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精選17篇)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精選17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精選1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精選17篇)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1

在這本不厚的小冊子裏,作者講述了很多現象,發表了很多的看法,然而,我從中只看到了三個字:非理性。而且,處在羣體中的人,這個羣體越龐大,越表現出一種非理性。而這,與歐美的政治制度的前提“羣體是理性的”,恰恰相反。

經濟學中,很多問題的分析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然而事實上,人只能做到部分理性。因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選擇了這個選項,就意味着,其他的選項導致的結果不會為我們所知,無法做出比較。那麼,永遠只能根據部分信息以及有限的理解力與判斷力來做出滿意的選擇,而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單個人,是部分理性的。

雖然單個人是部分理性的,但是許多人認為,當人聚集起來時,人們可以互相彌補掉其他人的缺陷,最終達到利益的一致性與選擇的理性,正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並不以為然。

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驗,研究人員運了一頭牛到鬧市中,然後讓圍觀的人估計牛的重量,寫在紙上,最後對將得到的結果計算,取平均數,發現得到的平均數竟基本符合牛的真實重量。一羣人僅僅憑藉肉眼觀測,就能得出正確的牛的重量,彷彿正好是“羣體理性”的一個有利論證。

然而,這個實驗的前提是,人們沒有進行充分的交流,沒有過多的受他人的干擾而寫下自己的估計,以及有一定的生活常識能夠對牛的重量有一個大致的估計。現實中,很多事情並不具備這兩個前提。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視頻,一羣研究人員進入電梯後,背對門站立,當電梯運行到另一層樓,電梯門開,一個人走了進去,發現他們都是背對着門,在猶豫了一下後,也轉為背對門。在電梯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有人進入,但也都無一例外的由面對門轉為了背對門。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自己碰到這種情況,是否也會和他們一樣,背對電梯門。

如果羣體中的人能夠互相交流,那麼,最後出現的情況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表明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頭腦風暴法”不允許任何一個人評論其他人的想法,要的就是避免出現思想的一致性,也就是思想控制。在一羣人裏面,總有那麼一個或幾個人表達能力更強,態度更為強硬,在這些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並堅持自己的立場時,更多的人選擇的往往是跟隨他們而不是做出反駁,這正和電梯實驗相一致:如果電梯中的人並不能互相看到對方,那麼即使研究人員的朝向一致,對於後上者而言,也沒有影響,正因為後上者看到其他人的表現,即使與自己內心想法不同,也會選擇去遵從他們。

為什麼大多數人會產生從眾心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一定是對的,而其他人的想法與做法必定有其道理。因此,就像一羣亂哄哄的綿陽需要一隻堅定的山羊來帶隊,羣體中一旦出現了一個意志堅定的人,那麼,大家往往會跟着那個人前進,以其馬首是瞻。

就像輿論,人們總是追逐着一個個熱點,可能在今天人們還在討論這個話題,明天,大家就把這忘得一乾二淨,討論下一個話題了。身處網絡時代,我想,大家對於“帶節奏”並不陌生,各種事件“反轉”套路層出不窮,人們就“像一棵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隨波飄搖”,以至於許多人高呼“什麼才是真實的”。

所以説,一個羣體的聲音,往往並不是這個羣體真正的利益所在,而是某一小部分人的想法,由他們主導發出的聲音。

再一個,估測牛的體重,是因為估測者對於牛的重量是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的,如果讓一羣連單位都不怎麼清楚的小孩子去估測,我想,要能得出正確的重量,幾乎是不可能的。“術業有專攻”,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才能讓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最忌的就是“外行指導內行”。試問,讓一羣演員去規劃國家大事,怕是這個國家會被當做一場戲給編排了。

原我們就有着從眾心理,亦或是跟隨心態,而且是在超出自己本專業、行業的事情上,大多數人所能做的,往往就只能跟隨別人。

西方國家所言的“羣體理性”,大家羣策羣力、互相彌補、在各自利益上達到平衡、最終取最優解的想法雖然很好,但終究敵不過現實。

人,終究是非理性的,在單獨一人的時候尚且能夠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一旦進入羣體,且這個羣體越大,單個人的想法就越微不足道,最終呈現的軌跡可能就會越偏離自己的想法。有人説,一人一票選舉制最為公平。選民兩千萬,那麼,你的力量就是兩千萬分之一,選民兩億,那你的力量就是兩億分之一,這時候一個人的影響力並不取決於你的理論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因為,首先,你可能沒有絕對的把握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因而不會一直堅持;再者,就算你認為自己絕對正確且始終堅持,別人不知道你是否正確,此時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否對於別人是否接受沒有必然的影響,最終,宣傳自己的思想並讓他人接受的,往往靠的是語言的魅力,説得難聽一點,叫蠱惑。

任何一個創業成功的人,必然是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人。這個人格魅力體現在語言,能夠描繪出一個美好的願景,深入人心,打動人心,而且還能夠提出一種價值觀。高工資,能夠讓人心甘情願的幹活,而價值觀,則能夠讓人不要工資的死命幹活。可以説那些創業成功的人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跟着一起創業的人呢,雖然一起成功了,但不一定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價值觀的提出,是誰?是創始人,是老闆。接受價值觀的人是誰?是跟着一起創業的人。雖然他們接受了,但這很可能並不是其內心真正想要的,只是被灌輸了他人的思想而已。

因此,我們真的不是理性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其實是身不由己的,是跟着別人亦步亦趨的。當然,正如身處市場中的我們,只能做滿意的選擇,而不是做理性的選擇。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2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後來讀了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裏,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羣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後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是勒龐創作烏合之眾的社會基礎,他在《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羣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

在現代信息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眾”存在,盲目從眾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瞭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3

翻看《烏合之眾》那幾個小時裏,內心不經感慨到羣體的可敬可畏。或許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苟同,但僅從羣體心理和行為的角度而言,《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羣體心理和行為異常契合的現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眾”,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依賴信息共享,並追求羣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羣體之中,或者説羣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為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説“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絡暴力和網絡假消息,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的特徵,而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易被洗腦,而這麼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羣體思維。

要想打動羣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説明,在洶湧的想象波濤之下,羣體看不見事實,只願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烏合之眾》因此提出,羣眾並不需要真理:“羣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也就是説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代社會,人們非常渴望獲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後,腦海裏面浮現着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於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4

是否能避免加入烏合之眾的狂歡?

該書是作者勒龐最著名的經典作品,在大眾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皆享有盛名,歷經百年其地位依舊無可撼動。書中作者研究的對象是他所稱之為的“異質羣體”(由任意個體組成,不管他們的職業與智力),主要闡述了羣體及羣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體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它有着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羣體之後,它所有的個性都會被這個羣體所淹沒,當個人有意識的人格和才智消失殆盡時,其無意識特徵就會佔據主導地位。

情感和觀念在暗示和傳染作用下趨同發展,並傾向將暗示觀念立即付諸行動;在作者勒龐看來,羣體具有智力低下、不加推理、缺乏判斷、易受暗示、輕信盲從、情感誇張、善於行動、道德或高或低等特點,一個人單是加入羣體這個事實,就使他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級。勒龐這本著作在時間的檢驗下依然煥發光彩,書中涉及到的問題具有多樣性和持久意義,能幫助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並保持敏鋭的目光來審視當下的社會問題。

個人認為該書的精髓在於中篇——羣體的觀點與信仰,勒龐對於羣體在觀點與信仰這兩個方面的解讀非常到位與精準,有些觀點在現今社會依舊適用,提供了看待某些問題的獨到角度和成因解讀;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教育的分析和批判,否定教育就是背書和服從,絲毫不訓練自己的判斷力和主動性,這種教育引發更為嚴重的危險,它讓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並極力想從中逃離。所以我們不應該成為知識的活體容器,這不會提高智力水平,人生成功的條件是判斷、經驗、幹勁和性格,書本當中是絕對無法提供的。

然而書中還有一些觀點使我不敢苟同,作者列舉的事實依據過於偶然,得出的結論又過於絕對,可能是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緻使一些觀點趨向偏激和片面。總體來説,該書在心理學領域的影響還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作者有些觀念具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瑕不掩瑜,該書值得反覆閲讀,需慢慢地把它讀透,拒絕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5

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對於學習大眾傳播學專業的人來説,這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鼻祖之作,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最近淺讀了這本名著,這本書因為理論和專業術語很多,很難堅持完整讀下去,找了中譯版本研讀了,一點心得體會分享一下。這本書可以説是羣體心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書中的某些理論的確跨越了時代的束縛,直到現在也能從社會的一些事件找到與之對應的現象,堪稱經典之作!書中的一些理論都是可以印證在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説,勒龐先生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各個方面深度剖析,極盡看似平淡之詞,實則抽絲剝繭,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直指慘淡的人性特點,這個確實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樹立起來一座大眾心理研究的里程碑!

這本書裏的幾個觀點現在來看還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其中:羣體作用導致個體智商下降。

俗話説“人多力量大”,那是不是當羣體聚合的時候,羣體的智力會高於每一個個體,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們智力的一個平均值?答案是不會的,特定時間和背景下,羣體智商的智力會遠遠低於個體智力水平。

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所説:“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個人觀點和是非,用所謂的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為什麼有的犯罪團伙裏面的成員最後為了利益不惜內訌自殘,那些平日裏的手足之情,兄弟之義為什麼會不復存在,其實説到底都是為了利益,內有手足之情,他們就是一羣典型的烏合之眾。

還有一些職場上面的人士,如果沒有個人強烈的主見意識和是非觀點,一旦自己的觀點或者建議與羣體意見相碰撞或者牴觸,個人就會收回自己的觀點或者意見,從而屈服於羣體的意見,不管這種意見是錯還是對,這時候個人的智商就會降到最低,強勢一方的觀點就會越來越強勢,弱勢一方個體就會沉默不語,呈現出螺旋狀的下降趨勢,這個觀點和沉默的螺旋理論有點類似。

德國的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一個大眾心理學理論:"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羣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人是社會性高等生物,是羣居性的生物,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這個理論在職場和社會生活中有有所體現,特別是個人觀點孤立,小羣體聯合提出自己的強勢觀點時候,個人不得不屈服於羣體,犧牲自己的正確的觀點,從而獲得佔時的妥協和順從。

個人一旦成為羣體的一員,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會在承擔個人的責任,這時候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約束的一面。羣體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盲從行為在智商下線的時候就會佔據制高點,回想那些昔日的“搶購豬肉,搶購食鹽”、“搶購板藍根”事件,無一不是個體在羣體行為中的智商下降事件的代表,盲從羣體行為,放棄個體的理性思考的典型案例。

但願我們都不是烏合之眾,遠離烏合之眾的負面影響,不要人云亦云,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6

為了每個星期的一篇小文章,我也真的是絞盡腦汁、橙汁、西瓜汁啦,美其名曰記錄生活也要加油的去寫。本週和大家分享一本書——《烏合之眾》。

這本書有一個很奇怪的觀點和大家正常思維的觀點有點不同,本書認為,一羣人的在一羣的力量會相對於一個人削弱,一羣人在一起智慧會下降,一羣人在一羣會更加容易傳遞負能量,並列舉出了許多事實證據。讓人看了,馬上就覺得,好像是有些道理。現在的社會還是比較提倡人多力量大的觀點的,而這本書也是從反面的角度去説明,大眾的一個心理,打一個比方來説,三人成虎的成語大家都聽説過,一個人説和你説,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是不相信的,當有第二個人和你説他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可能會有點遲疑,他怎麼和別人説的一樣,當第三個人説到大街上有老虎,你就真的在懷疑,大街上是否真的有老虎在,當有一堆人都在談論這大街上的老虎,你也相信加入到裏面了,這就是“羣眾效應”。而實際上大街上並沒有老虎,只是大家湊在一塊一羣討論,大家上就出現了一隻老虎,相對於來説,羣眾給了他們自己相信的力量,讓他們的智慧被阻擋,變得愚昧無知,實際上大街並沒有老虎。這個例子説明,當羣體在一塊,相對於正能量,他們是更容易產生負能量了,所以本書戲稱羣眾為烏合之眾。哪怕是世界上卓越聰慧的人,也難逃“羣眾的魔爪”。

對比我們相信生活中一樣,本來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聰慧,但是當身邊出現一些羣體,不斷在否定你認為的很多事情,不斷的去批評許多東西,慢慢的你也會變的和羣體一樣,愚不可及。出淤泥而不染的個體其實還是比較難的,這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趣的現象,大家都是羣居動物,很容易就會在一起,也會很容易被影響。維持本心,確實艱難,連偉人們也很難走出這樣的困境,更何況芸芸眾生的普通人呢?

開個玩笑的總結,如果你想要別人認同你的理念或者其他東西,首先你可以找一些託,不斷在別人面前説這些裏面這些東西怎麼怎麼的好,自然而然,你就可以達到你的目的。這也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興趣的東西。

題外話,可能是自己太久沒看書,所以其實這本書也不是很看得下,經常看了後面,忘記了前面,專注力不夠,要加強閲讀能力才行了。另外最近也不斷在做一個夢,夢到自己正在逐漸喪失一些能力,夢裏又描述不出來,不過也是,很多能力本來就是用進廢退的,不用自己會生疏或者消失了,還是趕緊讓自己跳出來這個舒適的圈子,多去為自己努力點。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7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我學習社會心理學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看完之後我對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有了近乎兩極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對羣體行為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羣體心理細膩的刻畫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卻也對他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強烈的種族歧視而感到不可理喻。《烏合之眾》是一部美麗與醜惡共存的作品,接下來我將根據我的理解對這部作品做一些解讀。

1、羣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羣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羣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着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後,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於羣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得順從羣體意志。

2、羣體心理的產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於羣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後,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羣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佔的優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在作祟。

3、羣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羣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發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後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並將德國一戰的失利也歸咎於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後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卻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餘萬,這個就是羣體的愚昧。

對於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羣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於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苟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瞭解了羣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8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葱,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後露出了內裏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自己這麼蠢過啊”的感覺,然後,有時候會被書裏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麼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麼評價女人的:“羣體的某些特點,如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説得好有道理可是為什麼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眾》即使裏面有以上那些關於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併成為世界名著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羣體行為的分析鞭辟入裏,入木三分,讓閲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眾》才會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冶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瞭解自己在羣體中處於怎樣一種狀態,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9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後,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着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説的“羣體化”現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説:“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麼點?這麼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羣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羣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衞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於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羣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眾怒”。這羣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敍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並不是所有的羣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佔據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羣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10

經典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其永遠不會過時。為什麼博學鴻儒在羣體中卻只會鸚鵡學舌,為什麼謙謙君子在羣體的支持下會變的得粗野不堪,肆無忌憚?為什麼打動羣體的觀念總是經不起嚴密的推理?這是我翻開這本書看到的一段話,一連串的發問,讓人不覺深思,不由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

在讀這本書之前對它是不瞭解的,光看字面,它指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羣人,只是介紹一開始就定性為道德敗壞,無底線的一羣人。實際上它是指聚合在一起喪失自我個性,受集體精神支配的人,研究在一個大時代下整個社會羣體。

書中介紹寫到“羣體等同於無意識集體。因為無意識,所以力量強大。” 這種“無意識”是指羣體的衝動和急躁、缺乏理性、低劣的推理能力、少有深思熟慮而混沌懵懂。在羣眾聚集、情感亢奮的特定事件中,個人的思想感情一定會弱化甚至泯滅,會不自覺地加入到集體意識中去。即使平時獨處冷靜清醒的佼佼者,一旦匯入羣體,個人都會被感性所支配,被羣體所裹挾,意識趨於羣眾的平均水平。所以羣體具有衝動、盲目、易變、急躁、容易受鼓動、以及凌駕一切的道德觀等特性。

網上經常發生的道德綁架事件,一旦發生什麼事,網友站在道德制高點,集體性毫無理性的批判別人。例如給老人讓座,老人認為:“我是老人,你就必須給我讓座。”毫無疑問,這是個人理性的做法,但是在羣體意識中,他們天然的認為,你有坐就應該讓。

事實上,我們一直在一個羣體中生活,必定受羣體集體意識的支配。尤其是現今這個社會,尤其強調團隊合作,再也沒有了以前孤膽英雄式的個人主義。讓我們感受到羣體的力量越來越大。而這決定了我們必須瞭解羣體,瞭解羣體心理狀態。讓我們在盲目的之中帶點理性,迷信的時候產生懷疑。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11

烏合之眾,顧名思義像烏鴉聚集在一起的一羣人,是個貶義詞。那麼,這必是一羣"禍害"吧!這是一本寫羣體心理的書,我想,其中更多體現的是作者對於羣體不看好的態度。所以,我本人也是有一些新的感觸和不解,現就其中一些觀點發表我的粗淺的看法。

我曾一直以為人多力量大。當你聚集在一個羣體時,會有更多的人督促你,幫助你,這樣你是受益無窮的。況且,人只有身在人羣時才能突顯自己,我覺得這是毋庸置疑的。脱離人羣,你就無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然而,這本書好像又告訴我並不是這樣的。

書中講了羣體具有衝動性,易變性,易怒性。也就是説羣體具有輕信的傾向,並且具有暗示的影響。這麼想也許並不錯。例如,若是一個班集體,有一個同學進門後大喊一聲:"老師今天似乎心情不好,咱們班這次沒考好。"這時全班同學大概都會繃着一根弦,似乎被傳染了一種緊張感。然後接下來在班主任課上大家都會認認真真的,生怕成為那個"碰釘子"的人。處於集體中的我們覺得這再正常不過,但這似乎也印證了作者的觀點:羣體容易引發騷動的特點,使其具有奴隸的衝動性。這件事似乎也引出了羣體的盲目性,正如書中所言:"專門傳播羣體觀點和信仰的方式從來都不是論證,而是傳染。"所謂"三人成虎",不也就是這個道理。這麼説來,更加動搖了我原本對羣體重要性的看法。

在羣體與個體的關係中,文中講到:"個人利益很少會成為羣體的行為推動力,但它是孤立個體行為的唯一動機。"也就是説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在他作為個體單獨存在時,和處於羣體當中時是不同的。一個人可能受集體影響,更大程度的放大了自己的品行。例如一個人可以對於自己的生死存亡無所謂,但卻無法接受自己羣體的滅亡。在這個羣體中,他所要維護的並非是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説因為處於羣體中而擴大了他的某種品質。同樣消極的品質也是這樣,個人受集體的影響。我似乎被説服了。

可是換一個角度想,這難道不是因為人的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問題嗎?並不是人受羣體的改變,而是這種改變取決於人。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因處於集體而變得更加高尚,有人卻會因處於集體而更加粗鄙,説來説去都在於人的本性吧,與羣體有多大關係呢?

在講到羣體的推理時,我又有些觀點與書中相駁。所謂頭腦風暴就是通過一個主題任意聯想,發散思維。這自然是處於一個集體,人多力量大,得到的結果更多,更有效了。但是書中卻説羣體的推理是一種低級的類比,也就是盲目的類比,不探究本質。當然,文中也列舉了一些令人信服的例子,但我依然不認為一個集體較個人而言,更為"弱智"。

於是我從另一個角度説服了自己。一個人很聰明,很精明,100個人組成一個羣體,每個人都很聰明,很精明,但這個羣體是否就會發揮100倍的聰明才智呢?事實並非這樣。這便要歸結於羣體存在的限制性。形成一個羣體,要有很多因素,羣體會有領導,會有各種等級,會有很多人站在集體的角度推理,而非個人角度,於是便產生了各種問題,出現了羣體推理的呆滯。

總之,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把羣體比做烏合之眾,從某種意義上也顯示了作者對於羣體的消極觀點。當然事物總有兩面性,雖然有很多方面我在潛意識裏也贊成作者的觀點,但也存在很多爭議。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12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一樣羣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眾户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説:“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羣眾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説:“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羣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説:“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後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好處。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13

每個平庸的人都想創造出個性上的新奇特點。當你某天冒出了某個不得了的念頭,然後認識了有着同樣念頭的人,幾個人湊在一起就以為自己是個小組織,人越來越多就搞出了一個羣體。大家都那麼肯定彼此的念頭,堅持着,鼓勵着彼此。因心中懷揣着同樣的信念而同樣被社會特別對待,相互同情,舔舐對彼此身上不存在的傷口。有時候羣體會感染一個人,在羣體內的任何人都誤以為自己充滿了力量。

人待在羣體內,性格會互相影響、眼光也會被統一,身上的平凡的特質被無限放大,具有耀眼魅力的人漸漸掌握了領導地位,也許是不受控制的。相反,他們獨處時又漸漸收斂,很少有人夜深人靜的夜晚捫心自問一句: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在做什麼。傳播力廣不代表有公信力,也不是聲望大的人説的就是真理。但既然有些話人們通常選擇不説、不去討論,並不代表那些話我們不會説、不去思考,也許這些念頭真的`會傷害到某一些東西。法無禁止即自由的處事方法終將會受到名為道德和生命的審判。羣體內的人是沒有獨立性的,也許沒有誠實,也許沒有個人情感,真相到底如何也無人得知。如果羣體的領袖有信仰,那麼強者必定會壓迫在弱者,在他的性格中留下強者的信仰痕跡。組織會有意無意的擴大組員們的想象,更加堅信那個念頭,那個促使他們聚在一起的念頭。羣體內的個人慢慢忽視本能,往往簡單的快樂並不來自自身,更多時候來源於服從,因為無需思考、無需個人行為。其實你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羣體,不因為當初那個共同的’念頭‘,你究竟會不會和這個羣體內的其他人接觸?是否即使出於禮貌也不願同桌就餐?

他們的人品、外貌、品位、教育程度是否因為羣體的粘合力而過分放大了呢?羣體思想的層次太低還是思想的質量很差?我從不懷疑‘平等,自由,民主’有問題,那不是幻想。但因為這些詞彙聚集起的這羣人,他們來的是多麼容易,甚至無需招攬就蜂擁而至。她們帶着對社會制度、法律法規的仇恨聚集,來來回回説的也無非是自己叛逆的情緒,這並不是這個詞所想的初衷。從始至終都沒有拼誰不怕死、誰更懂得死出價值,’平等,自由、民主‘這兩個詞僅是希望給一些迷茫的孩子一些人生指南,想要大家知道如何更好的活下去。仔細想想,過去有多少羣體領袖利用人們的信念去發起戰爭,殺戮過後缺再次建立起與過去相同的制度,當初那個羣體主張的自由與民主變成了一個笑話,整個歷史、政治、宗教、藝術何文學歷史都已經深刻的印證了這一點。羣體究竟是什麼時候變成了這羣擁有粗鄙思想人類的庇護所的?進入一個人人都想成為亂世英雄的羣體聚會到底有什麼意義?是的亂世出英雄,那麼亂世在哪裏?羣體擁護者們明知沒有亂世便製造亂世、製造英雄的。現在可以肯定的是,羣眾的思想層次才可以決定羣體的未來,是那個‘念頭’最後走向的唯一要素。當脱離羣體,重新開始。不再接受組織內的暗示,任何暗示。不再一味抵制社會,不再因為組織內想象出的“年輕人犯錯上帝也會原諒你的”而盲目行動。有懷疑的情緒並不是奇怪!

犯錯就是犯錯,沒有人會原諒你!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原諒”這件事,你感受到的“原諒”的真實情緒不過是:“不在乎” 和 “愛”。看不到你的錯無非是太愛了,或是根本不關心。當個人脱離那個念頭或是組織,會得到自由,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獨處,發展自我保護意識,也更有個性。冷靜下來後,回頭再去看體質內的自己,會驚恐於自己脱離後的感情變化,當處理無情現實和狂熱理想時,那種“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世人需要理解我們,我們要將自己的精神傳播出去,除你們以為的自由之外還有別的自由”的想法將不再被曲解,信念無需被肯定,也無需被傳播,更需要被書面化。它在你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自然呈現。反正,無論什麼樣的念頭,至少不是羣體通過專治踐踏社會治安去證明它是不是對的。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14

《烏合之眾》,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為馮譯更能體現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烏合之眾”,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後。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於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着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後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説彷彿在説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的大眾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着一個羣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盛行至今,就是在於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眾,便失去自我,成為烏合之眾,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可是誰不喜歡那種羣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着跑?最後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説,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為對於讀者的意義應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羣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於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説過羣體烏合之眾的特徵,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羣體的感性,漂浮在羣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15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最為著名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這本並不是很厚的書卻精緻、深刻又犀利的描述了當人們形成一個羣體時別樣的心態。讀完關於羣體的一般特徵,我恍然大悟,原來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羣體,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個人是最簡單的構成,一個人思考,一個人採取行動,這些個性並不一定在個人聚集成羣后依舊保持下來。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單純的很多人站在一起,這隻能稱之為擁擠,也不是心理學所研究的羣體。只有當聚集成羣的人進入一種狀態,形成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羣體精神統一支配時,才構成心理羣體。

自覺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相同的方向,是即將變成組織化羣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徵。聽起來很晦澀難懂,但現實確實如此,人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複雜多變的,俗話説“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當個人融入羣體時也是如此。一個人不敢做的事,周圍的一羣人都做了,於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壞事都不例外。

心理羣體最驚人的特點在於,一旦構成羣體的這些個人獲得了集體心理,不論他們作為獨立的個人時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者智力,不論他們之間相同與否,他們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將發生變化,組成一個羣體的個人不同於孤立的個人。正如書中所説:“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羣體,有些念頭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發生,或不會變成行動。”就像疫情期間搶雙黃連的事件一樣。

書中在分析心理羣體的特點的形成原因時指出:羣體更容易讓人喪失責任感,宣泄本能的慾望。羣體間有着傳染的現象,就好像無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隨時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受傳染的影響,羣體更易於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細緻分析後,羣體在我心裏突然間變成了一個詭異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於羣體的存在,有時可以引發最血腥的暴行,有時卻又只需要一句悦耳的言辭就可以將其喚醒。

誠然,中國作為一個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國家,心理羣體的特徵表現的更為明顯。但是,公眾情緒的高漲與氾濫並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這可以説是一個社會從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歷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1890年—1920年間,美國如何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個相對幸福、公正的社會,抑或是1976—2021年間,西班牙如何從佛朗哥年代的壓抑、封閉,變成了開放、自由、富有創造力新國家。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納入世界,對於民意狂熱的現狀,我們應做冷靜理性的認識,不應消極悲觀,更不應盲目樂觀。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讓一種模糊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的信仰。如果當這種誇張和單純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能夠主宰羣體的力量,它對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社會現在的處境只是個過渡階段。雖然前面的道路佈滿荊棘,但我們終能走過去。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16

首先要贊一下翻譯這個書名的譯者。書或電影的名字重要嗎?太重要了,直接決定讀者或觀眾想不想去看。比如《Ghost》,鬼魂,這是哪部電影呢?《人鬼情未了》。《Leon》又是什麼?里昂?no,《這個殺手不太冷》。不得不説優秀的翻譯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加入了對內容的理解和價值判斷。比起平淡無奇、引不起讀者閲讀興趣的《大眾心理學》,《烏合之眾》這個譯名很好的抓住了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個體一旦結羣,他的智力水平就會下降,而且是大大下降”“羣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感情傾向也如此明顯,讀者看到書名,大致就能猜測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這裏不得不佩服下中文的博大精深和譯者的底藴深厚。

就作者的寫作風格而言,卷一和卷二我讀的比較費力,不得不做筆記,梳理作者的觀點。卷一和卷二實例也比較少,遇到做例證的歷史事件,往往一筆帶過,涉及到的人物呢,又多旁敲側擊而不説其名字,令我無從查找。要想更好的理解和思考作者的觀點,最好是對歐洲史有一點了解,對於法國大革命、羅伯斯庇爾、丹東等則要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才行。而卷三卷四就開始有了大量的引用和實例,加上前面的鋪墊,讀起來有趣得多。

撇去大家都認為偏頗和有失公允的論斷,我借書中的幾個觀點談談自己的感觸。

1。羣體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

“羣體總是遊走於無意識的邊緣,很容易受暗示的影響,它像那些對理智沒有反應的人那樣,感情粗暴,缺乏批評精神,只能極其輕信。對他們來説,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不懂得這一點,就難以理解為什麼那麼離奇的傳説和故事會如此容易地誕生和流傳。”世界上幾大駭人聽聞的邪教無不如此,他們編造世界毀滅的謊言,讓信眾相信只有通過該教的某種儀式才能獲得救贖。他們的領袖,並不需要廣博的知識和驚人的口才,只需要創造形象,提供幻覺,反覆提到形象以影響羣體的想象力。在某種程度上,我甚至懷疑他們都曾仔細學習過這本《烏合之眾》。

2。斷言、重複、傳染

“斷言簡單明瞭,完全不用説理和證明,這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羣體頭腦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斷言得越乾脆,越沒有拖拖拉拉的證明和解釋,便越有權威。各時代宗教典籍和法典都採用這種簡單的斷言。負責捍衞某某政治事業的政客,通過廣告宣傳產品的企業家,他們都懂得斷言的價值。”讀到這裏,我不禁對作者佩服得五體投地,大概各行各業都能從這本著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從我們最熟悉的事物來説,提到“腦白金”你想到什麼?是不是“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再放慢節奏讀“恆源祥”三個字,你會不會下意識的接上“羊羊羊”?有幾則廣告堪稱廣告業中惡名昭著的惡俗之作。簡單粗暴的廣告讓觀眾印象深刻;反而是一些構思精巧、畫面優美的廣告,驚鴻一瞥,觀眾看到最後也不知道是在宣傳什麼商品。當然,這裏不可缺少的是重複,作者説,”我相信拿破崙説過,修辭中最有效的,就是重複。來自重複的這種力量,最後會銘刻在人們的無意識深處,產生行動的動機。人們很快就會忘記這種不斷重複的論斷是誰下的,都對它深信不疑。這就是廣告的巨大力量。當我們一百次、一千次地讀到X牌的巧克力是最好的巧克力,我們會覺得到處都聽到大家説好,最後也就深信不疑了。當我們一千次讀到Y牌藥粉治好了某某名人的頑疾,哪天我們得了同一種病,我們也會去想着去試試。”

作者還説,“在人羣中,觀念、感情、激情和信念擁有的傳染力跟細菌一樣厲害。有不止一個朋友對我説,看了李佳琦的直播帶貨,就是會忍不住的買買買。到底是李佳琦的話術厲害呢,還是他的激情傳染了直播間中的一些人,這些人的買買買又傳染了其他手機前面的人呢?我本來對自己的定力有一定的自信,如今看了這本書,也不打算去做一個觀察者了,我怕我進入直播間,也會變成“烏合之眾”中的一個。關於這個觀點,我又不禁想到了21世紀最大的騙局——鑽石。壟斷了鑽石礦產資源和庫存資源的歐美跨國公司不厭其煩地向公眾灌輸鑽石恆久遠價值高的觀念,併成功的讓女性相信鑽石就是永恆的愛情的象徵,並以此令男士們為昂貴的鑽石買單。為了打壓人造鑽石,他們還發明瞭鑑別天然鑽石和人工合成鑽石的儀器,製造人造鑽石就是垃圾就是偽劣產品的言論。哪怕實際上它們的成分和結構是一樣的,就是質地堅硬的碳單質晶體。我還想到了特朗普,當然,關於他的內容應該在第三卷的第四章。但我想説,看來富可敵國的商人和成功上位的政治家,都是抓住了羣體的心理特徵。

那麼其實我們應該運用這本書裏的理論做一些對自己、對他人有益的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直困惑如何更正學生的“學語文無用論”,我曾經花一節課的時間,去講道理、擺事實,試圖給他們糾正錯誤思維,可不奏效。讀了《烏合之眾》,我開始懂了,我要做的是“斷言”和“重複”,這個,還是不給學生看到的好。還是多多鼓勵熱愛語文的學生,讓他們去“傳染”全班吧。在當今這個網絡時代,其實我們並不比作者筆下的法國羣眾“高級”很多,倒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話語權,網絡更為情緒的宣泄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導致往往事情只露出冰山一角,便有鍵盤俠抓住蛛絲馬跡滔滔不絕,更有吃瓜羣眾瘋狂點贊轉發。待真相大白時,羣眾才發現推測與事實相去甚遠,而下一次仍舊盲目跟風。所以對我個人來説,讀完本書的最大收穫便是要學會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勒龐《烏合之眾》讀後感17

《烏合之眾》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分析研究社會歷史運動中作為主題參與的羣眾,他們的行為、心理的諸般特徵。作者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他反對集體主義,最早闡明瞭“個體在羣體影響下思想與行為的轉變”。在勒龐看來這“烏合之眾”就是羣體,一羣人聚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心理的羣體”,他們並非簡單的人數累加,而是“永遠漫遊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命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於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這就是勒龐的“烏合之眾”。顯然“烏合之眾”不僅適乎18 世紀的法國,更似乎暗合當下的網絡社會。在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在全媒體的環境下,新興的大量互聯網信息平台,是否也是凝聚着“烏合之眾”?

正如勒龐所説“羣眾等同於無意識集體。因為無意識,所以力量強大。”這裏的“無意識”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慮。無意識主宰着有機體的生活,而且在有機體的智力活動中,這種力量也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在如今的網絡時代,羣體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論四處滋生,羣體跟風的大量轉發使得各種網絡平台充斥着垃圾信息,也使得處於羣體中的人更難以辨別各種信息。如2011年3月份因日本核輻射事件從温州等地颳起的“搶鹽風波”透過微博、短信的匿名轉發迅速傳播,廣東、浙江、福建等省市的鹽價瞬間飆升,超市絡繹不絕的搶鹽人,貨架之上食鹽的顆粒殘存,集體無意識透過網絡平台演化成了一場社會危機。仔細揣度,發現搶購者往往抱着這樣幾種心態:有的擔心日本核電站爆炸對人體有影響,買點碘鹽回去吃防輻射;有的擔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無法提煉鹽;有的是看到微博這麼傳、別人這麼搶生怕落後而跟着搶。如此簡單的邏輯經過微博的轉發摧毀了大眾的理性。對於“微博心理羣體”中的個體而言,他們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已然成為了某一特定“心理羣體”中的一份子。

網絡平台的各種網紅在信息傳播中成為了廣大粉絲們的“領袖”。勒龐認為羣體行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特徵,就是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他認為:“羣體的輕信、極端與情緒化反應等弱點,顯然既為領袖的品質劃定了上限,也給他動員自己的信眾提供了許多可乘之機。這些領袖往往精通巧言令色之道,他們一味追求私利,善於用取悦於無恥的本能來説服眾人。”在如今的很多直播平台,網紅會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宣傳各種產品來獲取自己的利益,而粉絲往往會盲目跟風,使得現在的網絡風氣十分浮躁。

網絡平台中“烏合之眾”的行為往往會表現為一種情緒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羣體的暗示常常會輕易地“征服羣體的理解力,並窒息一切的判斷力”從而使得羣體產生集體幻覺。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談到“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樣,羣體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強大而且活躍,並且非常之敏感”。羣體的智力並不見得就比個體的智力高明,相反,他們很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詞語、事物的影響。

也正因如此,影響羣體意見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利用某些吸引眼球的熱點來巧妙地引導羣體的想象力,從而製造出集體的幻覺。網絡上無數個體組成的網絡羣體,他們所向披靡,所到之處不能聽到任何反對意見和質疑,他們的感情激烈豐富,遇到逆他們者道德不再是束縛他們的工具,輕者圍攻言語攻擊,重者人肉搜索祖宗八代罵盡,羣體裏的個體享受到了羣體的巨大影響力,正因人多勢眾,最後的結局就是反對者被罵的落荒而逃,而他們躲在電腦屏幕後面沾沾自喜最後能夠一泄私憤痛痛快快的發泄了。在中國這種網絡憤青網絡暴民甚至是現實中的憤青,也正因如勒龐所説的某些共同的、偏激的、具有煽動性質的觀點而自覺地走到一齊,從這一點上我們能夠看到勒龐的這本名著的強大的現實好處。勒龐認為:同理性相比,是幻覺引發的激情和瘋狂刺激着人們走向禮貌之路。儘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動一切禮貌進步的卻不是理性。倒不如説,推動禮貌進步的依然還是各種情感諸如尊嚴、民族主義、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嚮往。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網絡自媒體時代,各種聲音、觀點、思潮,如井噴般湧現,讓人目不暇接。由各種網絡平台而聚攏起的羣眾在瞬時間構成了所謂的“烏合之眾”,但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導言中所説:“羣眾儘管有諸多在外人看起來很值得鄙夷和恐懼,但仍然是一股無法阻擋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誰冒犯了羣體就會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而崩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羣體的時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zlm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