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烏合之眾》讀後感(通用5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烏合之眾》讀後感(通用5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1

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本身的貶義色彩,作者本身對於羣體的特質是持貶義態度的,但對於羣體和個人之間關係的分析的確引人深思。“在羣體裏面,那些無能的人、傻瓜、心懷嫉妒與怨恨的人,就會擺脱自己的負面感覺,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無能的人,而是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極其短暫而且殘忍”。

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小學的時候,我家樓下後院的空地是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學,看到幾個同學圍着一個女生,我好奇過去問一下,結果看到幾個人在輪流扇耳光,有一個人還問我要不要加入,當時心裏害怕就走了。但其實,我覺得以我當時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們了,因為中間那個女生處於絕對的劣勢,無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們,我就變成了她們羣體中的一員,我就會盡情釋放我的醜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時代》裏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們互相打鬥的荒唐場面。

這本書介紹了作為羣體領袖來説,羣眾可通過傳染、重複等建立威望的方式來滲透信念進而對羣體進行統治,説白了,就是承認統治者和政治家為了某種目的的達成,對羣體是採用手段的。但是,他卻不覺得這種手段的應用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如果言論太過自由、人們的普遍信念不統一,是一個文明衰退的標誌。一邊描述羣體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邊又提醒統治者羣體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險的事,這和某些自認為優越的羣體的歧視態度有何不同呢?不過也能理解,這作者本身就是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者。

而的確,“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動力向來不是理性,也可以説,儘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動力最終還是各種感情,這些感情包含有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於榮譽的熱愛。“而這其中宗教的態度:“宗教迷信是多麼的頑強,而那些宗教與任何簡單的邏輯都不相符,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裏,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們的規矩面前俯首稱臣。”《人類簡史》的作者就有表達了類似的觀念,肯定了宗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總結,這是一種殘忍的偏執、盲目的服從、狂熱的宣傳。另外對於羣體的特點,也同樣分析透徹:羣體衝動、多變、易怒、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情感誇大化、專橫保守,總的來説,作者覺得相比於孤立的個人,羣體中的個體代表着文明進步階梯的倒退過程。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温度的控制儘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癒神藥。而對於我來説,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儘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有環境保持一定距離,既充實又幸福。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醜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儘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説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烏合之眾》讀後感2

烏合之眾,顧名思義像烏鴉聚集在一起的一羣人,是個貶義詞。那麼,這必是一羣"禍害"吧!這是一本寫羣體心理的書,我想,其中更多體現的是作者對於羣體不看好的態度。所以,我本人也是有一些新的感觸和不解,現就其中一些觀點發表我的粗淺的看法。

我曾一直以為人多力量大。當你聚集在一個羣體時,會有更多的人督促你,幫助你,這樣你是受益無窮的。況且,人只有身在人羣時才能突顯自己,我覺得這是毋庸置疑的。脱離人羣,你就無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然而,這本書好像又告訴我並不是這樣的。

書中講了羣體具有衝動性,易變性,易怒性。也就是説羣體具有輕信的傾向,並且具有暗示的影響。這麼想也許並不錯。例如,若是一個班集體,有一個同學進門後大喊一聲:"老師今天似乎心情不好,咱們班這次沒考好。"這時全班同學大概都會繃着一根弦,似乎被傳染了一種緊張感。然後接下來在班主任課上大家都會認認真真的,生怕成為那個"碰釘子"的人。處於集體中的我們覺得這再正常不過,但這似乎也印證了作者的觀點:羣體容易引發騷動的特點,使其具有奴隸的衝動性。這件事似乎也引出了羣體的盲目性,正如書中所言:"專門傳播羣體觀點和信仰的方式從來都不是論證,而是傳染。"所謂"三人成虎",不也就是這個道理。這麼説來,更加動搖了我原本對羣體重要性的看法。

在羣體與個體的關係中,文中講到:"個人利益很少會成為羣體的行為推動力,但它是孤立個體行為的唯一動機。"也就是説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在他作為個體單獨存在時,和處於羣體當中時是不同的。一個人可能受集體影響,更大程度的放大了自己的品行。例如一個人可以對於自己的生死存亡無所謂,但卻無法接受自己羣體的滅亡。在這個羣體中,他所要維護的並非是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説因為處於羣體中而擴大了他的某種品質。同樣消極的品質也是這樣,個人受集體的影響。我似乎被説服了。

可是換一個角度想,這難道不是因為人的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問題嗎?並不是人受羣體的改變,而是這種改變取決於人。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因處於集體而變得更加高尚,有人卻會因處於集體而更加粗鄙,説來説去都在於人的`本性吧,與羣體有多大關係呢?

在講到羣體的推理時,我又有些觀點與書中相駁。所謂頭腦風暴就是通過一個主題任意聯想,發散思維。這自然是處於一個集體,人多力量大,得到的結果更多,更有效了。但是書中卻説羣體的推理是一種低級的類比,也就是盲目的類比,不探究本質。當然,文中也列舉了一些令人信服的例子,但我依然不認為一個集體較個人而言,更為"弱智"。

於是我從另一個角度説服了自己。一個人很聰明,很精明,100個人組成一個羣體,每個人都很聰明,很精明,但這個羣體是否就會發揮100倍的聰明才智呢?事實並非這樣。這便要歸結於羣體存在的限制性。形成一個羣體,要有很多因素,羣體會有領導,會有各種等級,會有很多人站在集體的角度推理,而非個人角度,於是便產生了各種問題,出現了羣體推理的呆滯。

總之,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把羣體比做烏合之眾,從某種意義上也顯示了作者對於羣體的消極觀點。當然事物總有兩面性,雖然有很多方面我在潛意識裏也贊成作者的觀點,但也存在很多爭議。

《烏合之眾》讀後感3

翻看《烏合之眾》那幾個小時裏,內心不經感慨到羣體的可敬可畏。或許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苟同,但僅從羣體心理和行為的角度而言,《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羣體心理和行為異常契合的現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眾”,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依賴信息共享,並追求羣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羣體之中,或者説羣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為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説“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絡暴力和網絡假消息,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的特徵,而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容易被誘導,而這麼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羣體思維。

要想打動羣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説明,在洶湧的想象波濤之下,羣體看不見事實,只願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烏合之眾》因此提出,羣眾並不需要真理:“羣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也就是説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代社會,人們非常渴望獲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後,腦海裏面浮現着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於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烏合之眾》讀後感4

《烏合之眾》是一本心理學類讀物,讀起來有些生澀,通篇都是作者基於某些歷史現象或者對民眾有較大影響的歷史名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將這些看法總結起來就成了這本書——《烏合之眾》。

行文結構先是部分提綱類的提要,隨後基於這些提要,作者開始詳細解説與闡述,這之間夾雜着部分例子。書中通過三個羣體特徵來統籌全書: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在作者眼中,羣體是一羣“烏合之眾”,只是因為這個社會是由數量眾多的烏合之眾所構建的,因此羣體才會被需要,才會被重視。羣體就像洪流,任何處在洪流中的個人,無論品性,才智如何,只要處在羣體中都只能任由洪流裹挾,難以自主。作者只對羣體思維與行為進行解剖如同醫生通過手術將病人的病變的部分展示出來卻沒有治療手段。

書中部分觀點個人覺得有所偏頗,這些偏頗符合西方世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以及對一些體制或制度的潛在看法。作者作為西方人這個羣體的一員,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所偏頗也能有理解。看完本書,內心想法與情緒都有些複雜。不可否認作者揭示的羣體特徵在當下的世界確實存在,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員。比如網絡這個羣體,就像是茶餘飯後無所事事的閒人,聚在一起八卦。部分媒體為吸引眼球,不調查真相,只是順勢推波助瀾,然後網絡暴力,誣陷等等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網絡公關都能成為一種職業,只要給錢就能顛倒黑白。網絡之外,現實中的事實如何都抵不過網絡上大眾所認同的事實。

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任何現實都應該可以更好。這種正確與更好應該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結果。不能因為追求民主或者自由,然後多元發展。社會的正確發展是客觀的,與標榜民主和自由無關,與個人意願也無關,所以不應該被民主和自由所綁架。每個人所認同的民主與自由的邊界不同,這可以求同存異,但對一件事的正確看法可以達成共識,這便是和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個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差距,不能等量齊觀。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歸宿,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這種安身立命追求的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大家普遍追求的應該是這樣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世界。

《烏合之眾》讀後感5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羣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羣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羣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羣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羣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羣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羣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羣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羣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2m9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