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讀後感-初二

《弟子規》讀後感-初二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初二,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後感-初二

説起來我與《弟子規》也算有緣,先是零六年舅舅送過我們一本任何書店都買不到的《弟子規圖説》。説它買不到是因為是釋淨空法師提名推薦,佛陀教育網絡學院印贈,只兩千冊注有“免費結緣,禁止轉售”字樣的版本。但當時沒有能認識到它的重要意義,而只是看好它的字,當作字帖用了一段時間。是以封面上還留下了當時的墨痕。

四年後,我大二了,在羅老師的推薦下,我重新翻出了遺忘已久的《弟子規圖説》。並在讀完後立即讀了羅老師推薦的蔡禮旭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在此之前,對於一本書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説法,早已屢見不鮮、不以為意了,從來沒有想過一本書對心靈的震撼會如此之巨。更多是因為讀書的過程就是我反思自己二十年不算長也不短的人生的過程吧。不停地問自己,如果高三以前或者更早些我能夠仔細研讀《弟子規》並以之規範自己的行為,那麼今天的我會怎樣?但我更深知“往者不可諫”的道理。一切的“明往”都是為了“通今”以至“開來”。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從蔡老師的講座中知道他是釋淨空法師的弟子後,突然覺得也許是好事多磨吧。現在細讀《弟子規》,震撼了,反思了併力行了,就不晚。一切的“如果”便都會成真。

在我心中,一直覺得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應該以中國出了孔子這樣一位至聖先師而驕傲,以自己是先師弟子而自豪。但今天,人們甚至連先師弟子的最基本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都做不到了。《弟子規》千餘言,一句句講來,也許我也能出本書了,但暫時無此打算,自己道行尚淺,沒有資格。以下所説,只不過是我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最想説的,我想留下的最初的感動。

在讀“入則孝”時,我覺得今天的社會狀況似乎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看到了一樣,他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往往皆為利往”。在如此物慾橫流的時代談“百善孝為先”似乎不合時宜,似乎不能為人所理解。好多甚至連最基本的“老有所養”都做不好,報紙是太多子女忤逆、老人流浪的事了!更不用説“啃老族”的出現了。説它最基本,因為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説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別乎?”反思的時候陷入了深深的擔憂。古人尚孝,於是己身孝,子孫孝,世世代代皆老有所依。而如今以幼為上之風使人們走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己不養,子不養,子子孫孫皆老無所養!郭巨為母埋兒的故事,今天看來簡直匪夷所思,但我們至少應該反思,該如何擺正父母與子女的位置。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讀到這句話時,靈光一閃,因為這句話讓我想到了週末時間的利用。大學了,週末空出,再加上無父母在旁督促。於是睡覺的有之,逛街的有之,玩遊戲的有之……深不以為然,具體卻説不出個道理來。當看到

“老易至,惜此時”時,我明白了,不論是工作日還是週末,都是我們生命的組成,不會因為它是休息日而推遲一天衰老的到來、讓我們去浪費,溜走的同樣是我們寶貴的時間。

接下來該説説“學文”了,作為學生,這是我們最應該做好,也是現階段孝順父母,讓父母放心的最好方式了。《弟子規》中的學習之法以及應有的學習態度也深為可取。

就拿自己來説吧,應試教育導致剛開始時是“不力行,但學文”,漸漸發現學而無用,便無心向學,即所謂“長浮華,成何人”。慢慢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但力行,不學文”。可是這樣無目的而行總是出錯,極易疲勞!直到大學才慢慢開始探索“力行”與“學文”之間的切合點。

弟子規還要求制定學習計劃要“寬為限,緊用功”,可是回想一下自身彷彿是“緊為限,寬用功”了!常給自己定下什麼時候要讀完什麼書的要求,可行動起來卻是懶散怠慢,總以為時間寬裕,不能剋制外界的誘惑,結果往往一事無成!而且常常吃着碗裏的`,想着鍋裏的,心猿意馬,如何能把書真正讀到心中?再加上不知道“功夫到,滯塞通”的道理,每遇到困難輒止步不前。如此讀書,能有何得?以前讀書從來不會想到要寫感想,那是因為我根本未想,自然無感。後來強迫自己寫讀後感的時候,其實就是逼着自己想所讀之書,慢慢學有所思,讀書方才能真正有得。

關於讀書,想到曉玲叮鐺講過一個故事:從前有個人晚上行走在路上,他突然聽到上帝的指示説:“年輕人,撿幾塊石頭帶在身上吧!明天天亮你將即歡喜又懊喪。”這人依言撿了幾塊石頭繼續上路。天亮的時候,他發現昨晚撿的石頭都變成了珍珠!他即喜悦有懊惱,喜的是本以為無用的石頭變成了珍珠,而懊惱的是撿的太少了!她最後總結説,好書就像我們生命中的珍珠,開始無法看出它的作用,似乎是石頭——多撿累贅。但當真正需要時,發現它的價值時,該是懊惱的時候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為了以後少恨些,該為自己的生命多多積蓄些珍珠了。

對於自己以後的人生,曾今設計過很多版本,並最終被否決。有時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為就我所知成功人士大多是從小就立下了遠大志向,並最終走向成功的。當讀到蔡老師講他在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業前也多次改弦時,當讀到“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訓致”時,我明白,只要現在開始就不晚。也許訓不成“聖”與“賢”,但能作為聖賢訓導的力行者和弘揚者,我的人生就是有價值的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mkvgj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