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李白杜甫在唐朝並不成名

李白杜甫在唐朝並不成名

盛唐年間遊歷長安時,杜甫的詩文雖然暫不出名,仕途也不得志,但一直有家裏的接濟。所以才有閒錢陪着李白遊山玩水,結下深厚友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白杜甫在唐朝並不成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白杜甫在唐朝並不成名

李白杜甫在唐朝並不成名

今天我們論起古代歷朝的詩人來,李白和杜甫的地位毫無懸念,穩進前三名。但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甚至在終唐一朝,李白、杜甫的詩名也遠未被主流社會所推崇。直至到了清代,李白和杜甫才在詩壇走到了無人企及的高度,步入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行列。

詩文千古事,誰強問歷史。時代隔得愈久遠,有些人愈顯偉大。

李白和杜甫均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三朝。唐玄宗天寶三年即744年編選的三卷本《國秀集》,收錄作者88人,收詩220首,李白、杜甫無一首入選。

《國秀集》由唐玄宗時期國子監的太學生芮挺章編選,有影印明初刻本,毛晉汲古閣刻本。《四庫全書》本。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唐人選唐詩》(十種),亦收此集。編選此書時,李白已經43歲了,杜甫也過了而立之年。而與李白同歲的我們山西老鄉王維的詩,則被入選七首。

喜愛詩歌的唐憲宗曾下令編選了當時名家詩選《御覽詩》,共收詩286首,入選最多者是盧綸(32首)和李益(36首),李白、杜甫無一首入選。也有學者據此認定李白、杜甫在唐代不入流。

其實這個説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御覽詩》是翰林學士令狐楚編錄當時名家詩進呈唐憲宗以供御覽,入選者均為大曆(唐代宗年號)至元和(唐憲宗年號)詩人,共三十人。李白、杜甫並非大曆至元和時期的詩人,沒被入選很正常。

據查史籍,755年至965年編選的六部唐詩集,只有兩種選了李白、杜甫的詩。由此卻可看出李白和杜甫在其所處的時代,並非大紅大紫,只被主流社會有限度地承認了。

歷史是公正的,公道只會一時遲到,而不會永遠缺席。清代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集》(收詩1928首)和《唐詩三百首》,李白分別入選140首和26首,杜甫分別入選205首和33首。二人詩作

被選入的比例之大,彰顯了其穿透歲月的極大影響力。

《唐詩別裁集》為史上較有影響的唐詩選本,編選者沈德潛是乾隆四年(即1739)中進士,後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有趣的是,此書的書名和杜甫有關。因杜甫《戲為六絕句》中有別裁偽體親風雅語,故名別裁。

李白杜甫的故事

唐詩裏少不了説李白杜甫。“詩仙”李白的詠月詩相當多,比如膾炙人口的《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我更喜歡他的《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滿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影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渺雲漢。”在這首詩裏,李白的豪放不羈,瀟灑超脱的個性一面躍然紙上,而他奇妙的想象力構織的意境也讓人陶醉。

詩歌作品更具有現實主義的“詩聖”杜甫的詩篇就更蒼涼和沉重,比如他的詠月詩名篇《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在月色下是特別容易懷念故人的,何況遠在邊塞的詩人,於是思鄉和想念弟弟之情都油然而生,只是在杜甫凝重的筆觸下這些又混雜着對國家的憂思,顯得格外蒼涼。

相比而言,從鑑賞角度,唐代另一位大詩人王維的詩體現的“詩中有畫”更值得細細品味。我特別喜歡他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在這首詩裏,一幅月下山澗的幽靜、安寧的山水畫展現在讀者面前,在這裏飛起的鳥的叫聲更映襯出空蕩的山澗的安靜。在這個與世隔絕的意境裏,多少可以感受到詩人忘卻塵世、怡然自得的心性,用現在的話説,有點兒“小資”。

白居易《與元九書》論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篇,至於貫穿今古,爾見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天寶三年,這一仙一聖攜手同遊洛陽,把酒論詩成為文學史上的佳話。仰視着兩位詩文巔峯的俊豪,吟詠着他們留給後人的詩章,細細咀嚼,足以體味出那字裏行間藴藏的無窮奧妙。

李、杜都很善“畫”詩。李白的《送友人》和杜甫的《絕句》就是兩首充滿詩情畫意的詩。《送友人》跳出了一般的兒女情長與秋風蕭瑟,用優美動人的景色來反襯出離別的傷情。“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青翠的山嶺,透亮的流水,紅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互映互襯,氣韻生動,絢麗華美。再看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誠然就是一幅山水畫:青翠黃白,色彩璀璨,千秋雪,萬里船,又將尺方畫布延入了無限的時空,給人一種野雲孤飛,言近而思無窮的瀟灑之感。

有人説,杜詩多淚,李詩溢酒。以雄奇浪漫見稱的李白和以精練現實著稱的杜甫,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對比。前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夢遊天姥吟留別》,吳越古地,山雄水淼,作者踏碧波,尋仙塵。一會兒半壁海日,天雞啼鳴,一會兒熊咆龍吟;有忽而霓衣風馬,虎瑟鸞車。入夢出夢,肆意汪洋,想象誇張似雲中神龍,極現遒勁盤曲的整體。那傲岸獨立的氣質,那不摧眉折腰的宣言,讓人讀來為之傾倒。再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破屋》,茅飛,秋風掠堂,夜裏輕迫,徹夜無眠。面對此情此景,讀者也要落淚而泣之,然而杜甫之“聖”就“聖”在以切身的苦難,推及“天下寒士”,願以“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代價,換取“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讓人真正領略到了一個聖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讓人看到了“窮亦兼善天下”的品格。

“仙”也好“聖”也好,都難脱世事的愁苦。李白《將進酒》“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抒愁入黃河之水,忽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竟將抒愁轉成言志。李白的詩總體感覺痛而不傷,這與他的性格和經歷有關。而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盡是對滄桑世事的深沉感謂。老友相逢,既對往日眷戀,又充滿無奈的苦笑。

由此觀之,李詩妙境在虛處,而杜詩妙境在實處。虛則以氣韻見長,渾雅而暗藴空靈;實則以意境見佳,精幹而深析透闢;李詩美在情辭,所以比較豐腴;杜詩美貫平實,所以較為遒勁。讀李白詩像啖荔枝,一顆二口則甘芳盈頰;讀杜甫詩像初嘗橄欖,初覺生澀,回味則滿嘴甜津。

李白,杜甫,是詩史上獨立的磁極,將永遠吸引後世愛詩愛美的人們。

李白杜甫關係為何破裂

詩人李白與杜甫都是唐代大詩人,兩人與高適關係非常不錯,杜甫寫有大量的詩篇讚美詩人李白。詩人李白稱子美(杜甫)是兄弟,那麼按照親屬關係又亂了套。高適也曾經寫有詩人李白大量詩篇,因為詩人李白潯陽入獄,高適未曾解救詩人李白,兩人關係斷裂,高適沒有留存詩人李白的詩篇。杜甫後因為詩人李白罹難於永王東征十歌上附逆罪,可能產生誤解。詩人李白知道高適在劍南大力幫助杜甫,建有草堂幫助杜甫一家。高適已經是劍南節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區域,直接負責詩人李白的案件,一句話也是高適手下抓了詩人李白。昔日三人梁園狩獵,晚上睡一張牀,蓋一條被子的好友怎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

高適奉詔皇上命令抓了詩人李白,杜甫做了什麼呢?詩歌記載,杜甫寫給詩人李白多篇同情的詩篇,高適沒有,反而銷燬了以前與詩人李白的詩篇。高適可能是怕沾了詩人李白的晦氣,牽連自己,似乎有情可原?但是,關係很好的杜甫寫完《夢李十二》給詩人李白,詩人李白為什麼沒有回信呢?從此斷了聯繫,是因為高適作祟還是杜甫也白高適勸説,認為詩人李白狂妄不羈不值得做朋友呢?

詩人李白第三任妻子宗煜曾經登門拜訪高適,高適不見躲開,詩人李白記恨高適此舉嗎?那麼,杜甫呢?詩人李白流放夜郎回來後一直收到杜甫的書信,而詩人李白因什麼沒有給杜甫聯繫?是因為六十一歲高齡的詩人李白從軍半路患病(腐肋疾)回到當塗養病,病重?通過詩人李白病重期間遊歷南陵、宣稱來看,似乎寫一封信的能力還是有的,那麼詩人李白為什麼就沒有給杜甫寫信呢?詩人李白會不會嫉恨高適幫助窮困潦倒的杜甫,而沒有幫助獄中和流放的自己而懷恨在心?千古之謎不可解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lrq32x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