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杜甫詩三首

杜甫詩三首

杜甫詩三首1

教學目標:

杜甫詩三首

1、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關於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博得後人廣泛的稱讚。他的詩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人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是“千古絕唱”,稱譽杜甫是“詩學宗師”,“詩聖”,對於這些高度的稱譽,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關於作品:《秋興》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曆元年)、55歲旅居夔府時的作品。這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寫這組詩時,離開安史之亂的爆發(755)已十一年。

二、近體詩知識

⑴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也稱今詩。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其句數、字數、平仄、對仗、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主要有律詩和絕句。

⑵律詩

①詩句字數整齊。分為五言和七言(簡稱五律、七律)。

②規定詩句數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稱為排律或長律)。

③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每兩句成一聯,八句律詩計四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末聯)。其中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又,每聯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④有嚴格的聲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一韻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⑶絕句:每首定格為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韻律與律詩相同,只是不一定對仗。

⑷詩歌鑑賞指要

A.基本要求:鑑賞詩的內容、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B.基本要領:

①朗讀吟誦,整體感受。

②披詞入情,激發感情。

③展開想象,探究意境。

何謂“意境”?這裏的“意”,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情);“境”是指客觀世界(景),兩者融為一體便成為意境。因此,意境是詩人藉助於多種藝術手法而創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是詩情和畫意的完美統一。

④感受韻律,品味語言。

三、研讀詩歌:

全詩感情基調——孤獨抑鬱

整體感知

一、二聯——巫山、巫峽的秋色秋景;三聯——由眼前叢菊的開放聯繫到“故園”;四聯——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砧聲所打斷

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撲面驚心,抒發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

分析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問: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玉露、楓樹林、波浪、風雲、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問: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秋的蕭殺,人的憂傷與孤獨。

問: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後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蕭森的氣息充塞於巫山巫峽中,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盪不安,蕭條隱晦,不見天日,形象表現詩人的極度不安,和胸中的鬱悶不平,象徵了國勢的危急——用豪邁、宏闊寫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點,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

問:叢菊兩地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體現詩歌主旨,詩人此時身在夔州,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開放卻是秋天滿目蕭條,不覺得潸然淚下,聯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覺引發詩人對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慨,憂國傷時。

問: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沒有機會回到故園,秋意卻越來越深了,秋風也越來越冷了,當地人家都開始做寒衣了。又一次迴應了詩題中的“秋”字。過去人們冬天穿棉衣,棉衣穿過一冬,裏邊的棉花就板結起來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搗衣石,現在你聽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經到處都是刀剪聲和搗衣的聲音。人們的生活習慣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帶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經好幾年了,我始終沒有一個安定的生活,我用什麼來抵禦羈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結:

這一首詩,從夔州的秋天起興引出了他的感發,而他感發的重點則在對“故園”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1、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首聯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悽苦落寞的情懷。

頷聯緊承首聯“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盪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雲匝地,又象徵着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鬱悶。

頸聯傾訴思鄉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悽傷。

尾聯在一畝的秋風裏,一片搗衣聲的環境、氣氛,含茹遊子無家可歸之惆悵淒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釦題目,綰結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2、結合上一個問題,總結一下這首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託、互相生髮,融會一體,密不可分。

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或者説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悽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於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於詩人心頭的鬱悶的象徵或形象展示。

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雲,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湧”,“接地陰”的外貌特徵,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盪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

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託“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後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彷彿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藝術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鍊,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願。他後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藴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説,頷聯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在“白帝城高”之後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着含藴無窮的深長餘韻。最為傑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心願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後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繫於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藴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三、小結主題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歎“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着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杜甫詩三首2

《秋興八首(其一)》

《秋興八首》為次第相連、首尾呼應的組詩,是杜甫的七言律詩的代表作。課本所選是第一首,為組詩的序曲,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氛圍。詩歌前兩聯因秋起興,抒情寫景,波瀾壯闊,感情強烈。後兩聯由“叢菊”而引出故園之思,並引發詩人的憂國傷時之感。

詩歌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語簡而意繁,情感濃烈而意境開闊。

《詠懷古蹟(其三)》

杜甫《詠懷古蹟》組詩借古人古事寄託感慨,將自身之感、時事之情融入詩中。

這是《詠懷古蹟》五首之三,詠懷明妃王昭君。顯然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詩人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與昭君多有相似。自己身處夔州,離家雖不像昭君那樣有萬里之遙,但也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現在,詩人正寓居於距昭君故鄉不遠之處,便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月夜歸魂的形象,抒發了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説:“只敍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後來諸家,總不能及。”這一評論確是説出了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獨留青冢向黃昏”“環珮空歸夜月魂”的昭君悲劇形象,總會時時地縈繞於讀者心間。

《登高》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頷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頸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又從白髮日多,因病戒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體現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懷。

此詩八句皆對。“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明人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更説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詩藪》)。

杜甫詩三首3

一、給下列詞語注音

岱( ) 眥( ) 簪( ) 逾( )

二、文學常識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別號________,朝偉大的________詩人。

2、杜甫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

3、《 》寫於所謂“開元盛世”,其時詩人才二十四五歲;《 》和《 》則寫於“安史之亂”前期,詩人已到中年。

三、默寫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渾欲不勝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婦出門看。

4、夜久語聲絕,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

造化鍾神秀( )

決眥( )

家書抵萬金( )( )

渾欲不勝簪( )

五、閲讀

①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②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⑤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⑥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解釋下列詞語:

附書至( )新戰死( )未去( )猶得( )

2、形似字注音並組詞:

⑴ 戍( )________戌( )________戎( )________

⑵ 衰( )________哀( )________衷( )________

3、為選段劃分為三層,並概括出層意。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4、用原文回答問題:

⑴ 説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⑵ 説明戰爭之慘烈:________________

⑶ 説明戰爭破壞嚴重:________________

⑷ 表現老婦喪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⑸ 能概括全詩內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寫老婦人“致詞”,層層訴説、悽苦至極,側面寫

“________”,揭示主題。

六、閲讀下詩,回答問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劍外:四川劍閣以南,指梓州一帶。唐朝都城長安在劍閣東北。當時以長安為中心,所以劍閣以南稱劍外。薊北:現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帶。那裏當時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1、解釋下列詞語。

⑴ 妻子:

⑵ 縱酒:

2、詩中哪句點明瞭“聞訊”的地點?

3、詩中哪個詞語揭示了全詩的主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4、詩人聽到消息後,百感交集。詩中是如何描述這一點的?試做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編者按】要想學好數學,多做試題是難免的,這樣才能夠掌握各種試題類型的解題思路。在考試中應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長髮揮。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婦出門看( ) 老嫗( ) 力雖衰( ) 如聞泣幽咽( )

不勝簪( ) 決眥( )

2、填空:

① 《望嶽》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其《望嶽》共有三首,分詠東嶽________、西嶽________、南嶽________。

② 《石壕吏》按體裁分,為________古風,按表達方式分,是________詩。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造化鍾神秀(聚集)

B、家書抵萬金(值,相當)

C、渾欲不勝簪(混亂)

D、二男新戰死(最近)

4、下列對詩句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國破”就其字面來講,一般指首都的淪陷,此處將“國破”與山河在”聯繫在一起,其含義便有了較廣闊的內容。

B、“城春草木深”描繪了春色滿城,令人引起對往日京都風月繁華的懷念,也暗示眼前的國破只是暫時的;春到深處一切又將生機勃勃。

C、“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以讓我們看見,詩人因國事而憂家,更因家事而憂國,家與國的命運在他心中已融為一體。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不明寫憂思愁緒的深重而言白髮難簪,使詩意更濃,而且把一個未老先衰,憂國憂民的悲愴形象立於紙面。

(一)語段點將:

春 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這首詩的作者是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

2、“烽火連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邊境地區設置烽火台,發現敵情,常燒柴禾升起煙火作為警報,這裏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説説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遷移過關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這首詩的體裁是________。

2、這首詩中最能體現早春景色特點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這首詩將早春細雨下的景色與煙柳滿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現這首詩的意境的一項是( )

A、清新自然

B、壯闊雄奇

C、含蓄藴藉

D、慷慨悲涼

【參考答案】

一、dàizìzānyú

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現實主義

2、唐;盛;衰

3、望嶽;春望;石壕吏

三、1、齊魯青未了

2、白頭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

4、如聞泣幽咽;獨與老翁別

四、鍾:聚集;眥:眼角;書:信;抵:值;渾:簡直。

五、1、書:信;新:最近;去:離開;猶得:還能夠。

2、⑴ 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馬一生。

⑵ 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無動於衷。

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層:三男戍邊,二男戰死。第二層:家中情況。第三層:老婦自請服役。

4、⑴ 三男鄴城戍 ⑵ 二男新戰死 ⑶ 出入無完裙 ⑷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⑸ 聽婦前致詞

5、安史之亂

六、1、⑴ 妻子和兒女 ⑵ 縱情飲酒

2、劍外忽傳收薊北

3、“收薊北”;抒發了詩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現了詩人渴望國家統一和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4、當詩人一聽“收薊北”的消息後,“初聞涕淚滿衣裳”──歡喜得淚流滿面,以淚寫喜,更是喜極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動的寫照。“漫卷詩書喜欲狂”──由流喜淚而呈喜態,寫出了此時此刻詩人內心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須縱酒”──由呈喜態而放聲高歌、縱酒痛飲。“青春作伴好還鄉”──這裏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歸。最後兩句仍然寫“還鄉”,是想像中具體的回家路線,更讓人想見詩人歸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詩喜始喜終,一貫到底,給人以強烈的快意。

初二語文試題欄目

【編者按】要想學好數學,多做試題是難免的,這樣才能夠掌握各種試題類型的解題思路。在考試中應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長髮揮。

【重難點語句】

1、説説文章第二句中的“人”、“使”字的作用。

〖解析 聯繫這兩個詞的語境作答,當然如果瞭解古文中常有的省略現象,或詩詞賦中的領字更好。

〖參考答案 這兩個字是領字,“人”字領其後兩句,理解時前後句都要加上這個字。同理,“使”字領其後四句,理解它們時都要加上這個字。

2、説説文中的排偶句式的作用。

〖解析 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思考。

〖參考答案 內容上看從各個方面闡述了大同社會的特徵,形式上看句式整齊,語氣強烈,排山倒海而來,能增強表達的效果。

3、如何評價孔子的“大同”理想?

〖解析 對於先賢思想的評價,始終應該堅持辯證的觀點聯繫歷史背景看。

〖參考答案 孔子的“大同”理想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因素,這決不是倒退,而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崇高目標,兩千多年來一直激勵着仁人志士為之奮鬥。當然,這樣的理想也是從維護階級統治的根本出發的,有其侷限性。

【重難點講解】

翻譯句子: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害人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裏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它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杜甫詩三首4

【基礎練習】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2).決眥人歸鳥()(3).白頭搔更短()

(4).渾欲不勝簪()(5).三男鄴城戍()()(6).如聞泣幽咽()()

(7).老嫗力雖衰()

2.下面加點的詞解釋有錯誤的是()

A.老翁逾牆走(越過)

B.一男附書至(書寫)

C.二男新戰死(最近)

D.急應河陽役(應徵)

3.下面詩句與課文一致的是()

A.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B.感時花賤淚,恨別鳥驚心。

C.鋒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D.史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4.品味下面的詩句,説説你是怎樣理解的。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3).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5.按下面的提示回答問題。

(1).《望嶽》一詩中,抓住景物細節表達作者心情激盪和眼界空闊的兩句詩是:

表現登高而小天下豪邁氣概的名句是:

(2).《春望》一詩中,運用擬人手法表現詩人對國事的憂傷、對家人思念感情的兩句詩

是:

(3).《石壕吏》中官吏的殘暴、老婦的悲苦形成鮮明對比的詩句是:

(4).敍述老婦三個兒子悲慘命運的詩句是:

【綜合練習】

一.閲讀下面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1.以上文字選自《》。作者是朝愛國詩人。他在之亂中,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詩中的一篇。這是一首詩。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聽婦前致詞()

(2)存者且偷生()

(3)出入無完裙()

3.詩中哪句話寫出了官吏的兇狠。

4.本詩運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

A.描寫B.議論C.説明D.記敍

5.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作文

請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敍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於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要求:字數500字以上。

【拓展練習】

一.閲讀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①命其婿作序以誇客②,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③,汎然④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勃屬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註釋:①宿:事先。②誇客:向賓客誇耀(女婿的才能)。③勃:指王勃。④汎(fàn)然:輕鬆、愉快之意。⑤語益奇:(勃文)語益奇。⑥矍(é):驚惶貌。⑦屬(zhǔ)文:寫文章。屬,連綴。⑧寤:睡醒。

(1)誦讀文言文,要注意句中的停頓。用“/”畫出下面句子中該停頓的地方。

引被覆面卧

(2)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宴:②遣:③易:

(3)第2自然段中加點的“寤”的意思與學過的《狼》一文中“”(填一詞)的意思相反。

(4)選出對畫線句子“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的意思理解準確的一項()

A.因此拿出紙和筆來請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沒有一個敢當真的

B.於是,拿出紙和筆逐一請客人(作序),(客人)沒有一個敢承當的

C.於是,出示紙和筆邀請所有的客人,(客人)沒有一個敢來的

D.因為出示了紙和筆遍請客人來吃飯,(客人)沒有一個敢答應的

(5)都督開始為什麼對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興?後來又為什麼改變了態度?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

(6)王勃的創作過程有何與眾不同之處?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

二.作文

大自然是我們的家園,多少年來,它給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豐厚的資源。珍愛它,它將會對我們報以温馨的饋贈;踐踏它,它將會對我們施以嚴酷的懲罰。

請聯繫現實,以“自然”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第二十五課杜甫詩三首

【基礎練習】

1.(1).dài(2).zì(3).sāo(4).zān

(5).Yèshù(6).Yōuyè(7).Yù

2.B3.A

4.(1).你想知道泰山是什麼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着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

(2).感傷時勢,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傷掉淚;為別所恨,聽到鳥兒的叫聲,也禁不住膽戰心驚。(或:由於戰亂,都城破敗,彷彿花也感歎時勢而落淚,鳥也為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3).到了深夜,説話的聲音沒有了,但仍然能聽見老婦的兒媳那低微、斷續的哭泣聲。

5.(1).蕩胸……人歸鳥。會當……眾山小。(2).感時……鳥驚心。(3).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三男鄴城戍……死者長已矣。

【綜合練習】

一.1.石壕吏唐杜甫安史一組敍事

2.(1)上前(2)苟且活着(3)衣服3.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4.D5.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和關注。

二.作文:(略)

【拓展練習】

(1)引被/覆面/卧

(2)①宴請②派遣(指派等)③改變(變換等)(3)寐(4)B

(5)都督想讓女婿在眾賓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氣盛,不知謙讓,都督因而生氣。沒想到後來王勃文章越寫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誠服地改變了態度。(意思相近即可)

(6)王勃寫文章,開始並不怎麼着意構思,而是先研磨好幾升墨汁,接着痛快地喝酒,再接過被子蒙在臉上睡覺,等到睡醒後,提起筆來,一揮而就,寫成文章.一字不改。

分析:本題考查斷句、理解文言實詞、句子翻譯、分析概念文段內容等能力。“引被”與“覆面”之間為連詞關係,共同修飾“卧”,“宴”作動詞,表示“宴請”,“遣”即“派”,“易”即“改變”;“寤”與“寐”意義相同;翻譯的句子中“因”是“於是”的意思,“莫”做主語,意為“沒有一個人”;王勃的少年氣盛使都督的如意算盤落空,而他又不知謙讓;王勃創作不着意構思,少頃輒—揮而就,一字不改,才氣過人。

杜甫詩三首5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單元——《杜甫詩三首》的教學設計。本課三首詩都是詩聖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間,借山川風物表達自己人生感慨的詩作。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理想化為泡影,國家動盪,半生潦倒,晚境更慘。悲從中來,《秋興》抒發了人生之悲、家國之悲;《詠懷古蹟》寄寓懷才不遇之悲;《登高》飽含濃得化不開的人生悲歎。三首詩都是杜詩的代表之作,文質兼美,尤其是《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

以含蓄藴藉為美的中國古典詩歌,對於高一的孩子是一種熟悉的陌生。程度稍好的孩子可能會模糊感覺到美,但難以言傳。程度稍差的孩子,只能是茫茫然,難知所云。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鑑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藴,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洋,實現上述目標,教會學生馭船之法,讓他們自己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葉聖陶説“詩要反覆地讀,詞要低迴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鑑賞方法是本課的着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鑑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孩子從杜甫“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鑑賞的一般方法是重點,汲取精神是難點。我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目標。下面我具體説一下教學流程。

首先我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學生在對工整的對聯賞析中,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忠君念闕,心繫蒼生的偉大情懷。為鑑賞詩歌做好感情準備。

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並初步感悟詩中景色特點和情感內容。

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首先讓學生比較三首詩的異同。烏申斯基説“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比較中進行整體感知,幾首詩互為參照,學生體會的會更準確。引導學生的比較中瞭解背景,把握情感,分清類別。結合課下注釋,通過讀和比較學生不難明白三首詩都是杜甫漂泊西南時間代表作,都表達了杜甫的人生之悲、家國之悲。第一三首是借景抒情,第二首是詠史懷古。

讓後讓學生用一個字分別概括每首詩的情感內容,進行進一步細化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深入詩詞,把握情感的差別。《秋興》由“故園心”很容易總結出“思”字;《詠懷古蹟》由“分明怨恨曲中論”不難總結出“怨”字;《登高》由“萬里悲秋常作客”可以輕易找出“悲”字。情感各異,但悲以貫之。

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我以以《登高》為例,引導學生進行意象分析,感悟意境美。

古人云“立象以盡意”“古詩之妙,專求意象”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是意象,詩歌鑑賞的關鍵。科林伍德説“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詩人通過想象創造出詩的形象,我們讀者通過想象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而感受體驗則是以全部身心投入作品,心靈與心靈相溝通,感情與感情相交流,對詩人的想象活動進行再經歷和再體驗。

因此,在引導意象解讀中,我先讓學生點擊這一個,就是通過抓修飾詞、依據感情基調、展開想象具體分析本詩中每個意象的情感意藴和審美意藴,使學生明白意象在每首詩中的獨特性。再由局部到整體,感悟詩中雄渾蒼涼的意境美。

然後,鏈接那

一個,使學生明確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相似性。還刷新另一個,使學生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迥異性。又點到面拓展,藉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透徹理解。

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詞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體會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後,播放名家範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最後,歸納賞詩之法。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比較分析法等詩歌鑑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昇華。

然後進行拓展遷移,要求學生用已經歸納的方法,鑑賞《秋興》。程序相類,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第二課時)

鑑賞《詠懷古蹟》,在初讀感受過程中學生對本詩類別情感已有所瞭解,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品讀詩情,學習詩法。詠史懷古類詩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們又是在品讀古人詩作,其實都是在歷史中穿梭,詩人在穿梭中表情,我們在穿梭中悟情。鑑於此,詠史懷古類詩的鑑賞主要是回味的過程。回味詩之史實,瞭解內容;回味詩之作者,讀懂感情;回味詩之感情,讀透詩作。

首先,誦讀詩作,回味史實。讓學生誦讀後,以一名導遊的身份根據杜甫詩作給大家為昭君墓寫一段解説詞。然後互相評比,選出優勝者,班內交流。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關鍵,通過寫作讓學生復原詩中昭君史實,通過對詞句的品味領悟作者杜甫在字裏行間寄寓的感情以及所運用的手法。

然後,析讀詩作,回味作者。在充分理解詩詞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詩作,聯繫背景回味杜甫其人,比較杜甫和其筆下的昭君的相似之處,理解所寄託的感情。兩相比較可以得出昭君絕代佳人,入宮見妒,畫圖省識,遠離漢宮,身死異國,環佩空歸;杜甫才華橫溢,入朝見妒;不分忠佞,不得重用;漂泊西南,有家難歸。可見杜甫實是借昭君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這也是詠史懷古類詩作的顯著特點。

第三,品讀詩作,讀透詩情。與《登高》感悟朗讀相類,不再贅言。

然後,以此課為例,引導學生歸納詠詩懷古類詩歌鑑賞方法:1、史實分析法;2、知人論世法,3、比較分析法。完成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並且及時進行閲讀訓練。用高考詠史懷古類詩歌鑑賞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遷移能力。

最後以作業引導探究。

白居易雲“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結合杜甫和李白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目的是引發學生思考個人生際遇的不同對社會蒼生的情感也不盡同,從而深刻體會“老杜愛君,事前則出以憂危,遇事則出以規諷,事後則出以哀傷”的崇高思想境界。

誠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教是為了不教”,讓孩子以自己的認知結構去同化,順應文本,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把自己融入詩境。在情感的衝擊中獲得境界的昇華,在感性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歸納,獲得一定的規律方法。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將課堂與課外,語文教學與語文學習廣泛而緊密地結合起來,語文就變得生動而且廣闊了,語文學習也變得深刻而且快樂了。

杜甫詩三首6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儘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形容什麼的嗎?[美貌]知道都是在説誰麼?[西施。楊玉環。貂禪。昭君]。不用説她們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給人帶來好運麼?[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自古紅顏多薄命”,《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學過的《馬嵬》中的楊貴妃不也是這樣嗎?還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這樣嗎?今天,讓我們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劇是否也是這樣的……

二、《詠懷古蹟》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蹟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漂泊之感和思念故鄉之情)。

三、整體感知

1。朗讀(1)學生單讀指出所讀優缺點。

(2)教師範讀。

(3)學生集體朗讀,注意音調。語速。感情。

2。結合註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麼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麼?(寫景)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羣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板書)

3。(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傑,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説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裏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另外,從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見她的形象:

一身歸朔漠,

數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

幾與衞霍同。

4、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説説這聯主要講了昭君的什麼嗎?)

“一去”與“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

“紫台”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

“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裏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它是那樣的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麼?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這麼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對比反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

5、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書:民族偏見

思鄉怨恨

胡俗

6、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註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7、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金聖歎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清。劉獻廷<<詠昭君詞>>曾聞漢主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當時皇帝的昏庸糊塗,昭君一樣的宮女的不幸。

8、“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麼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後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淒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板書)

9、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説着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裏,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放琵琶曲,渲染悲劇氛圍,感染學生。)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着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板書:首聯引出歌詠對象入題

頷聯寫昭君悲劇的一生鋪墊

頸聯揭示昭君悲劇根源鋪墊

尾聯點明昭君之怨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裏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繫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説。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作者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書昭君畫圖省識漢元帝詩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身死異國有志難展

借古傷今

七、拓展

到此咱們對昭君和詩人杜甫應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來説説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個怎樣的形象?

附:(1)詩的大意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黃昏。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2)詩中重點詞語理解。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蹟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台: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台稍遠,關山無極。"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着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6、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後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杜甫詩三首7

(一)文章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生於鞏縣.杜甫生於"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歷經禍亂,因而能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時事,思想深刻,意境開闊,後世稱為“詩史”,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峯。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詩歌藝術上,他能吸取和總結前人的成就,融合眾長,兼備各體,並形成特有的陰鬱頓挫的風格。他被後人稱為“詩聖”。

杜甫的《望嶽》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這是第一首。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齊、趙(現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因有此作。

(二)歸類複習

1、字音

岱(dài)未了(liǎo)眥(zì)曾(céng)鍾(zhōng)凌(líng)

2、通假字

蕩胸生層雲【“曾”通“層”】

3、多音字

了【(liǎo)了卻(le)助詞,去了】

4、古今異義

岱宗夫如何古:語氣詞,無實在意義。今:丈夫。

5、詞類活用

一覽眾山小【認為……小,形容詞作動詞。】

(三)翻譯

①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五嶽之首的泰山啊,怎麼樣?那一脈蒼莽的青色橫亙在齊魯無盡無了。)

②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③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看峯巒層雲迭起,胸中一陣陣盪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峯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四)節奏劃分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五)寫作方法

這是一首古體詩。全詩未着一“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詩人落筆由遠至近,筆下之景從朝到暮,詩中由望嶽想到將來的登嶽。首聯點出泰山獨特的地理特點。頷聯寫近望中所見的泰山形象――-神奇秀麗,巍峨高大。“景即情也”。眼前之景,表現了詩人心中之情。頸鍊是細望。山中雲氣層出不窮,盪滌着詩人的心胸;詩人目不轉睛望着飛鳥入林,這裏透露出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一片摯情。尾聯飽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艱險地去攀登,才能進入俯視一切的雄奇境界。詩中表現了一種不怕艱難對未來充滿自信的雄心和氣概。使情景理融為一體,完美自然。

杜甫詩三首8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

2、瞭解三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3、體會三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瞭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鑑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3.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學習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藴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並體悟其表達效果。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薰陶。 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聖”。

2、相關資料

(一)讀書和壯遊時期。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嶽》一詩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長安十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懷着經世濟用的政治理想到長安試求官。可是由於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無遺賢”的騙術,使參加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過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統治者的腐朽,創作出了像《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等傑出的現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放、樂觀坦蕩變得悲壯淒涼,形成“沉鬱頓挫”的詩風。

(三)戰亂流離時期。這是其現實主義詩歌發展時期。在短短兩三年中,由於安史之亂,他攜家和人民一道受凍捱餓,避難流亡,捲進了生活的底層。在淪陷區,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賊後,又屢遭肅宗貶斥。災難的時代,震撼着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並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峯。

【自主學習】

詩歌學習方法指導:想像形象、把握物境;體驗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詩的配樂朗誦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餘同學點評。

2.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要求學生從文字到內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詩歌,可設置思考題啟發和幫助學生理解,小到一個詞的詞義,大到這首詩的整體內容。學生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之間互相切磋交流,有助於充分地理解詩意。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畫面,體會詩的意境。

【合作探究】

1、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望嶽》流露出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聯繫寫作背景,聯繫詩人的人生經歷。)

2、詩歌羞於直白言情,常寓情於形象之中,形象不僅是詩人情感的觸發,又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也是體驗詩人情感的途徑。《春望》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3、品味《春望》。(對詩歌表現手法的認識、對詩句的品析評價等。)

4、《石壕吏》是一首敍事詩:詩中有幾個人物形象?他們各有什麼特點?

5、《石壕吏》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精讀精練】

閲讀下列詩文,回答文後各題。

望嶽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1)岱宗夫如何( )

(2)齊魯青未了( )

(3)造化鍾神秀( )

(4)會當凌絕頂( )

2.“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寫近望中所見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這兩句是寫由望嶽而產生的________的意願,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嶽》全詩中沒有“望”字但處處寫望,距離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時間是從________至________,並由________遙想將來的________。

5.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別歌詠東嶽( )、南嶽( )和西嶽( )(注:括號內填山名),以上所選的詩是歌詠________的。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________,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________,________。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6.給空白處填上完整的詩句。

7.對這首詩開頭前四句的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1段寫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來。

b.第2段交代故事的發生,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c.第3、4段,寫老翁逃跑避難,老婦出門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長期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的情景。

8.詩中描寫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戰爭之慘烈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説明老婦已被官吏捉走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婦人”致詞分為三層,用“‖”在文中標出層次,並歸納層意。

第一層: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層: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層: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這首詩是體現杜甫現實主義的重要詩篇之一,此詩反映的社會狀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閲讀 】

(一)《新安吏》(節選)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貼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縣。中男:指十八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成丁。這是唐天寶初年兵役制度規定的。伶俜:形容孤獨。俜:pīng。

1.解釋詞義:

①更: ②次:

2.結合詩中文意思考,如果將“肥男有母送”改為“肥男父母送”行嗎?為什麼?

3.“借問新安吏”這句詩省略了主語,你認為省略的主語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閲讀《登岳陽樓》,感受詩人深沉而廣闊的胸懷。

登岳陽樓

杜 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第一次登上岳陽樓,面對洞庭湖水,產生萬千感慨。詩中飽含着詩人對窮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歎:對終生壯志未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多災多難現實的憂愁與焦慮。詩人由個人的不幸遭遇,聯想到萬方多難的社會現實,由小天地轉入大天地,由個人的悲傷轉向“戎馬關山”的家國之痛,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深情,並以“憑軒涕泗流”之情態與開篇“今上岳陽樓”所見的壯闊氣魄構成照應之勢,表現了一位偉大愛國主義詩人的深沉而廣闊的胸懷。

【拓展提升】

結合對杜甫現實主義詩篇的理解,將《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敍文。

杜甫詩三首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能力目標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德育目標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重點: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難點: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流程:

(包括:1、設疑自探;2、解疑合探;3、質疑再探;4、運用拓展。)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形容什麼的嗎?[美貌]知道都是在説誰麼?[西施。楊玉環。貂禪。昭君]。不用説她們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給人帶來好運麼?[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自古紅顏多薄命”,《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學過的《馬嵬》中的楊貴妃不也是這樣嗎?還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這樣嗎?今天,讓我們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劇是否也是這樣的……

二、設疑自探

(一)學始於疑

大家有哪些疑問?請提出來。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麼?(寫景)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2、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3、作者表面上敍寫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實質上在寫什麼?試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加以分析。

教師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歸納整理為:1、景物?2、情感?3、拓展?

(二)自探要求

1、請大家針對以上問題先進行獨立探究

2、時間三分鐘

三、解疑合探

大家在小組內交流對以上問題的看法,形成統一的意見,做好展示評價的準備。

展示——兩分鐘後,出示展示任務分配及要求

例:問題一:——第一組展示(前黑板)

問題二:——第四組展示(前黑板)

問題三:——第五組展示(前黑板)

評價——展示接近尾聲時出示評價任務分配及要求:

例:問題一:第二組評價

問題二:第六組評價

問題三:第七組評價

答案解析:

問題一:

【明確】“羣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問題二: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問題三:

【明確】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懷念古人,同時也抒寫了自己的怨憤之情。作者運用了借古詠懷的寫作手法,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四、課堂小結

杜甫《詠懷古蹟》組詩借古人古事寄託感慨,將自身之感、時事之情融入詩中。顯然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怨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説:“只敍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後來諸家,總不能及。”這一評論確是説出了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獨留青冢向黃昏”“環珮空歸夜月魂”的昭君悲劇形象,總會時時地縈繞在我們的心間。

五、質疑再探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到這裏我們都已解決了,大家在探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有沒有生成其他新的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現在提出來。

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

六、運用拓展

自主編題——我做小老師,我來考考你

小組推薦優秀習題,由出題人領着同學們完成。

請學生閲讀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試與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作比較,説説二者在風格上有什麼異同。

王昭君

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其二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裏時。

七、課堂總結:

1、由學科班長對本節課作點評總結。

2、師總結:我們學了借古人古事寄託感慨,大家以後也可自己作詩並引用典故

補充修改

“秀出我的風采”——

展示要求:

1、書寫要認真、規範,答案要點要清晰全面;

2、口頭表述聲音要洪亮、清楚;講解完後要問:“大家是否還有什麼補充?”

3、非展示的同學繼續討論,做好補充評價準備。

評價要求:

1、評價同學聲音要洪亮、清楚;

2、先點評展示同學應該注意的問題;再點評展示的答案,力爭進行補充或必要的拓展;最後對展示組進行評判打分

3、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大膽質疑

杜甫詩三首10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杜甫及其在詩歌發展中的影響;

2、初步瞭解詩歌格律常識,瞭解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區別;

3、理解並掌握詩中出現的重要意象及關鍵詞句,準確把握詩歌大意;

4、賞析品味三首詩,瞭解詩人的創作方法,背誦並積累一些名句。

過程與方法

1、感受、品味詩歌意境並體悟詩歌情韻,初步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2、訓練誦讀詩歌四步法:解題、釋句、入境、會意;

3、反覆吟詠,強化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欣賞大自然的壯美,體會詩人的人生際遇;

2、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樹立對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杜甫詩三首》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懷。

難點:聯繫杜甫的生平經歷,着重理解杜甫詩中交織的個人遭際與愛國主義情感。

【學法提示】

1、查閲相關資料,結合“知識鏈接”,瞭解杜甫及其思想,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2、請同學們運用閲讀六字訣,反覆誦讀詩歌,結合課下註解,自主梳理詩句。自主完成課後習題和“問題導讀—評價單”的“預習評價”部分。將結構化預習中發現的問題,生成後交給學科長;

3、請同學們經過二次預習自主完成“問題解決—評價單”上的問題。學習本文要在實現結構化預習基礎上,結合重點難點、學習目標來思考下列問題,通過反覆朗讀詩歌,感悟詩意並整體把握三首詩歌的共同特點,解決生成的主要問題。

(1)“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三首詩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滿着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杜甫在年老、多病、孤獨、漂泊的時候,還能夠憂國憂民,心繫家國,其偉大就在於此。希望大家在賞析時能夠仔細的品讀。

(2)“滿紙漂泊言,一把辛酸淚。都雲杜甫痴,誰解其中味。”杜甫——這位偉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懷感動着每一個後來的中國人,他對自己的信念孜孜以求的精神更是激勵着每一個有志青年。課下蒐集杜甫的憂國憂民的詩句,進一步加深自己對杜甫的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準備課堂中參與討論、展示。

4、請同學們積極參與並落實“多元評價”,確保自主、合作、展示的學習質量。

 【知識鏈接】

1、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後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生活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着“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嶽》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於年底到達成都。代表作品有組詩“三吏”“三別”。(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峯)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斷續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代表作品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等(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鬱)

2、關於近體詩

舊體詩從唐代開始分為古體和近體兩大類。唐代以前的詩都稱古體詩,近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不是指近代。這種説法已經沿用了1000多年了。古體詩與近體詩的不同點,主要在於古體詩除了必須用韻之外,不受格律的限制,寫起來比較自由。

近體詩的格律始於南朝的齊、樑,形成於初唐,完善於盛唐,它可以分為絕句與律詩兩種。四句一首的稱絕句,絕句又分為五絕和七絕。五字一句的稱五絕,七字一句的稱七絕。律詩是八句一首,它又分為五律和七律。五字一首的稱五律,七字一首的稱七律。八字以上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

(1)每首的字數、句數都有規定,都是八句,五律40個字,七律56個字;

(2)偶數句押平聲韻,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

(3)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4)每篇必須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3、作品背景

(1)《秋興》: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鬱的。《秋興》組詩八首,融鑄了夔州蕭條的秋色,清悽的秋聲,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悲壯蒼涼,意境深閎。

(2)《詠懷古蹟》:詠懷古蹟五首是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所導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之中所寫的。詩人在漂泊之中看到天地依然,卻物是人非,不覺與古人產生了“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共鳴。而殘酷的現實,也讓作者顯得對具有非凡才能的前人更加崇拜。

(3)《登高》:這首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呆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裏,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標籤: 杜甫 詩三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zln7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