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弟子規讀後感1000字(精選12篇)

弟子規讀後感1000字(精選12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1000字(精選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1000字(精選12篇)

弟子規讀後感1

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於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麼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閲讀弟子規我們會一次次受到感動,使我們感悟最深的,也許就是人間的真諦。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應無緩;父母命,行無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為嗎?是呀!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往往在吃穿方面挑來揀去,這不正是俗話説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嗎?”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我們一起仰望這一片屬於我們的天空。我們需要更多的互動,來交流彼此的心扉。我們需要那一抹温柔的微笑,來包容對方。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手編織美麗了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要我們擁有偕同前進的夢想,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弟子規讀後感2

炎炎夏日,在陽光的照耀下,我拿着《弟子規》津津有味的讀起來,這本原名《訓蒙文》,它以三字可以一句,兩句一韻編纂工作而成的,分為以下七個重要部分學生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一些為人農民子弟學校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需要講求一個家庭環境教育與生活進行教育。

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你必須有紀律,有禮貌,有禮貌,有禮貌,遵紀守法,守信。

第一個是“入孝”.“進”是在家,“孝”是好父母,是好父母在家。銘記父母為我們養育子女付出的時間,照顧他們的父母。只是所謂的“百善孝為先”。我們的父母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應該聽從他們的指示。因此,我們應該,首先,“父母,不要慢;父母,不要懶惰。父母教導,必須傾聽。父母必須遵守家長打電話來,及時回答,長時間不要吞下你的話。如果你的父母有話要説,立刻開始,不要拖延,不要拖延。父母教我們如何舉止得體,我們應該尊重地傾聽。當你做錯事的時候,當你的父母責備你的時候,你應該盡力去糾正它。不要反駁你的父母,讓他們生氣和難過。

其次是“出來的兄弟,”教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也就是説,生命服從長上,封氏兄弟。“..各位兄弟,哥弟穆骷嗯路,孝”就是告訴我們: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愛,兄妹寫作是明智的國王兄弟姐妹,兄弟姐妹能夠和睦相處,一男人快樂,喜悦親生父母,孝在其中。

《謹》是指我們學習行為要謹慎,不可進行放縱。我們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早晨可以起牀後,務必自己洗臉,刷牙,漱口使面貌更加整潔,精神具有清爽,有一個好的開始。大小便後,一定要及時洗手,養成學生良好的衞生工作習慣,才能有效確保幼兒身體心理健康。要注重對於服裝以及儀容要求清潔,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沒有釦子要扣好,鞋襪穿整潔,鞋帶應繫緊,一切都是穿着以穩重風格端莊為宜。

“信任”是誠信的含義守信是人的根本基礎。“人而無信,不知,可能吧。”沒有信用,又有多少通過在這個世界上年齡的人不是土地的行為。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們可以一生髮展都會有幫助,讓我們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學生自己的言談舉止。人生在世。品行問題不是一種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需要培養。《弟子規》中要求就是我們先端正品德一孝,悌.禮.仁.忠等。再學習,不但要認真研究學習過程中還要不斷實踐,這樣企業才能實現真正地讀好書,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讀完這本書,我真的受益匪淺!想到我的性格,我又感到羞愧。每天我的父母都對我聽話,我不滿意,總是抱怨我的父母。我只想快樂而不進取,但讀了這本書後,我決心成為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3

弟子規這本書讀了之後使我受益匪淺,我讀這本書時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

弟子規這本書分為八個部分: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本書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從我身上你就可以體會到了.我姐姐在暑假回來了,我和姐姐半年沒見了,一見面就擁抱,可沒過幾天,我們就和往年一樣吵起來了。媽媽自然就不高興了,一直在批評我。如果我和姐姐不吵架,和睦相處,一家人就其樂融融,媽媽爸爸高興,對他們的孝道就自然表現出來了。在“餘力學文”中説道:一味的讀死書,並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但如果一味地做而不讀書,也是不對的。正所謂孔子寫的《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了則本書,我的收穫很大,即明白瞭如何做人,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在家一定要孝順父母,不能讓他們擔心,有什麼事一定要告訴他們,有什麼好的一定要分享給他們。生病的話一定要好好地照顧他們。和兄弟姐妹相處要好。在我們的行為要小心謹慎,穿着整齊清潔。我們説話要守信用……只要理解了,照着去做,一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弟子規讓我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正如蘇格拉底所説:金錢並不能帶來美德,美德卻可以給人帶來金錢。説出了美德在人一生當中的重要性。

盧梭説: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還有人説:誠實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財富。説明了美德、感恩、誠實是我們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幾種品質,而講述這幾種品質的書,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國學經典——《弟子規》。《弟子規》中的《入則孝》詳細講述了我們在與父母相處時應該做到:做事不遲緩,拖延偷懶;要聽從父母的教誨、責備;照料父母要盡我所能。對待父母要誠實守信;父母有錯誤要勸説;父母生病要一直照看着。而我們在生活中不僅為父母做事偷懶,不幫助父母做事,還在父母教誨我們時心裏不舒服,父母生病不管不問卻只顧自己玩,一點都沒有做到《弟子規》中的要求。生活中我們應該儘快改掉這樣的毛病,不然就是不孝了。誠實守信在《弟子規》中的《信》裏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告訴了我們在與別人相處時要誠實守信,不胡言亂語,不説尖酸刻薄、下流骯髒的話;做錯了事就要承認錯誤,若是逃避那就是錯上加錯了。可我身邊有的人就説一些骯髒下流的話,做錯了事情就逃避責任,從不主動承認錯誤。希望他們讀一讀,及時改正自己的行為。

《弟子規》是一本可以使人獲得高尚道德修養的書,希望大家記住裏面的: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生活中按照《弟子規》中的要求去做,規範自己的言行,培養自己高尚的品格,傳承中國經典文化!

弟子規讀後感4

如果説你要讀儒家的經典,除了《論語》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外,還有《弟子規》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如果説《論語》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麼《弟子規》就是針對孩子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論。它教導我們孩子需要講孝悌,要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眾,親近仁德賢人。倘若有富餘精力,多讀書多做學問。《弟子規》的教育觀念,我是非常贊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為本。我認為,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不多,有作為的人更少,而我們中國當前的教育是以成績為主,恨不得大家門門優秀,個個成為大科學家。中國現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決定了學生一生的命運。其實不然,有消息稱,中國自恢復高考的三十年來,並沒有一個高考狀元成為各領域工作者中的頂尖分子,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成績不能説明一切,因為成績只能説是理論知識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實驗工作等,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氣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與人家良好溝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還能談什麼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為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麼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説,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才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通過科舉,考取進士後就可以做官,為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但是現在,中國都沒有一個接受中國教育的人獲得諾貝爾獎;還有人均經濟水平實在是太低了!而中國,作為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大國,人民的素質卻是越來越低,導致很多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遊時,被當地人罵!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

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為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為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説“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

縱觀《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為後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為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

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弟子規》中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讀《弟子規》,重塑中華禮儀之邦、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便不言而喻。從這方面來講,《弟子規》仍不失為一本傳世經典。“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孝親尊師,與人為善”,《弟子規》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於此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之一就是一個人要充滿愛心,要愛護他人,這樣才能成長為一個賢德的人,才能得到他人尊重。

通過下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瞭解到有愛心是多麼的重要。

一個出身貧苦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而挨家挨户地推銷商品。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餓,可身上只剩下一角錢。他決定向下一户人家討一口飯吃。可是,當一位天使般的姑娘打開大門時,他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張口要飯吃,只求姑娘給他一口水喝。姑娘看出他的疲憊和飢餓,微笑着給了他滿滿一大杯牛奶。男孩飢不擇食地喝完牛奶,囁懦地説:“我應該付您多少錢?”姑娘仍舊微笑着對他説:“您不用付錢。媽媽經常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淚水湧上男孩的眼眶,他輕輕地説:“那麼,就請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其實,男孩本來是打算退學的,如今,他彷彿看到上帝在朝他點頭微笑,他覺得渾身有勁,男子漢的豪氣又迸發出來了。若干年之後,有一位來自小城鎮的姑娘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束手無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請專家們會診治療。一位有名的醫生參加了會診。當他看到病歷上記載的家庭地址時,他馬上直奔病房。來到病牀前,他一眼就認出了這位病人就是當年送過滿滿一大杯牛奶給他喝的天使。他回到辦公室,決心竭盡所能,回報這位“施以愛心,不圖回報”的姑娘。經過艱辛的努力,手術成功了。姑娘漸漸康復。這位醫生要求醫院把賬單送到他的辦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費用,並微笑着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姑娘堅持要知道她應該支付多少醫藥費。可是當賬單送到她的手上時,她又不敢看,因為她確信這筆費用將會花去她所有的積蓄,或許還不夠。最後,她還是鼓起了勇氣,顫抖着翻開了這沓厚厚的賬單。末尾的簽字鎖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輕聲讀出來:“醫藥費―—滿滿一大杯牛奶霍華德·凱利先生。”

也許我們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做出一件感天動地的事情,但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是不會拒絕任何一次傳遞愛心的機會的。我們曾經向貧困小學捐書,我們幫助老人過馬路,這都是愛心的體現。然而你可知道,借閲學校或別人的書時不亂塗、亂畫,不折角、撕頁,按時歸還,擺放整齊,這也是一種愛呢?孔子説,仁者愛人。愛,無所謂大小,它也不必掛在口頭上,它存於心裏,它體現在一言一行中。

良言一句三冬暖。對他人多一些寬容與微笑,對他人多一些理解與關心,讓我們共同營造一個温馨的校園、一個温馨的班級。願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都陽光般的明亮,每一個人的笑容都陽光般的燦爛。

弟子規讀後感7

今年7月份的生日一過,就是33週歲了,還好,現在還能説自己是32歲,這是個讓人尷尬的年齡。每年的生日都沒有一份自己送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但是今年我覺得自己應該可以送給自己一份大禮。

昨天去看中醫,是王總帶我去的,看到我因為病痛愁眉苦臉,熱情備至,十分感謝。其實雖然排了好多人來看病,但是對我而言,並沒有把這個醫生看得多麼神奇,因為我知道根在自己,不在他人。不過,在看病的間隙,我聽到醫生和別的病人説,成了家的女人應該看看"弟子規"我能夠看到這個女醫生的氣定神閒,我覺得女人就得有這種氣質,我覺得我應該看一下。回到家,我就開始查閲相關資料。仔細閲讀後覺得自己的確需要好好虛心的學習一下,其實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得與失和個人修養是很有關係的。

我很要強,從小各方面都希望自己能比別人強,但是小的時候模仿能力也很強,無法甄別哪些是應該學習的,哪些是應該擯棄的。從小任性的我對於父母的教育也是熟視無睹,加之父母管教不嚴,所以有很多不良的習性。比如,從小就是學習好就行,其他都不加註意。比如女孩子應該有的整潔,條理,我都不具備。自己也從來沒有認為這些沒有會怎麼樣,就是個性使然。再後來就是學會和父母頂嘴,這是和同學學的,他們説不論是誰,不對的就要提出來,爭論清楚。雖然長大以後為人父母之後知道了對父母的順要大於孝,但是在個別問題的處理上還是不好。太多強調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忽視了父母的感受,這是一個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不應該的。還有就是衝動。因為從小我就是一個很一般的女孩子,但是心裏我不希望自己是個普通人,很多時候我喜歡跳出來,讓自己成為焦點,對於後果從來都不加考慮,這一點在30年的歷程中,有不少時候被人讚賞,但是自己也承擔了很多為衝動而付出的代價。現在想想一個人要想出人投地,一定要有真本事或優秀的品行,只靠衝動不是能夠真正被人認可的途徑。作為一個女人,我遭遇了婚姻的失敗,我現在的男友也經常讓我反省,雖然我表面上很固執,其實我內心一直在反省。女人血足則性柔,男人氣足則方剛。宇宙陰柔陽剛才是和諧之道。我的性格太過剛,所以與宇宙規律相悖,所以大多數時候不能順利。在婚姻中我對自己的定位也發生了偏差,這一點是需要我認真調整的。女人要強和男人要強一樣重要,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權衡利弊。女人和男人一樣要有個性,但一定是成熟理性,能夠為結果負責,不要盲目大膽,無法為孩子做出榜樣。與男人的相處要收放自如,不要採用單一的方式處理問題。

我現在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方面還很多,繼續努力。一定要做個優秀的女人。

弟子規讀後感8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每天早晨,學校裏面都會傳出陣陣悠揚的讀書聲。每當聽見這讀書聲,我都會沉浸在其中,從內心憐聽其中的道理。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李毓秀所寫。《弟子規》這本書,是以孝為本,教人為人處世,懂得感恩,謙卑禮讓,做個君子之人。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和大家相處時要平等友愛,並且親近有仁品德的人,向他學習。古人説,百善孝為先。如最簡單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再如孟子的“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郊《遊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都是古人在孝禮仁義中很好的體現。

《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改變了以前的一些觀點。我記得我在讀幼兒園時,家裏就有《弟子規》繪本了,媽媽就常常教我讀《弟子規》,當時我只能一字一句地跟着媽媽讀,雖可以從頭背到一半內容,但都還不太明白其中深奧的道理。隨着我漸漸長大,我慢慢明白了《弟子規》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但我還是會做一些有違《弟子規》的行為。做錯了事,父母教誨時,不虛心接受,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到了後來,我懂得了《弟子規》的精髓,也知道了應該尊敬長輩,同時也應該尊師長和團結同學。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在弟子規裏面,還講了要誠信為本,我想這也是父親給我起名的初衷,誠實守信是做人立身之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王安石在《商鞅》中所寫的“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在這裏比喻誠信比金錢更貴重;《禮記·中庸》中“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意思是隻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這些都是古人對誠信的堅持,因此,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們從小就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

現在經常把《弟子規》運用到生活學習中。每當父母教誨我時,我就會想:“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也會領悟到“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的道理;每當看見有別的同學去拿別人的文具時,我就會説:“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每當我學習不刻苦想偷懶時,就會提醒自己“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如果現在不努力刻苦學習,長大了出來社會工作就來不及努力了。

除了以上這些,《弟子規》中的很多內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如“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些都可以很好地運用到學習上。只要認真去體會,一定能悟出其中藴藏的許多道理!

《弟子規》既是我的啟蒙老師,也是我今後學習生活中的一盞指路明燈。

弟子規讀後感9

我讀《弟子規》,最有感觸的是書中並不起眼的兩句話:“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意思是隻要是人,就是同類,皆須相親相愛。我想這部書的作者李毓秀生活在古代中國,這兩句話體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的美好願望,期望人人都有仁愛之心,就像上蒼覆蓋芸芸眾生,大地承載億萬黎民一樣。

《弟子規》中的這兩句話,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精華不滅,代代傳承。我想起了不久前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那次地震使得多少兒童一夜之間無家可歸,又讓多少小康人家一夜之間變成廢墟?與此同時,也喚醒了無數國人的愛心。

回想5月12日那個夜晚,我們經歷的是美麗的夢境,而汶川的人們卻承受了一場空前的災難。事情發生2天后,學校就組織了全體師生獻愛心活動。起初我的打算是捐獻一元錢,因為我只是一名小學生,並無經濟來源。可是當一幕一幕災情被電視展現,一個一個感人的故事被報紙披露出來後,我的'心情也像電腦軟件一樣“升級”了,由捐一元錢變成了一定要捐五元錢。那時我想,雖然我只是個小學生,但是仍然有義務幫助那些在地震中受害的人們,一個五元錢不算什麼,但是千千萬萬個五元錢彙集到一起,就會像無數條河流那樣,最終彙集成愛的海洋,滋潤那片災難的土地。

問題出在我這個小學生身份上。不管捐一元還是捐五元,當時我可是兩手空空啊。我不是個喜歡向家長要錢的孩子,這曾是媽媽引以為傲的一個理由;所以這次我也不能破例,向媽媽要這5元錢。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掙來,這樣也許更有意義。

我考慮過幫同學的忙來賺錢,也考慮過替附近雜貨店看門來獲取“報酬”,但最後還是選了個正規的路子——收集家裏的“破爛”賣到廢品收購站去。我家搬過兩次家,儲物間裏積攢了大量淘汰的雜物,舊書舊報啦,廢金屬啦,爛塑料和破皮件啦,等等,倒騰出來要值不少錢呢。可惜我年少體弱,大件的東西搬不動,只能挑拿得動的東西往收購點送。記得我忙了大半天,跑了四五趟,一身灰,一臉泥,最後一趟還差點崴了腳脖子,終於達到了目的:掙了六元四角錢!捐出五元,我還能剩一元四角供平常零花呢。

捐錢那天下午,許多同學帶着從父母那兒要來的錢滿面笑容的去了學校,我們班有一個同學一鳴驚人,竟然帶了二十元錢去了,我欽佩他們,但是並不羨慕。獻愛心的錢不是用來攀比的,更別説那是父母的錢了,所以我對我那沾滿汗水的五元錢,還是非常自豪的……現在,汶川已經重新發展起來。是什麼力量推動它迅速發展起來的,是愛心,是“天同覆,地同載”的愛心!

我想,中國人的愛心是源遠流長的,讀《弟子規》,又一次得到了證明。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們小學生應該細讀《弟子規》。當然,更要用實際行動續寫新時代的《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為我國古代經典童蒙教材,是一本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怎樣待人接物的兒童讀物。據《弟子規》首句“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所列條文可知,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源自《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演繹而成,因而其內容也以“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幾部分組成,具體論述了兒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範,作為一本經典的童蒙教材,對兒童行為規範方面的教育可以説是影響深遠。

中國傳統以“孝”為先,弟子規列於首位的規範也是“入則孝”。或許今天的我們已不太贊同愚忠愚孝等保守的思想,但為人子女,如何與父母相處,如何懷有感恩之心,仍是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現在的家庭以獨生子女為多,兒女在父母眼中很是寶貝,家庭教育中難免有過分寵愛之舉,久而久之,子女身上就有很多毛病,如自私、霸道、脆弱等,因而培養兒童虛心、誠懇、尊重、敬老等品質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永遠不會過時。

“出則悌”一則談到了兄弟情、骨肉情及與長輩的相處之道,雖然今天的家庭以獨生子女為多,兄弟姐妹等情感關係可能比較陌生,但如何與同學相處、與鄰居相處、與長輩相處,仍是一項重要的生活禮儀和社會規範。今天的社會,我們總在感歎“禮”之不存,或許也與我們教育中“禮”的內容被忽視有關,讓兒童知禮、懂禮、循禮而為,這既是傳承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家庭、社會走向和諧的基礎。

什麼樣的言行舉止才是符合規範的?什麼樣的生活起居才是有規律的?“謹”這一則列舉了詳細的準則。如今的父母喜歡包辦子女的生活起居,子女的自理能力得不到培養,造成一些孩子離開了父母便無所適從,基本的生活能力也不能打理,孩子的自我管理就更談不上了。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從小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無益的。

除此之外,弟子規引人深思的內容還有:誠實守信、博愛眾生、親近仁人、讀書有法等,這些內容也是我們今天社會在大力倡導的美德和操守,這些傳統美德和操守,當下仍沒過時,今天的我們,完全可以取其精華,用其教育少年兒童德智雙修,提升他們的品行修養,促其完善自我,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弟子規》全文雖只千餘來字,但細讀下來,滿篇多有警句良言,讓人深思和品味。不管社會如何發展,個人的品行修養仍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斷提升人們的內涵和素質,才能讓整個社會走向文明、健康與和諧。“德”乃立身處世之本,相信這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共識。

弟子規讀後感11

在我牙牙學語的時候,爸爸常常“搖頭晃腦”的讀《弟子規》給我聽。爸爸説,那時候我經常哭鬧,每當他讀《弟子規》的時候,我就睜大眼睛定定看着他,彷彿很入神的樣子。想來也許是爸爸搖頭晃腦的樣子吸引了我,小小的我聽爸爸讀着那朗朗上口的音律,像童謠一樣好聽。

在我上小學前,我已經可以完整的背誦《弟子規》了,每每家裏來了客人,我就和爸爸一同“搖頭晃腦”的表演起來。我們並排坐着大聲誦讀,脖子一會從左轉到右,一會又從右轉到左。因常常博得到客人的歡笑和誇獎,我對《弟子規》更加喜愛起來。在不知不覺中,它已在我心中悄悄的紮根結果了。

記得我六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幾個小夥伴在小區裏玩電動玩具車,我們都很喜歡那個玩具,不一會便爭搶起來。隔壁的剛子打了我的頭,我踹了樓下亮亮的屁股,我們很快就扭打在一起。旁邊的大人趕忙把我們分開,又找來家長把我們分別帶回家。我本以為爸爸一定會臭揍我一頓,沒想到他讓我站在客廳中央背十遍《弟子規》。這次,他沒有和我一起“搖頭晃腦”,而是很嚴肅的皺着眉頭,不錯眼珠的看着我背書。我有些害怕,老老實實的背完。爸爸嚴厲的問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你説説是什麼意思?”我低頭着頭,小聲地説:“是説兄弟之間要和平友好,不能打架。兄弟之間和睦,就是孝順了。”“那你為什麼還打架?”爸爸臉上陰雲密佈,沒有了往日的親切。“可是”我小聲的嘟囔着,“可是他們也不是我的弟弟呀,咱們家就我一個孩子,我沒有哥哥和弟弟。”爸爸頓了許久,然後把我拉到他面前,一字一句的説:“孩子,你們這一代都是獨生子女,也許一直都沒有兄弟姐妹。正是因為這樣,才更要和小夥伴和睦相處,這樣你將來就有很多兄弟,很多親人了。”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默默把《弟子規》裝到心裏,不再“搖頭晃腦”的到處表演了。

轉眼我已經成為五年級的大孩子了,對《弟子規》已從不甚了了到漸明大義,從單純的表演背誦到逐步理解、身體力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告誡我要尊重孝敬父母;“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讓我懂得要禮讓長者;“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我讀書時要心到、眼到、口到,才能取得好成績……《弟子規》伴隨我的童年一起成長,讓像雨露滋潤我的心田,像清風愛撫我的面頰,更像爸爸的愛濃濃地裹在我身邊。

在我提交這篇作文之前,我問爸爸為什麼小時候要一直讀《弟子規》給我聽?爸爸笑笑説:“我小時候,你爺爺就是這樣做的。”經典是一句一句反覆誦讀的,愛是一代一代濃烈傳遞的。我愛永不退色的經典,更愛“搖頭晃腦”的親愛的爸爸!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必須的差距。

在孝方面,此刻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就應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厭惡他們,那多不就應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此刻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最後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l2l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