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陶淵明 >

陶淵明古詩《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

陶淵明古詩《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淵明古詩《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淵明古詩《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

《雜詩十二首》簡介

《雜詩十二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是一組詠懷詩,多歎息旅途行役之苦,詠家貧年衰及力圖自勉之意,表現了作者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全詩語言質樸,文體省淨,而內涵豐富,包藴深遠,體現了陶詩的基本特色。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淵明古詩《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户,夜中枕蓆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雜詩十二首(其二)》註釋:

1、白日淪西河:太陽落山。淪,落下。西河,一作西阿。阿,山曲。

2、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月亮遙遙萬里,放射着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蕩蕩,廣大。景,通“影”,月光。

3、時易:時節變換。

4、夕永:夜長。

5、欲言無予和(hè),揮杯勸孤影: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無予和,沒有和我應和的人。揮杯,舉杯。

6、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擲,拋開。騁,馳騁。這裏是指大展宏圖。

7、終曉:直到天亮。

《雜詩十二首(其二)》白話譯文:

太陽從西山落下,白月從東嶺升起。月亮遙遙萬里,放射着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風吹入户,在夜間枕蓆生涼。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着覺,才瞭解到夜是如此之長。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時

《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

前四句,表現宇宙的週轉不息,寄託歲月如逝的感懷,同時襯托出寥廓的天幕下孤獨的詩人形象。時間在交替,日淪月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表現出一個生命無法與之相比的無窮大的宇宙,也是一個象生命一樣美麗而飄渺的虛空。“風來”、“夜中’兩句中兩個觸覺意象把生命與巨大的空間分離,限定在一個點上——房户、枕蓆;“氣變”與“不眠”兩句中“易”和“永”在無限的時間運行過程與靜止的這一“夕”之間拉開了距離,前者遷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時,後者卻因主觀情感的悲悽、焦躁而凝定不動,從而凸現了此“夕”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詩歌的七、八兩句在詩中總括前六句描繪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懷,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詩歌的後六句解析:生命是孤獨的,不僅“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連生命須臾不可脱離的時間也無情地拋棄了它,自顧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種在時間田野上的願望連根拔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人生的好戲還未正式開場,時間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與質量的願望也將落空,不能不“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就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賞析

陶淵明的詩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對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對於人類生活來説,其意義乃是長青的。《雜詩》第二首與第五首,所寫光陰流逝、自己對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業無成、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就具有此種意義。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蕩蕩者,廣大貌。景通影,輝與景,皆指月光。起筆四句,展現開一幅無限擴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晝去夜來,正是光陰流逝。西阿東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此一幅境界,即為一宇宙。而蕩蕩輝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體現。由此四句詩,亦可見淵明筆力之巨。日落月出,併為下文“日月擲人去”之悲慨,設下一伏筆。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樸素淡。不妨比較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雖然境界相似,風格則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換不得“素月”。

“風來入房户,夜中枕蓆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從晝去夜來之一特定時分,來暗示“日月擲人去”之意,此四句,則是從夏去秋來之一特定時節,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涼風吹進窗户,枕蓆已是寒意可感。因氣候之變易,遂領悟到季節之改移。以不能夠成眠,才體認到黑夜之漫長。種種敏鋭感覺,皆暗示着詩人之一種深深悲懷。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和念去聲,此指交談。揮杯,搖動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將悲懷傾訴出來,可是無人與我交談。只有揮杯勸影,自勸進酒而已。借酒澆愁,孤獨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約即是從陶詩化出。不過,陶詩澹盪而深沉,李詩飄逸而豪放(詩長不具引),風味不同。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陰流逝不捨晝夜,並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本題第五首雲:“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飲酒》第十六首雲:“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可見淵明平生志事,在於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上言中夜枕蓆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結蒼涼無盡。

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於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taoyuanming/0zgjmx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