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杜甫《羌村三首》的翻譯和賞析

杜甫《羌村三首》的翻譯和賞析

羌村三首

杜甫《羌村三首》的翻譯和賞析

其一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①。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②。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③。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④。

鄰人滿牆頭,感歎亦噓欷⑤。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⑥。

其二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⑦。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⑧。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⑨。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⑩。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牀注(11)。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13)。

其三

羣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13)。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14)。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15)。

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16)。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17)。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歎,四座淚縱橫。

【註釋】

①崢嶸:山高峻的樣子,這裏形容雲峯。赤雲:即火燒雲。日腳:古人不知地球在轉,以為太陽在走,故謂日有“腳”。②歸客:詩人自謂。千里:極言其遠,其實羌村距鳳翔不足千里。③妻孥:即妻子。怪:驚訝。在:活着。④飄蕩:顛沛流離。遂:如願。⑤噓欷(xu xi虛希):哽咽,抽泣。⑥夜闌:夜深。更:再。秉燭:持燭,指掌燈。夢寐:睡夢之中。⑦晚歲:晚年,時杜甫四十六歲。少歡趣:杜甫此次奉詔回家,實系肅宗對他有意疏遠,故情懷不佳。⑧卻去:離去。⑨憶昔:回憶往昔。好 (hao 浩):喜歡。追涼:乘涼。⑩蕭蕭:風聲,草木搖落聲。撫事:思忖家國之事。煎百慮:為許多憂慮所煎熬。(11)賴知:幸知。槽牀:造酒的器具。注:(有酒)流出。(12)斟酌:篩酒。遲暮:晚年生活。(13)上樹木:古時雞棲於樹上。柴荊:柴門。(14)問:慰勞。(15)榼(ke科):古代盛酒或水的器具。濁、清:指酒的顏色。(16)苦辭:再三地説,覺得抱歉。(17)兵革:兵器、衣甲,這裏指戰爭。東征: 指應徵參加收復兩京之役。

【譯文】

其一

層層疊疊的晚霞映紅了天際,落日的餘輝灑滿大地。柴門前鳥雀唧唧喳喳的噪叫,流落千里的客子回到了家裏。妻子兒女驚異地看我,鎮定之後還不停地抹淚抽泣。遭逢亂世,流蕩飄泊,偶然生還便萬分滿意。來看望的鄰居們擠滿了牆頭,他們也止不住感慨哭泣。深夜裏頻頻挑燈家人敍話,相對觀看好似在夢裏。

其二

晚年無奈我被迫苟且偷生,回到家裏也少歡快樂趣。嬌兒緊緊跟隨不離我膝,他怕我再出走和家人分離。回憶過去在夏天乘涼之時,我常常在池邊樹下休息,如今正是蕭蕭北風勁吹,撫今追昔怎能不把國事憂慮。幸好知道秋天莊稼收割完畢,也已聞到酒牀上飄來酒的香氣。家中只要有我足夠暢飲的新酒,姑且用它來慰藉我這半百年紀。

其三

羣雞正在亂糟糟地啼叫,客人來到它們還在鬥爭。把羣雞轟趕着上了矮樹,才聽到有人叩擊柴門之聲。鄉鄰的四五位父老,慰問我遠行歸來的艱辛。他們手裏提着各樣的禮品,杯中倒出的灑有濁有清。“請你不要嫌棄這灑味太薄,因為大片土地無人耕種。至今戰爭還不停息,青年全被抓住去當壯丁。”請諸位父老聽我唱支歌,艱難中慰問我真愧對深情。唱完歌曲我仰天歎息,四座父老也熱淚縱橫。

【集評】

宋·劉辰翁:“當時適然,千載之淚常在人目,《詩三百》不多見也。”(《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卷三)

明·王慎中:“三首俱佳,第一首尤絕。一字一句,鏤出肺腸,令人莫知措手;而婉轉周至,躍然目前,又若尋常人所欲道者。”(《杜工部集》五家評本卷二)

清·李因篤:“遭亂生還,事出意外,倉卒情景,歷歷敍出。敍事之工不必言,尤妙在筆力高古,愈質愈雅。”(《杜詩集評》第一卷)

清·吳瞻泰:“(第一首)此是還鄜州初歸之詞。通首以‘驚’字為線,始而鳥雀驚,繼而妻孥驚,繼而鄰人驚,最後並自己亦驚。總是亂後生還,真如夢寐,妙在以旁見側出取之。”(《杜詩提要》卷二)

清·楊倫:“語語從真性情流出,故足感發人心,此便是漢、魏、《三百篇》一家的髓傳也。”(《杜詩鏡銓》卷四)

【總案】

肅宗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由長安潛歸鳳翔,投奔肅宗,授以左拾遺。五月,房琯罷相,杜甫上書為之辨護,觸怒肅宗。賴宰相張鎬解救免罪。八月,肅宗詔令杜甫回鄜州探家,實際上是藉機將他停職放歸。這三首詩,是杜甫回鄜州後寫成的。遭亂生還,事出意外。在這首詩中,詩人把初至家時家人、友鄰由驚而喜,喜極而悲的場面描寫得生動感人,獨存天趣。妻孥的驚喜,嬌兒的偎依,鄉親父老的殷勤致問,無一不表現出人倫敦厚,感情真摯,與輕薄、勢利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形象地反映了杜甫生活的一個側面。然而,國難未已,自己政治上受到挫折,又目擊鄉親父老們的艱難困苦,使詩人在描寫舉家團聚的喜悦時,又蒙上了一重濃厚的憂患感。作者把這種喜憂相伴的複雜心情也表現得逼真、形象,十分得體。詩的風格樸素、自然,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羌村,在鄜州城北,杜甫家人的寄居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ynlqp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