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高校語文教學與複合型人才培養路徑論文

高校語文教學與複合型人才培養路徑論文

[摘要]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人才在社會競爭中的地位變得日益重要,甚至在科技領域則起着關鍵性作用。各大高校十分注重人才培養,尤其在人文素養上,大學語文教學與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之間存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本文對高校語文教學與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融合路徑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語文教學與複合型人才培養路徑論文

[關鍵詞]高校;語文教學;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融合

校語文教學與複合型人才培養聯繫緊密。現階段,幾乎所有的高校都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經過長期的實踐與發展,其教育教學模式也日漸成熟,越來越多的學者及專家開始意識到這門課程對培養複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但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艱難的,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諸多錯誤,而高校語文教學與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融合亦是如此。本文首先簡要概述了複合型人才的定義和特徵,接着分析當前高校語文教學的現狀,最後提出高校語文教學同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融合的具體路徑。

一、複合型人才概述

(一)定義。所謂“複合型人才”,就是指具備兩個及以上的學科知識和能力的創新人才,不僅包括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等多重複合,而且也涵蓋了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的複合。所以,“複合”二字代表了不同兩者及以上的有效交融,既要在專業技能上有所突出,同時又要擁有其他技能。

(二)特徵。首先,複合型人才具有綜合性特徵。主要表現在:雄厚的理論基礎及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有助於能力培養,但並非是不同學科能力的單純堆積,而應當揚長避短,基於多重能力來增強綜合能力,並且發揮其綜合效用。其次,複合型人才通過多學科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交融而實現對已有知識和能力的突破,換言之就是以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提出可行的對策。當然,這不僅是人們創造力的激發,更是人體智能的逾越。

二、當前高校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模式落後。當前,高校語文教學仍採用落後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不僅使課堂氛圍變得沉悶而不活躍,而且也難以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如果長期處於這種被動式的教學環境中,那麼學生就很容易喪失學習動力和激情。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本應占據主動、積極的地位,但因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忽略了其主體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我國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視不夠,亟須進一步提升。

(二)創新思維缺乏。在高校語文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多陳舊、老套,形式也較為單一化。在此情況下,大學語文教材循環往復,但“換湯不換藥”,無法得到及時更新。時間一長,學生就會滋厭煩心理。而出現上述現象的根源在於:我國高等教育觀念較為落後。大學語文作為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其覆蓋面寬廣、知識豐富。現有文學素材中具有諸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但面對浩如煙海的文學素材系統,高校語文教學應在素材更新上發揮積極作用。現階段,由於我國高校語文教材沒能得到更新,加之形式也無法得到創新,所以進一步制約了我國高校語文教育的發展。此外,任課教師的創新意識薄弱、教學體系的落後等諸多因素,影響了高等語文學科教育的進步,同時也影響了複合型人才的培養。

(三)人文素質不受重視。素質教育倡導“德、智、美、體、勞”全面發展,似乎已發展為一種固定化的口號,但是很多學生進入到大學後就不再有這般感覺。高校語文教學應遵循聽、説、讀、寫四大基礎性原則,並始終圍繞這一原則開展相應的教學實踐活動。作為一門文學類學科,大學語文課程具有重要意義,在未來工作崗位上,其所覆蓋的文學、處世、人性以及為人等內容,構成了我國高校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倘若只開展語文實踐教育或人文素質教育,都是對大學語文教育的片面化解讀,而且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目前,高校語文教學多采用“聽、説、讀、寫”模式,不僅僵化了現代語文教育思想,而且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文化燦爛,其文學瑰寶也亟待我們挖掘。

三、高校語文教學與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融合路徑

(一)不斷提高任課教師的淵博學識

高校語文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而且還要擁有淵博的學識,不斷追求學者化風範。所謂“學者化”,就是指從事高校語文課程教學研究的教師應是與文學相關專業的學者或專家,其主要包含兩種涵義:①知名學者或專家擔負起高校語文課程教學的任務,上世紀初就不乏名師執教的傳統,比如沈從文、聞一多和朱自清等,而改革開放以來,華東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仍然保持這樣的傳統;②對於已從事於高校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應當將“成為一代名師”視為前進的方向。另外,任課教師要對不同的文化領域或層面進行涉獵,豐富自身的人文學識,將自己經歷過的坎坷道路、積累到的人生經驗、體驗過的生活經歷以及參透過的人生哲理與語文教學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從而進一步形成對自然宇宙、社會生活、人生理想、歷史文化、教育教學等的深入理解,並使其融入到整個語文課內外教學過程中,悄無聲息地感染並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讓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對生活保持樂觀,對人生存有信念。

(二)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高校語文教師應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功能。而且,在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選擇時,教師要做到靈活、機智,熟練地掌握不同教學方法的使用,結合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因素以及課堂氛圍等,遵循“因勢利導”原則,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譬如體驗式教學、情境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提問式教學等諸多模式,打破“教師中心化、教材中心化、黑板中心化、課堂中心化”的落後局面,專注於文學作品賞析和情感培養,引導學生鑑別文學趣味,感悟人文意藴,縱情觀賞我國文學之風景,進而達到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還需要營造多元化教學環境,突破單純的課內教學氣氛,將教學延至課外。這一舉措不僅有利於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而且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因此,可通過創建文學社團、舉辦人文講座、設立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展文學知識競賽等,創造生動的、積極的人文氛圍,以此培育更多的複合型人才;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不斷磨鍊自我意志,逐漸培養對本民族、國家、社會、集體和個人的情感;樹立起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將文學知識以體驗感悟或親身實踐的形式滲透到自我文化生命與知識血肉之中,慢慢匯聚強大的人格力量。

(三)拓寬專業學習,實現主輔相結合

我國大部分高校都結合當前高等教育現狀,在招生錄取上,採用文理學科劃分方式,充分發揮學校的特色優勢,貫穿相鄰專業課程,擴大語文學科覆蓋面,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其他專業的知識,從而為學科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為社會發展培育了複合型人才。由此可見,採用這一招生方式後,學生對所學專業或學科具備深入的瞭解,通過結合現實情況來調整院系專業,不僅有效避免了大學生因知識面狹窄而“漏洞”百出的.尷尬局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有助於高校培養複合型人才。主輔雙修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其適用範圍較廣,能夠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積極性。所謂“主輔雙修”,就是指以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為中心,基於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由學生自主選擇兩個專業,其中一個是主修,另一個是輔修,結合各高校具體規定,主輔雙修課程必須達到學分比例,方可准許畢業。在這種培養模式下,不僅節省了教育成本,而且提高了我國科技競爭力。另外,也可將大學語文作為公共選修課供學生學習。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很多跨學科或專業的選修課程,其知識覆蓋面較廣,涉及了文學類、藝術類、理工類等專業,比如中西方文學史、文學作品鑑賞、名著閲讀、攝影入門等諸多千奇百怪的課程。開設這些課程,其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睿智地使用社會,從而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言行層面,人們的言行舉止無不凸顯其文化修養,展現其文化素質。由於受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的影響,很多文人雅士無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思想、純真的藝術操守以及較高的文化修養等,這些均是人文素質的客觀體現。高校大學生應在時間的積澱下找尋語文學科的真諦,並從言行層面對他們進行素質教育。在內涵層面,內涵修養可通過外在肢體進行表現。一般情況下,大學生只有具備較高的內涵修養和外在肢體才能成為有意義的人,但這一切都需要依賴於大學語文學科。由於該學科擁有深厚的文學底藴,匯聚我國大量的文化傳統、東西方先進思想以及經典文學作品等,所以高校語文教學有助於實現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紀楠.淺談大學語文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及意義[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1).

[2]劉忠喜.試論高校語文教學與複合型人才人文素質培養[J].語文建設,2015(3).

[3]黎紅.高校人文素質課程教學現狀分析及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文教資料,2012(19).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2zy04d.html
專題