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弟子規讀後感初三5篇

弟子規讀後感初三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初三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初三5篇

弟子規讀後感初三5篇1

前幾天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感觸頗多,《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自從學習了《弟子規》,我覺得自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暑假裏的一天,我要和同伴去游泳,媽媽説:“今天天氣太冷了。別去!”我説:“我不!我偏要去!”結果游泳後回來我就發起燒來,媽媽急得半夜三更揹着我上醫院打點滴。到了醫院,我看着汗水不斷地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心裏後悔極了。這時我想起了《弟子規》中“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我明白了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也不能任意而為。如果擅作主張,就容易出錯,因而讓父母擔心,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順父母的行為。現在的我,已經不會擅自做主了,做每件事之前都會諮詢父母的意見,父母説不能做的事,我也就不會再任性了。“冬則温,夏則清”當我讀到這句時,回想起以前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感到温暖,在夏天讓我感到涼爽。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倒過來做,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温暖的懷抱;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地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為我們無私的付出。漸漸長大的我們,也應該學着為父母做些什麼了。

一個人如果只有才華,而沒有好的品德,就像花瓶裏的花,看起來很漂亮,但因為無根,過不了幾天就枯萎了。而《弟子規》就是我們紮好德育最好的根。

我們的中華民族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弟子規》只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後我將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我相信,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我相信我以後會做的更加的完美!

弟子規讀後感初三5篇2

《弟子規》我的最愛“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手捧着書卷,在一次次朗讀聲中,我陶醉了,我似乎看到聖人正向我走來講述他的經歷。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中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是呀,幾千年的古人尚且知道時間易逝,人生短暫,而我們呢?雖然每天都揹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也時常勸告別人“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可又有幾個能真正做到惜時如金呢?我總覺得自己還小,還能生活很多年,用不着愁,就大把大把地浪費時間。

有時,當老師在課堂上全力授課的時候,我們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節課下來,也不知道老師到底講了什麼。對於老師的作業,一心只想着快點寫完,應付了事,從不考慮字體的好壞和作業質量。不會做的`題目等老師講或者乾脆照着別人的答案一抄,草草了事完成,從未想過自己動腦思考,難道這樣的學習不就叫浪費時間嗎?回到家,書包一扔,便一頭鑽進電視的精彩節目或電腦的網絡遊戲裏,玩得不亦樂乎。

有時甚至連吃飯都忘記了,晚上也是在父母的一再催促甚至呵斥下才肯睡覺。老師常説,如果我們能把玩的心思用在學習上一半,這還愁搞不好自己的學習嗎?“老易至,惜此時”,聖人的勸誡一次次在耳邊響起,我不得不反省自己。春去春會來,花謝花再開,萬物在盛衰交替中輪迴出現,而我們的少年時期只有一次,我們赤裸裸地來到這世界,難道我們就甘心白白走一趟嗎?

不,決不!決不能讓生命白白地浪費!《弟子規》,觸動了我的心絃,淨化了我的靈魂,它不愧為中華文化的經典,它正以自身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黃子孫!當古老的鐘聲再次響起,讓我們一起徜徉在這美妙的文化經典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弟子規讀後感初三5篇3

利用暑假,我好好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裏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品質,對我們與人、親友、社會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着很大的幫助。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當我讀到只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信道、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讀書是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應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一段,而東翻西閲,比坑定寫信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是要有規範,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看來,《弟子規》中的文言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究裏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時,我在寫作業時經常分散注意力,一會兒玩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想別的事。記得有一次,我汗流浹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東西后,就急忙打開語文評價手冊來訂正。沒有仔細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題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寫了下來。結果,第二天老師批改完後發下來,我打開本子,上面寫着三個鮮紅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細的熟讀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這句,我高興地説。看來,只有認真仔細地理解、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規》裏還有着許多“規矩”,等着我們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

《弟子規》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如果我們認真去踐行,給父母開來的快樂是無限的,給自己帶來的收穫也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一定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弟子規讀後感初三5篇4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幾點體會: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初三5篇5

讀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遍遍聆聽先賢的教誨,心中的那盞明燈被漸漸點亮,那種有所依託的感覺讓我覺得充實無比。弟子規,

“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入則孝,出則悌”告訴我們友愛兄弟,孝敬長輩,“孝”字也就從此銘刻於我們心間,使我們在關心長輩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他人。“謹而信”為我們譜寫着一支思想昇華的歌,良好的生活習慣也伴隨着我們進入更高的階梯。“泛愛眾,而親仁”的做人守則成為人生起步的扉頁,也是一個轉折點。更是那“有餘力,則學文”的學習手冊帶領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上千個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學童在不停的翻着這本書,實踐着這本書中的真理。《弟子規》就是這麼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雖已成為歷史的篇章,但卻見證着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弟子規》薰陶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的確如此,《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説《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如果説《弟子規》……

經典用不會磨滅,就如《弟子規》為我點燃的明燈永不會熄滅一般。讓《弟子規》永恆,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ooq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