--- 拓展提升”的科學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力求以活動組織教學。以學生全面和諧主動發展為中心,着力創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一)教學法

教法:演示法、引導法。

學法:動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歸納總結法。

(二)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分活動激趣、自主探究、對比辨析、拓展延伸四個環節。

1、活動激趣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開展好科學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而著名教師於漪説:“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我們在導入環節設計了一系列圖片,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回顧前幾次試驗,通過組織學生回顧各個實驗裏的現象,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通過質疑“硫酸銅溶液中放入鐵釘,會發生哪些現象?”,激發學生探求真相的好奇心,為接下來的科學探究活動作好鋪墊。

2.自主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活動性和實踐性課程,要讓學生在活動與實踐中學習科學。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們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一是“觀察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二是“硫酸銅溶液與小蘇打混合的變化”,三是“認識化學變化常伴隨的一些現象”。 實驗前我提出問題:“如果把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會發生什麼現象?硫酸銅溶液與小蘇打混合的變化,會發生什麼現象?”,鼓勵學生大膽的進行猜測,做好猜測記錄,並適時用PPT出示實驗要求,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用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實驗前我自主設計了實驗記錄單,引導學生觀察、描述、記錄、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出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把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鑲嵌在親歷親為的探究過程中。

3.對比辨析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要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繫,嘗試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

雖然學生已經瞭解了化學變化伴隨的一些現象,但是當幾種生活中極其相似的物質變化現象出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容易混淆,而且也缺乏用科學的語言解釋的能力。因此我們通過設計相似現象的對比,揭示化學變化的本質。這樣既是對所學知識的檢測,也是將科學探究與生活緊密地結合了起來,相信學生主動探求科學的興趣也會更濃。

4.拓展延伸

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開頭,正如影視劇的序幕一樣,可以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對於幫助學生鞏固和應用所學的知識技能,領會科學的方法,發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

結課時,組織學生觀看“牛奶、顏料和洗潔精發生變化”的視頻,再次激發學生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學生探究熱情再次被點燃,這樣,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延續到了課後,而且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五、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瞭然,清晰易懂。

本節課我們採用了結構式板書,簡單凝練地呈現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可以幫學生更好地梳理知識,鞏固所學內容。

當然,再好的一堂課,也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只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足之處,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標籤: 説課稿 模板 六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7qnm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