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700字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700字

以前也讀過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但是一直沒有讀完,斷斷續續地讀了一部分。一忙,就放下了,給自己的懶惰尋了個藉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700字

這次,於老師給這些骨幹教師佈置的作業,截止到今天下午,終於逼着自己讀了一遍,有一點點囫圇吞棗的嫌疑,但總歸是瀏覽完了,感覺應給自己一點鼓勵^_^。

經典就是經典,經歷過實踐的歷練,這些建議在時間的長河裏依然燦爛無比。建議中都是我們熟知的事情,似乎每天都會在我們身邊發生,離我們那麼近,好多列舉的反例自己似乎就曾經也犯過類似的毛病……每一條建議,都似是一位長者的諄諄教誨,那是一種對教育和教學發自內心的熱愛,閲讀的過程就是我們對蘇霍姆林斯基敬仰的過程,也是令我們感慨萬千的過程……

現只能採擷點滴片斷,分享一下讀書心得。

一、教師的重要任務要教會兒童學習

第四九條建議,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小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會兒童使用工具,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藉助這個工具去掌握知識的。”這種工具裝有五把“刀”——即五中技能:讀、寫、算、觀察(周圍世界的現象)、表達(自己所見、所做、所想和所觀察而得到的思想)。

聯繫我們的課堂教學,這五種技能中,後面兩種應該屬於課標中要求的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範疇。平常老師們定位教學目標時大多是教會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對於這兩類目標還沒有被所有的老師所重視。於是同樣作為數學老師,課堂也就有了千差萬別。有的人能夠把數學課也上得有聲有色,在數學課上學生同樣也能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培養,而有的老師課堂上卻僅限於學會知識與技能,留給學生的就會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數字和加減乘除計算的課堂。

表現在學生身上,如果對於觀察和表達兩項技能教師引領培養到位,我們平常所説的“學生素質”就會非常好。這樣的問題在賽課等活動中會有淋漓盡致的表現——好多老師在比賽時總會打聽承辦學校的老師,哪個班的孩子“素質好”“會回答問題”,一般不會打聽“哪個班的`成績是第一”,這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儘管它們之間並不矛盾,“素質好”“會回答問題”的班級,成績一定不會差到哪裏去,但這樣的班級卻未必一定是第一。因為這樣班級的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實施的是全面的教育,他們的眼光不會僅僅停留在每節課的知識點上,他們會關注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會給學生更多的機會進行觀察、思考和表達,從而學會學習。現在對比這條建議,才更加明確這樣的課堂其實就是在教給學生學習的“工具”。

由此,我更加明確了自己課堂以後的努力方向,不要怕浪費時間,在課堂中要充分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實踐這條建議,其實也就是在實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

二、課堂的成敗取決於教師的教育素養

從課堂最直觀的角度出發,學生是第一位的,首先能夠看到學生的表現,可是這表現卻直接來源於教師。課堂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選擇、節奏的快慢、氛圍的營造、問題的設計、思維的進程……都是由教師一首策劃和實施的,因此教師身上肩負的是策劃和主持雙重的責任,學生課堂的學習和體驗也都會因為不同的教師而有不同的效果。

“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麼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後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真正的教學能手必有豐富的情感”。“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對方(學生)發表討論。他提出問題,邀請大家一起來對問題進行思考。”

這短短的兩段話中滲透了對學生的愛和課堂教學的方式。如果不愛學生,教師的課堂上就不可能由豐富的情感。只有從學生出發,在課堂中才會跟學生建立起一種密切的交往關係。

我們在閒談時曾經不止一次談論過,身邊比較優秀的教師課堂。經過分析,一致感覺幼兒師範畢業的老師課堂的感覺要比普師畢業的老師更親切、課堂氛圍更好,在師生都投入的課堂中教學效果也有很大可能會更好。細想下來不無道理。幼師專業的老師應該屬於“全面發展”,文化課和藝術課並重,甚至對於孩子情感教育方面有更大幫助的藝術課地位更高。好多人對孩子有着濃濃的愛和尊重,她們的情感會很豐富,在課堂上語言會更有親和力,首先為營造一個充滿愛的氛圍奠定了基礎。

——這是我們學校的環境下存在的一個現象,並不代表全部,不管是什麼專業,心中只有對學生充滿愛,課堂上才會情感鮮明,才會讓課堂教學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這其中語言的修養也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教師,如何讓我們的課堂真正變成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樂園,如何讓我們真正成為勝任學科教學的能手呢?只有讀書、讀書、再讀書了。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有了更深的感慨,原來我們日常的各種工作,還可以做的更細緻、更科學。通過閲讀,讓我有了重新審視自己課堂的機會,也為日趨淡然的心再次點燃了追求的激情。現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爭取做到多讀書,多在課堂上實踐,多思考,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真正意義的“人”。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gne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