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秋聲賦原文、翻譯、賞析4篇

秋聲賦原文、翻譯、賞析4篇

秋聲賦原文、翻譯、賞析1

秋聲賦

作者:歐陽修

朝代:清朝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葱蘢而可悦;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脱。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歎息。

譯文

歐陽先生(歐陽修自稱)夜裏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裏不禁悚然。他一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着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我對童子説:“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説:“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裏沒有人的聲音,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歎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何而來呢(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樣子,它的色調暗淡、煙飛雲收;它的形貌清新明淨、天空高遠、日色明亮;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沒有生氣、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悽悽切切,呼號發生迅猛,不可遏止。綠草濃密豐美,爭相繁茂,樹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樂。然而,一旦秋風吹起,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能折斷枝葉、凋落花草,使樹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種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秋氣)的餘威。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説屬於陰;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徵,在五行上屬於金。這就是常説的天地之嚴凝之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動搖他的精神。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髮(壯年)變得鬢髮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為什麼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麼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歎息。

註釋

歐陽子:作者自稱。方:正在。悚(sǒng)然:驚懼的樣子。初淅瀝以蕭颯:起初是淅淅瀝瀝的細雨帶着蕭颯的風聲。淅瀝,形容輕微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落葉聲等。以,表並列,而。蕭颯,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砰湃:同“澎湃”,波濤洶湧的聲音。鏦鏦(cōng)錚錚:金屬相擊的聲音。銜枚:古時行軍或襲擊敵軍時,讓士兵銜枚以防出聲。枚,形似竹筷,銜於口中,兩端有帶,繫於脖上。明河:天河。秋之為狀:秋天所表現出來的意氣容貌。狀,情狀,指下文所説的“其色”、“其容”、“其氣”、“其意”。慘淡:黯然無色。煙霏:煙氣濃重。霏,散揚。雲斂:雲霧密聚。斂,收,聚。日晶:日光明亮。晶,亮。慄冽:寒冷。砭(biān):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裏引用為刺的意思。綠縟:碧綠繁茂。一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一氣”運行的結果。餘烈:餘威。刑官:執掌刑獄的官。《周禮》把官職與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稱為六官。秋天肅殺萬物,所以司寇為秋官,執掌刑法,稱刑官。有時:有固定時限。渥:紅潤的臉色。黟(yī):黑。星星:鬢髮花白的樣子。

賞析:

本文寫於作者五十三歲時,即宋仁宗嘉佑四年。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鬱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讓作者此時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秋聲賦原文、翻譯、賞析2

秋聲賦

唐代:劉禹錫

相國中山公賦《秋聲》,以屬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絕,然皆得時行道之餘興,猶動光陰之歎,況伊鬱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欲辭林而蕭颯,潛命侶以啁啾。送將歸兮臨水,非吾土兮登樓。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韻,梧楸聖脱。驚綺疏之曉吹,墜碧砌之涼月。念塞外之徵行,顧閨中之騷屑。夜蛩鳴兮機杼促,朔雁叫兮音書絕。遠杵續兮何冷冷,虛窗靜兮空切切。如吟如嘯,非竹非絲。合自然之宮徵,動終歲之別離。廢井苔冷,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則有安石風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猶復感陰蟲之鳴軒,歎涼葉之初墮。異宋玉之悲傷,覺潘郎之幺麼。

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於秋聲。

譯文:

相國中山公賦《秋聲》,以屬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絕,然皆得時行道之餘興,猶動光陰之歎,況伊鬱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憤。

宰相中山公寫了篇《秋聲賦》,用來應和吏部尚書的賦作,一唱一和都很絕妙。雖然都表現了遇到良時、理想得以施行的未盡興致,卻仍有時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歎,何況像我這樣抑鬱苦悶、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誦之後,援筆成章,以寄託我心中的孤臣之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欲辭林而蕭颯,潛命侶以啁啾。送將歸兮臨水,非吾土兮登樓。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藍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樣遙遠深幽;百蟲迎來了歲暮啊,萬葉也在吟唱寒秋。樹林中將要飄下的枯葉,在西風中瑟瑟作響;潛藏的昆蟲呼喚着同伴,聲音淒涼而又悲憂。送那將歸之人啊,來到水邊;遠離了故土啊,為望鄉登上高樓。晚秋的樹枝上蟬鳴陣陣,牽惹旅人的鄉愁;黃昏的蔓草中寒蟬哀吟,引起人幾多離愁?

至若松竹含韻,梧楸聖脱。驚綺疏之曉吹,墜碧砌之涼月。念塞外之徵行,顧閨中之騷屑。夜蛩鳴兮機杼促,朔雁叫兮音書絕。遠杵續兮何冷冷,虛窗靜兮空切切。如吟如嘯,非竹非絲。合自然之宮徵,動終歲之別離。廢井苔冷,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則有安石風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猶復感陰蟲之鳴軒,歎涼葉之初墮。異宋玉之悲傷,覺潘郎之幺麼。

還有那蒼松翠竹在風中搖曳,梧桐楸樹早已枝凋葉脱。感受着曉風破窗而入的淒寒,凝視着灑滿碧階的清涼月色,不由得想起徵人遠在塞外的艱辛,少婦獨處空閨的寂寞。夜間蟋蟀鳴叫啊,織布機聲聲急促;長空北雁叫啊,書信早已斷絕。遠方那斷續的搗衣聲啊,清冷激越;虛掩的窗户真寂靜啊,盼不來親人多悲切!如低吟,似長嘯,不是笛簫,也不是琴瑟。合乎自然的音律,觸動人終年的別緒。廢井邊,青苔已經佈滿;荒園中,到處是寒涼的露滴。此時此刻,即使有謝安那樣的瀟灑風度,像山濤那樣的寬容隨和,即使為平天下輔佐君主,將各學派的發展親自掌握,也會有感於秋蟲在窗前的鳴叫,慨歎涼葉在初秋時的凋落。只是這感慨不同於宋玉由秋引起的悲傷,也迥異於潘岳悲秋的微小瑣屑。

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於秋聲。

啊!千里馬雖雄心不已,卻已經衰老,蒼鷹雖未騰空,卻充滿搏擊之情。我一聽到秋風的呼嘯,便怦然心動,一看到蒼茫的秋色,精神也為之驚醒。力量雖已將盡了啊,腳還受到束縛,可我還是要奮進向前,只因了那凜冽的秋聲!

註釋:

相國中山公賦《秋聲》,以屬(zhǔ)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絕,然皆得時行道之餘興,猶動光陰之歎,況伊鬱老病者乎?吟之斐(fěi)然,以寄孤憤。

相國中山公:即李德裕。屬:請人唱和。天官:指吏部,主選授之事。太常伯:龍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書為太常伯,這裏指王起。得時行道:逢時易達,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光陰之歎:時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歎。伊鬱:憤懣,憂煩。斐然:形容有文采。

碧天如水兮,窅(yǎo)窅悠悠。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欲辭林而蕭颯(sà),潛命侶以啁(zhōu)啾(jiū)。送將歸兮臨水,非吾土兮登樓。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草起寒螿(jiāng)之愁。

窅窅:深遠的樣子。悠悠:渺遠無限。辭林:凋落的樹葉。潛:隱藏。命侶:招呼夥伴。啁啾:蟲鳴聲。送將歸: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慷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吾土:故鄉。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露蟬:露水中的蟬。蟬翼被露水打濕,飛行困難。夕草起:一作“夕蔓趣”。寒螿:指蟋蟀。

至若松竹含韻,梧楸(qiū)聖脱。驚綺(qǐ)疏之曉吹,墜碧砌之涼月。念塞外之徵行,顧閨中之騷屑。夜蛩(qióng)鳴兮機杼(zhù)促,朔雁叫兮音書絕。遠杵(chǔ)續兮何冷(líng)冷,虛窗靜兮空切切。如吟如嘯,非竹非絲。合自然之宮徵(zhǐ),動終歲之別離。廢井苔冷,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sè)槭兮蟲咿(yī)咿。則有安石風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猶復感陰蟲之鳴軒,歎涼葉之初墮(duò)。異宋玉之悲傷,覺潘郎之幺(yāo)麼(mó)。

含韻:秋寒中仍然保持風韻。梧楸:梧桐和楸樹,都是早落葉的樹木。綺疏:雕鏤華麗的窗户。疏,窗户。徵行:指遠行征戍的丈夫。碧砌:青綠色的玉石台階。騷屑:風聲,這裏喻歎息聲。蛩:蟋蟀。機杼:織布機和梭子。音書:音訊書信。遠杵:遠處傳來的搗衣聲。杵,搗衣的棒槌,唐代婦女每於秋季搗衣。泠泠:泉水滴瀝的悽清聲。虛窗:虛掩的窗户。切切:悲傷的樣子。竹:笙笛一類管樂。絲:琴瑟一類絃樂。宮徵:宮、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兩個。宮聲低沉,徵聲清幽。這裏代指音律,指大自然中的聲響。動:觸發。終歲:終年到頭。露滋:被露水滋潤。蒼蒼:蒼茂繁密。寂寂:安靜的樣子。槭械:風吹葉動聲。咿咿:蟲嗚聲。安石:指謝安,其字安石。《晉書·謝安傳》:謝安少有重名,累闢官,皆不赴任,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妓女從。四十餘歲有仕進志,能知從。官至大都督。巨源:指山濤,其字巨源。《晉書·山濤傳》:“羊祜執政……出為冀州刺史。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族命三十餘人,皆顯名當時。後人為吏部尚書,前後選舉,周遍內外,而並得其才。”多可:多許可,多寬容。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六符:即泰階六星之符驗,也即天象對世事作出的反應。《漢書·東方朔傳》:“願陳《泰階六符》,以觀天變,不可不省。”顏師古引應劭注:“《黃帝泰階六符經》一:‘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三階平則陰陽和,風雨時,社稷神祗成獲其宜,天下大安,是為太平。三階不平……百姓不寧,故治道傾。’”施:施行。九流: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九家。陰蟲:秋蟲。鳴軒:在窗前鳴叫。軒,窗。初墮:開始凋落。宋玉:指宋玉《九辯》。潘郎:即潘岳,其字安仁。幺麼:渺小,這裏指潘岳《秋興賦》。

嗟乎!驥伏櫪(lì)而已老,鷹在韝(gōu)而有情。聆(líng)朔(shuò)風而心動,眄(miǎn)天籟(lài)而神驚。力將痑(tān)兮足受紲(xiè),猶奮迅於秋聲。

驥:千里馬。櫪:馬槽。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韝:皮做的臂套,用以架鷹。眄:看。天籟:自然界的音響。痑:馬病,這裏指衰老。受紲:捆縛。紲,捆綁。奮迅:奮發迅疾。奮,奔馳。

賞析:

此賦的賦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創作此賦的緣由和目的,正文分兩層。

前兩段為第一層,這一層鋪寫了一系列淒涼的秋聲:百蟲哀鳴,落葉秋風,蟬聲,螿聲,蛩聲,雁聲,匯合成一首暮秋交響曲。而寫各種秋聲時,又多把秋聲人格化:百蟲聲則為“迎暮”,落葉聲則稱“吟秋”,秋蟬聲則曰“思”,寒螿聲則謂“愁”,中間又穿插各種淒涼秋景的描寫和遊子、思婦對秋聲的淒涼感受,把秋聲烘托得很淒涼,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寫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遷謫之後帶來的人生體驗;後段集中描寫秋天景色,展開聯想,擴大境界,結合歷史人物典故,使主題意義顯得更加深遠。

第三段為第二層,這一層是作者直寫自己對秋聲的感受,以抒其“憤”,表明了作者的心態,顯示作者不願屈服於邪惡黑暗力量的信念。但又用對比手法,先寫前人:以謝安之“風流”,山濤之“多可”,猶為秋聲而感歎,而自己一生坎坷,無謝安之得志,又一生耿介、無山濤之權變,身處逆境,老去年華,聞秋聲而不禁有所動。這裏,作者寫的是前人,但作者在現實中的“孤憤”之情已溢於言表。不過,作者的所感所動,既不同於宋玉因感於秋風葉落而悲歎失志,又不效法潘岳面對蕭索秋景而企想隱居,而是驚秋髮憤。作者化用曹操《觀滄海》中“老驥伏瀝,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意直抒自己不畏壓抑,不服老病的激烈情懷,又借雄鷹在韝猶思慕一搏以表明白己不肯放棄理想的雄心。作者驚於秋聲,不甘時光流逝,所以,作者在賦的.最後以被系絆的老馬自喻,要在垂暮之年,秋風之中,呼嘯前進,以一種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青雲之志給人以激人奮進的鼓舞力量。

全賦在藝術上主要採取了鋪墊烘托,正反對比的手法,作者為了突出曠達樂觀,積極進取的情懷,先用清新自然的語言從蕭瑟淒涼的秋色,哀怨悽切的思婦、征夫的悲秋之情,憂鬱深沉的文人的悲秋之情三個方面進行渲染烘托,同作者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雄鷹在韝,企望高飛的滿懷豪情形成鮮明對比,形象生動地突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老當益壯的情懷。

秋聲賦原文、翻譯、賞析3

《秋聲賦》原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餘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餘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凜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葱蘢而可悦。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脱。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呼!草木之無情,有時而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物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能及,憂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餘之歎息。

【譯文】

我正在夜間讀書,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而來,恐懼地側耳傾聽,心想:奇怪啊!初來時淅淅瀝瀝十分淒涼,忽然間奔騰澎湃非常洶湧,猶如波濤在黑夜裏翻滾,狂風暴雨突如其來。它碰在物體上,霎鯤o#發出如同金屬的撞擊聲。又如奔襲敵陣的戰士,銜枚急走,聽不見號令,只聽見人馬行走之聲。我對書童説:“這是什麼聲音啊,你出去看看吧!”書童回來説:“月亮星星晶瑩潔白,銀河橫掛天邊,四周寂靜人聲悄然,奇怪的聲音來自樹間。”

我説:“啊,啊,好悲傷啊!這是秋聲,為什麼要來呢?要説那秋天所呈現的情狀:其色憂鬱,煙霧濛濛雲氣聚;其貌清明,天空高潔日色新;其氣凜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其意蕭索,高山冷落水寂寞。因此秋天發出的聲音就是悽悽切切,猶如人們在發憤呼叫。茂盛的青草在綠地上媲美,美麗的樹木鬱鬱葱葱惹人喜愛。但是草被秋風一拂,顏色就變;樹被秋風一碰,葉子就落。那個摧殘樹木零落花草的力量,只是秋氣的一點餘力罷了。秋天,是掌管刑法的,在季節上屬陰;又是象徵用兵的,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所謂天地之間的義氣,常常以肅殺作為核心。自然對於萬物,是春天生長,秋天結果。因此秋天在音樂上,商聲就是主管西方的音調;而所謂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傷,萬物衰老就悲傷。夷,就是戮,萬物過盛就殺戮。啊,草木無情,尚且按時凋零;人作為動物,乃是萬物之靈,許多憂愁有感於心,許多事情勞其外形,心中有觸動,定會動其神。何況還要想念憂慮那些力不能及、智不能到的事情。這就必然會使紅彤彤的臉色變得如同枯木,烏黑黑的頭髮變得如同繁星。為什麼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軀,去和草木爭奇鬥勝?應該想想究竟誰是害我們的賊人,又何必去怨恨那不相關的秋聲?”

書童沒有回答,垂下頭已經熟睡,只聽得四周牆壁上蟲聲唧唧,好像因同情我而歎息。

賞析:

《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此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歎。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歎“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秋聲賦》是歐陽修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範。

秋在古代也是肅殺的象徵,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終止。作者的心情因為屢次遭貶而鬱悶,但他借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自我反省。這一立意,抒發了作者難有所為的鬱悶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願望。

這篇賦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為基本結構框架,精心佈局,文勢一氣貫串而又曲折變化,作者從悽切悲涼的秋聲起筆,為下文鋪寫“有聲之秋”蓄勢;然後由草木經秋而摧敗零落,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界轉到社會人生,這是“無聲之秋”;最後歸結出全篇主旨:“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寫。文章開頭,作者簡捷直人地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圖景:歐陽修晚上正在讀書,被一種奇特的聲音所攪動。這簡捷的開頭,實際上並不簡單,燈下夜讀,是一幅靜態的圖畫,也可以説,作者正處於一處凝神的狀態中。這樣由伏到起,在動靜的對比中,文勢便蓄成了,有了這種文勢,下面的文章便彷彿是泉水湧出,自然流瀉。同時這種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接下來,是作者對秋聲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通過由“初”到“忽”,再到“觸於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些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翩,又回到現實,增強了藝術真實感。童子的回答,質樸簡明,意境優美、含蓄。這裏,作者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於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過懸念式的對聲音的生動描繪,點明瞭文章主題即秋聲。文章起始,就寫得脈絡清晰,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再接着尋根溯源,探究秋聲所以形成的緣由。作者自答。秋聲,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風貌和秋之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眼前,其慄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餘威,就會使繁茂蓊鬱的綠色變色,葱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

接着,作者又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行了剖析和議論。“夫秋,物過盛而當殺。”古代用天地、四時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節。在四季中又屬陰冷的季節;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從五行來分,秋屬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場秋點兵”,所以秋又有戰爭的象徵;這樣,秋天對人來説,意味着有悲涼肅殺死亡之氣。從自然界來看,天地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實,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轉衰的過程,人與此同,故有對生命將息的悲歎與傷感。又以音樂為喻,古人將五聲(宮、商、角、徵、羽)和四時相配,秋屬商,又將五行和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屬於商聲,商,傷也,悲傷之意。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則為十二律之一。將樂律和曆法聯繫起來,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夷則配七月。《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夷,是刪刈,殺戮之意。萬物由繁榮到衰敗,則為自然之規律。作者從自然與社會兩方面進行了論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會的產物,人與自然、社會形成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人從個人出發體驗感悟自然和社會。這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聲的主題,通過無情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感情,最有靈性的人的對比,抒發議論。作者認為,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必然損傷着人的身心,內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更何況是“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呢!這樣就容易朱顏易老,烏髮變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這就説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不在秋聲,主要是當時作者面對國家和自己的處境而產生的憂思所致。當時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經在政治上屢不得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心情鬱悶。這樣的情緒和秋季氣息正相統一,觸物傷情,有感而發。

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唯有四壁的蟲鳴,與“我”一同歎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呼號,秋聲悽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鬱結,無可奈何,只能徒然歎息。

此文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為一爐,渾然天成。作者敍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情感節制內斂;語氣輕重和諧;節奏有張有弛;語言清麗而富於韻律。

作者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可見可聞。文章開頭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寫秋夜西風漸起,觸物有聲,再用星月皎潔、四無人聲加以烘托,一蕭瑟幽森的畫面便呈現在讀者面前;最後以“四壁蟲聲唧唧”收尾,也緊扣住季節的特色。中間兩大段用賦體的傳統鋪陳手法,渲染秋天的肅殺和萬物的凋零,抒寫對人事憂勞的悲感,最後“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又轉喻禍根在人,發揮了清心寡慾的老莊哲學,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此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作者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很大。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後,由於內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文取得了成功之後,回過頭來又為“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展史上佔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秋聲賦原文、翻譯、賞析4

簟悽燈暗眠還起,清商幾處催發?碎竹虛廊,枯蓮淺渚,不辨聲來何葉?桐飆又接。盡吹入潘郎,一簪愁發。已是難聽,中宵無用怨離別。

陰蟲還更切切。玉窗挑錦倦,驚響檐鐵。漏斷高城,鍾疏野寺,遙送涼潮嗚咽。微吟漸怯。訝籬豆花開,雨篩時節。獨自開門,滿庭都是月。

註釋

清商:原為古五音之一。此處指秋風。

飆:泛指風。

潘郎:指晉潘岳。

檐鐵:檐馬。亦謂之風鈴,風馬兒。懸於檐下,風起則錚有聲。

註釋

清商:原為古五音之一。此處指秋風。

飆:泛指風。

潘郎:指晉潘岳。

檐鐵:檐馬。亦謂之風鈴,風馬兒。懸於檐下,風起則錚有聲。

賞析

此詞着意描寫秋聲。上片寫入夜風聲,“幾處催發”,使人難於入睡。下片寫檐鐵驚響,野寺鐘疏,蟲聲切切,涼潮嗚咽。獨自開門,唯見滿庭月光。結句極富詩情畫意。全詞從所聞到所見和所思,生動逼真而又細緻入微,使人如臨其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vzee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