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漢書藝文志原文及翻譯

漢書藝文志原文及翻譯

《漢書藝文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漢書藝文志原文及翻譯,歡迎參考閲讀

漢書藝文志原文及翻譯

原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袓述堯、舜,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己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闢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寖衰。此闢儒之患。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褔、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生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喜歡攻擊別人隱私的人)為之,則苟鈎釽析亂(屈曲破碎、支離錯雜)而己。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諸家者,不猶愈於野乎? 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諸家之言,捨短取長,則可以觀萬方之略矣。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節選)

譯文

儒家這個流派,大概出自於古代的司徒官。他們幫助國君,順應自然,宣明教化。涵泳於六經的文章當中,特別注意仁義之間的事務,遠宗堯舜的道統,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禮法,尊崇孔子為師表,加重他們言論的重要性,在各派道術當中最為崇高。孔子説:“如果對別人有所稱讚,就一定先對他有所試驗。”唐堯虞舜的興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業,是已經經過試驗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經失去了(儒家經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隨時俗任意曲解附會經書的道理,違背離開了聖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譁的言論博取尊寵。後的學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經的道理就乖謬分離,儒學就逐漸的衰微的;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的禍患啊。

道家這個流派,大概出於古代的史官。他們連續記載成功失敗、生存滅亡、災禍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後知道秉持要點把握根本,守着清靜無為,保持謙虛柔弱的態度;這就是國君治理國家的方法。(這想法)符合於堯的能夠謙讓,易經上所説的謙虛,一種謙虛可以得到四種好處;這就是他們的長處。等到狂放無守的人實行道家學術,那麼就斷絕了禮儀,拋棄了仁義;認為只要用清靜無為,就可以治理好國家。

陰陽家這個流派,大概出於古代掌天文的官職。他們恭敬的順從上天,用曆象記錄日月星辰的運行,恭敬的'教導人民按照天時祭祀、耕種;這就是他們的長處。等到拘泥固執的人實行陰陽家的學術,就被禁忌所牽制,拘泥於占卜問卦的小技術,捨棄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法家這個流派,大概出自於古代的法官。他們獎賞很有信用處罰必然施行,輔助禮儀制度的推展。易經上説:“先王用很嚴明的刑罰整飭法律。”這就是他們的長處。等到刻薄的人實行法家的學術,那麼就不要教化,捨去了仁愛,專門用刑法,而想要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至於殘害了最親近的人,傷害恩義刻薄了應該親厚的人。

墨家這個流派,大概出於古代掌管宗廟的官職。他們住在茅草蓋頂,以採木為椽的房子裏,所以注重節儉;奉養年老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張兼愛;以大射禮選拔人才,所以崇尚賢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順從四時做事,所以不相信命運;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這就是他們長處。等到眼光淺短的人實行墨家學術,只看到節儉的好處,因此就反對禮節;推廣兼愛的旨意,卻知道分別親疏遠近。

縱橫家這個流派,大概是的出於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説:“讀了詩經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國外去,不能獨當一面應對進退,雖然學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稱讚蘧伯玉的使者説:“使者呀!好使者呀!”説一個使者應該權衡事情的利害得失做適當的處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應對的言辭,這就是他們的長處。等到邪惡的人實行從橫家的學術,那麼就崇尚欺詐,而背棄了應該遵守的誠信

易經上説:“天下(學問)的途徑雖然不一樣但是歸趨是相同的,思慮雖然很繁雜但是目標一致。”在各家的學者,各自推崇他們學説的長處,用盡了智慧和思慮,闡明他們學説的要旨。雖然各自有偏見短處,但是綜合他們的主要歸趨,發現他們也都是從六經分支出的。假使讓他們遭遇到聖明的君王,能折中採用他們的主張,他們都可以成為輔佐的人才啊。孔子説過:“禮儀散失了要到鄉野去尋找。”在距離聖人的時代很久遠了,聖人的道術殘缺廢棄,沒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採用他們各家的學術不是勝過去鄉野找得好嗎?如果能修明六經的學説,觀察參考這各家言論,捨棄短處取用長處,就可以通達治理國家的各種方法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37ne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