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杜甫詩三首》教案

《杜甫詩三首》教案

教學目標

《杜甫詩三首》教案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學常識,瞭解杜甫的詩風。

2、掌握詩歌中的一些表現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諷今等;

3、學會通過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學會結合作者生平際遇和所處時代背景分析詩歌內容,理解詩歌思想情感;

5、背誦。

過程與方法

誦讀 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講授點撥相結合

情感與價值觀

體味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對家國思念之情,培養學生的憂國愛民之情感,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教學重難點:如何鑑賞詩歌;如何把握詩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現手法。

課時安排:3課時

第1課時《秋興八首(其一)》

一、新課導入:走進古典詩歌,就是走進了一個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們的前人會從一張張薄薄的書頁中立起,踏着秦磚漢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飄飄地沿着字裏行間向我們走來。今天,向我們走來的這位詩人我們並不陌生,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也被稱為“詩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創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層艱苦生活的詩篇。聞一多先生認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現在,讓我們通過《秋興八首(其一)》,走近這“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樣讀懂一首詩?首先必須要知人論世。所謂的知人論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瞭解作品生活的時代背景。其次,必須要了解詩歌的特殊性。詩歌是用最簡練的語言來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的。王國維先生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我們還得知道作者在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這些意象藴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與時代背景簡介

杜甫(公元71x--77x),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首詩歌寫於公元76x年,這一年杜甫54歲,在重慶,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經在蜀中生活了將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那個時間段的唐朝發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亂”,時間是(75x--76x),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人口減少了將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亂當中,在杜甫曾經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賞識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劍南節度使嚴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亂當中。於是杜甫決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寫下了秋興八首,課文所選擇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鑑賞詩歌

1、整體感知,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後再齊讀,感受詩文。

2、聽朗讀帶,正音,明節奏,抽學生起來朗誦再齊讀。

3、介紹鑑賞詩歌的步驟和方法:

第一步,讀懂題目;第二步,讀懂詩句的意思(藉助課文註解,平時積累的知識);第三步,找出詩中的意象、表現手法,然後後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詩歌的內涵,體味作者抒發的思想情感。

4、根據以上介紹的方法步驟,試着分析鑑賞詩歌,思考如下問題:

問題1:題目是什麼意思?

明確:“興”就是《詩經》中“賦比興”的“興”,即借秋天之景抒發內心的情感。 問題2:詩句的字面意思

明確: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楓樹葉,巫山巫峽上景象蕭瑟陰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濃雲垂地。又見菊花開了,淚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湧起了故園情懷。到處都在趕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

問題3:找出詩歌意象,並説説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

明確:意象有: 玉露, 楓樹林,巫山,巫峽,江波,塞上秋風,陰雲,菊花,孤舟,淚,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點:淒涼,蕭瑟,陰沉,蕭條、殘敗等。

問題4:挖掘意象的深刻內涵(結合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

明確:

(1)玉露凋傷楓樹林:秋天的“楓樹林”:火紅豔麗,暗指曾經輝煌的盛唐 。“凋傷”意指安史之亂後,唐朝的衰敗。

(2)巫山巫峽氣蕭森:“氣蕭森”:蕭瑟陰森。指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衰敗的氣象

(3)江間波浪間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江,山。暗指國家)

江上波濤滾滾,不平靜。塞上風雲變幻,也是不平靜。整個天地都處於不平靜當中。意指唐朝整個江山都陷入了戰亂, 戰爭風起雲湧,國家不平靜。

(4)叢菊兩開他日淚:兩開:開了兩次,回家的事情等了兩年,兩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園心:

“孤”形單影隻,思念故園,更令人覺得哀傷。“一”一直思念家園,然而國家戰亂,故園還會安好嗎?悲涼由此產生

(6)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處都在趕着作冬衣,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又是一年將盡時,同時又是一天的結束時,在這樣特殊時刻,在外漂泊已久的遊子更加思念故園。然而國亂如此,家還會存在嗎?詩歌到這裏。雖然詩中沒有一個“愁”字,那種濃濃的愁,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涼感油然而生。

問題5: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抒發了詩人家國之悲,羈旅之愁,思鄉之情。

問題6:詩歌應用到了哪些藝術手法?

明確 (1)對偶 頷聯 頸聯。

[江間]對[塞上],[波浪]對[風雲]

[叢菊]對[孤舟];[兩開]對[一系]

(2)借景抒情

這首詩歌通過描寫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景,抒發了自己的家國之悲,羈旅之愁。

5、齊讀或背誦。

四、作業:1、閲讀杜甫的《江漢》,完成第(1)小題。

江漢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確:第二聯中的“片雲”“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寓意。“片雲”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寂寞;第

三聯“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落日”相對,虛實結合。兩聯情景結合,營造了一個天高地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2、背誦

第2課時《詠懷古蹟》

教學目標

1背誦《詠懷古蹟(其三)》,賞析並積累一些名句;

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3瞭解《詠懷古蹟》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鑑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一、新課導入: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着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裏。

唐大曆年間,漂泊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詠懷古蹟》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於大曆元年的秋天。我們已經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國家仍然動盪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吟詠古蹟,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三、美讀詩文(讀):

1、自由朗讀詩文。要求:讀準字音。

2、欣賞課文錄音。

3、學生自由朗讀,注意停頓、語調與感情,體味情感,讀出韻味,再齊讀。

4、生利用文下注釋自由輕聲譯讀詩文,不懂得地方做標記。

5、學生齊讀後,請學生結合註釋,根據自己的理解複述詩歌主要內容。)

明確:羣山萬壑隨着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裏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着黃昏。憑着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後,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説着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四、詩文鑑賞。

1、整體感知

結合註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麼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

明確:怨恨

2、閲讀詩文,思考問題:

問題(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 寫什麼?

明確:寫景

問題(2)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羣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問題(3)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

母之邦,嫁到異域,並在那裏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徵。

問題(4)詩歌中間兩聯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

明確:對比、反襯,用典等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有“去”和“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古國,留在了不該留的荒漠;“生”與“死”的對比,“生前”可以“識”卻沒有被“識”,“死後”不能“歸”卻“魂歸來”,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紫台”對“青冢”對比,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通過 “紫台”,“朔漠”,“黃昏”,“青冢”等這些對比,反襯出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與孤苦和死後的孤寂與冷落,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畫圖省識春風面”用了一個典故,寫王昭君生前在漢宮不被賞識的寥落。

問題(5)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聖歎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問題(6)“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麼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 “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問題(7)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問題(8)《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裏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詩歌是不是含有什麼深刻寓意呢?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繫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説。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作者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所以,詩歌對王昭君給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對自己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以及羈旅他鄉的苦悶和惆悵。(詠懷詩的特點:借古人寫自己,抒己懷。)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蹟,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

恨” 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麼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後四人一組,選代表發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

《美女賭江山》

柔柔弱弱的一羣,沒有叱吒風雲,沒有威風凜凜,然而,歷史卻在她們面前變得悽婉哀怨.儘管,她們的故事早已湮沒於歷史的風塵.

(一)

朝為浣沙女,晚成吳宮妃.從她看到范蠡的那一記得起,就註定了西施命運的悲劇.貧賤與高貴的轉變,完成在瞬間.這瞬間帶來的,卻是傷痛的永恆;她鍾情於范蠡,卻不得不棄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動,卻不得不做着背叛他的事。

在勾踐與夫差的較量中,勾踐贏了,賭的是江山。勾踐很聰明,一個美女換來一座江山。可他又多麼殘忍,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與青春,付出了愛情與愛人!而她,只是勾踐手中的一顆棋子!

有人説西施回國後被視為紅顏禍水沉湖而死,有人説她與范蠡泛舟遠離。我寧願接受後者,因為我不想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卧薪嚐膽”的勾踐是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慘的人生以更悲慘的故事結局。

(二)

漢宮內,漢帝御筆一點,王昭君被這漫不經心地一點,歷史卻因此打了個迴旋。和平與戰爭,文明與野蠻,交往與廝殺,竟然都由一個女子柔弱的雙肩來承擔!

傾國傾城,漢帝盛怒之下,殺死毛延壽。她在漢帝懊悔與不捨的目光中,一步步走漢宮,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美貌與青春換來了短暫的和平,百十年後,當她的後代,她的族人被漢朝的騎兵趕往更惡劣的地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統治者的緩兵之計,她,只不過是一塊擋箭牌。她若泉下有知,會不會流淚,會不會心痛?只是,她已經成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經迷離在歷史的風塵之中??

(三)

西施、昭君等皆為美女,因為美,她們才成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們的美貌賭江山,拿她們的青春賭明天,使她們成為一代王朝的隨葬品。在後人對她們或褒或貶的評價中,有誰真正理解她們的苦痛;有誰真正同情她們所做出的犧牲;又有誰真正關注她們的命運。她們的裙裾,飄揚在硝煙與戰火中,使那段歷史變得凝重。我用一顆虔誠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筆,來懷念這些在歷史的書頁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

第3課時《登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詩歌中的“煉字”;學會通過分析意象,描摹畫面,感悟意境;理解《登高》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瞭解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過程與方法:

1、討論法。

2、煉字法。

標籤: 杜甫 詩三首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ol48y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