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小石城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

小石城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

小石城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小石城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樑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譯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樑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着它走過去什麼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北而後向東,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從洞往裏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着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着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佈置的。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説:“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説:“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峯怪石。”這二種説法,我都不信。

註釋: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yú)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yín)。其上為睥(pì)睨(nì)、樑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塢(wù),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cù)偃(yǎn)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徑北:一直往北。逾:越過。黃茅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城西面。西出:路向西伸去。少北而東:稍向北又向東去。少,通“稍”。土斷而川分:土路中斷,出現分流的河水。橫當其垠:橫着擋在路的盡頭。睥睨:城牆上如齒狀的矮牆。樑欐:棟樑,這裏指架支着的樑棟。欐,棟,正樑。堡塢:小城堡,此處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稱其“小石城山”。窺:注意,留心。洞然:深深的樣子。激越:聲音高亢清遠。已:停止。環:繞道而行。望甚遠:“望之甚遠”的意思。箭:指竹子。益:特別。“其疏數”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樹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聰明人精心設置的。數,密。偃,倒伏。類:好像。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d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jì),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tǎng)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造物者:指創世神。愈:更是。誠:確實是,的確是。“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説,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陳設在這偏僻的蠻夷地區,經歷千百年也不能夠一展,它的風采,這當然是徒勞而無功用的。中州,中原地區。更,gēng音。售其伎,貢獻其技藝,其技藝得到賞識。伎,通“技”。售,出售,這裏是顯露的意思。“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該這樣,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繫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儻,通“倘”。倘若,或者。不宜,不合適。如是,如此,指“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現象。果,真的。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來慰藉那些賢明卻被貶謫到這裏的人們的。此句是指有人辯“無用”為“有用”的説法。“其氣”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間的靈氣,在這一帶,不造就偉大的人物,卻僅僅造就小石城山這樣的景物,所以“楚之南”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巖。此句是指有人辯“徒勞”為“功勞”的説法。其氣之靈,這裏指天地的靈氣。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賢人而多出奇石。

賞析:

本文中寫景的名句是:“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這裏運用白描手法,語言簡練,但形象逼真,妙趣橫生

詩作對比

《小石潭記》和《小石城山記》寫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記》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後一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小石潭記》這首詩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魚樹着意渲染了寂寞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愴的心緒;同時也藴含着作者看見小石潭美景時喜悦的心情。

詩作分析

這篇散文共計221個字,可謂短小精悍,字字珠璣,描寫景物和寓含情感卻恰到好處,真是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刪減。

為什麼小石城山會遭遇無人賞識的境況呢?這當然是由小石城山所處的偏僻荒涼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要到小石城山,需要從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過黃茅嶺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東;在不過四十丈的地方,還有地層斷裂,且被一條河水分開,並有積聚的山石橫截在路端。試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誰願意到這裏來呢?有誰想到這裏來呢?又有誰能和這小山產生心理共鳴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貶的柳宗元。他從唐朝的都城長安走來,眼睛一亮,發現了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發現了它非同尋常的美。

柳宗元的眼光是獨具慧智的,因為他有自己仕途坎坷的經歷;柳宗元的胸懷是飽含憐惜之情和滄桑之感的,因為他有着與小石城山相似的境遇。只有柳宗元能發現它,也只有在柳宗元的眼中它才會放射出美麗的光彩,而且成為聲名播世的美山。小石城山的美是他人不能掩蓋的,因為那是天賜,誰嫉妒也白費勁。小石城山儘管處在偏僻荒遠之地,但它卻有幸遇見了柳宗元,於是成名。這或許是偶然,但不能説不是必然,是歷史的必然。而柳宗元不知道需要遇見誰才能走出這被貶的偏僻荒遠之地,他的必然又在哪裏。偏僻產生荒涼,荒涼產生空曠,空曠產生幽靜,幽靜產生憂鬱,而憂鬱產生思慮,有思慮就有美。世人很少能見的美,才是奇特的美。有時一個特殊的人物與自然之景就這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心心相通,人從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又從人的思維中昇華了美。

那就看一看這小石城山的奇特之景之美。它的形,上邊好似垛牆望樓,旁邊猶如聳出的天然城堡,且有城門;(這大概就是此山叫做小石城山的原因吧。)它的色,有樹和竹的翠綠,閃動着一種生命所特有的堅韌、剛毅與追求之光,還有濃黑的洞穴,很神奇,也很神祕,裏邊一定盛着好多好多沉睡已久的故事;它的聲,投進小石子,洞穴中就有咚咚的水聲,聲音十分響亮,很久才消逝,那肯定是一曲美妙的音樂,在等人賞鑑並取名;它的貌,無土壤卻生長着樹木和竹子,且堅實葱鬱,疏密相間,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佈置的,但又比人佈置的精妙,可謂鬼斧神工;而它的高度,環繞登到山頂,就能眺望到很遠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視外面的世界,打聽外面的消息。你能説這小山之景不美嗎?不奇特嗎?它的美與奇特,就在於它的簡單。它自然質樸,不矯揉造作,不裝腔作勢。它孤獨但並不渲染孤獨,寂寞卻不虛張寂寞,這就是小山的品質與性格。小山在這裏呆了多少年,連小山自己也不知道。它真地有些鬱悶,但心情總是很平靜的,因為它正在等待一個人發現它,而它相信遲早會有一個人發現它。這個人終於走來了,他就是柳宗元。這小山的奇特之景之美,終於被柳氏的`妙手點化成一顆璀璨耀眼的星,點綴在了世界和歷史的天空,與羣星一起,給人帶來欣悦。而這小小的石城山,沒有被上天安排在繁華喧鬧的中原,卻被安置在偏僻荒遠之地,是上天有意考驗它的耐力與意志嗎,還是想看看到底是哪位賢達智人首先發現它呢?那個所謂的上天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柳宗元的説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他先説更加相信這一切有上天的特意安排,卻又對上天這樣的安排不理解,覺得上天不應該做千百年的美景不被人識的事。當有人對上天的做法做了解釋,柳宗元還是不相信。如果按理解與相信的角度講,山水的命運全在乎上天的安排了,山水也有受寵的和不受寵的,這和人一樣嘛,像柳宗元這樣才德都很美好出眾的人,不就是因為改革失敗了就被皇上貶到這僻遠之地來了嗎?而優美的小石城山,肯定也是遭上天的貶謫了,至於什麼原因,或許是由於這小石城山也有什麼改革上天章法或所轄秩序的想法。小小的一座石城山,能管得了那麼多嗎?你想顯露出自己不俗的才華、美好的品質和遠大的抱負,那會有眾多的天神聖仙不能容你的,而上天又一貫聽從他們的意見。柳宗元的心裏模糊,是他困惑的表現,古人迷信,特別是在遭受不幸時,更會把不可思議的事情歸結到天上去。其實他不相信才是對的。但不管怎樣,小石城山和柳宗元相似的際遇讓他倆相遇確實是一件幸事,在那個時代相遇,在這個地方相遇,於是在大千世界上,在滾滾歷史中,產生了一篇美文,也產生了一座美山。文是短小的,山是小巧的。

詩作寓意

這篇山水遊記運用了象徵的手法,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賞識來喻自己。作者很耿直,很執着,他筆下的山也是如此。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小山如此之美,卻無人賞,但小山並不因無人賞而失掉自己的美。人常説: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讀文首先要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習作者的為人之道,做一個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如此,才能將文章讀透,對自己有所啟發。如果只是就文章論文章,只是去研讀文章的字詞句等表面上的東西,那將會事倍功半,且永遠達不到做學問的深度。

小石城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2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樑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着它走過去什麼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北而後向東,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從洞往裏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着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着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佈置的。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説:“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説:“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峯怪石。”這二種説法,我都不信。

註釋

1.徑北:一直往北。

2.逾:越過。

3.黃茅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東:稍向北又向東去。少,通“稍”。

6.土斷而川分:土路中斷,出現分流的河水。

7.橫當其垠(yín):橫着擋在路的盡頭。

8.睥睨(pìnì):城牆上如齒狀的矮牆。

9.樑欐(lì):棟樑,這裏指架支着的樑棟。欐,棟,正樑。

10.堡塢(wù):小城堡,此處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稱其“小石城山”。

11.窺:注意,留心。

12.洞然:深深的樣子。

13.激越:聲音高亢清遠。

14.已:停止。

15.環:繞道而行。

16.望甚遠:“望之甚遠”的意思。

17.箭:指竹子。

18.益:特別。

19.“其疏數”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樹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聰明人精心設置的。數(cù),密。堰(yàn),倒伏。類:好像。

20.造物者:指創世上帝。

21.愈:更是。

22.誠:確實是,的確是。

23.“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説,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陳設在這偏僻的蠻夷地區,經歷千百年也不能夠一展,它的風采,這當然是徒勞而無功用的。中州,中原地區。更,gēng音。售其伎,貢獻其技藝,其技藝得到賞識。伎,通“技”。售,出售,這裏是顯露的意思。

24.“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該這樣,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繫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儻(tǎng),通“倘”。倘若,或者。不宜,不合適。如是,如此,指“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現象。果,真的。

25.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來慰藉那些賢明卻被貶謫到這裏的人們的。此句是指有人辯“無用”為“有用”的説法。

26.“其氣”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間的靈氣,在這一帶,不造就偉大的人物,卻僅僅造就小石城山這樣的景物,所以“楚之南”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巖。此句是指有人辯“徒勞”為“功勞”的説法。其氣之靈,這裏指天地的靈氣。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賢人而多出奇石。

賞析

這篇遊記以作者的遊蹤為線索,記敍了親身經歷的旅途見聞和山川景物,幾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發了他貶逐永州後遊歷自然時觸景生情的感慨,這自然構成了文章的寫景和議論兩段。

上段寫景。可分兩層,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遊賞自然尋幽探奇。“無所不到”以排遣悠閒時光和懷才不遇的煩憂的精神狀態,繼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無論是方位的指點還是景觀的描繪,都是在循序漸進中進行的,自然景緻隨着觀賞者的遊歷漸次展現,這樣的筆法使本文的景物描寫達到了緊湊而自然流暢的效果。同時,也給小石城山的發現籠罩上一層神奇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隨着橫亙路頭的積石的出現,緊接着以簡潔形象的筆墨勾勒了積石二仁呈現的房屋形狀及四圍像小城的外貌,於是與“石城”之稱吻合。此後寫石上如門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靜;“環之可上,望甚遠”,則見其高曠;石上沒有土壤,卻疏密相間、高昂低伏地生一長着秀美的樹木竹子,又顯其奇麗。這一段繪聲繪色的描述,把石城寫得不僅奇美異常,而且生機盎然。柳宗元曾説過:“遊之適夕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永州龍興寺東丘記》)登其高,有曠達之感;探其奧,有幽奇之得。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實為作者眼中適遊的奇妙之地,從而順理成章地發出了“類智者所施設也”的慨歎。以本句承上啟下,第二段對造物者的疑問就不感突兀了。

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觀帶來的聯想和思索。作者在這一段裏,本意是通過像小石城山這樣美好的自然景觀卻埋沒於荒僻之鄉,引發對美的事物被壓抑、遭遺棄的鬱憤之情,並藉以抒發賢才遭貶逐的天涯淪落之感,然而卻不直抒胸臆。首句由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到“愈以為誠有”,乃是作者的着意之筆,思索由此伸展。文章波瀾層出,避免了平鋪呆板之病。美好的景觀“不為之中州”,反長期沉埋在人跡罕至的僻野,不為人知,不為人用,暗釦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際,把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情寄託到被棄置的美麗自然之上,用曲筆表達了身遭貶逐的不平之鳴。至此,由上段的純景物描寫達到了與主觀感受的和諧交融。在感慨能向人們呈伎獻巧的石頭和在艱苦的條件下“益奇而堅”的嘉樹秀竹“勞而無用”之後,作者又以推想神者大概不會這麼作而提出了造物者“其果無乎”的反問,文章再起波瀾。因反問而設答,不説自己借奇石以,卻説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這裏以安慰那些謫貶到此的賢人;不説自己貶到這荒僻之地的孤單寂寥,唯以自然之石為伍遣懷,卻説造物者靈氣獨鍾於石,所以湖南、湖北一帶少偉大人物而多奇石。所透出的天涯淪落、同病相憐、孤芳獨賞的痛楚憤懣之情就更深一層。最後用“餘未信之”作結,既可看作對造物者的否定,更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擺脱現狀以施展才能的希望。最後這一段議論,從字面上看,是由小石城山的景物所發,實際上它抒發了作者被貶永州後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把它們放在永州八記的最後一篇結尾,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它表明柳宗元在永州雖然似乎整天遊山玩水,飲酒尋樂,實際上內心卻充滿了矛盾和痛苦;他寄情山水之間,仍在探求真理和正義,這議論是“永州八記”的主旨之所在。

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7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遊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遊歷結晶,此文是其中的最後一篇,作於元和七年(812年)。

小石城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樑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着它走過去什麼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向東北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從洞往裏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着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着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佈置的。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説:“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説:“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峯怪石。”這二種説法,我都不信。

註釋

〔1〕徑:一直。

〔2〕少:同“稍”,略。

〔3〕土斷:山勢突然斷落,形成峭壁。

〔4〕垠:邊際、界限。

〔5〕睥睨:通“埤堄”,城上如齒狀的矮牆。又稱女牆。樑儷:房子的正樑。這裏指山石堆積形似城上望樓一類的建築。

〔6〕堡塢:土堡。

〔7〕洞然:投石入深水的聲音。

〔8〕激越:聲音高亢激昂。

〔9〕箭:箭竹。

〔10〕疏數偃仰:長得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有高有低。疏:稀。數(cù):密。偃:俯,卧倒。仰:挺拔。

〔11〕造物者:古人指創造萬物的神靈。

〔12〕中州:中原地區。

〔12〕夷狄:古時對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裏指少數民族聚居的荒遠地區。

〔1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經歷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賞。更,經歷。伎,技。

〔14〕固:實在。

〔15〕不宜如是:不應這樣做,即徒勞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

〔16〕其氣之靈:這裏指天地的靈氣。

(17)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

〔18〕類智者所設施也:類,好像。

(19)誠:確實是,的確是。

(20)逾:越過

(21)或:有的人

(22)益:特別

(23)已:停止

(24)愈:更是

(25)果:真的

(26)窺:注意,留心

(27)售:指得到賞識

(28)自:從

(29)乃:才

賞析

名句賞析

本文中寫景的名句是:“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這裏運用白描手法,語言簡練,但形象逼真,妙趣橫生

詩作對比

《小石潭記》和《小石城山記》寫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記》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後一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小石潭記》這首詩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魚樹着意渲染了寂寞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愴的心緒;同時也藴含着作者看見小石潭美景時喜悦的心情。

詩作分析

這篇散文共計221個字,可謂短小精悍,字字珠璣,描寫景物和寓含情感卻恰到好處,真是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刪減。

為什麼小石城山會遭遇無人賞識的境況呢?這當然是由小石城山所處的偏僻荒涼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要到小石城山,需要從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過黃茅嶺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東;在不過四十丈的地方,還有地層斷裂,且被一條河水分開,並有積聚的山石橫截在路端。試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誰願意到這裏來呢?有誰想到這裏來呢?又有誰能和這小山產生心理共鳴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貶的柳宗元。他從唐朝的都城長安走來,眼睛一亮,發現了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發現了它非同尋常的美。

柳宗元的眼光是獨具慧智的,因為他有自己仕途坎坷的經歷;柳宗元的胸懷是飽含憐惜之情和滄桑之感的,因為他有着與小石城山相似的境遇。只有柳宗元能發現它,也只有在柳宗元的眼中它才會放射出美麗的光彩,而且成為聲名播世的美山。小石城山的美是他人不能掩蓋的,因為那是天賜,誰嫉妒也白費勁。小石城山儘管處在偏僻荒遠之地,但它卻有幸遇見了柳宗元,於是成名。這或許是偶然,但不能説不是必然,是歷史的必然。而柳宗元不知道需要遇見誰才能走出這被貶的偏僻荒遠之地,他的必然又在哪裏。偏僻產生荒涼,荒涼產生空曠,空曠產生幽靜,幽靜產生憂鬱,而憂鬱產生思慮,有思慮就有美。世人很少能見的美,才是奇特的美。有時一個特殊的人物與自然之景就這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心心相通,人從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又從人的思維中昇華了美。

那就看一看這小石城山的奇特之景之美。它的形,上邊好似垛牆望樓,旁邊猶如聳出的天然城堡,且有城門;(這大概就是此山叫做小石城山的原因吧。)它的色,有樹和竹的翠綠,閃動着一種生命所特有的堅韌、剛毅與追求之光,還有濃黑的洞穴,很神奇,也很神祕,裏邊一定盛着好多好多沉睡已久的故事;它的聲,投進小石子,洞穴中就有咚咚的水聲,聲音十分響亮,很久才消逝,那肯定是一曲美妙的音樂,在等人賞鑑並取名;它的貌,無土壤卻生長着樹木和竹子,且堅實葱鬱,疏密相間,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佈置的,但又比人佈置的精妙,可謂鬼斧神工;而它的高度,環繞登到山頂,就能眺望到很遠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視外面的世界,打聽外面的消息。你能説這小山之景不美嗎?不奇特嗎?它的美與奇特,就在於它的簡單。它自然質樸,不矯揉造作,不裝腔作勢。它孤獨但並不渲染孤獨,寂寞卻不虛張寂寞,這就是小山的品質與性格。小山在這裏呆了多少年,連小山自己也不知道。它真地有些鬱悶,但心情總是很平靜的,因為它正在等待一個人發現它,而它相信遲早會有一個人發現它。這個人終於走來了,他就是柳宗元。這小山的奇特之景之美,終於被柳氏的妙手點化成一顆璀璨耀眼的星,點綴在了世界和歷史的天空,與羣星一起,給人帶來欣悦。而這小小的石城山,沒有被上帝安排在繁華喧鬧的中原,卻被安置在偏僻荒遠之地,是上帝有意考驗它的耐力與意志嗎,還是想看看到底是哪位賢達智人首先發現它呢?那個所謂的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柳宗元的説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他先説更加相信這一切有上帝的特意安排,卻又對上帝這樣的安排不理解,覺得上帝不應該做千百年的美景不被人識的事。當有人對上帝的做法做了解釋,柳宗元還是不相信。如果按理解與相信的角度講,山水的命運全在乎上帝的安排了,山水也有受寵的和不受寵的,這和人一樣嘛,像柳宗元這樣才德都很美好出眾的人,不就是因為改革失敗了就被皇上貶到這僻遠之地來了嗎?而優美的小石城山,肯定也是遭上帝的貶謫了,至於什麼原因,或許是由於這小石城山也有什麼改革上帝章法或所轄秩序的想法。小小的一座石城山,能管得了那麼多嗎?你想顯露出自己不俗的才華、美好的品質和遠大的抱負,那會有眾多的天神聖仙不能容你的,而上帝又一貫聽從他們的意見。柳宗元的心裏模糊,是他困惑的表現,古人迷信,特別是在遭受不幸時,更會把不可思議的事情歸結到天上去。其實他不相信才是對的。但不管怎樣,小石城山和柳宗元相似的際遇讓他倆相遇確實是一件幸事,在那個時代相遇,在這個地方相遇,於是在大千世界上,在滾滾歷史中,產生了一篇美文,也產生了一座美山。文是短小的,山是小巧的。

詩作寓意

這篇山水遊記運用了象徵的手法,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賞識來喻自己。作者很耿直,很執着,他筆下的山也是如此。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小山如此之美,卻無人賞,但小山並不因無人賞而失掉自己的美。人常説: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讀文首先要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習作者的為人之道,做一個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如此,才能將文章讀透,對自己有所啟發。如果只是就文章論文章,只是去研讀文章的字詞句等表面上的東西,那將會事倍功半,且永遠達不到做學問的深度。

小石城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4

小石城山記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樑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着它走過去什麼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向東北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從洞往裏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着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着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佈置的。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説:“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説:“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峯怪石。”這二種説法,我都不信。

註釋

〔1〕徑:一直。

〔2〕少:同“稍”,略。

〔3〕土斷:山勢突然斷落,形成峭壁。

〔4〕垠:邊際、界限。

〔5〕睥睨:通“埤堄”,城上如齒狀的矮牆。又稱女牆。樑儷:房子的正樑。這裏指山石堆積形似城上望樓一類的建築。

〔6〕堡塢:土堡。

〔7〕洞然:投石入深水的聲音。

〔8〕激越:聲音高亢激昂。

〔9〕箭:箭竹。

〔10〕疏數偃仰:長得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有高有低。疏:稀。數(cù):密。偃:俯,卧倒。仰:挺拔。

〔11〕造物者:古人指創造萬物的神靈。

〔12〕中州:中原地區。

〔12〕夷狄:古時對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裏指少數民族聚居的荒遠地區。

〔1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經歷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賞。更,經歷。伎,技。

〔14〕固:實在。

〔15〕不宜如是:不應這樣做,即徒勞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

〔16〕其氣之靈:這裏指天地的靈氣。

(17)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

〔18〕類智者所設施也:類,好像。

(19)誠:確實是,的確是。

(20)逾:越過

(21)或:有的人

(22)益:特別

(23)已:停止

(24)愈:更是

(25)果:真的

(26)窺:注意,留心

(27)售:指得到賞識

(28)自:從

(29)乃:才

賞析:

作者:佚名

這篇遊記以作者的遊蹤為線索,記敍了親身經歷的旅途見聞和山川景物,幾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發了他貶逐永州後遊歷自然時觸景生情的感慨,這自然構成了文章的寫景和議論兩段。

上段寫景。可分兩層,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遊賞自然尋幽探奇。“無所不到”以排遣悠閒時光和懷才不遇的煩憂的精神狀態,繼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無論是方位的指點還是景觀的描繪,都是在循序漸進中進行的,自然景緻隨着觀賞者的遊歷漸次展現,這樣的筆法使本文的景物描寫達到了緊湊而自然流暢的效果。同時,也給小石城山的發現籠罩上一層神奇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隨着橫亙路頭的積石的出現,緊接着以簡潔形象的筆墨勾勒了積石二仁呈現的房屋形狀及四圍像小城的外貌,於是與“石城”之稱吻合。此後寫石上如門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靜;“環之可上,望甚遠”,則見其高曠;石上沒有土壤,卻疏密相間、高昂低伏地生一長着秀美的樹木竹子,又顯其奇麗。這一段繪聲繪色的描述,把石城寫得不僅奇美異常,而且生機盎然。柳宗元曾説過:“遊之適夕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永州龍興寺東丘記》)登其高,有曠達之感;探其奧,有幽奇之得。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實為作者眼中適遊的奇妙之地,從而順理成章地發出了“類智者所施設也”的慨歎。以本句承上啟下,第二段對造物者的疑問就不感突兀了。

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觀帶來的聯想和思索。作者在這一段裏,本意是通過像小石城山這樣美好的自然景觀卻埋沒於荒僻之鄉,引發對美的事物被壓抑、遭遺棄的鬱憤之情,並藉以抒發賢才遭貶逐的天涯淪落之感,然而卻不直抒胸臆。首句由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到“愈以為誠有”,乃是作者的着意之筆,思索由此伸展。文章波瀾層出,避免了平鋪呆板之病。美好的景觀“不為之中州”,反長期沉埋在人跡罕至的僻野,不為人知,不為人用,暗釦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際,把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情寄託到被棄置的美麗自然之上,用曲筆表達了身遭貶逐的不平之鳴。至此,由上段的純景物描寫達到了與主觀感受的和諧交融。在感慨能向人們呈伎獻巧的石頭和在艱苦的條件下“益奇而堅”的嘉樹秀竹“勞而無用”之後,作者又以推想神者大概不會這麼作而提出了造物者“其果無乎”的反問,文章再起波瀾。因反問而設答,不説自己借奇石以自我安慰,卻説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這裏以安慰那些謫貶到此的賢人;不説自己貶到這荒僻之地的孤單寂寥,唯以自然之石為伍遣懷,卻説造物者靈氣獨鍾於石,所以湖南、湖北一帶少偉大人物而多奇石。所透出的天涯淪落、同病相憐、孤芳獨賞的痛楚憤懣之情就更深一層。最後用“餘未信之”作結,既可看作對造物者的否定,更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擺脱現狀以施展才能的希望。最後這一段議論,從字面上看,是由小石城山的景物所發,實際上它抒發了作者被貶永州後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把它們放在永州八記的最後一篇結尾,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它表明柳宗元在永州雖然似乎整天遊山玩水,飲酒尋樂,實際上內心卻充滿了矛盾和痛苦;他寄情山水之間,仍在探求真理和正義,這議論是“永州八記”的主旨之所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2m7o42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