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1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讓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將此書奉為經典的書,《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它記載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其中的許多話也成為格言流傳於世。《論語》有《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等20篇,只裏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以及與我們切身相關的道理。

在這20篇中,我最喜歡《八佾第三》一篇。“八佾”是如今在孔廟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禮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但孔子不是叫大家跳舞,而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內容講“禮”,“禮”就是孔子一生做學問之所在。

我最喜歡其中一句“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子游問孝道。孔子説:“今天,人們把孝説成是能養活父母。就連狗、馬都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又怎樣區別呢?”

這讓我想起了東漢時期的大孝子黃香,他在夏天用扇子扇涼父親的枕頭和涼蓆;冬天,有用自己的身體捂熱被窩。他很值得我們學習。

知道了孔子告訴我們禮的學問之所在,我會更愛自己的父母,珍惜自己的父母,明白父母的嘮叨與操勞與嘮叨都是為我們好,不能讓父母感到自己就像狗、馬一樣。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好,我們要記得,長大之後,我們也要好好的回報父母。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2

《論語》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著。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而《論語》所講的全都是儒教中的精華

孔子基於親身體會,他提出學習首先要有學而不厭的精神。而要做到學而不厭,首先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習態度又體現在如下的幾個方面:做學問的第一條就是誠實,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二條學習要謙虛,不恥下問,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生活中有許多人值得自己虛心求教。而三呢,就是要敢於自我反省,學習“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這樣才能發現並改正自身缺點,促進自我完善。孔子還注意到了時光飛逝,就像日夜奔騰不息的河水,轉瞬即逝,人們一定要抓緊時間,珍惜時光。

《論語》這本書,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意味。而其中提出的觀點也很正確。可是為什麼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陳獨秀他們又有反儒思想呢?原來,孔夫子主張“學而優則仕”。歷代的封建統治階級都拼命宣揚這個教育主張,從而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西漢的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而,到了明代,儒家思想便與八股制度結合起來。與孔夫子時的儒學不同,這時已成為封建主義束縛人們思想的教條。而當時的中國人追求民主,當然要反對這種儒家思想了。

可見,每種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只看你把這劍鋒用在什麼地方。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3

這個寒假我利用空閒時間讀了一本名叫《論語》的書,這本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這本書講的是君子行為和為人處事的原則。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三思而後行”,遇到什麼事,先冷靜,想辦法。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創造奇蹟。

這讓我想到了一件事。一次表演中,因為下雨,兩個表演者不能來了大家都慌了,“怎麼辦呢?馬上就上場了,又少了兩個人”。這時老師走過來説:“大家別慌,一起想想還有沒有辦法。”於是,大家又開始想辦法了。有人説:“我們不要他們了,自己演吧!”“不行,我們演的是話劇又不是舞蹈。”又有人説。突然,我想到了我兩個閨蜜。我在家時,也讓她們陪我練過,只能讓他們上了。我給大家説了一遍,大家都説只能這樣了。我拿起了三把傘,向外跑去,還好她們家離學校很近,不一會兒,我帶着她們回來了。我們換上了服裝,讓她們兩個練了幾遍。

上台了,大家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雖然沒有原來的好,但是掌聲依然熱烈。表演結束了,大家都説我真聰明呢!

所以説,遇到困難不要害怕,只要冷靜想辦法,一定能戰勝困難,創造奇蹟。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4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古文十分深奧,讓我剛接觸它的時候,都有點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而有一句話又證實了論語的重要性:“會半部論語,能夠治天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可謂是集學習、修身、做人於一身,對中國儒家學説有着遠大理想的一本書!我只接觸了十條,卻明白了許多道理,讓我恍然大悟。其中有幾條,我覺得頗有感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難道不是教我們怎樣學習嗎?就拿我來説吧,我也有這樣的學習經歷。

我數學成績還不錯,但做題目卻總容易出錯,為此,我增添了不少煩惱。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原來是我課後沒有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沒有鞏固,才造成了錯誤。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按一定的時間來複習學過的知識,會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同一篇文章,你學會後再複習一遍,會發現有和第一次閲讀時迥然不同的感受。而你對課文的意思又有了新的理解,這也是學習的快樂之處。

掌握好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做到課前預習,課時聽課,課後複習,還用愁成績不能提高嗎?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5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書中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張,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和廣泛。

《論語》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語言質樸精練。其中有許多傳誦至今的名言,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任重而道遠”。它們所藴涵的深邃的寓意膾炙人口。

讀《論語》,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道晶亮跳躍、清澈見底的小溪,而是一條遼闊、深不可及的滾滾大江,它磅礴的氣勢深深打動了我們,讓人久久地沉思。

孔子將“禮”作為最完美的倫理規範和制度,同時,他又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中被着重表達。它的內涵是豐富的,其中體現之一為“仁者先難而後獲”,意思是:仁人是難事做在人前,收穫退居人後。相當於我們今天常説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也是當今社會衡量人的道德水準、精神品質的尺度之一,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努力追求的一種境界。由此可見《論語》對現實社會的積極的影響和它強旺的生命力。

《論語》中有與當代思想相悖謬的地方,應該芟除。但它的菁華必然陶鑄我們。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6

最近,我讀了《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之一。其內容為做人之道,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仁”和“禮”的思想,是一部惠澤後世的禮儀之書,仁義之書。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論語》是“四書”之一,是古代讀書人必讀的書籍。隨着儒家思想受到歷朝君主的推崇,逐步成為正統和主流,孔子和他的論述對思想界,對知識分子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都發揮越來越深的影響,人們也將孔子稱為“聖人”。孔子所提倡的“仁義”,所主張的修身之道,以及他的智慧哲學有着許多積極的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論語》中所藴涵的道理數不勝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温是温習。複習的意思,故則是以前學的知識見聞,新是新的體會。發現。認識,總的意思就是:孔子説“在温習舊知識的時候,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可以當老師了。”

我不禁想到“温故而知新”是孔子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了新的知識後,要經常温習,因為學習是個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覆温習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才能進行思考,舉一反三。

《論語》,當你每次“温故”時都會“知新”。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7

讀《論語》有感《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於言行的語言,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而成。這是一本十分值得讓人去閲讀,去品味的書。

四年級起,我便開始閲讀這本書,這裏面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的道德修養各個方面的言論。

每當一有時間,我會棒着它貪婪地看。裏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麼一句:子貢問曰“孔文子向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子貢問孔子:“為什麼孔子的諡號是“文”呢?”孔子説:“他聰敏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導,所以諡足是“文”。”

讀了這句話,讓人有所深思。是的,我們在學習上能不恥下問,虛心請教別人,就一定會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學認為問別人會顯出自己的笨、不聰明、這是不對的。你想想,連孔子這樣的大人物也請教過別人我們就不能嗎?孔子認為,什麼人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所以他遇不懂的問題總是虛心向別人請教。所以,我們小學生就更要虛心地向別人請教了。不懂就問,不要感到羞恥,不會就不會,正所謂知只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要虛心地去向別人請教。

《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得到的樂趣不計其數。大家需多讀這樣的書。因為,它值得你用心去閲讀。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8

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值得觀察的事物,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它們,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奧妙。再往遠處看,那嬌豔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風中搖擺。於是,我拿起一個小型的煙花;塗上了美麗的顏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謀,老狼便從身上拿出一顆藍寶石對奇奇説:“你可別小瞧這顆藍寶石,它能給你變出美味可口的食物,還能逢凶化吉,請你收下吧。

這兩座山雖然高,卻不會再長,我每天挖一點,總有一天會把它挖掉。”愚公的這種堅持不懈、不畏艱難險阻、不屈不饒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記得我曾經在數學小測驗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題目都不會做。回家後我也不管了。

就在這時,媽媽拿了一本我已經讀爛了的書,告訴我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氣餒,一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靜下來,萬變不離其中,多看書,仔細想一想,肯定能做出來。所有的題目平時我要多做一些練習,關鍵是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難,越要去戰勝它。同學們,我們學習了《論語》,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運用到學習當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難,只要懷着一顆堅定的心,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我們,我們一定會成功的!當我們學到了知識本領後,長大後才能回報祖國。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9

《論語·學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應該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友愛同學是每一個當代學生必須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有了自己的小祕密,也慢慢進入到青春叛逆期。我們在慢慢長大的同時,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變老。如果沒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體貼父母,與父母就會產生隔閡,我自己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會找我“談心”。但在我眼裏,老爸和我講的都是“廢話”,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煩不想聽。

學了這則《學而》後我開始反思自己對爸爸的態度,也常常思考:老爸為什麼喝酒?為什麼要喝完酒回來和我講“廢話”。漸漸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們成年人的無奈,其實是為了工作和這個家。之所以和我“談心”,是因為他平時不善於表達對我的愛,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於我。但我卻覺得這是“廢話”,覺得老爸的“談心”讓我煩燥。那是我不理解父親,不懂父親深沉的愛呀!

什麼是“孝弟”,怎麼盡孝道?看似很深奧的話題,其實都源於我們生活中的小事,我們應該以“孝弟”為標尺,回到家主動跟父母問聲好,掛電話之前跟父母説再見,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讓父母擔心……記得爸爸和我説過,一個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家人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在我看來,只有好好孝順父母,尊師重兄才是一家人快樂的根本。

讀《論語十則》有感400字10

我國春秋時期,有這樣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創建了儒家學派,周遊列國,廣收門徒,不問出身與家境,提出“仁”的學説,並留下了《春秋》一書,他與弟子的言論被整理為《論語》,他就是孔子。在語文課本上,我們學到了來自於《論語十二章》,讓我受益匪淺。

這十二則中,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到做人三個方面教育後人。學習要按時複習;被別人誤解而不生氣;積極向他人學習;思考與學習要共存;珍惜時間……這些都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留給我們的無價財富,每一則都讓我驚歎於先人的智慧,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論語》不僅要讀,更要應用於實際中。

每一天老師教授的東西複習過了嗎?思考了嗎?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了嗎?很多知識總是學過後堆積在腦海裏,每天不斷吸收着新的營養,但是在實際學習生活的面前卻僅僅只是一堆文字,這些知識應該在問題面前能夠及時“跳”出來,進行實際應用,而不只是一堆空洞的文字積累在腦海裏,它們的深層含義以及藴含的知識道理才是更重要的。學習要活,活學活用,讓這樣寶貴的精神財富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仁”是孔子創立的學説,也是社會需要的正能量,制止並反對苛政。“仁”包含了一切的美德,僅是一個字也可以折射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個字應該印在腦海中,時時刻刻能夠想起。

《論語十二章》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中華民族漢字背後藴含着多麼巨大的精神財富。

標籤: 論語 十則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kgwr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