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杜甫《白帝》閲讀答案和翻譯賞析

杜甫《白帝》閲讀答案和翻譯賞析

《白帝》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甫《白帝》閲讀答案和翻譯賞析,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杜甫《白帝》閲讀答案和翻譯賞析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②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注】

①這首詩寫於大曆元年(766年),杜甫時在夔州。②誅求:徵求,徵收。

⑴首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描寫白帝城,請作簡要説明。(2分)

⑵分別概括頷聯和頸聯的內容。(4分)

⑶請簡要賞析這首詩的尾聯。(4分)

參考答案

⑴以城門雲氣翻滾、城下大雨傾盆(1分),襯托白帝城的高(1分)。

⑵頷聯描寫了江水奔騰、林蔭昏暗的自然景象(2分),頸聯描寫了一幅土地荒蕪、山村寥落的社會景象(2分)。

⑶選取“寡婦”典型人物和“痛哭”典型情景(2分),形象刻畫了百姓慘遭官府剝削的悲慘生活(1分),表達詩人深切的憂國憂民的情懷(1分)。

附加註釋:

白帝:即白帝城。這裏的白帝城,是實指夔州東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並不是指夔州府城。

翻盆:即傾盆。形容雨極大。

戎馬:指戰馬,比喻戰爭。

歸馬:從事耕種的馬。出自《尚書武成》“歸馬放牛”,比喻戰爭結束。

誅求:強制徵收、剝奪。

慟哭:失聲痛哭。

秋原:秋天原野。

翻譯:

在白帝城中,遮天烏雲湧出了城門,在白帝城下,瓢潑大雨象打翻了的水盆。峽江急流的'吼聲象雷霆在轟擊,翠樹蒼藤籠罩的煙霧使日月為之發昏。戰馬不如歸耕的牧馬閒逸,戰亂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為哀痛的是因戰亂失去丈夫的婦女們還被賦斂盤剝得精光淨盡,聽罷,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聲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賞析:

這首詩,大曆元年(766)秋作於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位於夔州東五里的白帝山上,漢末公孫述據蜀稱帝時建造,下臨大江,地勢險要。

首聯,使用民歌復踏句法,描寫白帝城烏雲密佈大雨傾盆的奇景。白帝高踞于山頭,登城望,只見雲霧翻滾,從城內傾瀉而出。低頭俯瞰,城下暴雨急驟,有如翻盆傾瀉。這兩句表面寫雲雨,實際在突顯白帝城之高。因為白帝高聳雲端,雲霧繚繞,暴雨到來時,才能出現人在雲霧中,雨從雙足落的奇觀。

頷聯緊承前景具體描述。“高江急峽”,不僅説明白帝一帶地勢高危,江水由此向東,懸流直下,而且兩岸高山,江流狹窄,奔騰呼嘯,加上急風驟雨,江水陡漲,水位加高,江流湍急,爭相奔湧,白浪滔天,有雷霆萬鈞之勢,萬馬奔騰之狀。一個“鬥”字,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大雨傾注,水流迅疾,泄洪之聲驚天動地的壯觀情景。在覆盆暴雨之下,星月無光、陰霾蔽日:“翠木蒼藤”失去了昔日的光澤,高峽兩側,顯得一派昏暗。

以上兩聯,寫雲雨變幻,暗示了時代動亂、陰霾蔽日的現實,為下文表現破敗凋敝、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作鋪墊。

頸聯,筆鋒一轉,境界陡變,與急驟猛烈的風雨景色形成鮮明對照。詩人俯視雨後的蜀郡大地,“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眼前是荒蕪空曠的土地,一匹疲憊懶散的歸馬,在荒原上閒蹓。山村之內比荒原更顯清冷,人煙寥寥,從前的千户中如今只剩下百户,這情景怎不叫人觸目驚心。

景象如此淒涼悲慘,鄉村如此荒蕪凋敝,人民生活可想而知。這自然地使詩人注意到了“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的社會現實。“誅求”,就是橫徵暴斂。多少在戰亂中失去了丈夫的寡婦,本來就已是孤苦無依,僅有的一點維持生計的糧食、什物,遭到官府橫徵暴斂,被搜刮淨盡,秋收季節,村裏卻傳來陣陣哭聲,哭聲悲慟欲絕,哀號遍佈原野。“何處村”,是説明哭聲來自哪裏,並不清楚,但可知處處有人慟哭,哀鴻遍野,悲愴淒涼。

這首詩在意境上的變化參差錯落,大開大闔,在暴風驟雨之後,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淒涼蕭索,滿目瘡痍的秋原荒村圖,這圖景正是安史之亂後唐代社會的縮影。詩以白帝的急風暴雨,喻唐代社會的戰亂動盪;以荒村的蕭條淒涼,喻安史亂後國家的瘡痍滿目。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動盪,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沉鬱的憂愁與哀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xzpgr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