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陶淵明 >

陶淵明《飲酒·其五》賞析2篇

陶淵明《飲酒·其五》賞析2篇

這首詩是陶淵明所作,表達了詩人陶淵明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陶淵明《飲酒·其五》賞析2篇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一篇:賞析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説,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説來也是貴族後代,但他跟那些沉浮於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麼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麼能做到這樣?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採取疏遠、超脱、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脱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一軌道上的人羣的脱離。

那麼,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麼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着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説,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於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裏,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閒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峯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着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羣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説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説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藴卻很深,需要反覆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説,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採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採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於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採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後兩句所説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麼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污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第二篇:賞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結廬",建造房屋;"人境",人們聚集的地方;"車馬喧",車馬的喧鬧,意味着上層人士間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間的各種紛繁雜塵.詩人將住所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囂聲.詩人緊接着就有了一問:"問君何能爾" 你如何能夠做到這樣呢 ?然後自問自答"心遠地自偏"."意思是説精神和現實拉開了距離,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祿,不管住在什麼地方都是偏僻和寧靜的.寧靜在心,心不動,外邊的世界就不會動.表達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態度.一個歸隱之士的高雅情志躍然紙上.它告訴讀者,詩人的心靈超然淨化,使車馬喧鬧的環境也因之幽靜僻遠了,詩句涵藴着深刻的哲理."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同時也是象徵.它代表了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這四句借眼前之物,談人生哲理.於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其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轉折,造成懸念,類似"拗救".第三句借勢發問,第四句給出答案,四句渾然一體,以致於以造語奇險著稱的忘安石都稱讚説:"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寫詩人之所為與所見,詩人所見乃"菊",風骨凌霜,傲然挺立的託寓之物,為詩人內心情致的物象;詩人所為乃是在自己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於一俯一仰間見其高潔的情致. "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見":居心於有意無意之間的一瞥,反射出詩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閒心情.還有一種版本將"見"字寫作"望"字,蘇東坡認為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因為"望"屬於有意識地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見南山"就好似在一種無意識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簾.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於峯際;成羣的鳥兒相伴飛返回巢,歸隱山林.寫出了詩人"悠然"所見之景,體現了詩人寧靜恬淡的主觀心境.這四句不僅寫出了詩人無意見山,心與物遇而進入物我兩忘的情態;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圖境,把主體的情感化為客觀的景物.難怪明人謝榛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二句是對全詩的總結."此中",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 人生之理,造化之趣,這是全篇之髓.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邏輯的語言卻無法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詩人在物我兩忘和同構中領悟到了一種"忘言"的"真意",這無非是在告訴讀者:你們看,這歸隱的生活多麼美好啊!又何必要去為官,去為"五斗米"折腰 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莊哲學的痕跡,也可以讓人感悟到後世禪宗大徹大悟的意味.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提示了全詩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是全詩的點睛之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taoyuanming/ypenxm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