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1

讀《弟子規》做文明人作文剛開始我還有些害怕,由大人來點。700字作文明天是星期六,;聽着菜刀切到凳子上的聲音,我們都在底下暗暗偷笑。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為“李夫子”。因為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説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羣眾,如果行為規範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為規範,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為《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並不是什麼難事,到週末在把前幾天背的複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説的:温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2

《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國古代人民是如何孝親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奮好學的故事。它不只有一個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説湧泉躍鯉、孟宗泣竹、孔融讓梨、温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湧泉躍鯉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姜詩的孝子,侍奉母親十分周到。姜詩的媳婦龐氏,對婆母更是孝順。婆母非常愛喝江水,龐氏便不怕路途遙遠,到江邊挑江水回來給婆母喝。母親特別喜歡吃切細的魚肉,姜詩夫婦便把魚精心製作後讓母親吃,並且每次都要請鄰居的母親來作陪。有一天,在他們住的屋子旁邊,忽然噴湧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樣,泉水中每天還蹦出兩尾鯉魚,姜詩夫婦正好可以取來供母親食用。人們都説是姜詩夫婦的孝心感動了上蒼,才出現了“湧泉躍鯉”。

孟宗泣竹講的是從前,楚國有個叫孟宗的孝子,和後孃一起生活。後孃經常打罵他,鄰居都為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卻説:“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後孃突然病了,什麼也不吃。孟宗很着急地問:“娘,你想吃什麼?”後孃説:“我只想喝一碗新鮮的筍湯。”孟宗聽完,馬上來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開泥土到處找,可就是找不到筍。他急得哭,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聽到一種聲音,原來孟宗的眼淚融化了雪,地上長出了嫩綠的筍。他趕緊把筍挖出來,回家做了一鍋鮮美的竹筍湯,後孃喝了湯,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為孟宗的後孃對他那麼壞,而孟宗卻還那麼孝親他後孃,真是個孝子!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3

讀經誦典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本學期學校掀起了“誦讀中華傳統詩文”的高潮,並給每位學生髮了細講《弟子規簡説》這本書。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勞節約,什麼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在《弟子規簡説》這本書中,使我體會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話。它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是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誤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一句看似普通的話,卻使我陷入了沉思,那是因為這剛好是我的弱點。一次,我又遇到了作業中的“攔路虎”,反覆思考了很久,都沒有想出來,就去問爸爸。爸爸在給我講解的時候,我的心卻跑到正在播放的電視劇那裏去了,當爸爸講解完後,我把答案寫了下來,其實我還是沒有理解題意和解法,還是不會做。考試時,有一道題目剛好是一模一樣的,結果我怎麼想也想不起來。爸爸知道原由後,生氣極了,結果自然是被爸爸嚴厲地訓斥了一頓。我還有一點弱點就是父母讓我去做事,我都是拖拖拉拉的。記得上個星期六晚上,爸爸催我去洗澡,我嘴上雖然答應了,可是,手裏拿着衣服卻還是站在電視機前看電視,不管爸爸怎樣説,我都是賴到電視節目播完才去洗澡的。現在,我讀了《弟子規》後,已經把我的小毛病給糾正過來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啟迪實在太多了,它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改正缺點。為我指明瞭追求的方向!啊!我終於知道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學會做人,做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4

這月起,妞開始讀《弟子規》。

本來去年就想讓她先讀《弟子規》,可是她爸爸説:裏面有糟粕,説什麼父母不對也要聽,不讀也罷。我也沒有深究,就先讓妞讀《大學》。

但我自己經過閲讀和思考,卻發現《弟子規》還是一本很好的書,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獨特的優點。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出現目無尊長、不懂禮貌等缺點,《弟子規》可對症下藥治療之。

為什麼這麼説呢?讀讀原文就知道了。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

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後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後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説。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羣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羣人?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5

孝順是一種文化素養,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高尚品德。人要擁有一顆孝順的心。

翻開《弟子規》這本書,裏面的一篇篇、一行行,是那麼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有為了母親能吃到米而不辭勞苦地從百里之外買米回來給母親吃的孝子;有不顧寒冷跑到竹林裏幫母親找筍的孟宗;有十分孝順父母的姚重華……

十四歲的楊香因隨父親到田間割稻穀,忽然跑來一隻老虎,把父親叼走。楊香為了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把老虎嚇跑了,勒住老虎的脖子,因為頸子被勒住受不了疼痛,只好張口放人逃走了,楊香的父親得以逃離虎口。

那懂得孝順的姚重華,家人多次想陷害他,他不但每次都能順利地逃過,而且事後毫無嫉恨,仍對父親恭敬,對弟弟慈愛。他的孝順感動了天地萬物。

什麼力量使小小年紀的楊香不怕危險救父親;什麼力量使姚重華在家人的陷害中每次都能逃脱,而且事後毫無嫉恨,仍對家人孝順?是感恩的心、是孝心!因為只有孝心的人才能克服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難,做出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而我在外婆家生活時,卻經常對外婆撒嬌,鬧外婆去買那些古里古怪的食品、東西;叫外婆帶我去超市買東西;喊外婆陪我在這裏玩那裏玩……像我這樣,不能體恤大人的辛苦,和姚重華比真是差了天壤之別。好在我看了《弟子規》這一本書,它讓我學會了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關愛他人;讓我懂得在家盡孝心,在學校獻愛心,在社會鑄愛心,成為一個有道德,能為社會謀福利的人

是的,我要從現在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奉獻愛心,讓中華民族源源流長的孝道、道德文化得到發揚光大。讓孝心永存心中。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6

我很喜歡讀書但是《弟子規》是我的最愛,學習了《弟子規》讓我受益非淺。

《弟子規》是顯聖鏡,可以顯現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德行。《弟子規》同時也是照妖鏡,對照一下看你是否做到《弟子規》哪些,假如沒有做到那就“有則改,無加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閲人無數,閲人無數不如名人指路”,誰是名人?我們的老祖宗呀也就是古聖先賢,《弟子規》就是古聖先賢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人生中的131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意味着一個人生的哲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按照《弟子規》所説的來做人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幸福快樂的。

《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於時時刻刻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心境,要有捨得的精神,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説《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薰陶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弟子規》説“凡是人,皆須愛。”有感恩的心,才會有愛人的心。知恩才能報恩“,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那麼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生活在感恩和愛的世界裏,就能時時品嚐幸福的感覺。

蔡禮旭老師説,有愛的地方就有家,有感恩的地方就有家。把愛和感恩帶到哪裏,哪裏就是家。學會愛學會感恩和諧就在你我身邊,願我們用《弟子規》攜手共同營建一個和諧幸福的家。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7

今天晚上和女兒一起讀了《弟子規》第一部分——入則孝,並將其中部分生字和古今異意的字意解釋給她聽。原以為這是篇古文,説的又是古代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孩子不會感興趣。但讓我驚訝的是,孩子不但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很快就能背誦下來,還一下子從幾件小事上記住了“孝”字。

古語説,百善孝為先。可隨着時代的進步,感覺“孝”字一點點在淡化。説實在話,沒看這篇文章前,我只懂得應該孝順老人,覺得自己能讓父母高興、即使啥也沒做也算是孝順吧。看後才恍然明白怎樣才是真正的“孝”,我做的原來人家早寫着呢,更多的是應該“孝”而沒有“孝”的,雖然都是一些做起來很簡單、很普通、很平常的事:父母叫時立刻答應,父母讓做事時不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作為萬物之首的人類更應該以“孝”為榮。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堅持從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做到入則孝,必將對促進全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編者按:笑笑學校讓家長與孩子一起讀《弟子規》,並要求家長用稿紙、手寫與孩子共讀《弟子規》的感想,想必是怕大家都從網上下載吧。笑笑爸爸真有志氣,雖然可以照搬網上的內容,偏偏熬了半夜,給女兒親自寫了一個。清晨起來,笑笑媽媽發現果然不同凡響啊!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8

記得第一次遇到《弟子規》,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幅古樸而精緻的封面,給我的第一印象:《弟子規》是一本兒童讀本,我漫不經心的翻開書,當我翻開書本看到《弟子規》總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讓我讀起來感到非常親切,好像聽到古聖先師諄諄的教誨,就像清澈的小溪流入我的心田。當我從頭到尾讀完《弟子規》,我感到心頭一亮。

《弟子規》篇幅不長,分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做的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抓緊時間精力去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知識學問

為什麼呢?因為人不會輕易宣揚別人的過失,如果朋友間的交往達不到一定的程度,他不會指出你的過失,而人往往很難發現自己的過失,如果朋友指出你的不對,看到你很生氣,下一次,他肯定不會再講,為什麼?他怕跟你結怨,所以如果沒有雅量不能接受朋友的規勸,你的好朋友當然會漸漸離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會漸漸接近你:"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學習要有恆心有毅力,理論和實踐必須相結合,否則學到的只是膚淺、表面的東西,不會有成就。

讀《弟子規》要用我們的心地去感悟,《弟子規》的每一句都是我們每個人心性的流露,"父母呼,應勿緩"雖然只是對父母一個恭敬的行為,但是心中要時時刻刻對父母保持孝敬!

我認為《弟子規》確實是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一本好書,時常能把自己的言行舉止用《弟子規》進行約束,反省自己的過失並能改正,假以時日,相信自己會有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9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後,我深受啟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並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為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為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後,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説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後跑回去繼續幹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後”,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麼,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後,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才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

長輩們都誇我變得懂禮貌了,聽着他們的誇獎,我心裏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為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為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10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從小就喜歡讀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經典美文《弟子規》中的名句“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句話告訴我們事情雖然很小,也不要為所欲為,如果任性而為,這就是不對的行為了。

在生活中,這種事比比皆是。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記得那是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因為橡皮丟了,爸爸讓我自己再買一塊,我便從存錢罐裏拿了一元錢買橡皮。也許是有初次買東西的愉悦,於是,第二天我未經爸媽的允許,私自又拿了兩元,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我拿着錢買“熱狗”、買玩具、買筆……漸漸地存錢罐裏的錢越來越少,存錢罐也越來越輕了。

那段時間,這件事雖然沒有被爸媽發現,可我心裏一直有個聲音:“你做的不對,現在改還來的'及……直到我讀到《弟子規》中的“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句話時,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過錯。於是,我鼓起勇氣,主動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媽媽摸着我的頭説:“知錯就改是個好孩子……這時,我才感覺心裏踏實多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而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它時刻提醒着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那一個個故事,一篇篇文章,讓我從無知漸漸的走向有知。

是呀,生活中這樣的小事隨處可見。隨便丟一片垃圾,隨口説一句髒話,隨意踩一下花草……認為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正是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影響了個人品行修養。作為小學生,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與人互助互愛,學會感恩。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

一件普通的小事,體現的是一個人高尚的品質,反映的一種文明的風尚,正所謂小事不小。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11

中國的國學博大精深,藴涵着古人的智慧。這些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精髓,就是我最好的啟蒙教材。讓我瞭解最基礎的國學知識,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是清朝李毓秀所寫的,讓我百讀不厭,教會我如何尊重別人———要孝順父母;是它,幫我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要守信;是它,讓我學會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問題———要仔細。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説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我們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説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裏;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讀書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讀書時眼在書上,嘴也在念,可心經常飛到九霄雲外。自從讀了這句話,我就開始在學習時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而是專心致志地學習,讀書,寫字、上課認真聽講。就是因為這樣我的學習效率才大大提高。

《弟子規》教會我的東西太多了,每當我讀起它,就會想到很多很多……我相信,我讀了《弟子規》,肯定在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捷徑。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12

我有一套《國學小書坊》。一年前,因為這套圖書豔麗的色彩、精美的插圖把我迷住了,我在書店裏抱着久久不願撒手,爸爸就幫我買下了這套書。而對這套書的內容,卻是在和媽媽一起背誦其中一本《弟子規》的過程中逐漸喜歡上的。

書買回家後,媽媽愛不釋手地把整套書都翻了一遍,然後説:“我小時候怎麼沒有看到過這麼好的書?廖若君,我建議你把這些書背一背。”我抗議説:“不行,除非媽媽和我一起背。”我本以為這麼一説媽媽就不用我背了。“好,我和你一起背,就從《弟子規》這本書背起,可以吧?”沒想到媽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的要求,我也想和媽媽比賽,所以就答應了。

“這本書一共八十五頁,一天背三頁,一個月就可以背完。廖若君有信心嗎?”媽媽笑着問我。

“有!”我也毫不含糊應戰。

每天吃過晚飯後,我就和媽媽在書房比賽背書。經常不用十分鐘,我們就能把三頁全背下來了,有時意猶未盡還會加背幾頁,然後把之前背會的串起來一起背。一個月未到,我們已把一本《弟子規》全背完了。

現在,我和媽媽説話時會經常用到書上的句子。周未我想睡懶覺時媽媽會用“朝起早”來叫我起牀,可每次我都這麼説:“那我‘夜眠遲’為什麼也説我?”爸爸要在外面應酬,我會對爸爸説:“爸爸,飲酒醉,最為醜。”爸爸就會笑着説:“有道理,聽女兒的。”我還會用“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這句話來提醒自己把看完的書放回書架,保持整齊。……

媽媽説國學是一筆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叫我經常誦讀,慢慢理解。我雖然還不理解,但自從我學了《弟子規》後,我發現我養成了許多好行為好習慣,而且大人有不對的地方,我還可以用它來管呢!我當然越來越喜歡學了。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13

在我們三年級的書單裏,我們有一本名為《傳統蒙學讀本》的書,它主要收集了《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經典。它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厚重、温潤和美好。特別是我們上個學期學的《弟子規》,更讓我學到了很多傳統的禮儀。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聖人教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通過學習,我對其中如何孝敬父母的行為有了很多的認識。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想到我自己,平時遇到長輩安排給我比較喜歡的事情時,我會答應的很快,然後很快的完成,但是如果碰到我不是很喜歡的事情,我就要拖拖拉拉,不及時完成長輩的安排。特別是早上起牀時,都要媽媽叫我好多次,我才肯起牀。

“冬則温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冬天寒冷時提前為父母温暖被窩,夏天酷熱時提前幫父母把牀鋪扇涼;早晨起牀後,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寢後,才能入睡。想到古人對父母要這麼照顧,我感到很慚愧。我雖然偶爾會給媽媽暖被窩,但是實在做的太少了,平日生活中,都是長輩照顧我比較多。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牀”,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嚐藥的冷熱和安全;要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牀前。我小時經常感冒發燒,那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圍着我轉,餵我吃藥的,餵我吃飯的,給我量温度的……日夜守護着我。輪到他們感冒時,他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都説:沒問題的,我一會兒就好了。

我以後要認真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做一個孝敬長輩、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14

今年暑假我學了弟子規,它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孔子説的話所編成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本書是清代的蒙學讀物,許多人都是因為讀了它以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其中有三句話我的印象最深刻。

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聽到父母的呼喚,回答不能遲緩,父母的派遣,快做不能偷懶。而我在家裏卻像一個“小皇上”,整天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父母叫我做什麼事總是投機取巧。學了這句之後,我開始幫父母分擔家務了。

第二句:“事物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做事不要匆忙,忙中大多出錯,不必害怕困難,也不輕率隨便。我的性格浮躁,做事總出錯,動不動就發火。我的困難只有一個,那就是寫作業。有一次,作業非常多,我咬着牙一下子就寫完了。做數學題時,我沒有看清題意就把答案寫上去了,結果是一個暗紅色的大叉。學了這句話,我做事比以前細心多了。

第三句:“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沒有弄清之事,不可輕易發言,聽到的並不確切,不要輕易就傳。一次,老師讓我們回答問題,我自信地把手舉了起來,結果話只説了半截,就説不出來了。一個同學把另一個同學的杯子摔壞了,我就立馬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結果第二個同學説是他自己摔壞的,他去拿掃帚來清掃,剛好一個同學走了過來,才導致成了一場誤會。而我呢,卻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學了這句話後,我知道在沒有得出結論時不能隨便對別人做出評論。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更明白了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我要繼續學習,成為一個更優秀的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三)_讀後感15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德生活規範。而這本書的用意是要教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要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守信用,要和大眾相處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好好學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做不可,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這樣我們的未來才能經營良好的校風和家風!

《弟子規》這本書共有5部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則孝】這一部分,主要講了,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父母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我們好的,我們應當聽他們的教誨,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傷心、生氣。【入則孝】説過一句話“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或找藉口推辭偷懶。説到這裏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爸爸媽媽吩咐我的事,總是不能按時完成,有時還找藉口推辭,爸爸媽媽批評我、責備我時,不僅沒有虛心接受錯誤,還強詞奪理,跟爸爸媽媽頂嘴,常常是父母傷心、生氣。現在想起來真後悔,真想對爸爸媽媽説一聲:“對不起,讓您們傷心了。”

《弟子規》這本書一共分了5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全面讓個人反省的鏡子,都是個讓人反省的指南針,能讓你看清你的不足之處。所以我們應該反覆認真地讀這本書,深入心內,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我們光明白是永永遠遠不夠的,還要在生活學習中行動起來,認真地實踐起來!

《弟子規》它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我們明白人生許多道理,它還能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如何做一個能受人尊敬的人。所以,這本書不僅僅是我一個人學習,我還要讓全世界每個家庭的成員都和我共同學習這本書,共同體會這本書,共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吧!

標籤: 讀後感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gkx7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