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杜甫詩兩首教案

杜甫詩兩首教案

一、 新課導入,檢查背誦。

杜甫詩兩首教案

二、學習《哀江頭》

(一)寫作背景: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春天。當時詩人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感慨萬千,哀慟欲絕,寫下這首名詩。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這首詩寫詩人在安史亂中獨行昔日繁華之地曲江的感受,通過今昔對比,表達詩人憂時傷亂的哀思。(主旨) 全詩分三部分。

1)第一部分為前四句,寫長安淪陷後曲江的荒涼景象。

①“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唐玄宗在開元年間大加修建,宮殿樓閣連綿起伏,奇花異草四處種植,是皇室貴族和文人們的遊覽勝地。安史亂前,這裏一到春天遊人如織,車馬繁華。安史亂中遭受嚴重破壞,遊人稀少。一個明媚的春日,詩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個僻靜的角落,看到眼前荒涼破敗之景,不禁吞聲忍氣,暗暗哭泣。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遊人 !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聲哭,只能吞聲而哭。,重複用一個“曲”字,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心中愁腸百結、紆曲難伸的感覺。這兩句,寫出了曲江的蕭條和氣氛的恐怖,因為當時江山易手,安史叛軍已掌控長安。

②“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詩人在曲江所見到的又是什麼樣一番景象呢?“千門”,極言宮殿之多,可以想見當時的繁華;但加一“鎖”字,便將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蕭條巧妙地構成對比。“細柳新蒲”,又是一個春天到來了,只見細柳裊裊,茵茵蒲芽,生機盎然。“為誰綠”三字陡然一轉,以樂景襯哀情,含有肝腸寸斷的悲痛:江山易主,舊的主人倉皇出逃,如畫江山淪入敵手。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詩人不禁心中大慟,對往日的回憶自然而然地轉入下段“憶昔”。

2)第二部分為接下來八句,寫安史亂前春日曲江繁華盛景。

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總寫往日繁華。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在開元二十年 (732),從大明宮到南苑,修築了複道夾城,帝室權貴可通過夾城直抵南苑。詩人想起當年御駕遊苑時,霓彩旗幟飄揚,車駕豪華奢侈,珠光寶氣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絢麗無比。

②“昭陽殿裏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這幾句具體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遊苑的情景。“同輦隨君”用班婕妤典故,與唐明皇寵愛楊貴妃形成對比。當年漢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出來了;班婕妤不屑於做的事,楊貴妃卻自鳴得意地做了。言下之意,暗諷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來四旬寫楊貴妃的驕縱得意之態。“才人”是宮中女官,她們身着戎裝,騎着有黃金勒口的白馬,帶着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雙飛的鳥兒,楊貴妃為之嫣然“一笑”。“一笑”二字頗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開心?聯繫周幽王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典故,這“一笑”之中又有多少諷刺之意!

3)第三部分為後八句。寫詩人在滄桑鉅變之前的哀思,總結了全篇,且照應了開頭。

①“明眸皓齒今何在 ?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這幾句寫對李楊二人自食惡果而釀成悲劇的感慨。“明眸皓齒”既是寫“一笑”的情態,又引出了楊貴妃那令人感慨萬千的悲劇。楊貴妃在馬嵬坡遭兵變而縊死,然而長安已是淪陷於敵手,血污的遊魂也難以回京了。楊貴妃死後埋葬在渭水之濱的馬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崎嶇難行的劍閣古道,生死別離,彼此之間音容渺茫,難通消息。詩人以“同輦隨君侍君側”與“去住彼此無消息”、“一笑正墜雙飛翼”與“血污遊魂歸不得”的今昔對比,揭示了李楊二人的荒淫無度與大禍臨頭之間必然的因果關係,寫得驚心動魄,引人深思。

②“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人生總是有感情的,詩人觸景傷懷,淚水奪眶而出;而大自然是無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開,它們不管人世多少滄海桑田,亙古如此,未有終極。這裏以無情襯有情,更見傷痛之情深。此時天已黃昏,胡騎出動,揚起了滿天灰塵,給人一種高壓恐怖氣氛。這樣,開頭寫的詩人為何要“潛行”、“吞聲哭”便有了答案。詩人憂憤交迫,心急如焚。末兩句有兩種解釋:一是詩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卻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煩意亂竟辨不清南北方向;一是詩人明知住所在城南,卻駐足眺望城北,翹首盼望官軍的到來,因為唐肅宗此時在靈武,靈武在長安以北。詩人同時寫的《悲陳陶》一詩中有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含意相同。陸游《老學庵筆記》雲:“北人謂‘向'為‘望'。”可見“望城北”即“向城北”意。

3、小結:全詩憂時傷亂的主題至為沉痛。詩人潛行曲江,今昔對比之中,寄託了深深的哀思。

(三)藝術特色:

1、全詩結構緊緊圍繞主題而展開。由眼前翻到從前,又從回憶轉回現實。紆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層次感。先是寫哀,觸景傷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寫極度之樂,回憶李楊二人荒淫無度的豪奢生活;爾後又寫樂極生悲,寫出時代變幻的深哀巨痛。

2、對比手法的運用。詩中樂與哀因果轉換,對比效果強烈,在今昔對比中,藴含了詩人無盡的哀愁。這裏既有詩人憂國憂民的真誠,也有對蒙難君王的傷悼。哀其不幸蒙塵,諷其荒淫誤國。這是李唐王朝衰敗的悲歌,也是詩人為國破家亡而泣,可謂句句傷心,字字血淚。

三、學習《蜀相》。

(一)寫作背景簡介: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均憂心忡忡,苦悶彷徨。這段時間,他創作了一系列讚揚諸葛亮的詩篇,《蜀相》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通過詩人對丞相祠堂的尋訪,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詩人深沉而複雜的感慨。(主旨)

2)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設為問答,以尋訪丞相祠為由,點出諸葛亮廟在成都城外,為高大繁茂的柏樹所遮掩。丞相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約二里處。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裏主持國政二十餘年,創下了令後人景仰的勛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何處尋”,口氣急切,表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追慕;錦官城,即成都,成都在漢代織錦業發達,朝廷曾在此設錦官專管,故有“錦官城”之稱。“柏森森”,以蒼松翠柏之茂密暗含人們對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種肅穆、安謐的氣氛;杜甫在夔(kuí)州時寫有《古柏行》一詩,其中有句“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可為“柏森森”三字作一較好註腳。“森森”,是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3)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進一步寫丞相祠堂幽靜的環境,表現了詩人追懷諸葛亮的寂寞之心。這裏有把台階都映得發綠的碧草,有藏在深樹枝葉後鳴囀的黃鸝。“自春色”,寫出春草茂盛之態,“空好音”,寫遊人稀少,鳥兒鳴聲婉轉,但並不引起遊人的注意。丞相廟宇如此幽靜、寂寞,先賢的功績漸漸被人遺忘;詩人一腔憂國憂民的熱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為同調,這是多麼寂寞的懷古之心啊 !其中亦可見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對世無賢才的深深失望之情。此聯還命有碧草與黃鸝並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的`含義更加豐富。對於這兩句,杜詩的評註者們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確切地説,這兩句應看成“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寫出了廟外景色的荒蕪,寄託着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淒涼的哀婉,就是生動的一例。

4)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以凝練的筆墨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和才德。這裏突出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是三顧茅廬,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計;二是輔助劉備開創蜀漢政權;三是輔佐後主劉禪鞏固帝業。詩人最為羨慕的是諸葛亮能與劉備的君臣際會,共創大業,一生才學得以施展。“天下計”,天下大計。指《隆中對》中所言:“東連孫權,北抗曹操,西取劉璋”。“老臣心”意指諸葛亮功成不居、忠心謀國之心。《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病篤,謂亮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日:‘臣敢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初,亮自表後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此聯既是對諸葛亮高尚人格的讚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時、抱負難施的隱衷。

5)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抒寫自己對諸葛亮一生遭際的沉痛感慨。諸葛亮一生對蜀漢政權耿耿忠心,最後於後主建興十二年 (234)病逝軍中。這年春天,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與魏司馬懿軍在陝西渭南對壘,相持百餘日,終因操勞過度,八月於五丈原離世,年五十四歲。“出師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這段史實。諸葛亮雖未能伐魏功成,卻踐行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質光照千古,千百年來後人無不為此感動流淚。“英雄”,應是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而赴湯蹈火之人,其中尤其如杜甫這樣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之人。此句隱含着詩人感時傷亂之意。

3.小結:本詩題目為蜀相,卻直寫諸葛亮,景中含情。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其間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和政治理想,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詩人對憂念蒼生、濟世扶危的諸葛亮極其崇敬景仰,希望在當時安史之亂中也能有諸葛亮這樣雄才大略而又忠心為國之人出現;詩人對自己不能拯時濟世而潦倒一生深感遺憾。

(三)藝術特色:

1.結構嚴謹,起承轉合,天衣無縫。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寫專程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第三、四兩句,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第五、六句,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第七、八句,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敍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體渾成,富有藝術感染力。

2.對比手法的運用。詩中樂與哀因果轉換,對比效果強烈,在今昔對比中,藴含了詩人無盡的哀愁。這裏既有詩人憂國憂民的真誠,也有對蒙難君王的傷悼。哀其不幸蒙塵,諷其荒淫誤國。這是李唐王朝衰敗的悲歌,也是詩人為國破家亡而泣,可謂句句傷心,字字血淚。

四、作業:背誦《蜀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o00dx0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