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翻譯及賞析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翻譯及賞析

原文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翻譯及賞析

玉露凋傷楓樹林1,巫山巫峽氣蕭森2。

江間波浪兼天湧3,塞上風雲接地陰4。

叢菊兩開他日淚5,孤舟一系故園心6。

寒衣處處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註釋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2、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3、兼天湧: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陰:風雲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5、叢菊兩開: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雲安,此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6、故園:此處當指長安。

7、催刀尺:指趕裁冬衣。“處處催”,見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節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翻譯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

巫峽裏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

花開花落已兩載,看着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

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

又在趕製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

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賞析

《秋興八首》是大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這一組詩歷來被公認為杜甫抒情詩中藝術性最高的.詩。杜甫自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今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颯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主題是/'故國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華/',第四首中/'故國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綱領。詩中所寫個人的悲哀也關乎國難。

《秋興八首》的結構,從全詩來説,可分兩部,而以第四首為過渡。前三首詳夔州而略長安,後五首詳長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長安,後五首則由思長安而歸結到夔州;前三首由現實引發回憶,後五首則由回憶回到現實。至於各首之間,則亦首尾相銜,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隻如一首。《秋興八首》為杜甫慘淡經營之作,或即景含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無隱,或欲説還休,必須細心體會,方能領略詩的妙處。

《秋興八首》為歷代評家所重。當代學者葉嘉瑩編有《杜甫秋興八首集説》(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可參。

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為主體意象。這裏所選的第一首即為領起之作,《讀杜心解》雲:/'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託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繫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恆的時間紐帶,它牽繫着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着無數王朝的更替,沖洗着無數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唐宋詩醇》引錢謙益雲:/'首篇頷聯悲壯,頸聯悽緊,以節則杪秋,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8xl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