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

予告歸裏,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釣竿。

翻譯

我決定拋棄烏紗帽棄官而去,回家之時兩袖清風,一貧如洗。

我畫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涼風習習的江邊當作漁竿。

註釋

烏紗:當時做官為宦的代名詞囊橐:一種口袋。

蕭蕭:空空的樣子。

創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

賞析

“予告歸裏,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寫的是鄭板橋決定拋棄烏紗帽棄官而去,歸裏之時兩袖清風,一貧如洗。他畫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邊作為魚竿。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作者為人正直,只關心百姓疾苦,不願逢迎吹捧上司,深為上司不滿,於是上司藉故罷了他的官。時年他已61歲,在濰縣擔任了7年縣令,照理説,至少也該發點小財了,然而他罷官之日,卻是囊橐蕭蕭兩袖寒,惟有一囊書畫,兩袖清風,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官。這首詩在用詞上很有感情色彩。蕭蕭寒、清瘦、秋風都從字面上載遞出一種蕭索、冷落、淒冷之感,與作者的心情和處境和諧一致。

這是一首贈別詩,然而卻很特別。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2

詠畫扇詩原文

作者:鮑子卿

細絲本自輕,弱彩何足眄。

直為發紅顏,謬成握中扇。

乍奉長門泣,時承柏樑宴。

思粧開已掩,歌容隱而見。

但畫雙黃鵠,莫畫孤飛燕。

詠畫扇詩註釋

1、眄 :【拼音】:[miǎn] 【字義】:1。斜着眼看:~視。~睨。~伺(窺伺)。

2、黃鵠:拼音:huáng gǔ。鵠又叫天鵝。它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澤,也有黃鵠、丹鵠,生活在湖、海、江、河,它的皮毛可做衣服等,稱為天鵝絨。

詠畫扇詩賞析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詩人與畫家在行為上互相合作,或為畫題詩,或為詩作畫;在理論上又相通相近,所以便促成了中國詩畫史上第一次詩畫較為密切的融合。這無疑是題畫詩形成的機緣與條件。就繪畫而言,據《貞觀公私畫史》載,魏晉時期教化類繪畫尚有十之一二,到南北朝時期,便十分少見了。由於政治權力對文化思想幹預較少,這便為當時的詩人、畫家的思想提供了廣闊的拓展空間。“一個時期內,生活的怪異化,思想的極端化,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生活的重要特徵。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3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圖題詩

朝代:清代

作者:鄭燮

原文: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書齋躺着休息,聽見風吹竹葉發出蕭蕭之聲,立即聯想是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只是些小小的州縣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我們(州縣官吏)的感情。

賞析

這首詩是鄭板橋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包括的。一二兩句託物取喻。第一句“衙齋卧聽蕭蕭竹”,寫的是作者在衙署書房裏躺卧休息,這時聽到窗外陣陣清風吹動着竹子,蕭蕭叢竹,聲音嗚咽,給人一種十分悲涼淒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間疾苦聲”,是作者由淒寒的竹子聲音產生的聯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風竹之聲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飢寒交迫中掙扎的老百姓的嗚咽之聲,充分體現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繫百姓的情懷。三、四兩句暢述胸懷。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既是寫自己,又是寫包括,可見為民解憂的應該是所有的“父母官”,這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第四句“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詩既照應了風竹畫和詩題,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們緊緊聯繫在一起。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由風吹竹搖之聲而聯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對勞動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確實是十分可貴的。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4

畫雞

朝代:明代

作者:唐寅

原文: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户開。

翻譯:

它的頭上鮮紅如紅花怒放的帽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它是一隻白雞所以滿身雪白走過來。一生之中它從來不敢隨便説話,但是一旦喊起來千門萬户就隨着打開門窗了。

賞析:

唐伯虎説:"我這是題我畫的白雞。”“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生平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户開。”他好像又在説自己,他説,我美麗的,天生的冠如大官員頭上的帽子,我披着滿身雪白的羽毛慢慢向你們走來。平時我不會隨便説話,因為我是時間的使者,一旦我説話了,你們就要開始新的一天了!

紅冠,當時是當官的人戴的帽子;而我的紅冠,是自己長出來的。滿身雪白,因為我是從冬天走過來的;“走將來”,將,是助詞,向你走來;我揹負冬天的雪向你走過來!因此因為我有重大責任所以白天黑夜我不能隨便説話,因為我一旦説話的時候,是君臨天下了的呀;我一旦説話的時候,是告訴你們天亮了,起牀了,皇帝也不能例外,長官也不能例外,有錢人也不能例外,老百姓也不能例外,天下人應該起牀了……

從此詩看,第一、二句,作者運用了描寫和色彩的對比。這是古代詩人寫詩的一個特點。起句的“頭上紅冠”,從局部描寫公雞頭上的大紅冠,承句“滿身雪白”又從全身描寫公雞渾身的雪白羽毛。狀物明確,從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積的白色(公雞)與公雞頭上的大紅冠相比,色彩對比強烈,我們可以想象大公雞威嚴的姿態向我們走過來。第三、四句又道出了深刻的道理來。轉句“平身不敢輕言語”,詩人的詩路急轉,説公雞一生不敢隨便啼叫,此句的氣色收斂,還很低調,尤其“不敢”一詞,用的很貼切,此句是全詩中最難寫的一句,為第四句的結句做了無法替代的鋪墊,當我們讀到“一叫千門萬户開”時,才突然醒悟過來,原來第三、四句在説公雞具備的美德和權威。第三、四句又是運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使兩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所以,全詩一氣呵成,大氣有餘,藝術手法老道。先是大白和大紅的色彩強烈對比;後是氣勢上的強烈對比。在詩歌的感情表現上,四句分別是“放、放。收、放”。寫豪放的詩歌,最難寫的就是在感情豪放的詩句中,如何安排感情收斂的詞句,與豪放的詞句作對比,提高豪放的效果。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畫鴨

元代:揭傒斯

春草細還生,春雛養漸成。

茸茸毛色起,應解自呼名。

譯文:

春草細還生,春雛養漸成。

茸茸毛色起,應解自呼名。

註釋:

春草細還生,春雛(chú)養漸成。

細:這裏指剛出土的小草細嫩、細小。春雛:這裏指春天剛孵出不久的小鴨。 雛:雞、鴨及禽類的幼子。

茸(róng)茸毛色起,應解自呼名。

茸茸 :柔軟纖細的絨毛。這裏指小鴨子還沒長出翎毛前的細小茸毛。應:應該,應當。這裏含有推測、猜想的意思。解:懂得。 自呼名:呼喚自己的名字。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畫面上畫着小鴨、嫩草等等景物。畫儘管畫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靜的,無聲。把靜的畫面用詩的形式寫出它的動來,把無聲之物賦予它以應有的聲音,這就要看題畫者的藝術才能了。這首詩就是根據詩人的觀察、體會和想象,把畫題活了。詩的大意説:春草雖然細嫩,卻還正在生長,春天剛孵出的小鴨,餵養得漸漸成長起來。滿身細密的絨毛已經能辨別出不同的顏色,它們不停地“鴨鴨”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喚自己的名字了。

這首詩寫得富有兒童情趣。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南歌子·香墨彎彎畫

[宋代]秦觀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脣。

人去空流水,花飛半掩門。亂山何處覓行雲?又是一鈎新月照黃昏。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用香墨勾畫彎彎的眉毛,胭脂淡淡地勻在臉上。身着藍衫和杏黃裙,獨倚欄杆上默默地塗着口紅。

情郎一去如流水,她卻半掩着房門盼人歸。情郎就像飄忽不定的雲,如何尋得到他的蹤跡呢?一直等到黃昏,又是一彎新月掛在天邊,月不圓人也難團圓。

註釋

香墨:畫眉用的螺黛。

燕脂:即胭脂。

揉藍:藍色。藍,可提取藍色顏料的植物,揉搓可得青色。

檀:檀色,近赭的紅色,屢見《花間集》,如張泌《生查子》“檀畫荔枝紅”,表示這個顏色最為明白。這口紅只圓圓地塗在脣中間,故曰“點”。

流水:隱喻時光悄悄地逝去。

行雲:比喻薄情郎,“亂山”比喻心煩意亂的女子。

賞析:

閨怨過中國古代永恆的文學題材,因為那時候婦女地位低下,交通不便,男子為名韁利鎖所牽絆,導致很多女子不得不經常承受獨守空房的痛苦。秦觀這首詞在內容上雖然沒有多少新意,但過藝術成就很高。詞的上闋色彩鮮明,和下闋的冷落荒涼恰成鮮明的對比,很好地襯托了離人的孤寂,可謂一篇描寫閨怨的佳作。

詞的上片刻劃這個美女,多用顏色字面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筆畫,可以説過一幅工筆重彩的梳粧圖。“香墨”兩句,寫女子用心打扮的情態。這兩句雖未直説她在畫眉、搽脂,但從“畫”且“彎彎”,“勻”且“淡淡”中,可以體會得出她過在怎樣精心地打扮自己。兩句中前一句寫衣着,衫子過青色的,裙子過杏黃色的。後一句寫她眉畫好了,粉搽好了,最後的工序過把口紅圓圓地塗在脣間。但“點絳脣”前的“獨倚玉闌無語”,卻埋下情事的伏筆。既然過“獨”,卻又精心打扮,這應該過在刻意為某人而為。分明畫外還有一個人在,女子對戀人的迴歸還抱有一線希望。

詞的過片,雖也不多寫情事,但也不過單純寫景,對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有明顯的發展,寫景之外,別寄幽情,抒發人去樓空、青春虛度的情思,過全詞抒情的中心。“風揚“花飛”過殘春景象,給人以美人遲暮的暗示。“花飛”二字尤其觸目痛心,融悽慘的感受於尋常之景中,大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之意,簡潔而含蓄。“門”過半掩着的,像在為誰開着,這正過女子心還不死的寫照。結拍“亂山”兩句:“行雲”喻戀人的蹤影,古詩詞裏多用以比喻薄情郎,如雍陶《明月照高樓》:“君若無定雲,妾若不動山。雲行出山易,山逐雲去難,”正過“亂山何處覓行雲”的註腳。由於女子心煩意亂,故視羣山便成“亂山”,這過移情於物的結果。女子最怕夜間孤苦,可偏偏又過一個黃昏來了,“又過”二字藴涵着這種等待和失望遠不過一次了,愁怨之情溢於言表。

縱觀全詞,上片綺麗香豔,下片悽清淡遠,而又以情上下貫之。全詞語言清麗,語意婉約,體現了鮮明的藝術風格。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7

畫雞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户開。

古詩簡介

《畫雞》 是明代詩人唐寅為自己的畫作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了公雞的威武,寫出了它的高潔。把雞這種家禽的神態氣質和報曉天性展現的淋漓盡致。它平時不多説話,但一説話大家都響應,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思想和抱負,從此詩還可看出詩人“不避口語”的寫詩特點,富有兒歌風味。

翻譯/譯文

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特別剪裁,雄雞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糾糾地走來。

它平生不敢輕易鳴叫,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户的門都打開。

註釋

①裁:裁剪,這裏是製作的意思。

②將:助詞,用在動詞和來、去等表示趨向的補語之間。

③平生:平素,平常。

④輕:隨便,輕易。

⑤言語:這裏指啼鳴,喻指説話,發表意見

⑥一:一旦。

⑦千門萬户:指眾多的人家。

創作背景

《畫雞》是明代中後期時詩人為自己所畫的一隻大公雞所提的詩,詩人畫完這隻高昂的公雞後寫好這首詩,在當時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氾濫的年代,託物言志,用通俗流暢的詞語描繪了畫作中那隻羽毛雪白,冠頂通紅的公雞。

賞析/鑑賞

《畫雞》是一首題畫詩,描繪了雄雞的優美高潔的形象,讚頌了輕易不鳴,鳴則動人的品格,也表現了詩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懷。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這是寫公雞的動作、神態。頭戴無須剪裁的天然紅冠,一身雪白,興致沖沖地迎面走來。詩人運用了描寫和色彩的對比,勾畫了一隻冠紅羽白、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的大公雞。起句的“頭上紅冠”,從局部描寫公雞頭上的大紅冠,在這第一句裏,詩人更着重的是雄雞那不用裝飾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詩人稱頌這種美為“不用裁”。承句“滿身雪白”又從全身描寫公雞渾身的雪白羽毛。狀物明確,從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積的白色(公雞)與公雞頭上的大紅冠相比,色彩對比強烈,描繪了雄雞優美高潔的形象。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户開”。這是寫公雞的心理和聲音。詩人擬雞為人揭開了它一生中不敢輕易説話的心理狀態,它一聲嗚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來。它一聲嗚叫,千家萬户都要打開門,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平身不敢輕言語”,詩人的詩路急轉,説公雞一生不敢隨便啼叫,此句的氣色收斂,還很低調,尤其“不敢”一詞,用的很貼切,為第四句的結句做了鋪墊,並對下句有反襯效果。後兩句用擬人法寫出了雄雞在清晨報曉的情景,動靜結合,運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使兩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樹立了雄雞高偉的形象,表現了公雞具備的美德和權威。

這首詩,詩人表達含蓄又不失些許豪放之情,藉助詩中的雪白大公雞表達了自己渴望成為時代先驅者的遠大志向。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8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

[宋代]歐陽修

湖上朱橋響畫輪,溶溶春水浸春雲,碧琉璃滑淨無塵。

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

譯文

帶有彩繪的的豪華馬車經過硃紅色的橋,車輪的響聲在湖上響起。春水豐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雲。湖面平靜的好像碧綠的玻璃,平滑乾淨沒有灰塵。

春季裏昆蟲吐出來的細絲,隨風飄舞在花草樹木之間,網住春光,留住遊人。花叢中的鳥兒不停地鳴叫,彷彿在召喚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誘人,遊人遊賞到夕陽西斜才無可奈何地離去。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

朱橋:欄杆硃紅的橋。

畫輪:指有彩繪的豪華車子。

溶溶:指水盛貌。

春水:指春天時的湖水,表現出湖水的柔和之感。

春雲:即春天的雲,表現出湖上天空的雲之舒緩柔美。

碧:即綠色。

遊絲:本指春季裏昆蟲吐出的細絲。

縈:即縈繞,留住之意。

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遊人。

歸:指離開。

賞析:

歐陽修這首《浣溪沙》抒發了作者對春光的深深眷戀。詞中的春光,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青春、愛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雋永藴藉的意境,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

上片寫湖面風光很有特色。首句詞湖上朱橋響畫輪”,寫遊客們乘坐着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着硃紅欄杆的橋樑,來到西湖遊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第二句詞溶溶春水浸春雲”,一句之中,並列兩個詞春”字,是名副其實的詞加一倍寫法”,目的就是把這個字突現出來。這句裏的詞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説成浸泡,就等於把雲的影子説成是真的雲,通過這種詞真實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來,從觀察體驗的錯覺中描繪景物的狀態。第三句詞碧琉璃滑淨無塵”,用琉璃的光潔平滑來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現了湖面泛舟時輕快、暢適的心情,形象而有詩意。

下片寫遊興未盡的留連之情。前兩句是對偶句:詞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這兩句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是全詞的重點所。歐陽修説遊絲詞縈醉客”,這既是遊人賞春縱飲,也有遊人被美景詞喚住”之意,下句詞隔花啼鳥喚行人”,這一句是從聲音的角度來寫,不但寫出了春天具有的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境界,也寫出了春天西湖的詞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綠景象。詞人通過把遊絲、啼鳥對遊人的詞挽留”,表現出遊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捨不得歸去之情。把遊絲、啼鳥説成頗通人性的靈物,這便是詞體以婉曲寫情的特別處。末句裏的詞日斜歸去”四字,説明西湖景色美好,讓人流連:詞奈何春”三個字使得全詞更顯得精彩,它表達了作者鬱積於心的留連惆悵之情。這首詞的結尾,是用陡轉直下的筆法揭示了遊人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表現了由歡快而悲涼這種兩極轉換的心理狀態,故而能夠取得含蓄藴藉、餘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從藝術上看,詞人借景抒情,在描寫詞樂景”之中,暗示了詞哀情”,具有含不盡之意現於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藴含在寬闊的境界之中,給讀者以無盡的想象和思考。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唐代]杜甫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

將軍得名三十載,人間又見真乘黃。

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內府殷紅瑪瑙盤,婕妤傳詔才人索。

盤賜將軍拜舞歸,輕紈細綺相追飛。

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獅子花。

今之新圖有二馬,復令識者久歎嗟。

此皆騎戰一敵萬,縞素漠漠開風沙。

其餘七匹亦殊絕,迥若寒空動煙雪。

霜蹄蹴踏長楸間,馬官廝養森成列。

可憐九馬爭神駿,顧視清高氣深穩。

借問苦心愛者誰,後有韋諷前支遁。

憶昔巡幸新豐宮,翠華拂天來向東。

騰驤磊落三萬匹,皆與此圖筋骨同。

自從獻寶朝河宗,無復射蛟江水中。

君不見金粟堆前松柏裏,龍媒去盡鳥唿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開國以來善畫鞍馬的畫家中,畫技最精妙傳神只數江都王。

曹將軍畫馬出名已有三十載,人間又見古代真正神馬“乘黃”。

他曾描繪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畫得象池龍騰飛十日聲如雷。

皇宮內庫珍藏的殷紅瑪瑙盤,婕妤傳下御旨才人將它取來。

將軍接受賜盤叩拜皇恩迴歸,輕紈細綺相繼賜來快速如飛。

貴戚們誰得到曹將軍親筆跡,誰就覺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輝。

當年唐太宗着名寶馬“拳毛?”。近代郭子儀家中好駒“獅子花”。

而今新畫之中就有這兩匹馬,使得識馬的人久久感慨贊誇。

這都是戰騎以一勝萬的好馬,展開畫絹如見奔馬揚起風沙。

其餘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絕,遠遠看去象寒空中飄動煙雪。

霜蹄駿馬蹴踏在長楸大道間,專職馬倌和役卒肅立排成列。

可愛的九匹馬神姿爭俊競雄,昂首闊視顯得高雅深沉穩重。

請問有誰真心喜愛神姿駿馬?後世韋諷前代支遁名傳天下。

想當年玄宗皇上巡幸新豐宮,車駕上羽旗拂天浩蕩朝向東。

騰飛跳躍精良好馬有三萬匹,匹匹與畫圖中馬的筋骨雷同。

譬如河宗獻寶之後穆王歸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你沒看見金粟堆前松柏林裏,良馬去盡徒見林鳥啼雨唿風。

註釋

照夜白:馬名。

龍池:在唐宮內。

支遁:東晉名僧,養馬數匹,有人説道人養馬不清高,答:“貧道愛其神駿。”此處比喻韋諷極愛曹霸的畫馬。“自從獻寶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經去世。

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陝西省蒲城縣東。

賞析:

這首詩是廣德二年(764),杜甫在閬州錄事參軍韋諷宅觀看他收藏的曹霸所畫的“九馬圖”後所作的題畫詩。唐朝初年,江都王李緒善畫馬,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他“多才藝,善書畫,鞍馬擅名。”到開元、天寶時代,曹霸畫馬出神入化,名聲更顯,趙子昂説:“唐人善畫馬者眾,而曹、韓(幹)為之最。”(湯垕《畫鑑》引)所以開端四句,詩人先引江都王襯托曹霸,説曹霸“得名三十載”,人們才又能見到神駿之馬。將軍,因為曹霸官至左武衞將軍,故以“將軍”代曹霸以顯尊金。乘黃,馬名,其狀如狐,背上有兩角,出《山海經》,本詩特藉以形容馬的神奇駿健。

詩人不落窠臼,卻先用八句詩,從曹霸畫“照夜白”馬説來,詳細敍述曹霸受到玄宗恩寵和藝名大振的往事,為描寫九馬圖鋪敍,並伏下末段詩意。“曾貌先帝照夜白”,貌,描畫;先帝,指玄宗;照夜白,玄宗坐騎名。曹霸所畫照夜白,形象奪真,感動龍池裏的龍,連日挾帶風雷飛舞,此謂“龍池十日飛霹靂”。“內府”二句,寫玄宗喜愛曹霸的馬畫,命婕妤傳達詔書,才人手捧“內府殷紅瑪瑙盤”,向曹霸索取並盛放照夜白圖。婕妤,正三品女官,才人,正四品女官,瑪瑙盤極為名貴,足見恩寵之重。“盤賜將軍”,以下四句,描寫曹霸受玄宗賞識、恩賜以後,聲名大振,帶着“輕紈細綺”上門求畫的人,絡繹不絕,連達官貴戚也以求得曹霸畫作而感到光榮。這一段,上四句用仄聲韻,藥、陌、錫韻通押,下四句用平聲微韻,詩韻的轉換與詩意的遞變、層進相切合。

“昔日太宗拳毛騧”以下十四句,轉入寫馬正位,具體繪寫“九馬圖”。詩人多層次、多角度地描寫曹霸所畫的九匹馬,錯綜寫來,鮮活生動。前六句,先寫二馬,“今之新圖有二馬”,一為唐太宗的拳毛騧,是太宗平定劉黑闥時所乘的戰騎,一為郭家獅子花,即九花虯,是唐代宗賜給郭子儀的御馬。二馬都是戰騎,一以當萬,因此詩人讚道:“此皆戰騎一敵萬,縞素漠漠開風沙。”縞素,是畫絹。一打開畫卷,就見到二馬在廣邈的戰地風沙中飛馳,詩人從逼真的角度,稱譽圖上二馬畫藝高超。“其餘七匹”以下四句,分別從七馬的形貌、奔馳、伏櫪三個方面,再現畫上七馬“殊絕”的神態,都是與眾不同的良馬。“迥若”句,描摹七馬形貌,七馬毛色或紅、或白、或紅白相間,如霞雪飛動。“霜蹄”句,是説有些馬奔馳在長楸道上,踐踏霜雪。“馬官”句,是説有些馬在廄裏排列成行,由馬官悉心廝養。詩人先寫二馬,後寫七馬,又對“九馬圖”作出總的評價:“可憐九馬爭神駿,顧視清高氣深穩。”九馬匹匹神駿,昂首顧視,神采飛揚,氣度穩健,惹人喜愛。這二句詩,深得馬的神趣,楊倫評之為“警句”(《杜詩鏡銓》),誰是苦心愛馬的.人呢?詩人再一次運用陪襯法,寫道:“後有韋諷前支遁。”,以支遁襯托,是突現收藏九馬圖的韋諷。這句詩讚譽韋諷風韻不凡的品格和酷愛繪畫藝術的高深素養,也遙扣題意。本段前六句用平聲麻韻,中四句用仄聲屑韻,後四句用仄聲韻,上聲阮、去聲震通押,韻轉意換,詩思層次分明。

最後一段共八句,押平聲東韻(只有一處為冬韻,通押),一韻到底。前四句寫玄宗巡幸驪山的盛況。新豐宮,即驪山華清宮,唐京兆昭應縣,漢代本名新豐,驪山在縣境內。玄宗巡幸至驪山,帝輦翠華葳蕤,旌旗拂天,數萬匹廄馬隨從,每種毛色的馬列為一隊,馬隊相間,遠望如錦繡一般。“皆與此圖筋骨同”,是指真馬與圖上之馬都是良馬。着此一句,扣全詩詠“九馬圖”的題旨。後四句寫玄宗入葬泰陵後的蕭竦景況,表現其“衰”。“自從獻寶朝河宗”句,借周穆王的升遐比喻唐玄宗崩駕。河宗,即河伯,周穆王西征,河伯朝見並獻上寶物,引導他西行,穆王由此歸天,(《穆天子傳》)。“無復射蛟江水中”,玄宗已卒,無人再來江邊射蛟。此處用漢武帝的故事,《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武帝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君不見”二句,描寫玄宗陵前的蕭條。龍媒,駿馬,語出《漢書·禮樂志》:“天馬來,龍之媒。”玄宗陵前松柏裏,駿馬都已離去,只剩下鳥兒在松風中鳴叫。唐玄宗喜愛馬圖,寵幸曹霸,巡幸新豐宮,數萬駿馬隨從,一旦歸命,羣馬盡去,松柏含悲,這一結,韻致悠長,盛衰之歎,俯仰感慨,盡在其中。

題畫詩常見以畫作真的手法,而杜甫這首題畫馬的詩,更是淋漓盡致,變幻莫測。“人間又見真乘黃”,“龍池十日飛霹靂”、“縞素漠漠開風沙”等句,以畫馬作真馬,誇飾曹霸畫藝神妙。詩人從畫馬説到畫家的受寵幸,從畫馬説到真馬,從真馬説到時事,從玄宗的巡幸説到升遐,詩思不斷拓展,寄託了詩人對玄宗的深情眷念。敍述真馬、時事的時候,又不時插帶一筆,照應馬畫,以畫、以馬作為線索,綰帶全篇,正如陸時雍所論:“畫中見真,真中帶畫,尤難。”(《唐詩鏡》)全詩感慨深沉,波瀾迭起,轉筆陡健,脈絡細密,章法縱橫跌宕,氣勢雄渾激盪,情韻極盡沉鬱頓挫,實為古今長篇題畫詩中的傑作。在章法上錯綜絕妙。第一段四句先贊曹氏畫技之高超。第二段八句追敍曹氏應詔畫馬時所得到榮譽和寵幸。第三段十句,寫九馬圖之神妙及各馬之姿態。第四段八句是照應第二段“先帝”的伏筆,從而產生今昔迥異之感。詩以奇妙高遠開首,中間翻騰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寫駿馬極為傳神,寫情感神遊題外,感人至深,興味雋永。浦起龍《讀杜心解》説:“身歷興衰,感時撫事,惟其胸中有淚,是以言中有物。”此言極是。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0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裏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裏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着我們的感情。

註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中丞:清代將巡撫稱為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擬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小:很小,這裏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情:牽動情懷。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鄭板橋於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科舉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板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此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從寫竹入手,託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

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説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閒,靜卧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淒寒之感。第二句詩人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確實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宮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鉅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只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在全國的數量之廣,將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説明,然而只要是有關民眾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由題竹始,又終於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為民解憂,是為官者責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照應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四句詩把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着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是題畫詩中的佳作。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1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古詩簡介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清代詩人鄭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別名《墨竹圖題詩》。詩中首先描寫一夜在縣衙中所聞之聲,進而聯想到百姓的疾苦,最後抒發詩人將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詩中採用託物取喻的手法,流露出詩人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關注之意。

翻譯/譯文

在衙門裏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裏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着我們的感情。

註釋

1.署:衙門。

2.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3.中丞:清代將巡撫稱為中丞。

4.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5.蕭蕭:擬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6.些小:很小,這裏指官職卑微。

7.吾曹:我們。

8.一枝一葉:用竹子枝葉來比喻百姓們的各種小事。

9.關情:牽動情懷。

創作背景

該詩是鄭板橋於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科舉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包括即是鄭板橋的年伯,他當時任山東布政使,署理巡撫。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板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該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賞析/鑑賞

該詩是一首題畫詩,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説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閒,靜卧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為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淒寒之感。第二句詩人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確實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宮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鉅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只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的數量之廣,將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説明,然而只要是有關民眾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由題竹始,又終於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為民解憂,是為官者責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照應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詩人從寫竹入手,託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着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2

王元章倒枝梅畫

徐渭〔明代〕

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複寫拂雲枝。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譯文

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圖絀,卻不能再畫那枝枝向上插入雲霄的畫圖。自古以來的萬事萬物總把崇高的品格憎惡,所以不必奇怪畫中的梅花倒掛着把身姿低俯。

註釋

王元章:王冕(1287—1359),字元章,諸暨(今屬浙江)人。元末畫家和詩人。倒枝梅:枝幹向下倒折的梅。皓:梅花的白色。孤芳:指梅花,寒冬百花盡謝而梅花獨放。俗姿:其他花卉的凡俗姿質。複寫:再畫。拂(fú)雲枝:向上挺舉的梅枝。高格:超凡的風神氣度。怪:兼有奇怪與責怪兩義。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梅花的品格和姿態,均緊扣倒事梅畫意;後兩句是畫外的話,引申為感慨世事,表現了公者憤世嫉俗、追求高品位人生的思想感情。此詩的諷喻意味很濃;風格峭麗,語言警拔。

詩的起句緊扣畫來寫:“皓態孤常壓俗姿”,“皓態孤常”,可能畫面上是一株白梅,這白梅的姿態卻與眾不同,大有壓倒“俗姿”之勢。詩人一落筆就對畫上的梅花極力讚賞。

次句點題,“不堪複寫拂人事”,畫上的梅花事條是倒垂的,不是一般畫上常見的那種向上伸展的姿態,“拂人事”,在公者眼中是一種“俗姿”,他認為這種事條“不堪複寫”。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就王冕梅花圖再引申發表議論。聯繫當時社會生活裏種種不公平的現象,公者憤恨地指出,從古以來,世上庸俗的人看待萬般事情總厭惡高尚的風格。這話實際上從時間之久,到事情包羅之廣,同情具有高尚風格的人,而對厭惡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風格的人惡劣世俗加以抨擊。正因為世俗不公,所以最後又回到王冕的畫上來,不能責怪王冕把梅花的事頭畫成下垂到地面了。

在一般公品裏,梅花傲然向上,不屈服於寒冷、冰雪之威;而“倒事梅”在形態上正好相反,不論有否冰雪,王元章畫的梅花沒有“拂人”的偉岸,而是“着地垂”,這似乎意味着畫家已心灰意頹,甚至失去了對“高潔”的嚮往,徐渭默認並且深深地感喟這種“倒事梅”的姿態,似乎也已不復“脱俗”“超然”的追求,但正在此,無論畫家還是詩人,其匠心其實已躍然紙上,別出一格的曲折命意,寫盡了他們不堪現實重壓的窘迫與艱難;同時,即便世俗的肆虐可以讓梅花垂地,亦無改其皓然的姿態、孤獨的常香、高邁的風格,公者對理想的執着信念、對世俗的鄙棄、厭惡,因此而更多一分真誠。

這首小詩雖只四句,但結構極為謹嚴。七言絕句四句中要求有起承轉合,詩以贊梅起筆,次句承首句落實到所題的倒事梅畫上,三句轉為慨歎世事,四句仍關合在倒事梅畫上,章法宛然。此詩以意勝,重議論而不重描摹。此詩則遺貌取神,可謂別具一格。

徐渭(1521—1593),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説,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官宦等。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寒菊/畫菊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翻譯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註釋

不併:不合、不靠在一起。並,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説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鬥豔。鄭接着,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於疏籬旁,意趣無窮。這裏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範村菊譜序》裏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説法,雲: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髮,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的題旨是相同的,範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的深刻內藴。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並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在南宋文學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説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的重點是託物言志,不在於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徵。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藴,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啟迪。

創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裏,終身不仕,連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後所寫。

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後,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於“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後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歎,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餘殘蕊抱枝幹”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並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於表達“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4

畫竹歌

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下筆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竦。

人畫竹梢死羸垂,蕭畫枝活葉葉動。

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野塘水邊埼岸側,森森兩叢十五莖。

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

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

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裏雨中看。

幽姿遠思少人別,與君相顧空長歎。

蕭郎蕭郎老可惜,手顫眼昏頭雪色。

自言便是絕筆時,從今此竹尤難得。

鑑賞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強,加之有志向高潔,卓然不羣的象徵之意,歷來是文人墨客丹青畫手樂以歌詠描繪的對象。白居易這首《畫竹歌》,通過對好友蕭悦所畫竹枝的再現與評價,讚揚了畫家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卓越的藝術思想。

協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屬太常寺,掌管音律。蕭悦: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人,善畫竹。在杭州住過一段時期,與白居易過從甚密。

詩的開頭四句落筆平直,首先告訴讀者,竹子是最難以描繪的一種植物,古往今來,多少丹青妙手為此耗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鮮有畫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協律郎蕭悦卻獨能下筆逼真,可謂繪竹第一人。以此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閲讀下文探求蕭悦獨得畫竹之祕原因的好奇心。

接着,詩人從三個方面表現蕭畫的非凡不俗之處:一是將蕭畫與他人所畫作對比,從而表現蕭氏所畫生機勃勃,枝活葉動,秀拔聳立;而他人所畫竹身粗壯,臃腫不堪,枝葉萎靡,毫無生氣。這是從側面,以他人之畫的拙劣來襯托蕭畫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寫蕭畫竹子的環境、神態。野塘水邊,埼曲岸側,森森然有竹兩叢,挺拔秀立。所謂“野塘水邊埼岸側”,是極力表現畫面的野趣、奇趣。因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種遠離人間煙火、超越世俗的氣氛,與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是從畫面的細處描寫,是畫中竹枝的特寫鏡頭。嬋娟是形容竹子神態的秀美,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檀欒嬋娟,玉潤碧鮮。”不失筠粉態,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圖畫連青嫩帶粉的鮮態及在風驚煙鎖的特殊環境中,搖曳多姿、蕭灑脱俗的婀娜神態都畢現無遺。由於畫得如此逼真,竟使詩人懷疑這不是畫,而是真實的生長於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憶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廟裏曾經見到過這樣的竹子。這是第三層描寫。“低耳靜聽疑有聲”堪稱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因為只有現實中的竹子才會在風吹之下發出婆娑之聲。蕭氏所畫竟能使人產生這樣的錯覺,看來“丹青以來唯一人”之譽誠非虛言。

詩的最後一部分是感歎如此絕妙的繪畫,竟然少有人賞識,詩人與畫家只有相顧失笑,噓唏感慨一番。然而歲月難駐,時光易逝,身懷絕技的畫家已是手顫眼花,滿頭華髮的老人了。這幅畫便是他的絕筆之作。自此以後,再想求得他的畫已是難乎其難了。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畫家的珍惜之情,無形中也抬高了這幅畫竹的價值。

詩的開頭曾評價蕭氏畫竹能夠“下筆獨逼真”,詩中通過蕭畫與別人所畫的對比,蕭畫本身的神態和真實的竹子三個方面對“逼真”二字作了具體描述,可謂層層遞進,結構嚴謹。關於“逼真”的好處,朱自清先生認為,“這個‘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裏説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於俗語説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並且活像是真的。”(《論逼真與如畫》)宋人蘇軾也説:“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也就是説,只追求形似並不足奇,寫活,傳神,有幽姿遠韻,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這首詩在描述蕭悦的創作過程時曾説:“不根而生從意生”,也就是説蕭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將個人意趣與大自然融而為一,來源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這也是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5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淺歡風日好。齊揭調。神仙一曲漁家傲。

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翻譯

在一片動聽響亮的畫鼓聲中,人們不知已經過去了整日。不像那易逝的時間,只會讓人漸漸地老去。能享受短暫的歡樂時光,及時發現風光的無限美好。一齊放聲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動人的《漁歌子》。

碧綠清澈的湖水悠遠無盡,澄澈的天空縹緲綿長。人生又怎會一直停留在少年時代。不要惋惜那醉後的開懷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間的萬事是永遠不會結束的。

註釋

畫鼓: 有彩繪的鼓。

昏又曉:朝夕,整日。昏即天黑,曉即天明。

揭調:高調,放聲歌唱。

漁家傲:本寫漁家生活。漁家傲之名始於本詞。

杳杳:悠遠渺茫。

浮生:人生。老莊學派認為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為浮生。

長年少:青春常駐。

創作背景

晏殊遊湖時,看到蓮葉接天,滿江荷花映日的景象,便寫下了《漁家傲》,來唱誦荷花。

賞析

前闋首句“畫鼓聲中昏又曉”,人們在一片畫鼓聲中,由黃昏而達旦,真有點兒快樂不知時間過。“昏又曉”,黑夜與白天的更迭,形象表達時間的消逝。然而,“時光只解催人老”,時光不管你快樂與憂愁,只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 所以要“求得淺飲風曰好”,及時地行樂,莫負光陰。後闋的“浮生豈得長年少”、“莫營醉來開口笑”再一次反覆強調,抒發時光易逝、行樂須及時的感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4xyxv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