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晚清泥潭中的一朵清蓮——《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晚清泥潭中的一朵清蓮——《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晚清泥潭中的一朵清蓮——《曾國藩家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晚清泥潭中的一朵清蓮——《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中國的近代史繞不開曾國藩,天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幼童留美都有他的身影。相反,我對他的瞭解卻很有限。於是,我決定從曾國藩留下的家書中去了解他。曾國藩現存的家書有1500多封,我手裏的這本《曾國藩家書》是選編本,節選了140封家書。這樣的閲讀體量不太大,但是加上了編者的註釋與解讀,看起來也是一本不小的書了(全書約有35萬字)。曾國藩家書是用古漢語寫的,需要藉助一定的註釋;節選的家書,前後文不連貫,也沒有寫信雙方的文字互動,閲讀時容易跳脱文本,失去閲讀樂趣,所以每一封家書背後的解讀也是至關重要的。只不過這種帶有編者視角的解讀,有時也會影響讀者對書信中記錄下來的歷史事件的價值判斷,容易跟着編者的評論來認識歷史事件和臧否人物。有時間,還是得多找幾個出版社的書,對照着讀,來補全閲讀。關於評註的議論到此為止,下面着重説説我從這本書裏瞭解到的曾國藩。

1、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曾國藩身上有一股很強自我反省的精神,也就是孔子主張的“吾日三省吾身”。曾國藩寫家書,記日記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他把身邊發生的事情寫進家書、日記裏,交給自己的父輩、手足看,聽取旁觀者的意見,這幫助他及時彌補了很多過錯。他在湖南任職時與左宗棠氣場不合,在湖南官場遭到排擠,不得已他借丁憂辭官狼狽回鄉。休假期間,曾國藩對自己進行了全面的反省,復出以後,他不光寫信給左宗棠道歉,還親自到左府登門致歉。當時的他,早已經不是那個從湖南窮鄉僻壤勤學苦讀的初來乍到的小官員,而是朝廷二品大員,他能登門致歉,這樣的度量,真是難能可貴。更為難得的是這種事事反求諸己的省察神經到了暮年仍未遲鈍。

雖然曾國藩做事情謹慎,謹遵理學家克己、節慾的規訓,但是難免還是會犯錯誤。他晚年處理“天津教案”的手段極為保守,在外國人面前顯得底氣不足,雖然這與當時清政府的實力有密切關係,但是曾國藩沒有在“天津教案”中抓住傳教士的過錯,先發制人,據理力爭,而是專聽崇厚之言,訓斥天津市民,罷黜當地官員,以命還命來息事寧人的做法確實不是處理此事的最優解法。就這件事,曾國藩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也進行了自我檢討:“餘自來津,諸事惟崇公之言是聽,餘不應隨人作計”。已是花甲之齡的曾國藩仍然在自我悔過。時刻與自己的良心對視,正視自己的行為過錯,大方承認自己的錯誤,任何年齡段的人都難以做到,而曾國藩卻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要求貫穿了自己的一生。

2、現身説法,循循善誘

《曾國藩家書》裏有曾國藩寫給祖父、父親、手足、妻兒的信,從這些信裏可以感受到曾國藩高超的説話藝術。對長輩,他婉轉陳詞;對手足,他現身説法;對兒子,他循循善誘。當一件事發生以後,就成了既定的、客觀存在的事實,可是怎樣恰當地陳述事實,在於語言藝術的運用。怎麼將壞消息以較少殺傷力地傳達出去,怎麼有理有據説得人心服口服,怎樣清楚的向人表白心跡不至於被人誤解,語言藝術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熟讀歷史的人,耳熟能詳許多有關説話藝術的故事,如《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説趙太后》《諫太宗十思疏》。我們在《曾國藩家書》也會驚歎曾國藩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妙,説理能力之強。在古代,兒女寫書信給長輩多是報喜不報憂,但是出了壞事情也不能瞞報,那怎麼把長輩的情緒波動降到最小呢?曾國藩寫家書報憂時,會在語言上進行藝術處理。自己和弟弟考運不佳,為了使得家中祖輩、父輩不憂愁,他用“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辯證法來寬慰長輩。

大部分的'家書是寫給弟弟們的。曾家共有兄弟五人,曾國藩是家中長子,受到古代“長兄如父”觀念的影響,曾國藩承擔起教育四個弟弟的職責。他在家書中不厭其煩地用現身説法來教育弟弟們要勤學苦讀,要勤儉治家。俗語説,“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曾國藩的四個弟弟稟賦與性情各異。曾國藩對弟弟們開展教育時,會針對性的進行點評,抓住時機及時鼓勵;犯了錯誤不會劈頭蓋臉地指責,他通常現身説法,指出自己的種種缺點,讓弟弟們引以為戒。有些教導的話,不厭其煩地説,非常有耐心。曾國藩前期做京官,一開始是閒職,可以有很多時間和家人通信;後期他一路升遷,官越做越大,事務越來越繁雜,但他依舊能不間斷地給弟弟們寫家信。曾家弟弟們能有這樣一個循循善誘,關愛手足的領頭大哥,何其有幸!

3、個性耿直,忠心耿耿

縱觀曾國藩這一生,他對大清王朝可謂是忠心耿耿。清朝是滿人的天下,滿清對漢人多有顧忌,讓漢人執掌大權時,總會加以制約。這種約束的形式之一就是隻給官職,但不給予實權。太平軍發動起義,清政府派遣曾國藩去湖南鎮壓“叛軍”,卻不給予實權。他空有一頂大烏紗帽,無法遣兵調將。這讓一心想做一番實事的曾國藩與只想護權的湖南官員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憤懣之中,他借丁憂辭官返鄉。如果不是天平天國的殘餘實力依舊強大,皇帝絕不會再請曾國藩出山。曾國藩為人耿直,看不慣官場上的流弊,他每每用辛辣的語言痛斥這些官場上的沉痾積弊,甚至還大膽上書勸誡咸豐皇帝,卻沒想到觸怒了龍威,所幸有人為他求情,他才得以保命。雖然他保全了性命,但是咸豐皇帝對他卻有了成見,這為他此後官途上的諸多不順種了苦果。

晚清政治腐敗,國力衰弱,官軍抵擋不住天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軍,清兵不堪一擊,節節敗退。曾國藩文官出身,帶兵打仗是外行,但是官場的腐敗政治他看得很明白。他採用了新的徵兵方式,招募老實、肯吃苦的農民,建立了有戰鬥實力的湘軍,在抗擊天平天國的軍隊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放緩了晚清覆滅的腳步。平定天平起義軍消耗了曾國藩很多精力,以至於他出現未老先衰的諸多病症——耳鳴、目力下降、失眠。他雖然幾度想要歸隱湘江老家,但是朝廷的詔書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使命感讓他抱着病弱之軀奔赴在戰爭前線。戰況危機,他預計自己無法生還,幾度寫下遺書。太平軍平復後,他又被派去圍剿更為兇悍的捻軍。剛脱離險境的他,又落入了另一個險境,如果不是對清王朝的赤膽忠心,曾國藩怎麼會將個人死生置之度外呢!

4、天資愚鈍,以恆取勝

曾國藩在家書中常常提及自己天資愚鈍,乍一看以為這是古人一貫的謙遜之辭,但是看完曾國藩的履歷,就會發現這並非他的自謙。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七次,考場作文還被考官當作典型的問題文進行“展覽”。後來他中進士,點翰林,成為了京官,初期求學的功利心重,人也浮躁,制定的學習計劃總完不成,對聚會遊玩一類的事情卻特別上心。曾國藩的脱胎換骨,始於30歲那一年。他來到京城之後,擴大了見世面和朋友圈,他發現一些新朋友致力於理學,涵養深厚,而不是像他那樣汲汲於功名。於是他決定要像這類朋友靠攏,堅持每日早起,定下了寫日記,看書,練字的每日三件套。我們常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曾國藩卻將良好的習慣堅持了一生。曾國藩之所以成其大不在於他留下多少文字,而是他將人格修養的功夫落實到每一天,用量的積累推動質變的發生。年輕人的缺點在於朝三暮四,早上想學吉他,晚上想學鋼琴,第二天又想改吹笛子。到處花功夫,沒有把一件事情貫徹到底,成不了學問。曾國藩説:“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我們應當學會守好自己的一口井,而不是朝秦暮楚,見異思遷。

我反觀了一下自己,每回開始學習之前,總是豪情萬丈的,感覺就是洪荒來了也難以阻擋我鋼鐵般的意志。可是日子一長,惰性就會復發,復發後還會自我寬慰,所以年近三十終是一事無成。最近一月,看了好多天才少年的故事,如李白、李商隱,他們的稟賦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讓人望塵莫及。在曾國藩身上,我們看不到李白那樣耀眼的才氣,但他的故事卻更貼近我們這些天資平平的普通人。他不但沒有橫溢的才華,而且還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體質差,多病,未老先衰。可他愣是手拿一副爛牌打出了王炸。他用恆心和毅力證明了天下之至拙,確實能制勝天下之至巧。

此外,曾國藩還特別看重勤儉持家,注重對弱者的關懷。在中國近代史上,李鴻章在近代化的過程中確實貢獻了很多力量,他看準時代的變,也求變,像年輕人一樣謀創業;曾國藩承接着上一個時代,他相對保守,就像我們的老一輩,傾向於守業。但是若論人格魅力,曾國藩卻是李鴻章難以企及的。有人説曾國藩是半個聖人,我覺得他更像是晚清泥潭中的一朵清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j7wn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