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九日和韓魏公閲讀答案翻譯賞析

九日和韓魏公閲讀答案翻譯賞析

原文:

九日和韓魏公閲讀答案翻譯賞析

九日和韓魏公

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髮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閒伴諸儒老曲台。

佳節久從愁裏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衝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九日和韓魏公字詞解釋:

1、九日:農曆九月九日,即重陽節。

2、晚歲:作者時年五十六歲,故稱。

3、金罍:泛指酒盞。

4、曲台:指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

九日和韓魏公翻譯:

不才如我垂久老矣竟忝列先生的門下,金燦燦的酒器映照着我滿頭蕭蕭的白髮。慚愧呀魏公你如此看重又宴請了我,我在曲台編的那本書消磨了幾多年華。多少回重陽節從憂愁中過來的,多少回酒醉中又壯心偶發。此番風雨之夜輾轉無眠,起來把新詩一遍一遍地寫下。

九日和韓魏公閲讀答案

試題:

(1)本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2)“佳節久從愁裏過,壯心偶傍醉中來”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有何妙處?請簡要賞析。(4分)

答案:

(1)主要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苦悶。作者已頭髮花白卻不得重用,佳節時愁苦歎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無眠,凡此種種,都表現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憤懣。(4分)

(2)妙在用三層對比強化了詩人憂愁之深和潛藏於胸的壯志未絕。佳節時不喜反憂,壯心在現實中的落空與在醉酒豪言中的顯現,“久”與“偶”在時間上一長一短:三層對比,層層遞進,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4分)

九日和韓魏公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英宗治平(1065)重陽節。十年前,蘇洵四十八歲,自蜀入京,受到名臣韓琦、歐陽修的獎譽、薦舉,但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十年後的重陽佳節應邀參加韓琦的家宴,席間韓琦賦《乙巳重陽》詩,蘇洵當晚回來後便寫下了這首詩。

九日和韓魏公賞析:

首聯從多年來他們的交遊,一直寫到這天的宴會,語言高度概括,內涵十分豐富。蘇洵於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張方平、雅州雷簡夫的推薦信赴京謁見韓琦、歐陽修等名流重臣,從此成了他們的座上客。時蘇洵已四十八歲,年近半百,故説“晚歲登門”。雷簡夫稱蘇洵為“王佐才”、“帝王師”,蘇洵實際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這裏卻自稱“不才”,且冠以“最”字,並以自已的那“蕭蕭華髮”同韓琦宴上的閃閃金罍(酒器)相映襯,表面自謙,實際充滿懷才不遇之感。

頷聯又從這天的宴會寫到他五年來的虛度光陰。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東閣”承“金罍”,表示對韓琦宴請的謝意,詩人自謙中也含着牢騷。漢武帝時公孫弘自舉賢良,數年而至宰相,“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漢書·公孫弘傳》)這裏詩人即以公孫弘喻韓琦好賢而言自己不配這種禮遇。下句,詩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禮記》有《曲禮》篇,故稱專掌禮儀制度的太常寺為“曲台”。蘇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於太常寺修纂禮書,至赴宴時,剛完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費時五年。蘇洵以自己能輔助帝王的才能來做這種白首窮經的工作,深感虛度年華,用非所長,這集中表現在“閒”、“老”二字上。1056年(嘉祐元年),歐陽修薦蘇洵於朝廷,韓琦也以為可用,獨富弼主張“姑少待之”(葉夢得《石林燕語》)。拖了兩年,朝廷才召蘇洵試舍人院。蘇洵拒絕赴試,朝廷授以試祕書省校書郎,不久又以蘇洵為霸州文安縣(今屬河北)主簿,編纂太常禮書,直至去世。“書雖成於百篇,爵不過於九品。”(《老蘇先生會葬致語》)這就是詩人發出“閒伴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歎的原因。

頸聯尤為歷代評論家所稱賞。重陽節歷來是人們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的`好日子,但蘇洵卻在愁裏度過。“佳”和“愁”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久”字更有豐富的內容。蘇洵在二十七歲以前“遊蕩不學”,不一定有“愁”。但從二十七歲開始,他發奮苦讀,希望有用於世,卻多次科考不第;後來,雖然名動京師,卻沉淪下僚,無法一展抱負。這個“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歲,很難再有所作為。“偶傍”,説明他平時已經很少有雄心壯志;“醉中”,説明未醉時已清醒感到壯志難酬。但“傍”、“來”二字仍表現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氣尤不少衰”。(葉夢得《避暑錄話》)

尾聯以暮間歸來,反覆吟詠韓琦新詩作結,戛然而止,餘味無窮。韓琦《乙巳重陽》説:“苦厭繁機少適懷,欣逢重九啟賓罍。招賢敢並翹材館,樂事難追戲馬台。蘚布亂錢乘雨出,雁飛新陣拂雲來。何時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隨月令開。”韓琦詩中那種久居高位、賓朋滿座的富貴氣,使蘇洵更感到自己“閒伴諸儒”的窮窘;韓琦志滿意得之餘的淡淡閒愁,更激起了蘇洵壯志不酬的深沉哀怨。這就是他越讀韓琦新詩就越發難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為全詩烘托出一種昏暗、淒冷的氣氛,而“寒無睡”,“百遍開”更活畫出這位“蕭蕭華髮”的老人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神情。

葉夢得説:“明允詩不多見,然精深有味,語不徒發,……婉而不迫,哀而不傷,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錄話》)這一首詩在內容上“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悶;藝術風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傷”,含蓄藴藉,耐人尋味。

個人資料: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np89r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