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

李白和杜甫並稱為“李杜”,兩人在詩歌發展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併為後人所崇拜敬仰,後人喜歡將兩人進行捆綁,並且多番進行比較,也出現了“揚李抑杜”或“抑李揚杜”兩大人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友誼,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

他們在杜甫父親杜閒的家裏相識,兩人不僅有詩歌的往來,而且共度過一段美好時光。李白與杜甫相會是在李白因觸怒權貴放歸山林時。杜甫在詩中描寫當時的情形是:“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兩人可謂一見如故。李白當時已經是詩名遠揚的大詩人了,而杜甫還默默無聞。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應是很投緣的。後來兩人各奔東西,但有詩互相寄贈。杜甫的詩中充滿了對李白的崇敬,而且對李詩風格評價甚恰。如《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日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李白大杜甫11歲,他們常以詩相贈.他們的友誼純淨如水!《杜甫詩集》可以見到10來首,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但李白寫給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見到三首即《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見兩個偉人曾經的關係。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鍾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麼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後一直處於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遊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這裏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並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面的美好承擔。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

天寶十五載,李白參加了永王起兵與肅宗爭奪皇位的行動,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視。此時的李白是孤獨而落魄的,但是,卻有一個人,對李白的認識和崇敬並沒有隨着朝中的輿論而改變。他寫詩為李白抱不平、為其剖白辯護。他説“處士禰衡後,諸生原憲貧。稻樑求未足,薏苡謗何頻!”意思是李白之下廬山從永王,乃是為生活所迫要討碗飯吃,並非有什麼野心;“蘇武元還漢,黃公豈事秦?”,説的是如蘇武欲歸漢,夏黃公不事秦始皇一樣,李白追隨永王也並非是其心甘情願的,乃至於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在眾人對李白避之不及的情況下,此人卻句句為李白開脱,真可謂用心良苦啊。而這位與李白患難見真情的詩人,就是杜甫!

杜甫對李白的信任,筆者認為,是他對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體現。用現代的話來説,就是一種"偶像情結".而如若要追溯這份情感,那要從李杜相識時説起了。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識於洛陽。當時,李白四十四歲,因不為權貴所容而被唐明皇賜金放還②[與後面的註釋不符],而小他十一歲的杜甫則在十年前考進士不第後,就一直遊歷四方,正好這個時候游到了東都洛陽。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宿命”的相遇吧。

聞一多先生認為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相比,並把這次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③[與後面的註釋不符]。那麼李白和杜甫二人,誰是“太陽”?誰是“月亮”呢?從創作風格來看,李白是太陽,熱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內斂深沉。從當時的影響力來看,李白依舊是“太陽”,詩名遠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時雖已丟掉了御用詩人的寶座,卻仍然是欽定的桂冠詩人 ,“天下無人不識君”。杜甫仍然是“月亮”,詩名未就,光華初露。殊不知,這時的“月亮”,他日卻放射出和太陽一樣耀眼的光芒。不過從兩人當時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聲名與才氣使得杜甫對他的仰慕如長江流水,奔湧而出。杜甫能與這位著名大詩人相遇相交,其受寵若驚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這一段友情,為他日後寫下二十多首與李白有關的詩歌的埋下伏筆。

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他們經常舉杯暢飲,攜手同遊,談詩論文,議論時事,兩人談得非常投機,再加上又都是酒國中人,歡飲達旦中各顯出一番天真來。杜甫後來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中寫道:“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説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談闊論,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現出他的個性本色,最能張揚他的人格魅力。隨着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對李白的瞭解更為深入。李白的詩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態度都讓杜甫欽佩不已,“偶像”情結迅速滋生。

杜甫對李白的“偶像”情結之一:讚美其天才放逸,行雲流水的詩歌才情時的李白已經被尊稱為詩仙,他天馬星空,灑脱飄逸,用生命來追尋浪漫,讓世人震撼於他澎湃的熱情,並不自覺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動……李白詩如川江上行船,異峯奇巖,山花竹海,撲面而來。忽而嵐雨飄灑,薄霧繚繞;忽而滿天彩雲,氣清日朗。順流而下,聽不盡兩岸猿聲,看不完屏風迭嶂。李白詩如高度烈酒,俗稱“燒刀子”,一飲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熱力入肺,胸膽開張。但不宜淺斟,而要痛飲;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需有量者方可。酒酣耳熱,一醉陶然,便飄飄有凌雲之概……④李白詩具有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對同時期的詩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和杜甫相處的那段時間裏,兩人時常喝酒論文,李白的詩歌造詣必定對杜甫的詩歌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曾有觀點認為,杜甫《登兗州城樓》詩中,“浮去連海岱,平野入青徐”與李白詩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⑤、“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⑥”句式相似,視野比以前更開闊了。於是後人猜想,李杜相處的那段時間裏,李白幫杜甫改詩⑦。雖然這一觀點有待確認,但是我覺得兩個同樣喜愛詩歌創作的人在一起談詩論文,肯定會互相切磋。李白當時又是詩壇泰斗,詩歌自成一體,作詩經驗也比杜甫豐富,所以他會指導杜甫修改詩歌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而杜甫在和李白的交流中,除了能吸收經驗外,還感受到了李白的天才放逸。他後來在《春日憶李白》中寫到:白也詩無敵, 飄然思不羣。清新庾開府, 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 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 重與細論文。

他在詩中讚許李白:相對於庾信的詩清新而不俊逸,鮑照的詩俊逸而不清新,李白的詩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風實在是無人可以匹敵的。並且寄託了杜甫期盼和李白重逢,繼續把酒言歡,作詩論文的希望。此外還有“李白一斗詩百篇⑧”, 説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詩歌;“敏捷詩千首⑨”説的是李白下筆敏捷,讚美李白作詩天然湧發之才情。而《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這兩句便是歷來描寫李白最受傳頌的名句。味詩意,解釋為“落筆時風雨之震驚,詩成後鬼神為之哭泣。”其以高度誇張的語言,形容李白詩歌藝術強大的力量。落筆能驚動狂風暴雨,説明李白詩極有氣勢;詩成引起鬼神哭泣,稱讚李白詩感人肺腑、寫得神妙,讚美了李白的創作才華,而李白也確實有資格接受這一讚美。從這些詩句中都能看出杜甫對李白的衷心讚美以及對李白才華的推崇和欽敬。 杜甫對李白的“偶像”情結之二:景仰其求仙問道,超然世外的人生態度。

李白近道,故有仙靈氣,得天人之妙相。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詩中有一百多首與神仙道教有關。他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他煉丹服食,是非常認真的,充滿對於神仙境界的幻想。當他仕途失意的時候,便進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給了他一種極強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詩表現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思想,而其實是渴望任隨自然、融入自然,在內心深處深藏着對於人生自由的嚮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種與自然的親和力。山水漫遊,企慕神仙,終極目的是要達到一種不受約束的逍遙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羈的性格,飄逸灑脱的氣質,都來源於這樣的思想基礎。賀知章曾稱他為“謫仙人”,他也以“謫仙人”自居,同樣出於對不受約束的自由人生的嚮往。他的明朗、自信、壯大、奔放的感情,也基於這樣的人生嚮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獨立不羈,不受任何約束⑩。

道教的薰陶給予了李白超凡脱俗的氣質。而人們往往覺得超凡脱俗並有突出成就的人會有種高不可測的感覺,也容易對這類人產生景仰。杜甫也不例外。其《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的首兩句:“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其中的“狂客”,指賀知章。這2句記錄了賀知章送號給李白一事:李白作為國家級詩人出現在長安詩壇之際,詩壇長老賀知章便對其人格、詩風作出“謫仙人”這一評價。杜甫與李白相識後,對賀知章送號“謫仙人”予李白表示贊同,因為他與賀知章一樣,見到李白後都驚為謫仙人。可見李白的仙風道骨給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白超凡脱俗的氣質,與自然合為冥一的瀟灑風神讓杜甫景仰不已。《贈李白》中寫道“李侯金閨彥, 脱身事幽討”,這兩句可以對比出杜甫眼裏李白的超然,指出李白的心境是一般人達不到的高度。於是杜甫跟着李白一起去名山大川尋仙訪道。《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一詩記述了他們同尋訪範道士一事,並藉此抒發二人的真摯友情。而《贈李白》一詩中有“亦有樑宋遊,方期拾瑤草。”道出杜甫自己也早就有出遊樑、宋的打算,正在期望與李白同遊樑、宋,拾瑤草、採玉芝。而杜甫的《贈李白》中提及到李白喜歡煉丹服藥一事:“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從中也可猜想出他們之前曾經“相期拾瑤草”,一起做了不少浪漫主義的事情。杜甫和李白分別後,他在長安感受到了人世冷暖,對李白純真的友情更加珍重,對與李白一起度過的自由放任的日子更加思念。他甚至後悔沒有與李白一道隱居山林,卻跑到長安來看人冷眼,寄人籬下……雖然杜甫最終還是近儒多於近道,但是李白交往的時期,杜甫的求仙詩和遊俠詩明顯地豪放、大氣得多;就人生態度而言,杜甫也曠達了許多,所以與李白一起求仙問道的經歷是他永生難忘的。

杜甫對李白的“偶像”情結之三:崇敬其快意恩仇,笑傲王侯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把李白的酒仙和詩仙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喚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説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詩,他經常在長安街市飲酒,醉了就睡在酒家裏。有一天,唐玄宗召李白去白蓮池作詩,李白喝得興起,硬是不肯上船,還自稱“我是酒中仙”。[這段話理解有誤]

試想,若是普通人,一斗酒下肚,即便酒量好沒喝趴下,也肯定是混混沌沌,説話不知所云了。而這個李白,非但沒有醉倒,還能吟詩作賦;非但能吟詩作賦,而且是洋洋灑灑上百篇。如此的才情,即便詩文中有所誇張,也足見杜甫對李白才華的欽佩了。接着李白更是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來。玄宗傳詔李白去作詩,他非但不去,還説自己是酒仙。換了隨便哪個旁人,哪怕是杜甫,怕也不敢如此妄為吧,説不定還是受寵若驚,一路跑着見皇帝去了。剛作完這麼些詩句,拿幾篇套用一下換點賞金,天子一高興了沒準官升三級,實在是名利雙收的美事。但李白就是李白,俗語有云:“酒後吐真言”,他卻是表裏如一,醒時敢叫高力士脱靴,醉了連皇上的帳都不買。怎不令人肅然起敬。

都説好酒的人一定是為人坦蕩,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因此才不怕酒醉惹禍上身,身在塵世,心境卻早已超然於世俗之外。杜甫通過此詩對李白對李白的縱恣天才和不畏權貴、灑脱豪爽而讚歎不已。

李白還是時代的嬌子,他具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以及“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的個性風采,這些的種種讓他有了非凡自信的資本――“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但是他又把人生想得過於理想化,他有求仕之心,卻不願走科舉入仕之路,也不願從軍邊塞;而是寄希望於風雲際會,始終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蓋世功業之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脱離了現實環境的理想化人生設計,再加上李白心高氣傲的性格,註定會被現實打擊得遍體鱗傷。其中最大的挫折莫過於本文開頭提到的追隨永王起兵事件。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杜甫寫下《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其中“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2[二]句,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運曲折,語極悲憤,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而最後2句,杜甫通過哀憐李白,很自然地想到被讒放逐、自沉汨羅的愛國詩人屈原。他認為李白的遭遇和這位千載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點,屈原是含冤而死,李白是含冤被流放。杜甫自始至終都是相信着他的好友,這表明他對李白人格的認識之深,敬佩之甚。慶幸的是,在杜甫作詩的時候,李白已遇赦放還,在南遊洞庭了,故有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而杜甫的牽掛和懷念,卻還在持續着……

誠然,這兩位詩壇巨匠間的忘年之誼是無庸質疑的。杜甫對於李白詩歌的推崇極大地擴大了李白詩歌的影響,而且對後人欣賞李白的詩歌,指示了一個方向。雖然當時杜甫的名望不及李白,但是後人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上升到和李白同樣的高度。郭沫若更稱:“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着發出不滅的光輝。”雖然兩人在文學道路上的追求與探索各不相同,卻能惺惺相惜,肝膽相照。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飛行;聖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現實的荊棘與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寫幻想,杜甫寫現實;李白寫過往未來,杜甫寫當今時事;李白寫夢中世界,杜甫寫夢醒時分;李白寫複雜為單純,杜甫寫單純為複雜;李白近道,杜甫為儒;李白是傳奇,杜甫是詩史;李白是天之驕子,杜甫是國之人傑。李白詩秀在神,杜甫詩美在骨。兩人都以他們超凡的詩才和博大的襟格,撐起了唐代詩壇一片“高不可及”的瑰麗天空;都以其高貴的人格和真摯的友情,譜出了文學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話。

附錄: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一)】

杜甫

昔年有狂客,爾號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杜甫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

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

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

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

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

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

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f鳥,獨泣向麒麟。

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

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

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贈李白】杜甫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羶腥,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脱身事幽討。

亦有樑宋遊,方期拾瑤草。

拓展:李白和杜甫的關係

李白和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兩人都在中國詩壇上有着不可磨滅的地位,兩人都是唐朝時期的詩人,兩人的詩風也完全不同,那麼兩人的關係如何呢?

先説李白。李白出生在四川,他幼年聰穎過人,十歲就精通詩書。直到二十歲時,當地的官員就以有道科舉薦他,他沒有應舉。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是他的人生信條和做人準則。就連當時名震京城的著名詩人賀知章看了他的詩文後也不禁讚歎道:“子,謫仙人也!”後來,經賀知章的舉薦,李白被唐玄宗下詔命為翰林待詔。當然,這個翰林待詔是編外的,要等到其他翰林提拔或者退休騰出空缺後才能補上。因此,也就享受不到國家的俸祿,這是大唐王朝的體制所決定的。能夠進入翰林院的,大都是進士及第,唯獨李白是一介布衣。唐玄宗之所以給李白一個翰林待詔,其原因也可能是嫌他的文憑太低。他一生恃才傲物,輕財好施,蔑視權貴,狂放不羈,尤其是看不慣高力士那種奴顏婢膝,阿於奉承的作派。一次,唐玄宗召他進宮寫詩,他趁着酒勁逼着高力士為其脱靴,讓楊貴妃為其研墨,因而得罪了高力士,遭到了高力士的算計,並最終被逐出長安。

説穿了,李白就是一個純粹的文人啊,他不知道宮廷和宦海的險惡,更不知道“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基本道理。其實,唐玄宗是很想重用李白的,但是,在每一次要提拔他的關鍵時刻,均遭到了高力士和楊貴妃的極力阻攔。試想泱泱大唐王朝,人才輩出,文人薈萃,能夠讓唐玄宗親自為其調羹的也只有李白一人了,足見唐明皇對他的賞識。嗜酒如命的李白幾乎喝遍了長安的大小酒館,這是唐朝任何一個詩人都無法比擬的。他每天必喝,每喝必醉,醉了就躺在人家酒館裏呼呼大睡。以至於唐玄宗想聽李白寫的新歌也找不到他的蹤影,不得已讓高力士帶着一幫太監們,滿長安城到處亂找。這有他的好朋友杜甫的詩為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酒對於李白來説,有得也有失。失的是由於秉性耿直,酒後失態得罪了一些他不該得罪人,到老也沒能混個一官半職,還險些送了性命;得的是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

再説杜甫。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義市,他比李白小十幾歲。與李白不同的是,杜甫曾多次參加過科舉考試,但屢試不第,最後向朝廷獻了一篇《三大禮賦》才引起了唐玄宗的重視,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參軍。沒幹幾年,安史之亂爆發,被俘,後脱身赴行在,官拜右拾遺,因上書救房玄齡遭貶。南昌vi設計後或仕或隱,最終入川,居成都草堂。嚴武鎮守四川,聘請他為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杜甫離開了四川,病卒於湘水扁舟之中。杜甫雖然做過幾次小官,但間隔的時間都較短。

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顛沛流離和貧病交加中度過的。尤其是到了晚年,生活更加悽苦,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就是他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他親自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羣眾所造成的痛苦,因而才會寫出《三吏》、《三別》等一大批深刻反映下層人民疾苦的詩作。

李白張揚狂放,而杜甫內斂隱忍,兩個人的性格迥異,其作品風格向背。李白當時在唐朝詩壇的名氣很大,比起李白,杜甫的名氣就遜色多了,就連李白也看不上他的詩歌,為此李白還曾經寫過一首《飯顆山》的詩來譏諷杜甫。直到後來元稹為杜甫寫了一篇評論,他的詩才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雖然兩人的詩風不同,但他們的死法卻驚人的相似,都是與水有關。李白晚年寓居當塗山,由於夜晚賞月時飲酒過量,不慎栽倒在湖裏溺水而亡。後人為了紀念他説他攬月而死,這是有悖於歷史事實的。杜甫離開四川到湖南耒陽投奔好友,恰遇暴雨氾濫,江水暴漲,被困在船上連續十多天就沒吃上飯。後來,耒陽聶縣令知道這個消息後,親自撐船把杜甫接到了縣衙,併為他燉了一鍋牛肉,温了一壺酒。由於暴食暴飲當天夜晚就撐死在了耒陽,時年五十九歲。

唐朝詩壇上的兩顆耀眼的巨星就這樣相繼隕落了。我們在慨歎他們命運多舛的同時,也為他們為後人留下曠古未有的不朽詩篇而倍感欣慰。試想,假如唐朝缺少了李白和杜甫,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唐代的詩歌無論如何也不會達到這樣的海拔高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llq0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