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00字

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00字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00字

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00字1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悦;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做一個心中有光的教師,明媚自己,明媚學生,也明媚世界!

《給教師的建議》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自身30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結合教育理論的著作,他寫作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這本書對中小學教師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指導價值,這也是我選擇此書進行學習的原因。希望剛剛邁入小學工作的我,能從這本書中汲取到實用的教育教學方法,更好地完成工作。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廣大教師的第1條建議,可見其重要性。讀完全書我發現只有一位教師先認識到這一點,才可能向教育教學的目標邁進。

在學校中有些教師總會對學習上的“後進生”有偏見,這其實是在不自覺中將學生抽象化了,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忘記學生的能力差異,而簡單粗暴的將學生當做沒有情感,沒有區別的學習機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讓同一年齡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時,我們會認識到即使年齡相同的孩子,體力也存在差異,而一旦到了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領域裏,我們則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我理解的是,對待學生要因材施教,在保證每個學生都達到課標要求的最低標準的前提下,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要求。這和現在倡導的“雙減”政策也是相符合的。“課後服務”的“分層輔導”正是教師幫助每個學生實現自己小目標的途徑,在A類題中鞏固基礎,在B類題中擁抱提升。

在語言科目的學習中,教師常使用閲讀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體驗語境和理解字詞意義,而閲讀似乎較少與理科的學習產生聯繫,蘇霍姆林斯基則將二者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小學裏,教師要教會所有兒童“在閲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閲讀”。廣泛的閲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對抗理科學習的枯燥感。教師應選擇與知識點相關的課外閲讀材料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輔助學生理解課內的枯燥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引起學生對課程興趣的同時,也使得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逐漸構建出一套知識框架,教師再相應的引導就可以幫助學生完善框架,這樣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每個學生的提問和思考能力也有所發展,成績亦隨之提高。除此以外,蘇霍姆林斯基還指出“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可見不明白的死記硬背是最消磨學生興趣的,而理科的知識都是有內在邏輯性和科學性的,活的思想更是尤為重要,所以閲讀更要與理科學習相伴,將學生從死記硬背的痛苦中解放出來,用理解的思維來對待學習。

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讓學生熱愛閲讀,是教師教學的良藥,也是使命。

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00字2

金秋十月裏,還未落完的桂花是浪漫的,將黃的銀杏葉是浪漫的,這本《給老師的建議》也是浪漫的。他與漫山遍野的球陪伴我度過了初入教師行業的第二個月。

相比於九月份,我與這些“孩子們”已經交手一個月了,他們漸漸地知道了我對他們的要求,我漸漸的瞭解他們的個性,但是慢慢地瞭解越多,我愈發迷茫,找不清工作與工作的關係,完不成基本的工作任務,甚至有時都會迷失在忙忙碌碌卻又無所適從的日子裏。《給教師的建議》出現在我生活裏,像乾涸沙漠中的一場雨,又像臘月寒冬中的那堆篝火。

翻開上篇,書中寫到;從哪找時間,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世界是公平的,並不會因為學識淵博會多給一分鐘,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少一秒鐘。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做的事情:備課、上課、輔導。這些基本的工作將會用掉大量的時間,如何確保剩下時間裏,將自己的工作進一步精進,這是困擾教師的一個難題。書中説道:優秀教師教育技藝的提高,正是由於這種經常性的閲讀不斷地補充了他們知識的海洋。在從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師所掌握的知識應與交給學生基本知識的比例是10:1,那麼,到了15~20年工齡時,這個比例應成為20:1,50:1。是啊,真理是不變的,但是時代是進步的,社會是發展的。身處教育行業,若不想被時代的洪流淹沒,我們必須依靠不斷學習,不斷閲讀,與時俱進。更應該明白,教科書裏的知識,只不過是基本的入門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的知識更應該是滄海一粟。

講完了教師,學生的話題便在下篇一一呈現。為什麼會有為什麼低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高年級就有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每個孩子的體力是不同的,如果讓7歲的孩子都來提水,體力強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體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經筋疲力盡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會因為勞累而受內傷,甚至進醫院。同樣兒童從事腦力勞動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對事物領會理解記憶得快,有的卻領會得慢且記憶不牢固。這就是説,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説,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面對“後進生”,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應光是説孩子們腦子笨,不知道學習,家長不配合。而是提醒我們應該找找自身的原因:對孩子我們缺少個別對待的態度!雖然平時我們耳熟能詳的知道備教材、備學生,但真正説來我們有幾個能像孔子所説的“因材施教”的去做?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因為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大師級別的教育家,《給教師的建議》更是經典中的經典。我認為這本書完全不同於當下隨便翻翻的“快餐書”,我更想把他看成一本智慧教育大全,一本可以在整個教育生涯中隨時尋找方向的燈塔。《給教師的建議》出現在我生活中,像是剛經歷大雨的沙漠,浸潤大地;更像是寒冬裏的篝火,温暖心靈。

生活還要繼續,讀書便不會停止,一切都會更美好,所有人,所有事。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mo0k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