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雲一渦,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譯文

一重又一重,重重疊疊的山啊。山遠天高,煙雲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楓葉那樣。

菊花開了又落了,時令交替輪換。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可是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只有簾外的風月無思無憂。

註釋

《長相思》: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雙紅豆》、《吳山青》、《山漸青》、《憶多嬌》、《長思仙》、《青山相送迎》等。此調有幾種不同格體,俱為雙調,此詞為三十六字體。

重:量詞。層,道。

煙水:霧氣濛濛的水面。

楓葉:楓樹葉。楓,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葉子掌狀三裂。其葉經秋季而變為紅色,因此稱“丹楓”。古代詩文中常用楓葉形容秋色。丹:紅色。

塞雁:塞外的鴻雁,也作“塞鴻”。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故鄉的親人的思念。

簾:帷帳,簾幕。

風月:風聲月色。

賞析

後主李煜的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但也有一些抒發悲愁情緒的作品,沒有後期複雜的情感,只是通過寫詞即興抒發內心的情感,《長相思·一重山》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長相思·秋風清

秋風清,秋月明。葉葉梧桐檻外聲。難教歸夢成。

砌蛩鳴,樹鳥驚。塞雁行行天際橫。偏傷旅客情。

翻譯

月明風清,秋色宜人,欄杆外梧桐葉被秋風吹動,發出陣陣輕響。睹景傷情,不禁悲從中來,輾轉反側,歸夢難成。

台階旁蟋蟀的悲鳴,夜間寂靜,樹上棲息的鳥兒見月光而驚飛。仰首望天,映入眼簾的是大雁成行,橫於天際。北雁南歸,更使羈旅他鄉的遊子倍增傷感。

註釋

檻:欄杆。

砌蛩:台階旁的蟋蟀。蛩,蟋蟀。

塞雁:秋天雁從塞上飛回,故稱。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思鄉的小令。上片起首三句,月明風清,秋色宜人,欄杆外梧桐葉被秋風吹動,發出陣陣輕響。思鄉的詞人睹景傷情,不禁悲從中來,更增添了思鄉的愁緒,於是輾轉反側,歸夢難成。

下片,寫户外近處的景物。傳入耳中的是台階旁蟋蟀的悲鳴,夜間寂靜,樹上棲息的鳥兒見月光而驚飛。兩句見出環境的淒涼、冷寂,正應詞人孤獨的思鄉心理。仰首望天,映入眼簾的是大雁成行,橫於天際。北雁南歸,更觸動了他的鄉情,使他這羈旅他鄉的遊子倍增傷感。從聽覺、到視覺的轉換,拓寬了詞作的意象空間,加上烘托、反襯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遊子思鄉的主題逐漸深入,水到渠成,引出尾句,以“偏傷旅客情”重筆直陳作結。

全詞把極尋常的思鄉之情,寫得含蓄藴藉,曲折動人,移情於景,借各種具體可感的意象把無形的思鄉曲曲傳出,文心細密,動人心絃。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長相思令·煙霏霏

宋代:吳淑姬

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

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

譯文:

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

雲霧迷濛,小雪飄飄。梅花枝上堆滿雪,春天從哪裏來?

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

朦朦朧朧翻開悟,那時的梅景還存在嗎?一樹梅花,任憑羌笛聲把它“催”落了。

註釋:

煙霏(fēi)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

霏霏:紛飛的樣子。

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

從教:任憑管:樂器。

賞析:

上片連用“霏霏”疊字,強調風雨如晦,氣候極其惡劣。一團團的殘雪無情地堆積到梅花枝上,簡直讓人透不過氣來。雖然明知冬天不會太久了,殘冬一過,春天就要來臨。但眼前這種煙雨、雪壓霜欺的景象,直叫人懷疑春天還會有麼?不言而喻,這惡劣的自然氣候正是暗喻吳淑姬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是蒙受種種冤屈的弱女子所感受到的黑暗社會對她的重壓。她從心底發出“春從何處回”的呼喊,渴望春天快快降臨,渴望洗刷蒙受的不白之冤。

下片憧憬獲得自由後的美好情景:那時冰雪消融了,一簇簇,一朵朵的梅花從睡夢中醒來,綻開了緋紅的醉眼。月亮出來了,梅枝在月光下疏影橫斜,暗香浮動,那是多麼令人神往的境界呵!然而,這種境界並不存在,現實仍然是昏暗冷酷,所以“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是以設問句提出的,這就與上片設問承接起來,並更進一步強烈地表達了渴望自由的心情。最後以“從教塞管催”作結,意思是:既然無情雪堆積在梅枝上,梅花無法展現她的美麗,就任笛曲吹吧!吹得梅花紛紛飄落也毫不憐惜(古有《落梅花》笛曲。)李白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孫艤《落梅詞》:“一聲羌管吹鳴咽,玉溪半夜梅翻雪”;既然一切誣告不實之詞象髒水一樣往我身上潑來,我的冰清玉潔被玷污了,形象被歪曲了,就讓髒水繼續潑吧,直至我窒息、消亡!這是出自憤憤不平的呼喊。

這是一首優美動人的小詞,正象婷婷玉梅那樣,天然、淡雅,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而又風流藴藉,情致纏綿。也象羌笛聲那樣,哀怨、悠揚,餘音娟,不絕如縷。構思極巧,是詠雪?還是詠梅?亦此亦彼,渾然莫辨。出自步性的錦心繡口,倍覺細膩、靈巧。筆筆寫景同時又曲曲傳情,化實為虛,終不許一語道破。作者的真實感情隱藏在霏霏煙霧、紛紛雪片背後,讓讀者去玩味。小詞的語言也清新而純淨,聲調和美。即如開頭三句;疊字“霏霏”,又復沓一次,“雪”宇也以“頂針”的形式重疊,造成輕快的節奏,如同小兒女的竊竊私語,又如哺晡夢囈,與詞的內容十分協調。“堆"字下得新穎而貼切,形象感強,完全是從口語中提煉出,絕無文人筆下的書卷氣。這種天籟之趣,十分難得。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4

長相思·雲一渦

李煜〔五代〕

雲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譯文

一束盤起的髮髻,一根玉簪插在其上,清輕顏色的上衣配上輕盈的羅裙,不知為何輕輕皺起眉頭。獨自站在窗邊,風聲和雨聲交雜在一起,窗外的芭蕉也是三三兩兩的,這漫漫的寂寥長夜叫人怎麼辦才好。

註釋

長相“:此詞調名在曾慥《樂府雅詞》中作《長相“令》。雲:指婦女蓬卷如雲的頭髮。一緺(wō):即一束。一説緺,讀為guā,意為青紫色的綬帶(絲帶)。這裏指飾發用的紫青色絲帶。元薛惠英《蘇台竹枝詞》中有句:“一鳳髻綠如雲,八字牙梳白似銀。”玉:這裏指插在女子頭上的玉簪。梭:蕭本二主詞中誤作“梳”。梭,原是織布用的梭子,這裏用以比喻玉簪。輕輕:指衣裳的顏色輕輕。衫兒:古代女子穿的短袖上衣,又稱衫子或半衣。薄薄:指衣裳的質料輕薄。羅:絲羅,這裏指用絲羅製成的裙子(下裳),即羅裙。顰(pín):皺眉。黛:古代婦女用來畫眉的青黑色顏料。黛螺:《龍洲集》中作“翠娥”。黛螺,又名黛子螺。古代女子畫眉用的螺形黛黑,亦稱螺黛。因其用來畫眉,所以常用以作婦女眉毛的代稱。相:指雨聲和風聲,相互應和,交織一起。

賞析

這首詞是描寫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閨怨詞。

“雲一緺,玉一梭”兩句,分寫女子髮式、頭飾之美,用語清新而形象。

“淡淡衫兒薄薄羅”,續寫女子淡雅衣着,雖未明寫容顏,但這種比喻和襯托卻從側面寫出女子的容貌豔麗和氣質高雅。雖只寫衫裙,而通體所呈現的一種綽約風神自可想見。尤其是“淡淡”和“薄薄”兩個疊詞的使用,別具一格,於淺白中見新意,於細微處見匠心。

“輕顰雙黛螺”,寫到這位淡粧女子的表情。輕皺雙眉,似乎藴含着幽怨。相思懷人之意,於此隱隱傳出,並由此引出下片。這一句突兀其來,直扣人心,不僅突出了女子愁思不解的容態,而且加強和豐富了這種容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輕”字頗有分寸,它適合表現悠長而並不十分強烈的幽怨,且與通篇輕淡的風格相諧調。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寫到這是一個秋天的雨夜,秋風本就催愁,文人亦已多傷秋,更何況有苦雨相和。作者不單寫風,也不單寫雨,而寫風雨交加,更增添了秋夜愁思的悽苦。但是作者覺得這樣的環境烘托仍然不夠,於是風催殘葉、雨打芭蕉,“簾外芭蕉”似乎也有淚滴,秋意不僅更濃,秋思也已更苦,“三兩窠”,又隱約讓人感到女子的孤零寂寞。

“夜長人奈何!”春宵苦短、秋夜嫌長,原只因其一歡一愁。最後一句彷彿是女主人公發自心底的深長歎息。這歎息正落在歇拍上,“奈何”之情點到即止,不作具體的刻畫渲染,反添餘藴。聯繫上片的描繪,不僅使人聯想到,這位“淡淡衫兒薄薄羅”的深閨弱女,不僅生理上不堪這秋風秋雨的侵襲,而且在心理上更難以禁受這淒冷氣氛的包圍。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峯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温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鐵甕城高,蒜山渡闊,幹雲十二層樓。

開尊待月,掩箔披風,依然燈火揚州。

綺陌南頭,記歌名宛轉,鄉號温柔。

曲檻俯清流,想花陰、誰系蘭舟。

念悽絕秦弦,感深荊賦,相望幾許凝愁。

勤勤裁尺素,奈雙魚、難渡瓜洲。

曉鑑堪羞,潘鬢點、吳霜漸稠。

幸於飛、鴛鴦未老,不應同是悲秋。

譯文

在鎮江城樓頭、西津渡口,樓有十二層高入雲霄。在樓上的閣房裏,品着酒以待賞月,夜寒了,就放下簾子擋擋風。居高臨下,看着黃昏時鎮江城的萬家燈火,就像看到了揚州城。於是想起了以前在揚州的一段歡娛生活。歌妓唱着《宛轉歌》,很温柔,愜和人意。那座妓樓依河流而居,我曾乘着蘭舟尋訪美色。

我估量着,自分別以後,你一定每每彈着淒涼的曲調,思念着我;而我呢,也每每吟哦着哀怨的詞句,思念着你;山山相隔,我們相望了多少次都看不見,只能把愁恨凝聚在樂曲裏和詞章裏。我屢屢想給你寫情書,無奈山高路遠,到不了你那邊。清晨臨鏡,白髮日漸見多,老態堪羞。有幸的是,你尚未見老,不應像我這樣,為衰老而悲傷。秋,寓有衰老意。

賞析:

秦觀曾於熙寧九年訪湖州李公擇歸來,經鎮江;宋元豐七年(1084年)八月十九日與滕元發等會蘇軾於金山,十月復來,作《宿金山》《金山晚眺》二詩,可見對鎮江形勝甚為熟悉。此詞至遲作於宋元豐七年(1083年)之秋。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吳山青,越山青。

兩岸青山相對迎。

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

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譯文

青翠的吳山和越山聳立在錢塘江的北岸和南岸,兩兩相對,隔江呼應,誰能理解戀人的離別愁緒。

你淚眼盈盈,我淚眼盈盈,你我相愛卻無法相守在一起。江潮過後水面已經恢復平靜了,船兒揚帆要遠行。

註釋

吳山:指錢塘江北岸的山,此地古代屬吳國。

越山:錢塘江南岸的山,此地古代屬越國。

羅帶一句:古代結婚或定情時以香羅帶打成菱形結子,以示同心相憐。南朝《蘇小小歌》:“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江邊一句:通過潮漲暗示船將啟航。

賞析:

這首小詞這首詞用復沓語,離情于山水物態之中,流暢可歌而又含思婉轉,具有很濃的民歌風味。

上闋寫景,景中襯情。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爭忍有離情?”開篇用語復沓,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寫錢塘江兩岸青山相對迎客,渲染出錢塘江兩岸優美的風光,藉以託物寄懷。接下來兩句採用擬人手法,寫兩岸青山相送迎,但它卻並不能真正理解情人離別的痛苦,“離情”二字,既點明主題,又轉入人間離別愁苦。

下闋抒情,以情託景。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承上片離別,寫情人離別難捨難分,無語凝噎,淚眼相視。離別之時總易睹物生情,難以自已,而此處寫到離別時的表現是淚水盈眶,卻不是哭泣,顯示出了雙方都是在有意地壓抑自己的悲痛,以免給對方造成更大的悲痛和感傷。一方面要承受着分別的痛苦.一方面卻要假意寬慰,不要過多牽掛,可見雙方相互體貼入微,相愛之深。古代民間男女定情,常用香羅帶打成心狀結,送給對方作為信物,表示雙方同心,永遠相愛,但這對男女分手在際卻“結未成”,暗喻未能定下終身。末句“江頭潮已平”,以景作結,寫江潮漲滿,船兒正該啟航了,景中寄情,藴藉深厚。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清江引·相思

元代: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債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擔愁,準不了三分利。這本錢見他時才算得。

譯文:

相思有如少債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擔愁,準不了三分利。這本錢見他時才算得。

相思就像欠人債的債主,每日天都去逼迫催促。經常擔負着一擔憂愁的債務,卻抵不了三分利,這本帳只有見到他時才算得。

註釋:

相思有如少債(zhài)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擔愁,準不了三分利。這本錢見他時才算得。

清江引:俗稱(江兒水),也偶稱(岷江綠)或(臨江仙),本為元代小令,至今尚不見元代之前對此詞牌的有關著錄。“南曲並收入仙呂宮與雙調;北曲屬雙調。字數定格為七、五、五、五、七,共五句。可單用作散曲小令。少債的:欠債的。一擔愁:形容愁思沉重,一擔:元時市語,形容重。準不了:折不了,抵不得。

賞析:

相思和借債給別人有一定的相似點,即都是出本錢的一方,共同點都是需要對方償還,如果不償還則一定不斷地追;如果不追到手這賠就太大了,有時是本利全無。但放債的人目的就是追求利潤,追求三分利,而相思的則只要把對方追求到自己手裏則萬事大吉,則是高傲的勝利者,根本就不計較利錢。這就是這篇小令比喻的基礎。

“相思有如少債的”這句活的關鍵是“少債”二字,即誰是債權人,誰是債務人,誰少誰的債,誰是追債的人,這確實需要思索一下方可以理清。如果從付出的角度來看,當然相思者本人是債權主體,以下的抒情都是她的內心活動。

“每日相催逼”意謂每日都催逼對方還債,實際是每天都在催促對方表態,催促對方趕快答應自己的求愛。這句也可以理解成相思之苦日日催人逼人折磨人,令人無法躲避,這將那時時刻刻縈繞於心、無法逃避的思念之苦,極為真切形象地表現出來。“常挑着一擔愁,準不了三分利”兩句寫相思者的精神狀態,也極其形象生動。愁,是相思者經常擔負着相思的憂愁和討不回債務的雙重憂愁,這憂愁是極其沉重而難以擔負的,而且更是不能指望三分利了。因為相思本來是自發的,對方是否知道都不敢完全確定,故利錢就更不敢指望了。“常挑着一擔愁”,把無形化為有形,抽象化為具體,生動地表現出相思之深重,顯示出很高的想象力和語言表現能力。

最後一句點出這種債務了斷的的方式就是“這本錢見他時才算得”,要求實在是太低了,見面時才能計算本錢,人家還不還還不好説,如果償還算是要回了本餞,利息就不計較了。曲中把相思者一往情深,不可解脱而又急切之態描繪得惟妙惟肖。

小曲比喻新奇,語言爽利,一如小兒女聲吻口氣。用韻斬釘截鐵,不押而葉,不期而遇,可謂百中無一,難有其匹。至於意味,更堪細玩。全曲淺中見含蓄,俗中見機巧,這是其高明之處。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8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誰知離別情 一作: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江邊 一作:江頭)

賞析

詞以一女子的聲口,抒寫她因婚姻不幸,與情人訣別的悲懷。開頭用民歌傳統的起興手法,“吳山青,越山青”,疊下兩個“青”字,色彩鮮明地描畫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勝景。吳越自古山明水秀,風光宜人,卻也閲盡了人間的悲歡。“誰知別離情?”歇拍處用擬人手法,向亙古如斯的青山發出嗔怨,借自然的無情反襯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輕盈轉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別的主旨。

“君淚盈,妾淚盈”,過片承前,由寫景轉入抒情。臨別之際,淚眼相對,哽咽無語。“羅帶同心結未成”,含蓄道出了他們悲苦難言的底藴。古代男女定情時,往往用絲綢帶打成一個心形的結,叫做“同心結”。“結未成”,喻示他們愛情生活橫遭不幸。使他們心心相印而難成眷屬,只能各自帶着心頭的累累創傷,來此灑淚而別。“江頭潮已平”,船兒就要起航了。“結未成”“潮已平”,益轉益悲,一江恨水,延綿無盡。

這首詞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反覆詠歎,情深韻美,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詞采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復沓形式,在節奏上產生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詠的藝術效果。詞還句句押韻,連聲切響,前後相應,顯出女主人公柔情似水,略無間阻,一往情深。林逋沿襲《長相思》調寫男女情愛,以聲助情,用清新流美的語言,唱出了吳越青山綠水間的地方風情,創造出一個雋永空茫、餘味無窮的藝境。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青翠的吳山和越山聳立在錢塘江的北岸和南岸,兩兩相對,隔江呼應,誰能理解戀人的離別愁緒。

你淚眼盈盈,我淚眼盈盈,你我相愛卻無法相守在一起。江潮過後水面已經恢復平靜了,船兒揚帆要遠行。

註釋

吳山:指錢塘江北岸的山,此地古代屬吳國。越山,錢塘江南岸的山,此地古代屬越國。

羅帶句:古代結婚或定情時以香羅帶打成菱形結子,以示同心相憐。南朝《蘇小小歌》:“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江邊句:通過潮漲暗示船將啟航。

鑑賞

這首小詞這首詞用復沓語,離情于山水物態之中,流暢可歌而又含思婉轉,具有很濃的民歌風味。

此詞以一女子的聲口,抒寫她因婚姻不幸,與情人訣別的悲懷。開頭用民歌傳統的起興手法,“吳山青,越山青”,疊下兩個“青”字,色彩鮮明地描畫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勝景。吳越自古山明水秀,風光宜人,卻也閲盡了人間的悲歡。“誰知別離情?”歇拍處用擬人手法,向亙古如斯的青山發出嗔怨,借自然的無情反襯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輕盈轉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別的主旨。

下闋抒情,以情託景。“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承上片離別,寫情人離別難捨難分,無語凝噎,淚眼相視。離別之時總易睹物生情,難以自已,而此處寫到離別時的表現是淚水盈眶,卻不是哭泣,顯示出了雙方都是在有意地壓抑自己的悲痛,以免給對方造成更大的悲痛和感傷。一方面要承受着分別的痛苦.一方面卻要假意寬慰,不要過多牽掛,可見雙方相互體貼入微,相愛之深。古代民間男女定情,常用香羅帶打成心狀結,送給對方作為信物,表示雙方同心,永遠相愛,但這對男女分手在際卻“結未成”,暗喻未能定下終身。末句“江頭潮已平”,以景作結,寫江潮漲滿,船兒正該啟航了,景中寄情,藴藉深厚。

這首詞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反覆詠歎,情深韻美,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詞采用了《詩經》以來民歌中常用的復沓形式,在節奏上產生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詞還句句押韻,連聲切響,前後相應,顯出女主人公柔情似水,略無間阻,一往情深。而這,乃得力於作者對詞調的選擇。唐代白居易以來,文人便多用《長相思》調寫男女情愛,以聲助情,得其雙美。林逋沿襲傳統,充分發揮了此調獨特的藝術效應,又用清新流美的語言,唱出了吳越青山綠水間的地方風情,使這首小令成為唐宋愛情詞苑中一朵溢香滴露的小花。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

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雲霧迷濛,小雪飄飄。梅花枝上堆滿雪,春天從哪裏來?

朦朦朧朧翻開悟,那時的梅景還存在嗎?一樹梅花,任憑羌笛聲把它“催”落了。

註釋

(1)霏霏:紛飛的樣子。

(2)從教:任憑

(3)管:樂器。

賞析:

作者:佚名

要解通此詞,須抓住兩點,一是“自詠”,——她此時的處境是被判了徒刑,正待執行;二是“道此景”,——眼前之“景”是“冬末雪消,春日且至”。且看女詞人是如何通過結合“自詠”而“道此景”的。

開頭的“煙霏霏”乃雲霧迷濛之意。“煙霏霏”是雲霧迷濛,為“雪霏霏”前奏。《詩·小雅·採微》:“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霏霏,紛飛的樣子。明明已經是“雪消”了,卻偏要説雪“霏霏”,已是一奇。

下句還要加重渲染:“雪向梅花枝上堆”!眼前公庭院子裏,當還有幾株梅樹,但説它枝上“堆”着雪,顯然是借喻之法。詞人這樣當着知州衙門諸僚之面,“製造”出這樣一幅雪壓梅枝的現“景”來,自然有她的原因,為的就是引出下句“春從何處回”,就是説眼前還沒有“春回大地”;結合“自詠”,是喻指她在此案中蒙冤受屈,未曾審理明白,便判了徒刑有如被雪壓着梅枝,抬不起頭來。“春從何處回!”用反詰的語氣,加重感歎呼號的分量。詠“春日且至”而寫出這樣的句子,在座諸公是品詞的行家,既然出了這“自詠”的`題目,當然懂得她這弦外之音。

下片“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緊承上片,通過描寫梅花,“道此景”而結合自己的觀感。這裏的“醉”和“睡”,不是實指生活中的醉酒和睡眠,而是説自己被一場官司打擊得暈頭轉向,真是“終日昏昏醉夢間”(唐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句)。到此際睜開了“醉眼”、“睡眼”,要找尋那“疏影橫斜”的梅景卻已是“如今安在哉?”沒有了,過去了。

這句與“春從何處回”是意同而筆不同的一種寫法,是説好景不屬於她:要麼沒有來,要麼來了又去了,而她總是處在“醉夢中,從未領略到”。這一句借用了林和靖詠梅詩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不只使詞語增加了文采,也使失卻美好事物的意思得到了形象的體現。結句“從教塞管催”。“從教”,任使也。“塞管”,羌笛也。劉禹錫《楊柳枝》:“塞北梅花羌笛吹。”因古笛曲有《梅花落》詞人想象其聲可以感物,遂認為笛怨驚梅,而使之落。如戎昱《聞笛》詩:“平明獨惆悵,飛盡一庭梅。”張先《醉落魄》詞:“橫管孤吹,……聲入霜林,簌簌驚梅落。”此詞也承此意,説“疏影橫斜”的一樹梅花,任憑羌笛聲把它“催”落了,補出“安在哉”的緣故。詞至此結束了,完成了“道此景”而“自詠”的任務。絕妙之筆,婉約之情,構成了一首篇幅雖短而很有包藴的小詞。

於是“諸客賞歎,為之盡歡。明日以告王公,言其冤,亟使釋放”,詞的手稿居然還由“治此獄”者收藏起來。女主人公先是被俗人玩弄,然後又被雅人玩弄。説是“佳話”也可以,但它畢竟是封建社會婦女生活的一幕悲劇。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0

長相思·長相思

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説似誰,淺情人不知。

古詩簡介

《長相思·長相思》是北宋詞人晏幾道所寫的一首詞。詞人運用設問的方式表現了一位相思女子的相思戀情的深切急迫難耐,以及其無望而又無法宣泄情感的心緒變化。

翻譯/譯文

長久的相思啊,長久的相思。若問這相思何時是盡頭,除非是在相見之時。

長久的相思啊,長久的相思。這相思之情説給誰聽呢,薄情寡義的人是不能體會的。

註釋

①長相思:詞牌名,唐教坊曲名。

②甚(shèn)了期:何時才是了結的時候。

③似(sì):給與。

④淺情人:薄情人。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詞人已經趨於老年,寫作風格也趨於回憶以及悲情。這首《長相思》就是詞人為懷念舊情人且為了抒發自己的多情而寫下的一首詞。

文學賞析

“若問”兩句,自問自答,痴人痴語。要説“相見”是解決“相思”的唯一辦法,這純是痴語,痴心,可是,詞人卻將這種相思之情用語言説了出來。

最後四句以“淺情人”反襯詞人相思苦戀之情,無奈和遺憾。結句抒寫了比相思不相見更大的悲哀。“説似誰”,猶言説與誰、向誰説。就算把相思之情説了出來,那淺情的人兒終是不能體會。淺情是深情的對面,多情的詞人卻總是碰到那樣的人,可是,當相思之人交暫情淺,別後又杳無音信,辜負了自己的刻骨相思時,詞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不疑不恨,只是獨自傷心而已。

該詞純用民歌形式,上下片均以“長相思”迭起,上片言只有相見才得終了相思之情;下片言由於不得相見,相思之情無處訴説,以淺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反襯自己一往而情深。

名家點評

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小山詞序》:“其痴亦自絕人。”

清代詞家陳廷焯《詞則·閒情集》:“此為小山集中別調,而纏綿往復,姿態有餘。”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長相思(二首其一) 李白 唐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欄,微霜悽悽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歎。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註釋】:

①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②絡緯:昆蟲名,俗稱紡織娘。

③簟:涼蓆。

④帷:窗簾。

⑤青冥:青雲。

⑥綠水:清水。

⑦關山難:關山難渡。

⑧摧:傷。

【譯文】:

長久思念的人,在長安城中。紡織娘秋天在金井闌旁邊鳴叫,微霜初降,竹蓆顯出了寒意。孤獨的燈光昏昏暗暗,刻骨的思念不能斷絕,捲起窗簾仰望明月空自長歎。像花一樣的美人相隔遙遠。上有迷迷茫茫的長天,下有清澈的綠水波瀾。天長路遠魂魄飛度都很辛苦,夢魂由於道路險阻而飛不到。長久的思念啊,摧斷心肝。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後回憶往日情緒時所作,豪放飄逸中兼有含蓄。詩人通過對秋蟲、秋霜、孤燈等景物的描寫抒發了感情。表現出相思的痛苦。“美人如花隔雲端”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中含有託興意味。我國古代經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長安”這個特定的地點更加暗示“美人”在這裏是個政治託寓,表明此詩目的在於抒發詩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鬱悶之情。詩人將意旨隱含在形象之中,隱而不露,自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欲素一作:如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斷腸,歸來看取明鏡前。(斷腸一作:腸斷)

韻譯

夕陽西下暮色朦朧,花蕊籠罩輕煙,

月華如練,我思念着情郎終夜不眠。

柱上雕飾鳳凰的趙瑟,我剛剛停奏,

心想再彈奏蜀琴,又怕觸動鴛鴦弦。

這飽含情意的曲調,可惜無人傳遞,

但願它隨着春風,送到遙遠的燕然。

憶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邊,

當年遞送秋波的雙眼,

而今成了流淚的源泉。

您若不信賤妾懷思肝腸欲斷,

請歸來看看明鏡前我的容顏!

註釋

趙瑟:相傳古代趙國的人善彈瑟。瑟:絃樂器。

鳳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飾鳳凰形狀。

蜀琴句:舊注謂蜀琴與司馬相如琴挑故事有關。按:鮑照有“蜀琴抽白雪”句。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牀頭”句。李賀“吳絲蜀桐張高秋”,王琦注云:“蜀中桐木宜為樂器,故曰蜀桐。”蜀桐實即蜀琴。似古人詩中常以蜀琴喻佳琴,恐與司馬相如、卓文君事無關。鴛鴦弦也只是為了強對鳳凰柱。

賞析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節、時間、環境、情緒全出來了。春日的一個黃昏,日色將盡,夜幕降臨,花辨上也似乎含着縷縷煙霧,女主人在幹什麼呢?月亮已經升起來了,明如鏡、皎如絹,一種淡淡的愁緒讓她開始感到悶倦,難以安眠。這樣一烘托,一幅温婉細膩的場景率先浮現在了讀者面前。

緊接着一副工整的對仗“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古代趙國的婦女善鼓瑟,故稱趙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傳司馬相如曾奏蜀琴來挑逗卓文君。詩人用這兩句排比在暗喻什麼呢。從字面上來看,趙瑟剛彈過,鳳凰狀的瑟柱停下來了,又不知不覺的拿起蜀琴,準備開始奏起鴛鴦弦。而鳳凰、鴛鴦都是成雙成對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種見證!哦,原來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愛人了。

再來看下句“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極吶喊“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一片如火之熱情。女人則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滿懷心事託與春風,希望春風能把因鳳凰柱、鴛鴦弦帶給她的那深切的別離之苦捎給遠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訴我們,原來她的丈夫是從徵去了。李白在《關山月》中曾經這樣描寫過徵客的心境“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閒”,這樣的思念,比起“一種相思、兩種閒愁”的“閒愁”更多了幾分煙火氣息和現實意義。

心事已經寄予春風了,春風真的能給愛人帶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嗎?女人心裏依舊一片茫然,於是她發出了一聲沉重的歎息:“憶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對你的思念如此遙遠,就象隔着那蒼茫的青天。

“昔日橫波目,今為流淚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膽誇張的對偶把這個美麗的女子形象刻畫出來了,舊日的那對顧盼靈秀、眼波如流的雙目,如今卻變成了淚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開之後,女子除了長夜無眠和深深歎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淚洗面。

末句“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使這個女子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了,你看她嬌嗔的説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為思念你而肝腸寸斷,等你回來時,在明鏡前看看我憔悴、疲憊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調皮的樣子躍然紙上,讓人倍加愛憐和心痛。

《長相思》第二首相比第一首,言語更加淺顯易懂、音韻更加曲調化,我想,這與唐朝音樂鼎盛有關,從宮廷樂府到民間教坊,許多詩詞都被譜上曲譜,四處吟唱,李白的樂府詩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第二首又用了誇張、排比、想象、暗喻等手法,從多個角度把這個美麗多情的女子對出征邊塞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人雖不是女子,卻能刻畫如此生動、細膩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卻能讀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樣,我想,世間無論男女,也許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讀懂對方,此生足矣!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3

蝶戀花·百種相思千種恨

百種相思千種恨,早是傷春,那更春醪困。薄倖辜人終不憤,何時枕畔分明問。

懊惱風流心一寸,強醉偷眠,也即依前悶。此意為君君不信,淚珠滴盡愁難盡。

翻譯

我有百種相思千種怨恨的情緒,早有那傷春情緒,無奈那春醪更使我苦悶。負心的人讓我不滿,什麼時候才能在枕畔問個明白?

悔恨情愛使我身心俱疲,灌醉自己強行入睡,也還是像之前那樣苦悶。這番心意是為你,你卻不信。淚流盡了,心裏的愁情卻難盡。

註釋

傷春:因春天到來而引起憂傷、苦悶。

那:無奈,奈何。

春醪:春酒。冬釀春熟之酒,亦稱春釀秋冬始熟之酒。

薄倖:薄情,負心。

不憤:不服氣,妒忌。

懊惱:悔恨。

心一寸:指心。舊時認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間,故名。

依前:照舊,仍舊。

賞析

上片寫傷春怨恨。首句抒情,百種相思與千種怨恨交織在一起。“早是傷春,那更春醪困。”早就有傷春之心,再加上被春酒所困而病酒懨懨。“薄倖辜人終不忿。何時枕畔分明問。”薄倖郎辜負了別人的行為,實在令人不滿,要在枕邊問明白。“枕畔”,“不忿”中盼着重逢相。

下片訴愁。過片“懊惱風流心一寸”,後悔為了情愛而勞役自己的身心。“強醉偷眠,也即依前悶。”強行將自己灌醉酒,以求得好入睡,也仍然像以前那樣煩悶。“此意為君君不信。淚珠滴盡愁難盡。”這兩句是説:這種愛恨交織的相思,全是因為你造成的,可是你卻不相信。淚珠滴盡了,而愁怨卻難以消盡。

這首詞寫一個多情女子對薄倖情郎的怨而不怒的複雜的情感。她不憤怒,但她懊惱、煩悶、愁苦、哭泣。儘管如此,她仍然抱有天真的希望:“何時枕畔分明問”。然而,“此意為君君不信”,她等待的恐怕還是失望。一首小詞,感情容量卻如此複雜。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4

長相思·花似伊

宋朝 歐陽修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長相思·花似伊》譯文

看着那花兒像你,看着那柳枝也像你;正是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卻要別離。傷心的人兒不禁垂首默默流淚。

一個長江的東邊,一個住在長江的西邊,好似兩岸的鴛鴦在兩處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長相思·花似伊》註釋

長相思:詞牌名。唐教坊曲。《古詩十九首》有“客從遠方來 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作者未知)得名。又名《雙紅豆》、《憶多嬌》。

花柳:花和柳。《楚辭·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唐,杜甫《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步展隨春風,村村白花柳。唐,聶夷中《勸酒》詩之二:“人間榮樂少,四海別離多。”

鴛鴦(yuān yāng):本鳥名,此比喻恩愛夫妻。漢·司馬相如《琴歌》之一:“室邇人遐獨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唐,温庭筠《南歌子》:“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幾時:什麼時候。唐·杜甫《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宋·蘇軾《儋州》詩之二:“荔枝幾時熟,花頭今已繁。”

《長相思·花似伊》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離別之情的作品。描寫一對青春別離的夫婦,別後妻把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思念,並亟盼早日與丈夫相逢團聚。短短几句,把歸人行程和愁怨的焦點都簡括而又深沉地傳達了出來。儘管佳人已去,粧樓空空,可作者還是一片痴情,人難忘懷。

詞的上闋從眼前所見流水寫起,並且目送遠波,想象這流水將流到瓜洲渡和長江匯合,再想到吳中(江南)的山也面帶愁容,正是花繁柳茂的時節,花如人,柳如人,正在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卻要別離了。實則深切懷念遠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從吳地歸來,過瓜洲古渡,溯流北上與自己相會,但同樣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復回的,隨之南下的愛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樣,永遠離開了他。伊人面若桃花眉似柳,正楚楚可憐地低頭泣下,原來是因心上人即將離別而黯然神傷。

於是下在下闋抒發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戀人被大江分隔,一個住長江頭,一個在長江尾,彷彿是兩岸的鴛鴦兩處飛,相逢機會知道等到什麼時候?這位“花柳青春”的妻把下只好“低頭雙淚垂”了。綿綿相思之情,盡在結句的設問之中。

全詞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徵悠悠的離情別緒,深深的思念和由此產生的綿綿的怨恨,又頻用疊字疊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更加抒發悠悠不盡的“思”和“恨”。

《長相思·花似伊》創作背景

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詞人任夷陵縣令。時年歐陽修30歲,在長江邊送走心愛的人,兩地分離,不知何時相見,看着江邊的花兒和兩岸鴛鴦成雙地飛舞,被貶失意加上離別相思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相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雲千重。

水千重。

身在千重雲水中。

月明收釣筒。

頭未童。

耳未聾。

得酒猶能雙臉紅。

一尊誰與同。

譯文

層層迭迭的雲層,層層迭迭的水光山色,我獨自垂釣置身於這層層迭迭的山水之中。明月高掛才收釣筒慢慢回家。

現在頭髮還未稀疏斑白,耳朵尚可聽見,得到美酒仍能一醉方休。只是在這幽深的山林中,又有誰能陪我喝酒呢?

註釋

千重(zhòng):指千層,層層迭迭。

釣筒:插在水裏捕魚的竹器。

頭未童:韓愈《進學解》:“頭童齒豁”。原指山無草木,比喻人禿頂。

賞析:

上闋説作者隱居在山水雲間,夜來趁着明月垂釣,無比閒適。下闋説自己頭髮未白,耳朵還不聾,還很能喝酒,還當身強力壯,只是在這重重雲山之間,誰能陪我喝酒呢?

這是詩人描寫放浪漁隱、泛舟垂釣的生活環境,表現了一種閒適自得之趣。藍天浮游着層層白雲,地面縱橫交錯着湖泊、溪流。水照碧空,雲映水中,天光水色上下互融,詩人就生活在這碧水白雲中間,陶醉在這大自然的懷抱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nmy3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