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陶淵明 >

飲酒其四陶淵明鑑賞

飲酒其四陶淵明鑑賞

導語:《飲酒》詩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描述他在農村裏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敍寫,下面小編為你整理的飲酒其四陶淵明鑑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飲酒其四陶淵明鑑賞

【原詩】:

飲酒二十首(其四)

東晉  陶淵明

棲棲1失羣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2無定止3, 夜夜聲轉悲。

厲響4思清遠5, 遠去何所依6。

因值7孤生鬆,斂翮8遙來歸。

勁風9無榮木10, 此蔭11獨不衰。

託身12已得所13, 千載不相違14。

【註釋】:

1、棲棲:讀音有qī、xī兩種,多為停留的意思。形聲。字從木,從西,西亦聲。“西”指“太陽歸西”、“太陽下山”。“木”指“樹木”。“木”與“西”聯合起來表示“太陽下山的時候,鳥兒回到樹上的巢裏”。本義鳥類歇息。這裏讀xī。形容不安定忙碌不安、心神不安貌。春秋《詩經·小雅·六月》:“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南宋朱熹《朱熹集傳》:“棲棲,猶皇皇不安之貌。”

2、徘徊:彷徨。遊移不定貌。:《漢書·高後紀》:“ 產 不知 祿 已去北軍,入 未央宮 欲為亂。殿門弗內,徘徊往來。” 顏師古 注:“徘徊猶仿偟,不進之意也。” 晉 向秀 《思舊賦》:“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3、定止:猶定準,固定的居留棲息之處。東晉葛洪《抱朴子·清鑑》:“或外候同而用意異,或氣性殊而所務合,非若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也。”

4、厲響(lì xiǎng): 激出音響。 三國·魏·曹植《七啟》:“飛聲激塵,依威厲響。” 晉·潘岳《射雉賦》:“伊義鳥之應敵,啾擭地以厲響。”

5、清遠:清靜、僻遠。當代袁行霈《陶淵明集箋註》:“清遠:指清靜、僻遠之地。”此處二義皆有。

6、所依:謂為物之所依託者,“能依”之對稱。

7、值:遇到,逢着。如,相值,值遇,正值。這裏是“碰上”的意思。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值河間歲試。”

8、斂翮:(liǎn hé) 斂:收集,聚集。春秋至戰國《周禮·夏官·繕人》。東漢鄭玄注:“斂,藏也。” 翮,羽毛中間的硬管,鳥的翅膀。西周《爾雅·釋器》:“羽本謂之翮。”西晉郭璞注:“翮,鳥羽根也。”收攏羽翼。喻指回歸。”

唐·元稹《雉媒》詩:“斂翮遠投君,飛馳勢奔蹙。罥掛在君前,向君聲促促。”

9、勁風:強勁有力的風,疾風。當代袁行霈《陶淵明集箋註》引西晉潘岳《夏侯常侍誄》:“零露沾凝,勁風悽急。”此處二義皆通。

10、榮木:泛指繁茂的樹木。榮:繁茂,茂盛。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木欣欣以向榮。”木:樹木。戰國莊周等《莊子·山木》:“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

1、1蔭:樹陰。戰國左丘明《國語·楚語下》:“玉足以庇廕嘉穀。”

12託身:託身:寄身、安身。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眾鳥欣所託,吾亦愛吾廬。”

13、得所:處所,地方。春秋《詩經·商頌·殷武》:“有截其所。”戰國荀況《荀子·王霸》:“不可不為擇所而後錯之。”

14、違:背,反,不遵守。如,違背,違反,事與願違。春秋《詩經·邶風·穀風》:“中心有違。” 西漢毛亨《毛詩故訓傳》:“離也。”

【賞析】:

——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四)》賞析

陶淵明自二十九歲初仕到義熙元年(公元405)11月辭彭澤令歸隱,十三年的仕途坎坷,使他不僅飽嘗了仕途的痛苦,而且也看透了官場的腐朽,所以在長期的出仕與歸隱的思想矛盾與鬥爭之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歸隱的道路,並從此不再出仕,詩人越來越清醒。越是清醒,他的苦悶、孤獨之情就越強烈。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公元417)陶淵明53時所作的《飲酒二十首》其四中集中體現了這種情感。

全詩分為兩個部分。

上部分從開頭到“遠去何所依”,寫失羣的孤人鳥徘徊無依的哀苦,藉以抒發自已渺無知音的失落與苦悶。

開頭兩句“棲棲失羣鳥,日暮猶獨飛”,是説孤鳥失羣棲棲不安已經是夠棲惶的得了,何況又是在天色將晚的日暮?三、四兩句“徘徊無定止, 夜夜聲轉悲”寫鳥兒飛來飛去,仍找不到棲息的地方,而且不止一天、兩天了,為此它每天夜晚都悲鳴着,這等情形何等悲哀?五、六兩句“厲響思清遠, 遠去何所依”,寫它厲聲高叫是希望找一個清靜、遠僻的環境,這樣,它飛了很遠很遠去尋找,然而依就找不到歸宿,現在它無依無靠、苦孤侍伶仃。詩人用層層推進的寫法敍述孤鳥無枝可棲的窘困,從“日暮獨飛”、 “徘徊無定”、 到“遠去無依”,寫它飛翔的孤獨。再進而寫它的情感,“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 從“悲” 到“厲” ,哀痛與悲憤越來越明顯。這裏作者嘗試着想象自己飛身於茫茫九空尋覓方向,極目之間悵寥八極,風響之外,豈有人聽?這是尋找心靈中那不衰之蔭,不違之所,然而此瞬間,很難抵達期許中的家園。

下部分從“因值孤生鬆”到結尾, 寫失孤鳥託身於孤鬆的適意與快慰。七、八兩句“因值孤生鬆, 斂翮遙來歸”, 是説孤鳥在日暮彷徨、無依無靠,忽然恰巧遇到了一棵孤鬆,喜出望外。斂,斂,收集,聚集。翮,羽毛中間的硬管,鳥的翅膀。斂翮,收攏羽翼,停止飛翔,比喻得到迴歸。唐·元稹《雉媒》有詩云:“斂翮遠投君,飛馳勢奔蹙。罥掛在君前,向君聲促促。”此時,失羣鳥從這孤生鬆上找到了知音,有了皈依。孤鬆是一種靜,飛鳥是一種動,喻人在社會的大風之中,動盪無已,何以安寧?風不止而樹欲靜。在自然和人之間,恰好有這一動一靜的兩物——失羣鳥和相孤生鬆它們合理地認同在,鳥得鬆以託身,鬆得以放飛自己靜的靈魂,彼此相遇、相合、相和諧。九、十兩句“勁風無榮木, 此蔭獨不衰”,這是説,勁風蕭瑟,萬木凋零,而松樹猶榮,依然挺立,它的樹蔭可以庇護這隻失羣的鳥。“鬆” 與“鳥”,兩者皆偶然,鳥偶然失羣,鬆偶然孤生,但恰是這偶然成就了它們相知相合,這偶然超越了集體,互相擁抱,升化成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最後兩句“託身已得所, 千載不相違”, 詩人代失羣之鳥説話了,在孤鬆上找到一個理想之處,從此不會分開,永遠相守。陶淵明隨着年齡的增長、社會環境的改變,幾度出仕和歸隱的經歷,使他的思想不斷地發生變化,詩歌中的“飛鳥”形象是他十三年的仕途坎坷、飽嘗了仕途痛苦的寫照,然而此時他在長期的.出仕與歸隱的思想矛盾與鬥爭中,最終找到歸宿,“榮木難覓不衰蔭” ,它的思想意義就在這裏。

這首詩在藝術運用了比喻的表現方法,表面上詩人詠的是失羣“飛鳥”,而實際上用以比喻人人經歷的人生坎坷、而最終歸隱田園的自己。這裏的“飛鳥”形象已不再是鳴叫於林間的歡樂之鳥了,而是寄託了詩人全部的政治苦悶和理想的孤獨之鳥,這裏的情態與遭遇正與詩人心靈深處的種種孤車苦體驗達到了“形”與“心”的默契,形象地再現了陶淵明的淒涼心態和“吾駕不可回”的堅定決心 。詩的語言生動、形象、明快,且富有哲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taoyuanming/wyvzn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